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百年工程(十八)
有戶籍的百姓大部分還是願意換一個地方繼續種地,新的政策之下,他們感覺種地應該比之前更容易一些。
畢竟隻要簽了搬遷協議,從此以後便沒有了徭役,就算是賦稅綜合起來也沒有原來高,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可是總是有一些並不想安於現狀百姓,他們對於做工人每月按時關餉的生活很是期待,有這樣想法的多是年輕一輩,甚至還是一些沒有成親的後生。
一個後生鼓起勇氣問道:“貴人!若是草民等有戶籍的百姓去做工可不可以?”
宋文遠抬頭掃了一眼說話的百姓,發現是個十七八歲的小後生,這麽大年紀的後生正是滿腦子胡思亂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年紀。
“可以是可以,不過你要爭得你的家人的同意,你若做了工人,你的家人就隻能跟著你一起做工人。
不是他們不可以去移民,而是一旦他們移民到了其他地方,你們這一輩子見麵的機會都不多了,因此朝廷在製定政策的時候考慮到這一點,那就是做選擇的時候要以家庭為單位。
你的選擇不代表你個人的選擇,而是要代表你的家人,若是你的家人也同意做工人,隻要是家中的成年的男丁都會進入施工隊做工人。”
聽到宋文遠這麽說,有不少的家庭都打了退堂鼓,對於這些百姓來說,將一個兒子丟出去做工,其他孩子在家裏種田,兩邊都不耽誤。
在百姓看來,錢多少都有花完的時候,土地那是能夠祖祖輩輩傳下去的財富,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人願意將自家的地給賣了。
凡事都有例外,這就是擊穿保守社會的突破口,還是有不少人家選擇了進入工地做工,這些百姓基本上都是失地的百姓,反正他們原來就沒有地。
移民到新的地方,還是要買地重新開始,這輩子能不能還清買地的錢都不一定,何必背上沉重的負擔。
這些選擇做工人的百姓隻關心兩個問題,搬遷的補償有沒有,手裏有地契的朝廷怎麽補償這些土地。
對於百姓的這個問題,宋文遠迴答的很幹脆,看著百姓期待的眼神,宋文遠大聲說道:“凡是有戶籍的百姓,無論是選擇做工,還是選擇移民,補償金一文不會少。
家裏有地的百姓選擇做工人,土地朝廷按照現在的市價對百姓進行補償,未來新的河道開通,河道兩邊還是會有大片的土地能夠開辟成良田,有一天你們不想做工人的時候,還是可以買地重新做迴農民的。”
聽到宋文遠的這個迴答,那些以及選擇了移民的百姓忽然覺得做工人也不錯,趁著朝廷這兩年的政策好,掙上幾年的錢,等到手裏攢夠了錢,再重新買地迴來種地也是美滴很。
“貴人!我等移民到外地的百姓將來可不可以迴來買地?”
