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港。
“這南非的山路可真不好走,還有開普敦的英軍來看也不是完全沒有招架之力。”默爾克對著屬下們說道。
隨著東非的軍事推進,南部軍區也已經深入開普敦東部腹地,隻不過受到德拉肯斯山脈影響。除了地形崎嶇以外,河流沼澤極大拖延了東非的行進速度。
而且英軍可以有效借助狹長地形優勢,阻礙東非國防軍的攻勢,愛德華港距離德班直線距離一百五十公裏左右。
原本是東格裏瓜蘭的地盤,東格裏瓜蘭也是布爾人建立的政權之一,卡在納塔爾殖民地和開普敦殖民地之間,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英軍占領。
所以這裏原本十分荒涼,愛德華港也建立不久,就是海邊一處小城鎮,人口也不多。
“司令,軍事推進,還是要看內陸地區,現在西部部隊應該已經越過奧蘭治河,畢竟內陸高原地區方便行軍,人口也比較稀疏,而東部是開普敦人口比較密集區域,所以英軍實力反而更強。”
南非的人口呈現團狀分布,最南邊開普敦市以及周圍,然後是東部以東倫敦和伊麗莎白港為核心,這兩處都是英國的核心地帶。
再往北就是納塔爾殖民地和原布爾人幾個共和國地方,人口比較稠密,而西部布爾共和國和開普敦之間的高原地區則是人口真空區域。
東部納塔爾殖民地德班港到東倫敦之間也是如此,隻不過這裏的英國人比西部更多,加上原納塔爾殖民地主力英軍南下,所以默爾克部遇到的阻力也就更大。
默爾克說道:“愛德華港英國人建設還沒有幾年時間,原本東格裏瓜蘭的核心區域在科克斯塔德,而不是沿海區域,所以愛德華港現在就是我們前往東倫敦的最後一道障礙。”
“不過這中間還有三百多公裏路程,繼續和敵人消耗,速度實在太慢,給後方發消息,看看海軍能不能幫助我軍更快的突破敵人的封鎖。”
英軍能夠從德班安全撤出,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借助了海上通道,從而實現有序撤退。
而之前東非海軍主要配合北部東非部隊,對莫桑比克沿海進行打擊,現在莫桑比克的戰爭已經結束。
所以默爾克就打算借助海軍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當然,如果從新漢堡港借助商船也可以達成默爾克的目的,隻不過風險比較大。
開普敦海軍實力尚在,雖然不能北上主動進攻東非海軍,但是在區域內防範東非海軍南下還是有些作用的。
所以默爾克想走海路,就必須有海軍護航,至於陸地上的英軍完全可以隻留下小部分部隊和他們糾纏。
因為開普敦殖民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所以隻要攻破東倫敦和伊麗莎白港,東部英軍基本再無抵抗之力。
東倫敦和伊麗莎白港,同時是英軍的後方,截斷這兩個地方之間的聯係,光是後勤上,東非就可以卡死英軍,從而達到迫使敵軍不戰而降的目的。
……
在默爾克部南下的同時。
剛剛參加完莫桑比克戰爭的東非各個部隊也開始南下,按照總參謀部的指示,增援南方戰場。
中央鐵路新漢堡港(理查德港)到奧托(比勒陀利亞)市段也變得繁忙起來,自從東非重新奪迴南邊疆省東部。
被英國人破壞的中央鐵路也得到徹底修繕,不過軍隊南下,難度也很大,除了維持莫桑比克穩定以外,需要留下大量人手維持秩序,還有數十萬俘虜要看守。
目前東非的打算是把這些俘虜在馬普托等莫桑比克港口地區進行安置,然後通過海陸輸送物資和口糧。
當然,養著幾十萬張嘴不是東非的作風,在鑒別出有價值的俘虜後,大量黑人直接獲得東非的“奴隸”編製,對莫桑比克的種植園,進行維護。
最讓東非頭疼的其實是印度人,首先印度人不是土著,畢竟印度那麽大一個英國殖民地就在印度洋上,但是,印度人又不屬於英國人。
現在東非最害怕的就是英國政府直接放棄這批印度人,要知道南非戰爭到現在為止,東非俘虜的印度士兵已經超過十七萬。
這如果學習布爾人都足夠在南非成立一個國家了,所以對印度人的處理是一個大麻煩。
當然,這個麻煩是針對恩斯特而言,在東非官員看來,完全是一個小問題,恩斯特對印度人感觀差,但東非的官員看來印度人和黑人沒有區別,反正都沒有人權,直接充當奴隸也無所謂。
