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官吏一體(上)
呂蒙正的想法裏已經有了一絲另一個時空《青苗貸》的想法,這種想法表麵看是沒什麽錯,可在實際操作中卻容易走歪了。
不是貶低大周的文官官府,隻要有官府參與的商業行為,最後大多都是慘淡收場,這些在曆史已經一次次被證明。
“商業的事,就要在商業的範圍內解決,官府隻能引導,不能實際參與其中,若是官府一旦參與進去,弄不好就會變成了官商勾結。
比如你說的這個給老百姓放貸的事情,若是地方官為了追求政績,強迫老百姓貸款,而百姓出於抵觸情緒,可能也不會認真對待這筆貸款。
到時候出了壞賬,倒黴的是錢莊,向百姓追討,倒黴的是百姓,最後兩頭都不落好,官府還背上一個盤剝百姓的罵名。”
呂蒙正有些不甘心地說道:“爵爺!讀書人是有一些敗類,可是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是敗類,讀書人讀書還是希望實現抱負,修齊治平。”
“你所說的修齊治平有哪一項是為百姓張目的?”
呂蒙正將自己學過的經典迴味了一番,發現為百姓說話的條目少的可憐,就算是孟子提出的仁政,所謂的‘仁’對應的也是儒生,老百姓該交的賦稅一樣不少,改服的徭役一點兒都沒落下。
當然呂蒙正沒有經曆過後世的思想解放,更是不敢質疑聖人之言的道理,所謂的‘禮’不過是給權貴高人一等的一個理由。
憑什麽士紳就不用服徭役,就因為多讀了幾本書嗎?
“爵爺也不能否認讀書人對天下的貢獻吧,若是讀書人對天下一點兒貢獻沒有,曆代有作為的君王也不傻,怎麽會一直都對讀書人優待。”呂蒙正換了個角度反問道。
“首先宋某強調一下,儒生不能代表所有讀書人,也包括讀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等讀書人,他們讀的也是書,他們所學的學問比儒生學的東西有用的多。
比如我們現在的修河,儒生學的那些東西對修河可有任何的幫助,而墨家的實學卻能解決這個問題。
任何大型的工程都需要事先勘察地形,設計路線,計算土方,這些儒生會做嗎?”
“爵爺說的這些都是術,而儒生講的是道,道是主幹,術是枝葉,不然就是本末倒置。”
宋文遠冷笑一聲道:“那麽儒生持的是什麽道?”
“尊王攘夷,外王內聖!”
八個字概括的很精煉,可以說是凝聚了儒家學說的最高理想,然後這種理想卻對百姓沒有任何益處。
“請問這八個字與百姓何幹,可有讓百姓少交一畝田的賦稅,還是讓百姓少服一天的徭役?”
呂蒙正被問住了,這個問題他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或者說所有的儒生都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他們的著眼點是修齊治平。
拆開來說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一定要有特權,然後就是進入朝堂為君王分憂,所思所想,要麽是為了自己,要麽是為了君王,百姓算個屁。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天下總要有分工,讀書人負責為君王牧守百姓,百姓負責供養天下,如何天下初定,到處都需要錢糧,隻能苦一苦百姓,等到天下承平,海晏河清,朝廷不需要在建設那麽多的工程,自然也就不需要百姓再頻繁出徭役了。”
“你呂聖功也是讀過史冊的,你可見過有沒有徭役的朝代,別的不說曆代王朝的工程主要就四大件,修河、修路、宮殿皇陵、邊牆。
其中宮殿皇陵是為君王服務,其他的都是為了天下的安穩的工程,這些工程哪一個是能夠一勞永逸的?”
