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1868年發展情況


    1868年12月28日。


    今年東非的統計數據也慢慢磨蹭了出來,因為各項數據的增長,地域擴大,人口增長,產業添加等因素,統計過程也比前兩年要慢很多。


    移民人口,以前可以直接從海港地區的檔案裏簡單計算,因為每個移民登陸時都會被登記在冊。


    而今年,這樣的模式就不行了,因為新生兒數量的爆發,這些都需要東非每個地方上報,相關人員核查。


    而到1868年11月末,整個東非殖民地人口是175萬多人,接近200萬。


    接近三年時間達到這個水準雖然誇張,但是東非確實做到了,畢竟這個時代沒有人像東非這樣費心費力費財的主動招募移民。


    從移民出發到達東非的路程,幾乎被東非殖民地包攬了全部,運費和吃食全部由黑興根財團提供。


    175萬是東非移民及新生兒的全部數據,並不包括東非的土著,土著的數量應該在130到150萬之間徘徊,東非工程多時,勞動力需求量大,東非就多去西部抓一些,工程少時,奴隸數量就處於持續減少狀態,每天達累斯薩拉姆港都會送走一批。


    奴隸數量如此多,幾乎和本土人口達到一比一,就算美國南方也沒有這麽恐怖的比例,所以擔心東非殖民地勞動力缺乏,簡直可笑,東非又不是傻子。


    就這樣,恩斯特還算克製,畢竟東非從世界各地移民人口過來,是為了充實東非的實力,不是為了養一幫大爺的,所以東非殖民地依然盡可能的壓榨移民的價值,而不是讓黑人奴隸將所有活都幹了。


    1868年一整年,東非殖民地擴張並不很突出,因為對手實力過弱,而且西北區域麵積和東非相比不大,至於肯尼亞北部,雖然也是今年開發出來的,但是難度更低。


    因為這裏是桑給巴爾蘇丹國的勢力範圍,雖然桑給巴爾蘇丹國沒有實際統治此地,但是當地的部落和北方勢力,基本都被桑給巴爾蘇丹國胖揍過。


    包括索馬裏區域的格勒迪蘇丹國,阿曼帝國時期也是小弟一枚,十幾年前才脫離阿曼帝國控製。


    按照正常的曆史軌跡,不出幾年,桑給巴爾蘇丹國(阿曼帝國由馬斯喀特和桑給巴爾兩個部分組成,後桑給巴爾蘇丹國獨立出來,屬於王室分家)就會重新把格勒迪蘇丹國國重新變成其附庸。


    可以說東非殖民地出現,暫時解救了格勒迪蘇丹國的困境,避免其被桑給巴爾蘇丹國吞並的下場。


    東非北部,除了格勒迪蘇丹國外,還有東非傳統霸主,埃塞俄比亞,不過今年埃塞俄比亞的阿比西尼亞帝國被英國人胖揍了一頓,皇帝都自盡了,自然撐不起排麵。


    所以肯尼亞北部地區開發十分順利,加之人煙相對南方更加稀少,所以更好殖民開發。


    西北地區和肯尼亞北部,使得東非的領土達到了約兩百萬多萬平方公裏(不包含維多利亞湖等水域麵積)。


    工業方麵東非依舊可以忽略不計,說實話東非的幾十個工廠和作坊,放在封建國家裏都不夠看,更別說和歐洲國家做比較。


    就拿20年前的普魯士為例,其大小工場和工廠數量就高達7.8萬多家,工人55萬多,現在的普魯士在整合了北德意誌聯邦後其恐怖可想而知。


    所以農業依舊在東非殖民地產業結構中穩如泰山。


    1868年11月26日為止,東非殖民地共開辟耕地約2040萬畝,人均種植麵積12.75畝左右(不包括奴隸和近期新到東非的移民)。


    其中水稻種植麵積增加不大,共計110萬畝,新開發主要是肯尼亞東部和大湖(維多利亞湖)區附近,預計產量可以達到2.2億斤。


    小麥種植麵積約660萬畝,即44萬公頃左右,幾乎翻了四倍多,預計產量10億多斤,也就是一百萬噸左右。


    今年,玉米種植有了飛躍式突破,作為牲口和奴隸的主要口糧,種植麵積達到了500多萬畝,即三十多萬公頃。


    除此外,高粱和小米種植區域也達到了200多萬畝。


    其中高粱就是非洲的原生物種之一,非常適合種植,主要作為玉米的補充。


    玉米,小米和高粱,相對水稻和小麥來說容易打理,尤其是高粱,在東非就是依靠廣種薄收的方式,往地裏一撒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東非的主要糧食作物,其中水稻,小麥和小米是東非人的主要口糧,而玉米和高粱主要用作土著和牲口,除了這些作物外,剩下的土地就是種植經濟作物的了。


