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西南攻略(十五)
這些廂軍士卒當然不願意離開,若是能離開他們早就離開了,那些逃亡的士卒大多都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隻要逃出去了,官府找不到自己也就安全了。
他們這些拖家帶口的,卻無法逃,官府手裏扣著他們的家人能跑到哪裏去,所以這些人哪怕在廂軍中再苦再難也得挺著。
如今他們早已失去了在外謀生的本事,真若放他們出去,就算不被餓死,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
況且現在官府開出的條件可不低,就算是包吃住一個月六百文,那也是純純地落在自己的口袋裏。
因此盡管廂軍士卒都很不滿女人的薪俸高於他們,卻無人提出退出。
宋文遠停頓了一會兒等待這些廂軍士卒的反應,見無人說話,便繼續說道:“既然大家不打算選擇退出,那麽本爵接著說第三個去處,官府將在巴蜀成立專門的建築隊,負責巴蜀地區修路、修河等官府需要的基礎工程。
這些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將會麵向百姓招募工人,廂軍中沒有家室的士卒可以報名參加施工隊,之所以選擇沒有家室之人參加,是因為施工隊伍經常更換地方,不能安定在一個地方,有家室之人拖家帶口並不方便。
當然日後條件好了,交通條件也得到改善,官府也會考慮到大家成家立業的需求。由於見建築隊條件比較艱苦,因此待遇稍微高一些,月薪一貫,同樣是包吃住。
這三個條件大家仔細想一想,覺得哪一行適合自己,就選擇哪一行!最遲明天這個時候,將你們的選擇報給負責的文吏,過了明天這個時候,官府會認為是你們自己主動放棄了這次的選擇。
現在是自由提問時間,哪一位廂軍士卒有什麽疑問,可以現場提問,本爵可以根據大家的問題進行解答。”
士卒們相熟的聚在一起開始議論紛紛,宋文遠坐在台上與曹彬等人閑聊起來。
張瓊是老實人,聽到宋文遠說讓這些士卒可以自由選擇,有些不解地問道:“鹽城伯,末將有些不解,為何要給這些士卒自由選擇的機會,若是他們選擇離開,我們這些天的準備不是白忙活了?”
宋文遠微微一笑道:“張將軍,若是你是廂軍士卒,你離開了廂軍能去做什麽?”
張瓊琢磨了半天,久在軍營習慣了在長官的指揮下做事,出去之後自己討生活,手裏沒有錢財,種田又不會,除了上山落草為寇之外,似乎已經沒有什麽出路。
這種看似給了選擇的機會,其實對於廂軍士卒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麽選擇機會,最終隻能按照宋文遠給出的三個條件選擇出路。
“這倒是,當兵當久了,已經喪失了其他的生存能力,這是個值得警惕的問題,如今禁軍中當兵十年以上的老兵比比皆是,以後這些老兵總是要迴到地方上。
若是不加以重視,不有意識的培養老兵的職業技能,一旦迴到地方,這些老兵將會成為地方上的隱患。”
“禁軍暫時不會有任何的問題,現在禁軍加上邊軍總人數不超過五十萬,按照每年一成的退役人數,各地新政地區的提刑司需要大量巡捕,這些退伍老兵手底下都有一些功夫,隻要稍加培訓就是非常理想的巡捕人員。
隻要待遇不滑坡,這些老兵絕對是大周最忠實的擁護者,有他們在地方上維持地方治安,地方上就不會亂。
每個州縣至少需要上百的巡捕,全天下多少州縣,又需要多少巡捕,因此現在某犯愁的不是禁軍與邊軍士卒的安置,而是這些退役士卒的人數太少了。
隨著講武堂的穩定運營,朝廷在軍隊的基層軍官問題將會得到有效的解決,未來各個軍隊中的老兵若是沒有得到晉升,三十歲之前一律退役到地方上。”
曹彬接過話說道:“隨著天下承平,老百姓還願意當兵嗎?畢竟刀頭舔血的日子,能過得下去,老百姓誰願意去提著刀子玩兒命。”
“這就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提高軍人的待遇和榮譽感,隻有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認為當兵是一件榮耀之事,是為了保家衛國,是老百姓的守護者,這個時候老百姓還排斥當兵嗎?”