但是,如果真讓這麽多印度人在東非紮根,那未來絕對是麻煩的源頭之一,畢竟從前世非洲情況來看,隻要被英國殖民的地方,就容易形成印度人集群,而以日後印度人的繁衍速度,還有印度距離東非的距離,很容易形成印度拖家帶口到東非討生活的情況。
所以為了應對這“劣質”移民出現的可能性,恩斯特的想法是把東非境內的印度俘虜打包送迴印度,就算戰後英國人真無賴把印度人留在東非也是如此,大不了東非多掏點船費。
當然,恩斯特這麽幹,沒有歧視印度人的想法,實際上有不少印度商人在東非沿海地區從事商業貿易。
但是這種人肯定和被俘虜的印度士兵不一樣,印度士兵基本上是社會底層,除了一身蠻力根本沒有利用價值,而且他們雖然身強體壯壞毛病卻不少,作為熱帶國家人種,印度人和東南亞土著非常懶散,恩斯特最害怕這些印度人把東非人帶進溝裏。
對於國民的“勤勞性”,一直是恩斯特看重的問題,不要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因為東非是一個適合躺平的地方,這裏的黑人就躺平了上千年。
像前世美國和俄羅斯的流浪漢,有些可能會受到嚴寒和食物的威脅,不得不從事一些勞動。
而東非這種“四季如春,物產豐富”的地方,說實話基礎設施如果建設完成簡直就是流浪漢的天堂。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隻能從社會風氣上下手,東非政府為引導,讓東非國民“內卷”起來。
而像印度這種“懶散”的狀態,是非常具有負麵教育意義的,當然,在19世紀,其實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印度人並不是個例。
但是,東非人口主要以德意誌移民和遠東帝國移民為主,可以毫不留情的說這兩個地區的居民是當前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
當然,在19世紀以前英法兩國也是如此,不過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英國已經度過了那種把人當畜牲(實際上比畜牲還不如)的年代,而法國人喜歡享受,所以在19世紀兩國麵對德國競爭,被迅速縮小差距。
(本章完)
“這南非的山路可真不好走,還有開普敦的英軍來看也不是完全沒有招架之力。”默爾克對著屬下們說道。
隨著東非的軍事推進,南部軍區也已經深入開普敦東部腹地,隻不過受到德拉肯斯山脈影響。除了地形崎嶇以外,河流沼澤極大拖延了東非的行進速度。
而且英軍可以有效借助狹長地形優勢,阻礙東非國防軍的攻勢,愛德華港距離德班直線距離一百五十公裏左右。
原本是東格裏瓜蘭的地盤,東格裏瓜蘭也是布爾人建立的政權之一,卡在納塔爾殖民地和開普敦殖民地之間,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英軍占領。
所以這裏原本十分荒涼,愛德華港也建立不久,就是海邊一處小城鎮,人口也不多。
“司令,軍事推進,還是要看內陸地區,現在西部部隊應該已經越過奧蘭治河,畢竟內陸高原地區方便行軍,人口也比較稀疏,而東部是開普敦人口比較密集區域,所以英軍實力反而更強。”
南非的人口呈現團狀分布,最南邊開普敦市以及周圍,然後是東部以東倫敦和伊麗莎白港為核心,這兩處都是英國的核心地帶。
再往北就是納塔爾殖民地和原布爾人幾個共和國地方,人口比較稠密,而西部布爾共和國和開普敦之間的高原地區則是人口真空區域。
東部納塔爾殖民地德班港到東倫敦之間也是如此,隻不過這裏的英國人比西部更多,加上原納塔爾殖民地主力英軍南下,所以默爾克部遇到的阻力也就更大。
默爾克說道:“愛德華港英國人建設還沒有幾年時間,原本東格裏瓜蘭的核心區域在科克斯塔德,而不是沿海區域,所以愛德華港現在就是我們前往東倫敦的最後一道障礙。”
“不過這中間還有三百多公裏路程,繼續和敵人消耗,速度實在太慢,給後方發消息,看看海軍能不能幫助我軍更快的突破敵人的封鎖。”
英軍能夠從德班安全撤出,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借助了海上通道,從而實現有序撤退。
而之前東非海軍主要配合北部東非部隊,對莫桑比克沿海進行打擊,現在莫桑比克的戰爭已經結束。
所以默爾克就打算借助海軍的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的,當然,如果從新漢堡港借助商船也可以達成默爾克的目的,隻不過風險比較大。