    劍麻依舊是東非第一大經濟作物,第二是大豆,第三是咖啡,除此之外還有成規模的花生,芝麻,橡膠,丁香,棉花,茶葉等作物。


    劍麻的地位正在被大豆趕超,因為大豆作為固氮植物,是用於輪種的作物,會和小麥等混種。


    咖啡雖然種植麵積不小,收獲還遙遙無期。


    有意思的是許多經濟作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大湖區域,就比如橡膠,目前就分布在大湖沿岸和大湖流域的河流附近。


    坦桑尼亞作為熱帶地區適合橡膠種植,但前提是保證水源供應,而東非實際並不缺水,隻不過相較於熱帶雨林地區水量少。


    前世非洲是僅次於東南亞的橡膠產地,而坦桑尼亞橡膠種植規模在非洲前十。


    但是因為坦桑尼亞政府對橡膠種植的不重視,種植技術更新緩慢,當地人也不熱衷於打理這種負責的作物,導致東非橡膠生產成本遠高於東南亞等地區,甚至需要從東南亞進口,而坦桑尼亞其實是完全可以達到橡膠種植自給自足的。(來源於東非通用輪胎的在1978到1991年數據報告,該公司在坦桑尼亞當地有直屬的橡膠園)


    所以製約東非農業的主要因素還是降水在時空上的不均勻分布,就像東非小麥種植區,水源主要用來保證小麥等糧食作物優先,而在更缺水的北方,小米和高粱等種植廣泛。


    許多經濟作物生長期間要大量水源,而大湖區和東部沿海平原就是東非降水最充足的地方。


    尤其是大湖區新占領土地,米通巴山脈,其西側就是剛果盆地,降水更加充沛。


    當然,一些經濟作物並不需要太多水源,而適合旱地種植,比如棉花,芝麻等。


    這麽多土地的開發,少不了奴隸和先進鐵器的廣泛應用,雖然東非不能實現歐洲的機械化水平,但是相較於其他地區還是不錯的。


    從歐洲進口鐵製農具,是東非殖民地的一大開銷,這也導致東非幾乎將所有可利用的資金優先放在鐵器進口上,甚至為了保證農具優先普及,東非許多家庭連一口鐵鍋都沒有,陶土炊具和烤爐等大行其道,餐具也大多是木製的。


    而東非鐵礦石開采的數量相當少,隻是作為煤礦開采的附屬產物,甚至東非連一座現代鋼鐵廠都沒有,僅僅依靠桑給巴爾蘇丹國在東部留下的傳統窯爐和幾個小鐵器作坊(鐵匠鋪)。


    東非當然不是不想建鋼鐵廠,問題是機器如何運進來,而且這個時代鋼鐵廠絕對屬於王炸產業,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


    想要引入,價格非常高,最難受的是東非的交通條件還停留在人拉馬拽的水平。


    而東非煤鐵資源都分布在內陸,這個時代,鋼鐵廠都是建在資源地區附近的,以資源為導向性,就比如魯爾區就建立在煤礦上。


    不像前世,21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性,遠東大國就將許多大型鋼鐵廠建設在沿海地區,煤鐵資源依賴海運進口,同時方便產品通過海運銷往全世界。


    所以恩斯特到現在都沒有建設過一個鋼鐵廠在東非,而東非依靠奴隸產的那點煤,也隻是提供給幾個用蒸汽作為動力的工廠,就這還有大量富餘,至於工廠需要那點量,就是用手推車推都可以支撐東非工廠的運行了,何況世界上還有馬車這種東西。


    東非和同時代落後國家在工業上的唯一優勢就是有幾個運用蒸汽機生產的工廠都分布在沿海,這其中還包括姆萬紮煤礦唯一的一台用於排水的蒸汽機。


    除了幾個初級農產品加工廠(劍麻,煙草,麵粉等),東非其他都是稍微大一點的“工場”和作坊,純依靠人力,比如姆萬紮船廠用的船舶發動機是從德意誌運過來的,而剩下的船體純手工打造。


    換句話說,東非手工業有多發達,完全看桑給巴爾蘇丹國在東非沿海有多發達,很可惜桑給巴爾蘇丹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桑給巴爾島,而秉著做人留一線的恩斯特沒有把桑給巴爾島給抄了,畢竟要給桑給巴爾蘇丹國留條活路(最主要的是桑給巴爾蘇丹國和英國有聯係,阿曼帝國時代英國人就扶持阿曼同葡萄牙等國家競爭)。


    當然,東非還有一家軍工廠,這算是東非最先進的產業了,但其也就停留在修理東非那些破損槍支和製作簡易炸藥生產子彈階段。


    相較於工業,東非的農業才是真的不錯,在滿足本土需求的同時還能對外出口。


    但這是建立在東非地廣人稀和奴隸製經濟盛行的前提上的,而不是東非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多高,東非農業生產力在世界也就中等偏上水平,風車,先進農具,化肥和科學栽培的方式等綜合應用,讓東非在落後國家和地區裏獨占鼇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洲創業實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惡的呃呃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惡的呃呃呃並收藏非洲創業實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