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國學館
成都府一下子多出了一百多萬貫的額外收入,張詠頓時覺得這些錢有些燙手,不知道該怎麽花這些錢了。
張詠找到宋文遠詢問:“爵爺!這筆錢該怎麽用?”
宋文遠微笑道:“錢哪有夠用的時候,這筆錢是一筆特別收入,不能用作成都府的一般預算,而是要用在一些特別預算上。
比如說將這筆錢做成一筆投資基金,用於投資熱門的掙錢項目,所獲得的利潤能夠源源不斷地補充成都府的財政收入,而不是將這筆錢一下子全部花完。”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可是這天下如爵爺這般天縱英才者鳳毛麟角,這樣的官營資本掙了不算什麽,管理者未必有多少好處若是賠了,管理者必然會承擔責任,這豈不是會讓掌管者心生懼意。”
“這就涉及到關於財會管理的問題,想要管理一個這麽龐大的資本,需要一個專業的會計團隊,對於每一筆投資進行審核,除了管理者的獨特眼光外,資金的流向也必須掌控好,保證官營資本最後肥了私人。
說白了官倉就是最基本的官營資本,然而官倉的管理如何,張知府心裏很清楚,若是不加以改變,現在填補起來的虧空,用不了兩年就會被這些官倉的管理者掏空。”
張詠歎了口氣說道:“爵爺說的是,自古管理官倉者都是肥差,用民間的俗話說就是‘放屁油褲襠’的差事。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這些倉庫的實際管理者隻是九品小吏,還是基本升遷無望的小吏,既然仕途無望,那麽隻能往口袋撈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這便是新政的實施的意義所在,新政就是要革除這些弊病,讓大周上下都能輕裝上陣,貪腐屢禁不止最大的根源是製度問題。
朝廷上下多是以人治國,人亡政息,為何曆朝曆代變法者多不成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新政需要人來支持,有人支持新政就能推行下去,無人支持新政就推行不下去。
因此新政最大的目標不是要做成什麽,而是要形成新的製度,這個製度不能萬世不變,不然又會形成新的利益群體。
比如官倉的管理,就要製定出一套貼合官倉特點的製度,讓這些管理者不敢越雷池半步,當然這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能關掉九品小吏的上升空間。
人隻要還有上升空間,那就還有底線,至少為了升的更高,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考慮後果。若是沒有上升空間,那麽就剩下撈錢一條路。
這也是新政中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所有新政地區都是實施官吏一體,沒有官吏之分,任何人都要從最低級的從九品小吏做起。
至於能夠升到什麽高度,那就要看自己的能力與際遇。”
“話雖如此,爵爺可有想過,若是推行新政,各個衙門中那些小吏是否留任,若是不能留任又如何安置這些小吏。
若是留下,在新的科舉製度下,新科科舉學子分到各個地方做九品小吏,他們如何競爭的過這些油滑的小吏?”
“張知府!這些小吏十有八九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誰都經不住核查,隻要肯下功夫,對付這些小吏並不難。
難的是將這些小吏全部清退之後,新政官吏能不能將一地的政務接起來,正因為新政官吏不足,所有大周的新政推進都非常的緩慢。
從陛下繼位以來,已經十年時間,完成新政的地區還不到全天下的一半,目前完成新政的地區隻有北方。
就是宋某親自盯著的巴蜀地區,新政推進的也是非常緩慢,宋某在巴蜀已經一年多了,完成新政的地區隻有區區一個成都府路,梓州路連一半都沒有完成。”
張詠終於明白了,為何宋文遠有著皇帝的支持,以及強大的實力,新政推進的還如此的緩慢,原來是因為官吏不夠。
確切地說是新政官吏不夠,在新政實施後,每一個府縣都會淘汰一大批的舊式官吏,這些官吏想要當官必須接受新政之下的官吏考核,隻有通過新政官吏考核,才能繼續留在官府。
不過即使通過了官吏考核,也不會在原來的職位上,基本上都會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降級使用,隻要官吏能夠接受左遷的考驗,基本上算是融入到新政體係當中。
可是這樣一來,即使原本的儒生留在了新政體係下的官府當中,他們還有多少思想是儒生的思想,沒有了儒生思想的儒生還是儒生嗎?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儒生若是不知改變,那麽等待他們的就是淘汰的命運,若是懂得改變,一樣是背離了儒生的初衷。
“等到新政在天下鋪開之後,爵爺打算如何處置儒學?”
“張知府怎麽又問這樣的問題,新政對任何學問都秉持著包容的態度,學校裏也會挑選各個名篇中的選篇,編纂進教材中以供學生學習。
不管是黃老之學、儒學、法學、墨學都是華夏流傳至今的瑰寶,國家的作用就是將這些著作中經典篇章挑選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過儒生再想一家獨大,那是想都不要想,任何學問都有存在的意義,隻有在百家爭鳴中互相碰撞,才能促進學問的發展。”
“儒家已經主導華夏學問上千年,貿然失去主導地位必然會導致大量的儒生不滿,這些對爵爺、對朝廷不滿的儒生一旦聯合起來,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與其將這些儒生逼到社會的對立麵,不如有條件地給儒臣一定的地位,哪怕是一些如秦漢之初的那些五經博士一般,有一個名譽地位。”
“張知府這個想法很不錯,宋某迴頭就寫一封奏疏將你的想法稟報給官家,官家想必也會對這一建議很感興趣。
未來可以以朝廷的名義建一座國學館,將這些鑽研各種學問的老學究安置到一起,說不定他們互相碰撞之後還會開創出一個新的流派,為後世的國學世界添磚加瓦。”
成都府一下子多出了一百多萬貫的額外收入,張詠頓時覺得這些錢有些燙手,不知道該怎麽花這些錢了。
張詠找到宋文遠詢問:“爵爺!這筆錢該怎麽用?”