開普敦海軍實力尚在,雖然不能北上主動進攻東非海軍,但是在區域內防範東非海軍南下還是有些作用的。
所以默爾克想走海路,就必須有海軍護航,至於陸地上的英軍完全可以隻留下小部分部隊和他們糾纏。
因為開普敦殖民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所以隻要攻破東倫敦和伊麗莎白港,東部英軍基本再無抵抗之力。
東倫敦和伊麗莎白港,同時是英軍的後方,截斷這兩個地方之間的聯係,光是後勤上,東非就可以卡死英軍,從而達到迫使敵軍不戰而降的目的。
……
在默爾克部南下的同時。
剛剛參加完莫桑比克戰爭的東非各個部隊也開始南下,按照總參謀部的指示,增援南方戰場。
中央鐵路新漢堡港(理查德港)到奧托(比勒陀利亞)市段也變得繁忙起來,自從東非重新奪迴南邊疆省東部。
被英國人破壞的中央鐵路也得到徹底修繕,不過軍隊南下,難度也很大,除了維持莫桑比克穩定以外,需要留下大量人手維持秩序,還有數十萬俘虜要看守。
目前東非的打算是把這些俘虜在馬普托等莫桑比克港口地區進行安置,然後通過海陸輸送物資和口糧。
當然,養著幾十萬張嘴不是東非的作風,在鑒別出有價值的俘虜後,大量黑人直接獲得東非的“奴隸”編製,對莫桑比克的種植園,進行維護。
最讓東非頭疼的其實是印度人,首先印度人不是土著,畢竟印度那麽大一個英國殖民地就在印度洋上,但是,印度人又不屬於英國人。
現在東非最害怕的就是英國政府直接放棄這批印度人,要知道南非戰爭到現在為止,東非俘虜的印度士兵已經超過十七萬。
這如果學習布爾人都足夠在南非成立一個國家了,所以對印度人的處理是一個大麻煩。
當然,這個麻煩是針對恩斯特而言,在東非官員看來,完全是一個小問題,恩斯特對印度人感觀差,但東非的官員看來印度人和黑人沒有區別,反正都沒有人權,直接充當奴隸也無所謂。
但是,如果真讓這麽多印度人在東非紮根,那未來絕對是麻煩的源頭之一,畢竟從前世非洲情況來看,隻要被英國殖民的地方,就容易形成印度人集群,而以日後印度人的繁衍速度,還有印度距離東非的距離,很容易形成印度拖家帶口到東非討生活的情況。
所以為了應對這“劣質”移民出現的可能性,恩斯特的想法是把東非境內的印度俘虜打包送迴印度,就算戰後英國人真無賴把印度人留在東非也是如此,大不了東非多掏點船費。
當然,恩斯特這麽幹,沒有歧視印度人的想法,實際上有不少印度商人在東非沿海地區從事商業貿易。
但是這種人肯定和被俘虜的印度士兵不一樣,印度士兵基本上是社會底層,除了一身蠻力根本沒有利用價值,而且他們雖然身強體壯壞毛病卻不少,作為熱帶國家人種,印度人和東南亞土著非常懶散,恩斯特最害怕這些印度人把東非人帶進溝裏。
對於國民的“勤勞性”,一直是恩斯特看重的問題,不要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因為東非是一個適合躺平的地方,這裏的黑人就躺平了上千年。
像前世美國和俄羅斯的流浪漢,有些可能會受到嚴寒和食物的威脅,不得不從事一些勞動。
而東非這種“四季如春,物產豐富”的地方,說實話基礎設施如果建設完成簡直就是流浪漢的天堂。
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隻能從社會風氣上下手,東非政府為引導,讓東非國民“內卷”起來。
而像印度這種“懶散”的狀態,是非常具有負麵教育意義的,當然,在19世紀,其實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印度人並不是個例。
但是,東非人口主要以德意誌移民和遠東帝國移民為主,可以毫不留情的說這兩個地區的居民是當前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
當然,在19世紀以前英法兩國也是如此,不過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英國已經度過了那種把人當畜牲(實際上比畜牲還不如)的年代,而法國人喜歡享受,所以在19世紀兩國麵對德國競爭,被迅速縮小差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