宋文遠也沒指望這些新科進士一下子就能將思想轉變過來,將手中的炊餅與醬菜吃完,拍了拍手,沿著大堤看向遠方,河道對麵同樣是忙碌的百姓。
呂蒙正等新科進士乖乖地跟在宋文遠的身後,他們雖然知道鹽城伯在辯論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但是在做事的時候卻必須要完成他下達的任何一條命令。
走到一處已經完工的大堤上,宋文遠指著遠處正在忙碌的百姓大聲說道:“他們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隻有保證了他們的尊嚴,才能讓華夏永遠屹立於世界之巔。
不然早晚有一天,整個華夏都會沉淪,五胡亂華的慘劇還會重演,這個天下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天下,也是販夫走卒的天下。
若是你們不轉變你們的思想,宋某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們,你們將會被曆史淘汰。不管你們相不相信,隻要有宋某在,大周今後的人才培養將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以後想要靠讀四書五經就能中進士當官的時代很快就不會有了,無論是朝堂還是地方,將會是專業的官吏做專業的事。
比如工部官吏都必須要懂得基本的工業原理,比如水部司的官吏必須要懂如何治河,如何興修水利,戶部的官吏必須懂得賬目運算,賦稅的本質,其他的各個部門也是如此。
地方上也是如此,一個地方官連基本的治理水平都沒有,到了地方上也會被本地勢力拿捏死,就算有心為國效力,也無法施展。
這不是為國效力,這是害國害民,你們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你們趕上了大周新政的開端,若是你們能夠做出成績,將來青史留名不在話下。
你們也是不幸的,因為從你們這批新科進士開始,以後所有的新科進士都要從小吏做起,由你們這些新科進士慢慢替換掉各個地方上的那些長期把持著地方衙門的胥吏家族。”
“爵爺!若是新科進士都從小吏做起,也就是說朝廷一下子就要多出十幾倍的官吏,朝廷需要增加多少錢糧的度支,這麽一大筆度支,朝廷能供養的起嗎?”
“那些衙門裏的小吏沒有俸祿,可是他們餓死了嗎?他們的錢糧是從哪裏來的,你們有想過嗎?這些小吏通過盤剝百姓獲得收益,罵名卻讓朝廷背了。
因為他們不會說那些錢糧是他們自己裝進了口袋,而是說是朝廷的要收的。”
呂蒙正的想法裏已經有了一絲另一個時空《青苗貸》的想法,這種想法表麵看是沒什麽錯,可在實際操作中卻容易走歪了。
不是貶低大周的文官官府,隻要有官府參與的商業行為,最後大多都是慘淡收場,這些在曆史已經一次次被證明。
“商業的事,就要在商業的範圍內解決,官府隻能引導,不能實際參與其中,若是官府一旦參與進去,弄不好就會變成了官商勾結。
比如你說的這個給老百姓放貸的事情,若是地方官為了追求政績,強迫老百姓貸款,而百姓出於抵觸情緒,可能也不會認真對待這筆貸款。
到時候出了壞賬,倒黴的是錢莊,向百姓追討,倒黴的是百姓,最後兩頭都不落好,官府還背上一個盤剝百姓的罵名。”
呂蒙正有些不甘心地說道:“爵爺!讀書人是有一些敗類,可是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是敗類,讀書人讀書還是希望實現抱負,修齊治平。”
“你所說的修齊治平有哪一項是為百姓張目的?”
呂蒙正將自己學過的經典迴味了一番,發現為百姓說話的條目少的可憐,就算是孟子提出的仁政,所謂的‘仁’對應的也是儒生,老百姓該交的賦稅一樣不少,改服的徭役一點兒都沒落下。
當然呂蒙正沒有經曆過後世的思想解放,更是不敢質疑聖人之言的道理,所謂的‘禮’不過是給權貴高人一等的一個理由。
憑什麽士紳就不用服徭役,就因為多讀了幾本書嗎?
“爵爺也不能否認讀書人對天下的貢獻吧,若是讀書人對天下一點兒貢獻沒有,曆代有作為的君王也不傻,怎麽會一直都對讀書人優待。”呂蒙正換了個角度反問道。
“首先宋某強調一下,儒生不能代表所有讀書人,也包括讀法家、墨家、兵家、縱橫家等讀書人,他們讀的也是書,他們所學的學問比儒生學的東西有用的多。
比如我們現在的修河,儒生學的那些東西對修河可有任何的幫助,而墨家的實學卻能解決這個問題。
任何大型的工程都需要事先勘察地形,設計路線,計算土方,這些儒生會做嗎?”
