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12月9日。


    今天黑興根又一座學校落地,黑興根文化學校。這所學校其實是所小學,和黑興根軍事學院不同,在招收華人學生的同時,麵向黑興根本地招生。


    畢竟要去黑興根軍事學院上學,就意味著最後會前往東非,哪個德意誌父母會趕著把孩子往非洲送。


    所以黑興根軍事學院除了華人學生,其他德意誌學員大多是些來自德意誌各地的孤兒。


    黑興根文化學校不一樣,他是所正規學校,而黑興根軍事學院其實是所野雞大學。


    黑興根軍事學院不納入普魯士的教育體係,他的生源完全來自學院自主招生,畢業去向也目標明確。


    而黑興根文化學校是向普魯士政府備案過的,這裏的華人學生都是以“留學生”的身份學習。


    黑興根軍事學院的學生恩斯特可以發給東非殖民地戶籍,而黑興根文化學校華人學員在普魯士政府的檔案裏還是華人。


    畢竟這些華人學生以後是要進入德意誌其他學校學習的,他們沒有政府發給的身份證明,理論上來說都是黑戶,所以幹脆用留學生的名義來打掩護,而恩斯特就是擔保人。


    黑興根軍事學院隻能滿足軍事人才的需求,而恩斯特未來需要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


    為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學習優異者可以進入德意誌的中學繼續學習,而恩斯特也打算籌辦一所中學。


    然後其中的佼佼者恩斯特會推薦到德意誌的各個大學旁聽,學習。


    至於學習不好的,隻能在畢業後進入恩斯特的工廠打螺絲了,當然也可以報考黑興根軍事學院,最後去東非殖民地當兵,或者成為德語教師。


    現在上濱海區已經開始試點德語教育,在第一鎮第一座德語小學成立,東非殖民地要求第一鎮的所有華人移民必須把孩子送到第一鎮的德語小學上學。


    而學校的老師就是黑興根軍事學院畢業的學生,教材是他們曾經用過的教材。


    對於移民的教育問題,當然是從這些孩子開始,老一輩移民也不求他們會說德語,能掌握幾個常用詞匯就行了。


    這些成年華人,他們的思想早就已經定型,也過了最適合學習的年齡,如果直接掃盲,那付出的成本可想而知,最後效果可能還不盡人意。


    隻要讓他們意識到,德語才是殖民地的未來,他們中間的聰明人會主動學習德語。


    實際上有些腦袋靈光的移民早就通過和殖民地官員的交流學會簡單的德語,從而被安排為管理人員。


    對於殖民地的移民來說,送孩子上學是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的,畢竟有句話說的好,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遠東那些官僚確實是靠著壟斷知識和教育阻斷上升通道的,民間的戲文裏說的多好,隻要考上狀元,那就是要啥有啥,老百姓沒吃過豬肉,但是見過豬跑。


    本地的那些秀才,舉人和官老爺,那些讀書讀出來的人好處都是實打實的,哪怕是秀才,也能靠著教書育人脫離體力勞動,更不用說還有免部分賦稅的經濟特權,和社會地位的提升。


    東非殖民地的教育當然不是遠東那種篩選官員的教育模式,就是單純的給這些普通移民孩子掃盲。


    當然,前期這種越早接受義務教育的人,獲得的紅利也越大,比如殖民地比較好的工作崗位安排上,肯定會優先考慮接受過殖民地教育的移民。


    未來隨著義務教育在東非殖民地的普及,這種紅利會越來越少,到時就會變成最低級的門檻。


    東非第一所學校的教育內容實際上十分簡單,除了德語教育,就隻有簡單的加減乘除,最後是“忠君愛國”思想。


    所以這些孩子每天隻有半天課,上午去學校裏學習,下午還能迴家幫忙。


    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移民會搞一些小創收,比如在房子附近種菜,或者養些雞鴨,這些殖民地是不管的。


    隻要按時完成殖民地分配的工作,剩下的時間隨意安排,因為土地比較富裕的原因,東非殖民地的空閑土地很多。


    比如殖民地移民的房子,就不像遠東那樣擁擠,比較分散,這些房子在規劃的時候都是安排前後兩塊空地,一個花園,一個排水渠。


    花園對於華人移民來說,聽都沒聽過,這些地還不如拿來種菜,排水渠是在屋後,實際上也用不著那麽多土地,在渠道的旁邊,土地翻翻還是種上莊稼。


    這些利用空閑土地增加的額外收入,都是移民自己所得,不用上交。


    隻有德意誌人的居所,前麵真的是花園和草坪,後麵過排水渠的土地則是荒廢著。


    這隻能代表兩種人不同的生活態度而已,而且德意誌人的工資確實比較高,工作也比較清閑。


    而德意誌人也對華人移民在花園裏種菜感到新奇,有時他們會主動詢問這些移民,這是什麽蔬菜,那個工具又有什麽用。


    華人在上船來東非時並非完全空手來的,殖民地不會沒收他們的東西,但體積太大的也上不了船。


    而有的華人懷裏揣著植物種子,就被帶到了東非,造成非洲土地上出現各種遠東的蔬菜。


    非洲土地最適合蔬菜生長,畢竟蔬菜本質上也屬於草,而非洲適合草生長,所以擁有全球最大的稀樹草原。


    在這裏沒有冬季,隻要保證水源供應,植物就能一直生長。


    德意誌和華人移民之間還有一些思想上的區分,比如德意誌人重視領地,沒有得到自己同意,其他人不能踏入自己的院子。而華人移民之間相互串門,沒有領地意識。


    華人也不會主動去德意誌人的院子裏,畢竟華人移民天生感覺矮了一頭,實際上這些德意誌人沒有那種盛氣淩人的想法,在和華人接觸後,他們的印象還不錯,畢竟大家都是農民出身,在交流一些農業經驗後感官還不錯。


    沒有辮子的華人移民,加上比較勤勞,而且講衛生,這些都是殖民地強製規定的結果,但華人服從性高,所以掩蓋了一些缺點。


    而東非殖民地的德意誌人也是普魯士地區的大老粗,對一些小細節也不在意。


    雙方唯一的區別在於德意誌人接受過義務教育,所以文化水平比較高,但是隻接受過小學教育,所以素質高的有限。


    而華人移民在這些農民出身的德意誌人眼裏是比較好打交道,普通農民的思維都是比較淳樸的,沒有彎彎繞繞。


    不像後世,有些出國的人,隨手到人家的院子裏摘花折草,被批評後還裝作一臉委屈,強詞奪理,你說他沒文化吧!他都出國了,那學曆一般也不低,所以學曆和素質沒有太多關係。


    這是華人當年在發達國家會出現的情況,恩斯特在非洲時,華人就可以說是人嫌狗厭了,恩斯特所在工地就有許多祖國的工人。


    他們的學曆不高,至少恩斯特認識的很多都是高中和初中學曆,可在非洲那是直接把人家土著當猴耍。


    每天拽的像二百五,給土著小孩發點小零食,然後教一些“蠢話”手機一拍,往某音一發,顯得優越感十足。


    實際上那些土著何嚐不是把他們當笑話看?甚至把某些人當冤大頭。


    雖然恩斯特也瞧不起土著,可祖國的教育讓恩斯特做不出那種不禮貌的行為,這麽做太掉價了。


    而這個時代,因為國家弱小,民生困弊,加之奴化教育,華人移民在海外哪裏敢像後世那樣在海外那樣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樣子。


    唯唯諾諾才是真實寫照,所以自願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華人移民和德意誌人相處的比較融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洲創業實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惡的呃呃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惡的呃呃呃並收藏非洲創業實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