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王大治這樣的宣講員還有很多,他們深入家鄉去宣傳東非殖民地的好處,打消華人的顧慮。


    當然,也是給這些大字不識,沒有見識的苦難民眾找到了門路,在沒有接觸到途徑或者有人提攜的話,普通人是不會輕易踏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的。


    誰想在家鄉忍饑挨餓,之前是不知道,或者沒有門路,如今知道了,隻要給口飯吃,賣了這條命又算什麽!


    其中最誇張的還是一個叫張根生的宣講員,他的家鄉正在忍受旱災,他一迴去,那反響十分強烈,包括隔壁幾個村子的村民都有人主動報到。


    東非殖民地的情況怎麽樣,這些受災的人不知道,但是張根生的樣子就不像是受過苦,這個時代看一個人過的怎麽樣看他的外貌基本就確定了,大多數普通群眾都是麵色肌黃,身上的骨頭清晰可見,看不到一點肥膘。


    而張根生人往那一站,就是這個時代人們所追求的那種健碩的狀態,那代表著吃的飽飯。


    而且張根生啊!附近誰不知道,當年洋人來這裏招工,那時日子勉強維持的下去,大家也就抱著看樂子的心態看著張根生上了“賊船”,畢竟洋鬼子能有啥好心思。


    甚至有人謠傳,西洋鬼子是吃人惡鬼,張根生這一去啊準是迴不來了,可現在一年過去了,張根生迴來了,謠言不攻自破。


    看著穿著華麗衣服,精神煥發的張根生,受了災的百姓自然問東問西,至於張根生剃了辮子,大家倒不怎麽關心,沒看見人家一行人來時,鄉裏的官差點頭哈腰的樣子?


    說明人家根本就不怕官府,畢竟這個時代的清國隻有革命黨才會剃辮子,或者是像南方長毛那樣披頭散發。


    這種人官府見了絕對不會和你好好說話,一套流程直接拉走,輕則坐牢,重則槍斃。


    這張根生明顯不屬於此二類,所以相識村民就詢問張根生啥情況,張根生自然是知無不言。


    聽到張根生的描述,那群村民可激動了,這世上竟然還有這種好事,連飯都吃不上的村民自然是相互奔走唿告。


    於是附近的村子也得知了此事,人多壯膽魄,這些村民想著大夥一起去這個東非殖民地,也好有個照應。


    這些移民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可惜東非殖民地可不會把這些人放在一起,到時還是要打散分配到殖民地各處,這些村民自然不會知曉。


    於是張根生負責的區域當天就有一千多人報名前往東非,這可為難了膠州灣的工作人員,在緊急調度了一批糧食和藥品後,才安排好這些人。


    而這樣一來,隻能向上麵報告,多要幾條船來,同時通知東非殖民地多準備些口糧為接收這批移民做準備。


    恩斯特也從歐洲買了一批糧食發往東非囤積起來做準備。


    這樣膠州以北的山東直隸地區選擇闖關東的人多,膠州以南,尤其是徽,豫,魯三省交界的選擇去東非,東非殖民地招人有一點十分有效,在去港灣的路上還管飯,一直到東非都提供免費口糧,而到了東非就必須參加勞動了。


    那些實在不想離開故土的,自然拿他們沒有辦法,可是未來有他們後悔的,東非是不是天堂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東亞就是地獄。


    事後根據東非殖民地的人口登記,僅在這次華人迴國勸導移民的行動後,就使得未來三個月內有五萬多移民來到東非殖民地。


    暴漲的人口迅速填補了東非殖民地濱海區的土地空白,隔壁的桑給巴爾才十幾萬人,而濱海新區在此次移民活動後迅速接近六萬人。


    也就是現在恩斯特家大業大,不然短時間裏接納五萬人誰受的了!