“爵爺說的這些都是術,而儒生講的是道,道是主幹,術是枝葉,不然就是本末倒置。”
宋文遠冷笑一聲道:“那麽儒生持的是什麽道?”
“尊王攘夷,外王內聖!”
八個字概括的很精煉,可以說是凝聚了儒家學說的最高理想,然後這種理想卻對百姓沒有任何益處。
“請問這八個字與百姓何幹,可有讓百姓少交一畝田的賦稅,還是讓百姓少服一天的徭役?”
呂蒙正被問住了,這個問題他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或者說所有的儒生都不會去考慮這個問題,他們的著眼點是修齊治平。
拆開來說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一定要有特權,然後就是進入朝堂為君王分憂,所思所想,要麽是為了自己,要麽是為了君王,百姓算個屁。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天下總要有分工,讀書人負責為君王牧守百姓,百姓負責供養天下,如何天下初定,到處都需要錢糧,隻能苦一苦百姓,等到天下承平,海晏河清,朝廷不需要在建設那麽多的工程,自然也就不需要百姓再頻繁出徭役了。”
“你呂聖功也是讀過史冊的,你可見過有沒有徭役的朝代,別的不說曆代王朝的工程主要就四大件,修河、修路、宮殿皇陵、邊牆。
其中宮殿皇陵是為君王服務,其他的都是為了天下的安穩的工程,這些工程哪一個是能夠一勞永逸的?”
宋文遠也沒指望這些新科進士一下子就能將思想轉變過來,將手中的炊餅與醬菜吃完,拍了拍手,沿著大堤看向遠方,河道對麵同樣是忙碌的百姓。
呂蒙正等新科進士乖乖地跟在宋文遠的身後,他們雖然知道鹽城伯在辯論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但是在做事的時候卻必須要完成他下達的任何一條命令。
走到一處已經完工的大堤上,宋文遠指著遠處正在忙碌的百姓大聲說道:“他們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隻有保證了他們的尊嚴,才能讓華夏永遠屹立於世界之巔。
不然早晚有一天,整個華夏都會沉淪,五胡亂華的慘劇還會重演,這個天下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天下,也是販夫走卒的天下。
若是你們不轉變你們的思想,宋某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們,你們將會被曆史淘汰。不管你們相不相信,隻要有宋某在,大周今後的人才培養將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
以後想要靠讀四書五經就能中進士當官的時代很快就不會有了,無論是朝堂還是地方,將會是專業的官吏做專業的事。
比如工部官吏都必須要懂得基本的工業原理,比如水部司的官吏必須要懂如何治河,如何興修水利,戶部的官吏必須懂得賬目運算,賦稅的本質,其他的各個部門也是如此。
地方上也是如此,一個地方官連基本的治理水平都沒有,到了地方上也會被本地勢力拿捏死,就算有心為國效力,也無法施展。
這不是為國效力,這是害國害民,你們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你們趕上了大周新政的開端,若是你們能夠做出成績,將來青史留名不在話下。
你們也是不幸的,因為從你們這批新科進士開始,以後所有的新科進士都要從小吏做起,由你們這些新科進士慢慢替換掉各個地方上的那些長期把持著地方衙門的胥吏家族。”
“爵爺!若是新科進士都從小吏做起,也就是說朝廷一下子就要多出十幾倍的官吏,朝廷需要增加多少錢糧的度支,這麽一大筆度支,朝廷能供養的起嗎?”
“那些衙門裏的小吏沒有俸祿,可是他們餓死了嗎?他們的錢糧是從哪裏來的,你們有想過嗎?這些小吏通過盤剝百姓獲得收益,罵名卻讓朝廷背了。
因為他們不會說那些錢糧是他們自己裝進了口袋,而是說是朝廷的要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