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相當好理解,這個時候,俄國正在打仗,而俄國又是帝國主義國家中最落後的國家之一,俄國前線和淪陷區的居民自然也是生活狀態最悲慘的。
之前沙皇政府要對淪陷區征糧,同盟國占領烏克蘭後,同樣要對當地征糧,而且不管沙皇俄國,還是同盟國軍紀可都不太好,尤其是保加利亞部隊,加上之前本來就因為戰爭原因,當地的農業生產活動受到極大影響。
這個時間段,烏克蘭等沙皇俄國的淪陷區不說人間煉獄,也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不要小看一塊小小的餅幹,他們讓這些長期處在饑荒狀態的俄國難民迅速穩定下來。
至於他們在巴士拉難民營的生活,雖然遠離了交戰區,但是奧斯曼帝國顯然也不是開善堂的,也就基本保證他們能夠活下來而已。
……
“自由號!”
所謂的自由號,就是一艘老式風帆船,停靠在法奧鎮南部的波斯灣上。
在法奧鎮和波斯灣之間的海灘上,已經停泊著幾十艘小船,因為法奧鎮沒有港口,大船沒有停泊的空間,隻能飄在海上。
前往自由號,需要通過這些小船,劃到自由號旁邊,然後在通過爬梯爬到船上去。
難民們被分為十人一組,陸續登上小船,每艘小船上有三名東非人員,負責維持秩序和操作小船向著自由號的方向漂過去。
在岸邊,東非人員會在進行最後一次消毒作業,拿著裝滿消毒液的噴壺,給難民做最後的清理工作。
“庫莫耶夫,東非人給我們身上噴的是什麽,好像是白酒?”
坐在小船上,列布利亞將袖子放在鼻子上狠狠的吸了一口氣說道。
一個有著明顯斯拉夫人長相的青年說道:“應該是酒精,東非人可真奢侈,這種東西應該也需要使用不少糧食才能造出來,放在前線,這可是保命的東西。”
青年人正是庫莫耶夫,來自俄國一個叫做阿納尼耶夫村莊。
自從一戰爆發後,尼古拉二世就頒布了禁酒令,這也使得嗜酒如命的俄國人很不滿。
而之所以會有這條禁酒令的頒布,有一條說法是日俄戰爭時期,俄國軍隊酗酒成性,導致後勤物資無法及時補給到前線,而一些媒體更是報道出不是日軍擊敗了俄軍,而是酒精打敗了俄軍,所以汲取上次教訓,尼古拉二世頒布了禁酒令。
至於其他原因,正如庫莫耶夫所說,酒的釀造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糧食,這在戰時全國糧食緊張的情況下是非常奢侈的行為。
戰爭爆發前,俄國保守主義者就積極支持當局發起的打擊酗酒的措施,他們進行了反酗酒的宣傳,通過演講和出版物讓民眾了解酒精帶來的危害。
總而言之,俄國境內有一大批支持禁酒令的人存在,並且這群人在俄國政府裏頗有影響力。
如果讓恩斯特來評判尼古拉二世實施的禁酒令的話,那就是“自毀長城”。
畢竟俄國軍隊在清醒狀態下,反而是最危險的存在,酒精反而有利於麻痹俄國底層士兵對戰爭的畏懼和恐慌。
而且,禁酒令這項措施,以恩斯特的視角來看,就沒有哪個國家成功過,不管美國還是蘇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當然,禁酒令的出發點整體上是好的,過度飲酒確實對健康危害極大,但是在俄國這種底層民眾生活如此困頓的國家,所謂健康完全是無稽之談。
而俄國禁酒令的效果,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黑市上酒水被炒到高價,俄國底層民眾積極尋找伏特加的替代品,比如醫用酒精,甚至甲醇、光亮劑和清漆。
所以,當東非人拿出酒精噴壺,給這些俄國難民消毒的時候,斯拉夫人再次感受到了震撼。
列布利亞聞著衣服上飄逸著的酒精芬芳,仿佛生怕這股味道消失不見說道:“把我的酒蟲都勾出來了。”
“戰爭沒有打到佩特裏符卡以前,那個時候,雖然生活十分困苦,但是我還是從黑市上買過兩次酒精,用水衝兌成低濃度後解乏,這不禁讓我懷念戰爭爆發前,沒有實施禁酒令之前的日子。”
“那個時候,我父親還沒有被強征入伍,家裏日子還過的去,伏特加的價格也沒有黑心商人炒的那麽高,現在想一想,那時候的生活即便困頓,但是和戰爭那三年相比,都已經算得上是天堂。”