    這次移民另一個贏家是荷蘭人,恩斯特和荷蘭人簽訂了長期協議,這些傭金基本上是固定的。


    而這次突發的移民暴增,就要臨時向荷蘭人租用更多船隻,所以價格上自然要加錢。


    此後,荷蘭船隊分成三個批次,每六天就要到東非殖民地一次,在達累斯薩拉姆港卸下人口後即刻返迴東亞拉下一趟。


    這些移民到達東非殖民地後,一部分會被分配給西部正在建設的地區,比如大湖(維多利亞湖)區,和索倫湖(坦噶尼喀湖)區……


    而大多數還是先填補濱海區的空白地帶,再驅趕了土著後,這裏的土地一直都荒著。


    現在人手一到,立刻分組安排進入濱海區的腹地開荒,先從北部開始,一直向南到第一鎮附近。


    源源不斷的移民確實給了達累斯薩拉姆港的桑給巴爾人一點小小的震撼,在桑給巴爾蘇丹聽說移民鬧出的巨大動靜後沒有什麽動作,反而躺的更平了,可以說現在的東非殖民地徹底站穩了腳跟。


    哪怕桑給巴爾和葡萄牙聯合也動搖不了東非殖民地在當地的統治了,之前靠著武力威脅,隻是短時間的手段,現在人口上來了,才是真正的長治久安。


    借助這些移民,濱海區形成了一百多個村落,這些村落大致在幾百人的規模,後建設的三個據點因為人口擴充升格為三個鎮級行政區,一個鎮級行政區有一兩千人。


    隻要這些鎮的人口在多一點,恩斯特就打算將一些簡單的初級工業放到這裏,形成一些有點產業的城市雛形。


    而且這次的移民就不再是以往那種個人居多了,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一些小家庭也集體到東非來討生活。


    為了方便統治管理,這些移民被打散,各個地區的移民被混在一起組成新的村落。


    所以這些新的村落裏的居民連方言可能都不一樣,大家也不熟悉,自然就更依賴殖民地的協調管理。


    嶄新的鐵製農具被分配到這些移民的手裏,拿到生產工具的移民,幹勁十足,借助先進的農具和部分土著俘虜,加上馬匹和牛。


    移民開發了近五十萬畝土地,占整個濱海區土地麵積的百分之十,可耕地麵積的百分之三十,可灌溉耕地麵積的百分之七十。


    其中水田麵積達到二十萬畝,預計單季可收獲稻穀三千萬公斤,在剪除口糧(一斤水稻大約產生六兩大米)後還能有八百萬斤富餘。其餘土地皆種植劍麻和其他作物。


    其中糧食用於進一步移民和擴張需要,所以不做出口打算,而劍麻出口的帶來的價值,其中百分之五被用來給殖民地移民和管理人員分發工資,雖然殖民地居民也用不上,畢竟東非沒有娛樂場所和其他消費場所,所以恩斯特用不著給他們發太多工資,也就是象征意義大一些。


    而這樣東非殖民地移民要開墾的土地人均就在八畝以上,所帶來的體力勞動還是很大的,但是恩斯特在口糧上沒有虧待他們,幾乎接近後世人均主糧消費,所以就算不給他們發工資恩斯特心裏也毫無負擔。


    畢竟在遠東,你累死累活都吃不上口飯,而到了東非殖民地,雖然還是很累,可夥食上卻遠勝現在東亞地區的所有國家。


    而且開墾的土地雖然多,但是強度沒有想象中大,就比如工具,這些從歐洲運來的農具質量可比遠東強一大截,而牲畜運用加上土著勞動力和集體化作業都降低了勞動強度。


    而且也不需要遠東那樣的精耕細作,農藥化肥都是從歐洲運來的,農田管理相對粗糙。


    當然為了提高這些移民的生產積極性,殖民地也製定了一套有效的獎懲製度,幹的好吃的飽,尤其是肉類分配尤其如此,幹不好就可能餓肚子還要義務勞動作為懲罰。


    在農閑時間,東非殖民地濱海區組織修築了原始土路196公裏,基本連接了濱海區六個最重要的鎮。


    到1866年10月底整個東非殖民地新老移民加上德意誌人合計超過9.7萬,東非殖民地坦噶尼喀部分,重要地點和土地基本被掌握。


    而在這些移民據點之間還有廣大的土地被本地土著占據,其數量可能超過三百多萬,除了濱海區外,其他地區都還存在不小規模的土著部落。


    和這些數量龐大的土著來對比,東非殖民地可以說初步完成了城市(鎮)包圍農村(部落)的戰略。


    但移民還在源源不斷的從遠東來到東非這片土地,這些都為東非殖民地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條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洲創業實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惡的呃呃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惡的呃呃呃並收藏非洲創業實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