宋文遠微笑道:“錢哪有夠用的時候,這筆錢是一筆特別收入,不能用作成都府的一般預算,而是要用在一些特別預算上。
比如說將這筆錢做成一筆投資基金,用於投資熱門的掙錢項目,所獲得的利潤能夠源源不斷地補充成都府的財政收入,而不是將這筆錢一下子全部花完。”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可是這天下如爵爺這般天縱英才者鳳毛麟角,這樣的官營資本掙了不算什麽,管理者未必有多少好處若是賠了,管理者必然會承擔責任,這豈不是會讓掌管者心生懼意。”
“這就涉及到關於財會管理的問題,想要管理一個這麽龐大的資本,需要一個專業的會計團隊,對於每一筆投資進行審核,除了管理者的獨特眼光外,資金的流向也必須掌控好,保證官營資本最後肥了私人。
說白了官倉就是最基本的官營資本,然而官倉的管理如何,張知府心裏很清楚,若是不加以改變,現在填補起來的虧空,用不了兩年就會被這些官倉的管理者掏空。”
張詠歎了口氣說道:“爵爺說的是,自古管理官倉者都是肥差,用民間的俗話說就是‘放屁油褲襠’的差事。
然而更大的問題是這些倉庫的實際管理者隻是九品小吏,還是基本升遷無望的小吏,既然仕途無望,那麽隻能往口袋撈錢,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這便是新政的實施的意義所在,新政就是要革除這些弊病,讓大周上下都能輕裝上陣,貪腐屢禁不止最大的根源是製度問題。
朝廷上下多是以人治國,人亡政息,為何曆朝曆代變法者多不成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新政需要人來支持,有人支持新政就能推行下去,無人支持新政就推行不下去。
因此新政最大的目標不是要做成什麽,而是要形成新的製度,這個製度不能萬世不變,不然又會形成新的利益群體。
比如官倉的管理,就要製定出一套貼合官倉特點的製度,讓這些管理者不敢越雷池半步,當然這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不能關掉九品小吏的上升空間。
人隻要還有上升空間,那就還有底線,至少為了升的更高,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考慮後果。若是沒有上升空間,那麽就剩下撈錢一條路。
這也是新政中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所有新政地區都是實施官吏一體,沒有官吏之分,任何人都要從最低級的從九品小吏做起。
至於能夠升到什麽高度,那就要看自己的能力與際遇。”
“話雖如此,爵爺可有想過,若是推行新政,各個衙門中那些小吏是否留任,若是不能留任又如何安置這些小吏。
若是留下,在新的科舉製度下,新科科舉學子分到各個地方做九品小吏,他們如何競爭的過這些油滑的小吏?”
“張知府!這些小吏十有八九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誰都經不住核查,隻要肯下功夫,對付這些小吏並不難。
難的是將這些小吏全部清退之後,新政官吏能不能將一地的政務接起來,正因為新政官吏不足,所有大周的新政推進都非常的緩慢。
從陛下繼位以來,已經十年時間,完成新政的地區還不到全天下的一半,目前完成新政的地區隻有北方。
就是宋某親自盯著的巴蜀地區,新政推進的也是非常緩慢,宋某在巴蜀已經一年多了,完成新政的地區隻有區區一個成都府路,梓州路連一半都沒有完成。”
張詠終於明白了,為何宋文遠有著皇帝的支持,以及強大的實力,新政推進的還如此的緩慢,原來是因為官吏不夠。
確切地說是新政官吏不夠,在新政實施後,每一個府縣都會淘汰一大批的舊式官吏,這些官吏想要當官必須接受新政之下的官吏考核,隻有通過新政官吏考核,才能繼續留在官府。
不過即使通過了官吏考核,也不會在原來的職位上,基本上都會本著一個原則,那就是降級使用,隻要官吏能夠接受左遷的考驗,基本上算是融入到新政體係當中。
可是這樣一來,即使原本的儒生留在了新政體係下的官府當中,他們還有多少思想是儒生的思想,沒有了儒生思想的儒生還是儒生嗎?
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儒生若是不知改變,那麽等待他們的就是淘汰的命運,若是懂得改變,一樣是背離了儒生的初衷。
“等到新政在天下鋪開之後,爵爺打算如何處置儒學?”
“張知府怎麽又問這樣的問題,新政對任何學問都秉持著包容的態度,學校裏也會挑選各個名篇中的選篇,編纂進教材中以供學生學習。
不管是黃老之學、儒學、法學、墨學都是華夏流傳至今的瑰寶,國家的作用就是將這些著作中經典篇章挑選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不過儒生再想一家獨大,那是想都不要想,任何學問都有存在的意義,隻有在百家爭鳴中互相碰撞,才能促進學問的發展。”
“儒家已經主導華夏學問上千年,貿然失去主導地位必然會導致大量的儒生不滿,這些對爵爺、對朝廷不滿的儒生一旦聯合起來,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與其將這些儒生逼到社會的對立麵,不如有條件地給儒臣一定的地位,哪怕是一些如秦漢之初的那些五經博士一般,有一個名譽地位。”
“張知府這個想法很不錯,宋某迴頭就寫一封奏疏將你的想法稟報給官家,官家想必也會對這一建議很感興趣。
未來可以以朝廷的名義建一座國學館,將這些鑽研各種學問的老學究安置到一起,說不定他們互相碰撞之後還會開創出一個新的流派,為後世的國學世界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