列布利亞的年齡隻有十六歲,沙皇俄國在戰爭初期也是通過自願報名的方式來擴充軍隊,但很快便轉向了強製性征兵,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農民和平民被迫離開家園去參加戰鬥。
不過還沒有等到俄國組織新一輪征兵活動,列布利亞的家鄉就淪陷了,而列布利亞的這個年齡其實就很危險,可以說會不會被強征入伍,完全看當地征兵官的心情。
而年輕,也是同盟國在占領列布利亞家鄉佩特裏符卡後,將他賣給東非的原因。
在這場東非組織的“新三角貿易”中,東非就猶如上個世紀的美洲農場主一樣挑上了,年齡大的根本不收,年齡太小也不要,而列布利亞這種即將成年的最受歡迎。
年輕就意味著健康,即便拉到南洋地區之後,可以繼續為東非工作,並且有利於東非政府對他們進行改造。
雖然目前俄國境內工黨活躍,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東非從淪陷區招收移民,畢竟工黨活躍的區域是俄國的城市地區,紮根於工廠,或者是兵營這種敏感地帶。
農村基本上是被俄國工黨忽視的地方,這一傳統日後也被蘇聯繼承。而列布利亞這種純純俄國農村地區出生,並且祖上農奴家庭的人,自然不可能成為工黨發展的目標。
整個俄國境內的工黨人數才區區十幾萬人,如果是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城市,東非肯定不會為了這麽點移民就無視風險,從這些城市招募移民。
而且即便從這些城市招募移民,到了南洋之後也留不住,畢竟俄國城市和農村完全就是兩個世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遠超俄國廣大的農民群體。
庫莫耶夫歎了口氣說道:“從東非人用酒精給我們消毒,還有昨天發的餅幹,坐的汽車,以及昨天的晚餐就可以看出來,東非比我們俄國要富裕的多。”
“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之前那名東非軍官所說的‘南洋’條件應該也不是很差,至少相對於俄國,不會差到哪去。”
東非的生活水平一直都不差,至少在世界的平均線以上,而隨著時間推移,東非工業發展,近些年來東非民眾的生活水平已經追平了其他列強國家。
甚至因為長期奴隸製度的存在,東非民眾在部分領域超過了一般列強國家,在世界範圍內,可以和東非民眾對比的也就剩下美國,英國,法國等少數幾個國家。
而庫莫耶夫顯然是一個細致入微,且善於思考的俄國青年,僅僅是從目前接觸到的一些細節,就判定了自己的未來。
當然,東非的殖民地,顯然不能和本土相提並論,不過殖民地所欠缺的也就是發達的工業和經濟,其他諸如法律,製度等方麵基本和本土差別不大。
之前沙皇政府要對淪陷區征糧,同盟國占領烏克蘭後,同樣要對當地征糧,而且不管沙皇俄國,還是同盟國軍紀可都不太好,尤其是保加利亞部隊,加上之前本來就因為戰爭原因,當地的農業生產活動受到極大影響。
這個時間段,烏克蘭等沙皇俄國的淪陷區不說人間煉獄,也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不要小看一塊小小的餅幹,他們讓這些長期處在饑荒狀態的俄國難民迅速穩定下來。
至於他們在巴士拉難民營的生活,雖然遠離了交戰區,但是奧斯曼帝國顯然也不是開善堂的,也就基本保證他們能夠活下來而已。
……
“自由號!”
所謂的自由號,就是一艘老式風帆船,停靠在法奧鎮南部的波斯灣上。
在法奧鎮和波斯灣之間的海灘上,已經停泊著幾十艘小船,因為法奧鎮沒有港口,大船沒有停泊的空間,隻能飄在海上。
前往自由號,需要通過這些小船,劃到自由號旁邊,然後在通過爬梯爬到船上去。
難民們被分為十人一組,陸續登上小船,每艘小船上有三名東非人員,負責維持秩序和操作小船向著自由號的方向漂過去。
在岸邊,東非人員會在進行最後一次消毒作業,拿著裝滿消毒液的噴壺,給難民做最後的清理工作。
“庫莫耶夫,東非人給我們身上噴的是什麽,好像是白酒?”
