嚴格來說,湯若望是除吳三桂、高第等一眾降將外,福臨正式任命的第一位舊明官員。還特地為其添設了一部。


    其餘舊明官員,福臨並沒有正式任命,隻是口頭上說讓其留任原職,維持一下秩序。


    七月二十八日,輔政禮親王,內閣首相代善,率諸王及滿漢文武官員上表:恭惟皇帝陛下,上天眷佑,入定中原。今四海歸心,萬方仰化,伏望即登大寶,以慰臣民。


    “朕覽王奏,具悉忠君愛國,情義篤摯。恭率文武群臣、勸登大寶,尤見中外同心,共相擁戴。特允所請,定於八月初一日即位,用慰王等廓清敉寧之意。”


    雖說在盛京的時候,已經登基過一次,但是燕京的這次登基,情況和盛京不同。盛京登基,做的是地方政權的皇帝,燕京再次登基,做的是中原正統王朝的皇帝。


    正好,有些政策也要趁著這個機會頒布。時間定下之後,京城全麵戒嚴,以防止政策宣布後發生騷亂。


    洪承疇攜一部分漢軍八旗的兵丁進駐外城,深入每條街巷。


    新的登基禮儀更加繁瑣,好在還有一位大明的禮部侍郎丘瑜在。他作為送親使,剛出山海關就傳來了崇禎自經,大明覆滅的消息。他倒是猶豫要不要殉國,但看兩位公主和皇子都沒有這個意思,也就懶得再想此事。


    不過麵對範承蔭的勸降,他一直不假顏色,不想剃發從清。結果一波三折,李自成的大軍麵對清軍一觸即潰,大清入主中原已成定局。丘瑜扭捏了幾下,就借著範承蔭給的台階下了。


    由此,他也成為了福臨第二個下詔任命的官員,依舊擔任禮部侍郎,協助內閣諸相辦好登基大典。


    禮樂不分家,什麽禮節奏什麽樂,那都是有說法的,而禮部要做的就是這些事。


    講道理,丘瑜還是挺羨慕大清的內閣的。和大明朝的內閣輔臣完全不同,更類似唐朝的政事堂,實行群相製。內閣議政大臣,和中書門下平章事差不多,有參政議政的權力。


    至於內閣首相和左右相,權力更是遠在大明內閣首輔之上。天可憐見,大明自胡惟庸以後,已經兩百多年沒有出現過宰相了。


    “首相,左相,郊廟及社稷樂章,前代各取佳名,以昭一代之製。除漢魏曲名各別,不可枚舉外,梁用雅,北齊及隋用夏,唐用和,宋用安,金用寧,元宗廟用寧,郊社用成,明朝用和。本朝削平寇亂以有天下,下官建議改用平字。”


    這些事情,漢臣更加適合。不過此時最受信賴的範文程不在京城內,唯一能夠在此事上有發言權的漢臣就是洪承疇了。代善覺得平字挺不錯的,丘瑜的話簡直說到他心坎裏去了,但還是想聽聽洪承疇的意見。


    “洪議政,你覺得丘侍郎所建之字如何?”


    “下官覺得沒有比平字更適合大清的了,我大清正是因為堪平了李賊的動亂,才得以入主中原,定鼎天下。下官竊以為,丘侍郎所上平字甚妙。”


    濟爾哈朗見代善看向自己,也點頭表示同意:“平字好,我看就用他了。”


    “既然大家都沒意見,此事就這麽定了。大清之樂,冠以平字為名。”定下名號之後,代善又看向丘瑜,詢問奏樂之事。


    “凡天子禦極,大祀有三,曰郊祀,曰宗廟,曰社稷。


    郊祀九奏,迎神奏始平,奠玉帛奏景平,進俎奏鹹平,初獻奏壽平,亞獻奏嘉平,終獻奏雍平,徹饌奏熙平,送神奏太平,望燎奏安平。


    宗廟六奏,迎神奏開平,初獻奏壽平,亞獻奏嘉平,終獻奏雍平,徹饌奏熙平,送神奏成平。


    社稷七奏,迎神奏廣平,初獻奏壽平,亞獻奏嘉平,終獻奏雍平,徹饌奏熙平,送神奏成平,望燎奏安平。”


    雖說代善覺得禮節過於繁瑣,但此事自大清開創以來,還是頭一迴,繁瑣一點也挺好,顯得更加重視。這迴他也不問洪承疇了,直接拍板定了下來。“就依丘侍郎之議。”


    “鄭親王,你是左相,管著禮部,此事務必要做到盡善盡美。禮部所屬樂工,等會議事結束後,你要再遴選一遍,最好親自去一趟。”


    “後天便是陛下登基之日,一切都要小心謹慎,若是出現刺王殺駕之事,你我百死莫贖。豫親王,肅親王,還有洪議政,如今京城安危係於你等之手,萬萬不可疏忽大意。”


    “該禁的禁,該抓的抓。”


    八月初一,天一大早,福臨就被三德子從被窩中喚醒,為其更衣,穿的還是之前在盛京登基的那套衣服。


    禮儀已經定好,什麽時候該做什麽事都已定下。福臨跟個提線木偶一樣,按照既定禮儀作出相應動作,或跪或拜。


    南郊祭天,北郊祭地。一開始確實需要出城祭祀天地,朱元璋覺得分開祭祀太麻煩,還浪費,就興建天地壇,合祭天地,這個習俗一直傳到了嘉靖年間。


    嘉靖之後,大明朝又將天地分開祭祀。正陽門外東側的天地壇被改名天壇,於安定門東側新建地壇。


    郊祀郊祀,顧名思義,要去郊外祭祀,一開始天壇也確實是在郊外。但隨著京城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內城已經住不下這麽多人,嘉靖開始營造外城。


    於是乎,天壇就被囊括在了燕京外城之內。


    社稷壇和宗廟在承天門兩側,宗廟在左,社稷壇在右(坐北朝南來看)。宗廟內原本祭祀的是大明的曆代皇帝,如今已改朝換代,自然不可能再祭祀他們。


    大臣門捧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神主牌位,以及皇太極生母孝慈武皇後的神主牌位安奉於太廟主殿。又有幾個大臣,捧著已逝功臣的神主牌位奉於西廡房,這一次隻有費英東和額亦都二人入祀。


    至於盛京城的英烈碑和賢王祠,也被搬到了燕京,隻不過因為時間太短,還沒竣工。


    繁瑣的禮節結束後,福臨才入武英殿內,接受百官朝賀。


    燕京的登基大典,依舊由三德子頒布天子詔,先念先祖創業之艱難,然後正式冊封朱微娖為中宮皇後,朱微婥晉為賢妃。


    接下來便是恩賞有功之臣,如吳三桂,高第等都在加賞之列。


    “改順天府為京師順天府,改盛京為盛京應天府,改承天府為安陸州。”


    “孟子曰,民有恆產,則有恆心。然今之天下,以朕入關以來之所見,民有恆產者,不足十之一。所過之處,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朕聞舜帝之德,澤及鳥獸,朕既不敏,亦願效先聖之德,澤被萬民。自順治元年八月初一始,凡大清治下,皆推行均田之策,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這一到詔書,殿內一眾舊明官員無不驚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世宗福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台左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台左相並收藏世宗福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