“這怎麽可能,自古以來,老百姓怕兵勝過怕匪,怎麽可能讓老百姓親近軍隊?”
“沒有什麽不可能,這就是宋某強調軍紀的根本原因,隻有軍隊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不犯,在百姓危難之際,還會對百姓伸出援助之手,百姓會不擁護軍隊嗎?”
真有這樣的軍隊嗎?三位代表了大周軍隊上層的軍頭根本就想不到軍隊還能做到讓老百姓真心擁護。
別看口號喊得什麽‘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知道的都知道是怎麽迴事,沒有哪個是真心的喜歡軍隊,軍隊過境對於地方來說就是負擔,沒有人願意將自己手裏的錢糧貢獻給別人,地方官府也一樣如此。
這時有廂軍士卒向維持秩序的禁軍士卒提出有話要說,禁軍士卒將人放到高台近前,那名士卒在高台前恭恭敬敬地給台上的四人磕了個頭,問道:“大官人!若是小人選擇去大官人說的那個遼東營生,以後還能迴蜀地嗎?”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問題,華夏百姓有著濃重的故土情節,若是能夠好好生活,沒有人願意離開故土,畢竟離開熟悉的地方,屬於典型的人離鄉賤。
“理論上你們當然可以迴來,不過遼東到巴蜀幾千裏之遙,往返一次大半年的時間,迴來一次定然是不容易的。
再說你們到了遼東,在遼東安家落戶,就成了地地道道的遼東人,在那裏你們可以選擇進入工廠做工,也可以選擇進入施工隊做工。
無論是進工廠,還是進入施工隊,待遇都要比在巴蜀更好一些,如何選擇在你們自己的手裏,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官府不會加以強製。”
這些廂軍士卒當然不願意離開,若是能離開他們早就離開了,那些逃亡的士卒大多都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單身漢,隻要逃出去了,官府找不到自己也就安全了。
他們這些拖家帶口的,卻無法逃,官府手裏扣著他們的家人能跑到哪裏去,所以這些人哪怕在廂軍中再苦再難也得挺著。
如今他們早已失去了在外謀生的本事,真若放他們出去,就算不被餓死,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
況且現在官府開出的條件可不低,就算是包吃住一個月六百文,那也是純純地落在自己的口袋裏。
因此盡管廂軍士卒都很不滿女人的薪俸高於他們,卻無人提出退出。
宋文遠停頓了一會兒等待這些廂軍士卒的反應,見無人說話,便繼續說道:“既然大家不打算選擇退出,那麽本爵接著說第三個去處,官府將在巴蜀成立專門的建築隊,負責巴蜀地區修路、修河等官府需要的基礎工程。
這些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將會麵向百姓招募工人,廂軍中沒有家室的士卒可以報名參加施工隊,之所以選擇沒有家室之人參加,是因為施工隊伍經常更換地方,不能安定在一個地方,有家室之人拖家帶口並不方便。
當然日後條件好了,交通條件也得到改善,官府也會考慮到大家成家立業的需求。由於見建築隊條件比較艱苦,因此待遇稍微高一些,月薪一貫,同樣是包吃住。
這三個條件大家仔細想一想,覺得哪一行適合自己,就選擇哪一行!最遲明天這個時候,將你們的選擇報給負責的文吏,過了明天這個時候,官府會認為是你們自己主動放棄了這次的選擇。
現在是自由提問時間,哪一位廂軍士卒有什麽疑問,可以現場提問,本爵可以根據大家的問題進行解答。”
士卒們相熟的聚在一起開始議論紛紛,宋文遠坐在台上與曹彬等人閑聊起來。
張瓊是老實人,聽到宋文遠說讓這些士卒可以自由選擇,有些不解地問道:“鹽城伯,末將有些不解,為何要給這些士卒自由選擇的機會,若是他們選擇離開,我們這些天的準備不是白忙活了?”
