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打工人
皇帝有些失望,他還以為宋文遠這樣的大才能夠一舉解決黃河水患,若是能夠在他在位期間解決了黃河的水患,他絕對能夠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哪一個有些作為的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北伐幽雲拿下幽雲十六州他的武功有了,若是再有一個治理黃河的文治,豈不是文治武功樣樣精通,就算秦皇漢武又如何。
可是宋文遠的話卻讓他升起的希望破滅了,一個工程需要百年時間,就算他有耐心,可是也看不到那一天了。
這不是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嗎?當然為了後世子孫計,皇帝也願意這麽做,可是每年投入多少卻是不能確定的。
“文遠!若是束水治河與改道治河的辦法都能行,接下來該怎麽治理黃河?”
“在上遊黃河泥沙沒有徹底治理之前,下遊的治理隻能采用豐水期加固堤壩,枯水期清理河道底部的泥沙。
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工程,因此朝廷需要大量脫離農業的生產的工人,光是一個治河就需要多少工人?
因此大農場政策實施可以有效地讓一部分百姓脫離出農業耕作,將其轉化成職業的治河大軍。”
皇帝有些猶豫,他不擔心別的,就擔心大量的百姓脫離土地,萬一這糧食供應出現問題,那就是社稷危亡的大事。
“文遠!你跟朕交個底,這大農場真的能夠保證大周的糧食供應嗎?”
對於皇帝的謹慎,宋文遠一點兒都不介意,這才是一個帝王該有的覺悟,任何的決定都不能一拍腦袋做出來,帝王的一個決定可是能決定萬萬百姓的生死。
“陛下!成與不成又不是立刻推廣到整個天下,幽雲之地本就是剛剛獲得,收成與否都不影響大周朝政的運行。
成功了可以推廣到全天下,不成功再改迴小農經濟也不是什麽難事。更何況臣的海外貿易每年也會在迴程的時候帶迴大量的糧食,這些糧食會分別存放在滄州、大沽口、鹽城以及長江口等地。
一旦發生大的旱澇災害,就可以調動這些儲備糧賑濟災民,確保大周不會因為缺糧而引起民變。
其實大農場形式反而不容易引起民變,反而小農經濟因為先天對風險的抵抗能力差,最容易破產。
不過隨著農場的推廣,朝廷需要警惕大農場主為了利益大量種植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而造成糧食的產量下降。
因此朝廷要有一個糧食價格基準,不允許糧食隨意降價,也不允許糧食隨意漲價,保持糧食的種植利潤在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
既能種植糧食獲得利潤,也不至於因此大量種植經濟作物而導致大周糧食短缺。”
“世人都逐利,若是看到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獲利更多,朝廷估計也擋不住百姓種植經濟作物。”
“想要調節百姓種什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稅收,比如種麥子、水稻等主糧稅賦可以低到三十稅一,種桑樹養蠶賦稅可以定為十稅一,甚至想要遏製經濟作物大量擴張,還可以繼續加稅。
當然臣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征稅必然是傷害百姓的感情,商業的問題那就用商業的辦法解決,如今的大型織造工場都在臣的皇家財團手中掌握,隨時都可以調低經濟作物的收購價。
即使這些手段都不用,隻要控製好人力資源,讓大戶雇傭不到便宜的工人,他們還有辦法種植經濟作物嗎?
當大戶發現種植經濟作物還不如種植糧食穩定的時候,他們必然會迴頭繼續種植糧食,不過臣可不希望出現這樣的事,經濟作物是我大周獲得海外利潤的重要產業,不但不能遏製,而且還要大力鼓勵。
至於糧食安全可以強力規定農場每年的主糧播種麵積不得低於多少比例,再說大周國土廣泛,這麽多的土地不可能都種植經濟作物,如果是這樣就算臣想不壓價收購,恐怕都不可能。
因此合理調配經濟作物與主糧的比例是朝廷的責任,不然朝廷養那些地方官做什麽,一個個坐在衙門裏混吃等死嗎?”
皇帝噗嗤一聲笑了,指著宋文遠說道:“你是對當官的有多大的不滿?”
“臣對任何人都沒有不滿,不過有句話說的好,幹一行就要對這一行負責,既然選擇了當官,那就等於接受了當官的責任。
不能好處都占,壞處全不要,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臣希望這吏治改革就從幽雲十六州新開拓之地開始。
這裏一張白紙,如何繪畫全看陛下的心意,首先打仗我們沒用朝廷的錢,朝廷連幹涉的借口都沒有,其次幽雲之地的人口減半,是徹徹底底的地廣人稀。
除了一少部分自耕農的土地之外,其他的土地都是撤走的大戶人家的土地,也就是說近八成的土地現在成了無主之地。”
皇帝點點頭道:“就依你的意見,既然主意是你出的,這幽雲之地的管理你就得擔起來,別人來了也不會做。”
“陛下!你不能這麽做,臣隻負責出主意,至於如何實施那是朝廷諸公的事,臣幹不了這操勞的事。”
“你敢用他們嗎?你就不怕他們會把你這本來是惠民的政策給變成了害民的政策,讓你背負青史的罵名。”
宋文遠打了個寒顫,這完全有可能,這群人好事不會做,壞事那可是一點兒都不少做,另一個時空的王介莆可是被罵了幾百年的奸臣。
隻因寫史的筆在人家的手裏,想怎麽編排你,那是人家的權力,讓這些人管理幽雲,還真的會把這幽雲之地給弄一個烏煙瘴氣。
沉思了良久,宋文遠討價還價道:“陛下!臣說好了,幽雲之地臣就管三年,三年後幽雲之地的管理初見成效後,陛下趕緊找人接手。”
“你呀你!朕要怎麽說你才好,好吧!朕答應你,幽雲之地穩定下來後,朕就給你放假,不過這黃河的治理還等著你呢。”
“合著臣這輩子都得給陛下打工了!”