“當然可以!朝廷將黃河治理好,黃河兩岸將會開辟出大量的標準化農田,到時候朝廷會將這些土地公開掛出來拍賣。
隻要給錢誰都可以買,你們當然也可以。”
看著百姓們一臉興奮地樣子,宋文遠有些好笑,姑且不說等到了新的移民點,他們還會不會惦記這塊土地,就算是故鄉情結濃厚,新規劃出的土地都是以農場的形式發賣,早已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擔的起。
土地農場化主要是為了節省人力,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給士紳讓利,當士紳發現農場化經營的好處,他們就會不遺餘力地支持新政的推行。
這幾年已經有不少的士紳明白過味兒了,這些思想不是那麽保守的士紳發現就算是所有土地都要交稅,農場化之後,他們的收益也會比原來更高。
而且農場化之後,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想要種植什麽容易調整,隻要不違反朝廷規定的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麵積,在這個範圍內是可以進行調整的。
比如這兩年開始興起的棉花,秋天播種小麥,等到小麥收割之後,下一季就可以將土地全部種植棉花。
種植棉花的利潤可比種植小麥更高,缺點是棉花收獲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不如小麥與菽豆更加容易打理。
士紳們很清楚想要確保自己的棉花收貨時能夠有充足的人力收獲,就必須要求助官府,新政實施的地區,官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可信度要比沒有實施新政的地方高很多。
隻要官府動員,還是能夠動員起不少的百姓參與到棉花的收獲當中,棉花的種植是朝廷大力推廣的農作物。
這關係到老百姓能不能穿的起便宜舒適的衣服,不同於麻布製作的繁瑣,絲綢價格之昂貴,棉花的易栽培和容易紡紗的特點,讓棉布生產的成本比起普通的麻布高一些,比精製的夏布成本低很多。
而且論起舒適度並不比夏布差,棉布的推廣,讓穿不起衣服的百姓能夠穿的起衣服。這個時代,十歲左右的孩子在夏天的時候還光著屁股在大街上跑的屢見不鮮。
若是盛世就是如此,宋文遠羞於與這樣的盛世為伍。
當初宋文遠謀劃新政的時候,提到用土地給士紳大戶讓利,用商人提高稅收的時候,還沒有登基的郭宗訓還調侃他,你不是最痛恨士紳嗎?
宋文遠搖頭道:“平心而論,士紳階層是華夏最精華的一群人,華夏文明之所以經曆幾千年而不變,士紳代表的儒生功不可沒。
隻不過儒生多年以來壟斷了學問,一家獨大之後,變得獨斷專橫,容不得其他學問與儒學並存。儒學到了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保守,亟需新鮮血液的注入,讓儒學如漢唐時期一般更加的擁有進取心。
華夏要想屹立於世界之巔,儒生是關鍵一環,當然是改造之後的儒生,而不是現如今這種自私保守的儒生。
將農業的好處讓給士紳,也就確保了華夏的根本不會改變,與商人相比,儒生更加適合做這個國家的主人。”
有戶籍的百姓大部分還是願意換一個地方繼續種地,新的政策之下,他們感覺種地應該比之前更容易一些。
畢竟隻要簽了搬遷協議,從此以後便沒有了徭役,就算是賦稅綜合起來也沒有原來高,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可是總是有一些並不想安於現狀百姓,他們對於做工人每月按時關餉的生活很是期待,有這樣想法的多是年輕一輩,甚至還是一些沒有成親的後生。
一個後生鼓起勇氣問道:“貴人!若是草民等有戶籍的百姓去做工可不可以?”
宋文遠抬頭掃了一眼說話的百姓,發現是個十七八歲的小後生,這麽大年紀的後生正是滿腦子胡思亂想,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年紀。
“可以是可以,不過你要爭得你的家人的同意,你若做了工人,你的家人就隻能跟著你一起做工人。
不是他們不可以去移民,而是一旦他們移民到了其他地方,你們這一輩子見麵的機會都不多了,因此朝廷在製定政策的時候考慮到這一點,那就是做選擇的時候要以家庭為單位。
你的選擇不代表你個人的選擇,而是要代表你的家人,若是你的家人也同意做工人,隻要是家中的成年的男丁都會進入施工隊做工人。”
聽到宋文遠這麽說,有不少的家庭都打了退堂鼓,對於這些百姓來說,將一個兒子丟出去做工,其他孩子在家裏種田,兩邊都不耽誤。
在百姓看來,錢多少都有花完的時候,土地那是能夠祖祖輩輩傳下去的財富,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人願意將自家的地給賣了。
凡事都有例外,這就是擊穿保守社會的突破口,還是有不少人家選擇了進入工地做工,這些百姓基本上都是失地的百姓,反正他們原來就沒有地。
移民到新的地方,還是要買地重新開始,這輩子能不能還清買地的錢都不一定,何必背上沉重的負擔。
這些選擇做工人的百姓隻關心兩個問題,搬遷的補償有沒有,手裏有地契的朝廷怎麽補償這些土地。
對於百姓的這個問題,宋文遠迴答的很幹脆,看著百姓期待的眼神,宋文遠大聲說道:“凡是有戶籍的百姓,無論是選擇做工,還是選擇移民,補償金一文不會少。
家裏有地的百姓選擇做工人,土地朝廷按照現在的市價對百姓進行補償,未來新的河道開通,河道兩邊還是會有大片的土地能夠開辟成良田,有一天你們不想做工人的時候,還是可以買地重新做迴農民的。”
聽到宋文遠的這個迴答,那些以及選擇了移民的百姓忽然覺得做工人也不錯,趁著朝廷這兩年的政策好,掙上幾年的錢,等到手裏攢夠了錢,再重新買地迴來種地也是美滴很。
“貴人!我等移民到外地的百姓將來可不可以迴來買地?”