宋文遠微微一笑道:“張將軍,若是你是廂軍士卒,你離開了廂軍能去做什麽?”
張瓊琢磨了半天,久在軍營習慣了在長官的指揮下做事,出去之後自己討生活,手裏沒有錢財,種田又不會,除了上山落草為寇之外,似乎已經沒有什麽出路。
這種看似給了選擇的機會,其實對於廂軍士卒來說,根本就沒有什麽選擇機會,最終隻能按照宋文遠給出的三個條件選擇出路。
“這倒是,當兵當久了,已經喪失了其他的生存能力,這是個值得警惕的問題,如今禁軍中當兵十年以上的老兵比比皆是,以後這些老兵總是要迴到地方上。
若是不加以重視,不有意識的培養老兵的職業技能,一旦迴到地方,這些老兵將會成為地方上的隱患。”
“禁軍暫時不會有任何的問題,現在禁軍加上邊軍總人數不超過五十萬,按照每年一成的退役人數,各地新政地區的提刑司需要大量巡捕,這些退伍老兵手底下都有一些功夫,隻要稍加培訓就是非常理想的巡捕人員。
隻要待遇不滑坡,這些老兵絕對是大周最忠實的擁護者,有他們在地方上維持地方治安,地方上就不會亂。
每個州縣至少需要上百的巡捕,全天下多少州縣,又需要多少巡捕,因此現在某犯愁的不是禁軍與邊軍士卒的安置,而是這些退役士卒的人數太少了。
隨著講武堂的穩定運營,朝廷在軍隊的基層軍官問題將會得到有效的解決,未來各個軍隊中的老兵若是沒有得到晉升,三十歲之前一律退役到地方上。”
曹彬接過話說道:“隨著天下承平,老百姓還願意當兵嗎?畢竟刀頭舔血的日子,能過得下去,老百姓誰願意去提著刀子玩兒命。”
“這就又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提高軍人的待遇和榮譽感,隻有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認為當兵是一件榮耀之事,是為了保家衛國,是老百姓的守護者,這個時候老百姓還排斥當兵嗎?”
“這怎麽可能,自古以來,老百姓怕兵勝過怕匪,怎麽可能讓老百姓親近軍隊?”
“沒有什麽不可能,這就是宋某強調軍紀的根本原因,隻有軍隊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不犯,在百姓危難之際,還會對百姓伸出援助之手,百姓會不擁護軍隊嗎?”
真有這樣的軍隊嗎?三位代表了大周軍隊上層的軍頭根本就想不到軍隊還能做到讓老百姓真心擁護。
別看口號喊得什麽‘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知道的都知道是怎麽迴事,沒有哪個是真心的喜歡軍隊,軍隊過境對於地方來說就是負擔,沒有人願意將自己手裏的錢糧貢獻給別人,地方官府也一樣如此。
這時有廂軍士卒向維持秩序的禁軍士卒提出有話要說,禁軍士卒將人放到高台近前,那名士卒在高台前恭恭敬敬地給台上的四人磕了個頭,問道:“大官人!若是小人選擇去大官人說的那個遼東營生,以後還能迴蜀地嗎?”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問題,華夏百姓有著濃重的故土情節,若是能夠好好生活,沒有人願意離開故土,畢竟離開熟悉的地方,屬於典型的人離鄉賤。
“理論上你們當然可以迴來,不過遼東到巴蜀幾千裏之遙,往返一次大半年的時間,迴來一次定然是不容易的。
再說你們到了遼東,在遼東安家落戶,就成了地地道道的遼東人,在那裏你們可以選擇進入工廠做工,也可以選擇進入施工隊做工。
無論是進工廠,還是進入施工隊,待遇都要比在巴蜀更好一些,如何選擇在你們自己的手裏,畢竟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官府不會加以強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