坐在小船上,列布利亞將袖子放在鼻子上狠狠的吸了一口氣說道。
一個有著明顯斯拉夫人長相的青年說道:“應該是酒精,東非人可真奢侈,這種東西應該也需要使用不少糧食才能造出來,放在前線,這可是保命的東西。”
青年人正是庫莫耶夫,來自俄國一個叫做阿納尼耶夫村莊。
自從一戰爆發後,尼古拉二世就頒布了禁酒令,這也使得嗜酒如命的俄國人很不滿。
而之所以會有這條禁酒令的頒布,有一條說法是日俄戰爭時期,俄國軍隊酗酒成性,導致後勤物資無法及時補給到前線,而一些媒體更是報道出不是日軍擊敗了俄軍,而是酒精打敗了俄軍,所以汲取上次教訓,尼古拉二世頒布了禁酒令。
至於其他原因,正如庫莫耶夫所說,酒的釀造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糧食,這在戰時全國糧食緊張的情況下是非常奢侈的行為。
戰爭爆發前,俄國保守主義者就積極支持當局發起的打擊酗酒的措施,他們進行了反酗酒的宣傳,通過演講和出版物讓民眾了解酒精帶來的危害。
總而言之,俄國境內有一大批支持禁酒令的人存在,並且這群人在俄國政府裏頗有影響力。
如果讓恩斯特來評判尼古拉二世實施的禁酒令的話,那就是“自毀長城”。
畢竟俄國軍隊在清醒狀態下,反而是最危險的存在,酒精反而有利於麻痹俄國底層士兵對戰爭的畏懼和恐慌。
而且,禁酒令這項措施,以恩斯特的視角來看,就沒有哪個國家成功過,不管美國還是蘇聯,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當然,禁酒令的出發點整體上是好的,過度飲酒確實對健康危害極大,但是在俄國這種底層民眾生活如此困頓的國家,所謂健康完全是無稽之談。
而俄國禁酒令的效果,也十分明顯,那就是黑市上酒水被炒到高價,俄國底層民眾積極尋找伏特加的替代品,比如醫用酒精,甚至甲醇、光亮劑和清漆。
所以,當東非人拿出酒精噴壺,給這些俄國難民消毒的時候,斯拉夫人再次感受到了震撼。
列布利亞聞著衣服上飄逸著的酒精芬芳,仿佛生怕這股味道消失不見說道:“把我的酒蟲都勾出來了。”
“戰爭沒有打到佩特裏符卡以前,那個時候,雖然生活十分困苦,但是我還是從黑市上買過兩次酒精,用水衝兌成低濃度後解乏,這不禁讓我懷念戰爭爆發前,沒有實施禁酒令之前的日子。”
“那個時候,我父親還沒有被強征入伍,家裏日子還過的去,伏特加的價格也沒有黑心商人炒的那麽高,現在想一想,那時候的生活即便困頓,但是和戰爭那三年相比,都已經算得上是天堂。”
列布利亞的年齡隻有十六歲,沙皇俄國在戰爭初期也是通過自願報名的方式來擴充軍隊,但很快便轉向了強製性征兵,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農民和平民被迫離開家園去參加戰鬥。
不過還沒有等到俄國組織新一輪征兵活動,列布利亞的家鄉就淪陷了,而列布利亞的這個年齡其實就很危險,可以說會不會被強征入伍,完全看當地征兵官的心情。
而年輕,也是同盟國在占領列布利亞家鄉佩特裏符卡後,將他賣給東非的原因。
在這場東非組織的“新三角貿易”中,東非就猶如上個世紀的美洲農場主一樣挑上了,年齡大的根本不收,年齡太小也不要,而列布利亞這種即將成年的最受歡迎。
年輕就意味著健康,即便拉到南洋地區之後,可以繼續為東非工作,並且有利於東非政府對他們進行改造。
雖然目前俄國境內工黨活躍,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東非從淪陷區招收移民,畢竟工黨活躍的區域是俄國的城市地區,紮根於工廠,或者是兵營這種敏感地帶。
農村基本上是被俄國工黨忽視的地方,這一傳統日後也被蘇聯繼承。而列布利亞這種純純俄國農村地區出生,並且祖上農奴家庭的人,自然不可能成為工黨發展的目標。
整個俄國境內的工黨人數才區區十幾萬人,如果是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城市,東非肯定不會為了這麽點移民就無視風險,從這些城市招募移民。
而且即便從這些城市招募移民,到了南洋之後也留不住,畢竟俄國城市和農村完全就是兩個世界,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遠超俄國廣大的農民群體。
庫莫耶夫歎了口氣說道:“從東非人用酒精給我們消毒,還有昨天發的餅幹,坐的汽車,以及昨天的晚餐就可以看出來,東非比我們俄國要富裕的多。”
“這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之前那名東非軍官所說的‘南洋’條件應該也不是很差,至少相對於俄國,不會差到哪去。”
東非的生活水平一直都不差,至少在世界的平均線以上,而隨著時間推移,東非工業發展,近些年來東非民眾的生活水平已經追平了其他列強國家。
甚至因為長期奴隸製度的存在,東非民眾在部分領域超過了一般列強國家,在世界範圍內,可以和東非民眾對比的也就剩下美國,英國,法國等少數幾個國家。
而庫莫耶夫顯然是一個細致入微,且善於思考的俄國青年,僅僅是從目前接觸到的一些細節,就判定了自己的未來。
當然,東非的殖民地,顯然不能和本土相提並論,不過殖民地所欠缺的也就是發達的工業和經濟,其他諸如法律,製度等方麵基本和本土差別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