“當然可以!朝廷將黃河治理好,黃河兩岸將會開辟出大量的標準化農田,到時候朝廷會將這些土地公開掛出來拍賣。
隻要給錢誰都可以買,你們當然也可以。”
看著百姓們一臉興奮地樣子,宋文遠有些好笑,姑且不說等到了新的移民點,他們還會不會惦記這塊土地,就算是故鄉情結濃厚,新規劃出的土地都是以農場的形式發賣,早已不是普通百姓能夠承擔的起。
土地農場化主要是為了節省人力,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給士紳讓利,當士紳發現農場化經營的好處,他們就會不遺餘力地支持新政的推行。
這幾年已經有不少的士紳明白過味兒了,這些思想不是那麽保守的士紳發現就算是所有土地都要交稅,農場化之後,他們的收益也會比原來更高。
而且農場化之後,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想要種植什麽容易調整,隻要不違反朝廷規定的各種農作物的種植麵積,在這個範圍內是可以進行調整的。
比如這兩年開始興起的棉花,秋天播種小麥,等到小麥收割之後,下一季就可以將土地全部種植棉花。
種植棉花的利潤可比種植小麥更高,缺點是棉花收獲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不如小麥與菽豆更加容易打理。
士紳們很清楚想要確保自己的棉花收貨時能夠有充足的人力收獲,就必須要求助官府,新政實施的地區,官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可信度要比沒有實施新政的地方高很多。
隻要官府動員,還是能夠動員起不少的百姓參與到棉花的收獲當中,棉花的種植是朝廷大力推廣的農作物。
這關係到老百姓能不能穿的起便宜舒適的衣服,不同於麻布製作的繁瑣,絲綢價格之昂貴,棉花的易栽培和容易紡紗的特點,讓棉布生產的成本比起普通的麻布高一些,比精製的夏布成本低很多。
而且論起舒適度並不比夏布差,棉布的推廣,讓穿不起衣服的百姓能夠穿的起衣服。這個時代,十歲左右的孩子在夏天的時候還光著屁股在大街上跑的屢見不鮮。
若是盛世就是如此,宋文遠羞於與這樣的盛世為伍。
當初宋文遠謀劃新政的時候,提到用土地給士紳大戶讓利,用商人提高稅收的時候,還沒有登基的郭宗訓還調侃他,你不是最痛恨士紳嗎?
宋文遠搖頭道:“平心而論,士紳階層是華夏最精華的一群人,華夏文明之所以經曆幾千年而不變,士紳代表的儒生功不可沒。
隻不過儒生多年以來壟斷了學問,一家獨大之後,變得獨斷專橫,容不得其他學問與儒學並存。儒學到了如今已經變得越來越保守,亟需新鮮血液的注入,讓儒學如漢唐時期一般更加的擁有進取心。
華夏要想屹立於世界之巔,儒生是關鍵一環,當然是改造之後的儒生,而不是現如今這種自私保守的儒生。
將農業的好處讓給士紳,也就確保了華夏的根本不會改變,與商人相比,儒生更加適合做這個國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