“你說對了!”
......
皇帝有些失望,他還以為宋文遠這樣的大才能夠一舉解決黃河水患,若是能夠在他在位期間解決了黃河的水患,他絕對能夠在青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哪一個有些作為的皇帝不想青史留名,北伐幽雲拿下幽雲十六州他的武功有了,若是再有一個治理黃河的文治,豈不是文治武功樣樣精通,就算秦皇漢武又如何。
可是宋文遠的話卻讓他升起的希望破滅了,一個工程需要百年時間,就算他有耐心,可是也看不到那一天了。
這不是典型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嗎?當然為了後世子孫計,皇帝也願意這麽做,可是每年投入多少卻是不能確定的。
“文遠!若是束水治河與改道治河的辦法都能行,接下來該怎麽治理黃河?”
“在上遊黃河泥沙沒有徹底治理之前,下遊的治理隻能采用豐水期加固堤壩,枯水期清理河道底部的泥沙。
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工程,因此朝廷需要大量脫離農業的生產的工人,光是一個治河就需要多少工人?
因此大農場政策實施可以有效地讓一部分百姓脫離出農業耕作,將其轉化成職業的治河大軍。”
皇帝有些猶豫,他不擔心別的,就擔心大量的百姓脫離土地,萬一這糧食供應出現問題,那就是社稷危亡的大事。
“文遠!你跟朕交個底,這大農場真的能夠保證大周的糧食供應嗎?”
對於皇帝的謹慎,宋文遠一點兒都不介意,這才是一個帝王該有的覺悟,任何的決定都不能一拍腦袋做出來,帝王的一個決定可是能決定萬萬百姓的生死。
“陛下!成與不成又不是立刻推廣到整個天下,幽雲之地本就是剛剛獲得,收成與否都不影響大周朝政的運行。
成功了可以推廣到全天下,不成功再改迴小農經濟也不是什麽難事。更何況臣的海外貿易每年也會在迴程的時候帶迴大量的糧食,這些糧食會分別存放在滄州、大沽口、鹽城以及長江口等地。
一旦發生大的旱澇災害,就可以調動這些儲備糧賑濟災民,確保大周不會因為缺糧而引起民變。
其實大農場形式反而不容易引起民變,反而小農經濟因為先天對風險的抵抗能力差,最容易破產。
不過隨著農場的推廣,朝廷需要警惕大農場主為了利益大量種植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而造成糧食的產量下降。
因此朝廷要有一個糧食價格基準,不允許糧食隨意降價,也不允許糧食隨意漲價,保持糧食的種植利潤在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
既能種植糧食獲得利潤,也不至於因此大量種植經濟作物而導致大周糧食短缺。”
“世人都逐利,若是看到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獲利更多,朝廷估計也擋不住百姓種植經濟作物。”
“想要調節百姓種什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稅收,比如種麥子、水稻等主糧稅賦可以低到三十稅一,種桑樹養蠶賦稅可以定為十稅一,甚至想要遏製經濟作物大量擴張,還可以繼續加稅。
當然臣認為沒有這個必要,征稅必然是傷害百姓的感情,商業的問題那就用商業的辦法解決,如今的大型織造工場都在臣的皇家財團手中掌握,隨時都可以調低經濟作物的收購價。
即使這些手段都不用,隻要控製好人力資源,讓大戶雇傭不到便宜的工人,他們還有辦法種植經濟作物嗎?
當大戶發現種植經濟作物還不如種植糧食穩定的時候,他們必然會迴頭繼續種植糧食,不過臣可不希望出現這樣的事,經濟作物是我大周獲得海外利潤的重要產業,不但不能遏製,而且還要大力鼓勵。
至於糧食安全可以強力規定農場每年的主糧播種麵積不得低於多少比例,再說大周國土廣泛,這麽多的土地不可能都種植經濟作物,如果是這樣就算臣想不壓價收購,恐怕都不可能。
因此合理調配經濟作物與主糧的比例是朝廷的責任,不然朝廷養那些地方官做什麽,一個個坐在衙門裏混吃等死嗎?”
皇帝噗嗤一聲笑了,指著宋文遠說道:“你是對當官的有多大的不滿?”
“臣對任何人都沒有不滿,不過有句話說的好,幹一行就要對這一行負責,既然選擇了當官,那就等於接受了當官的責任。
不能好處都占,壞處全不要,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臣希望這吏治改革就從幽雲十六州新開拓之地開始。
這裏一張白紙,如何繪畫全看陛下的心意,首先打仗我們沒用朝廷的錢,朝廷連幹涉的借口都沒有,其次幽雲之地的人口減半,是徹徹底底的地廣人稀。
除了一少部分自耕農的土地之外,其他的土地都是撤走的大戶人家的土地,也就是說近八成的土地現在成了無主之地。”
皇帝點點頭道:“就依你的意見,既然主意是你出的,這幽雲之地的管理你就得擔起來,別人來了也不會做。”
“陛下!你不能這麽做,臣隻負責出主意,至於如何實施那是朝廷諸公的事,臣幹不了這操勞的事。”
“你敢用他們嗎?你就不怕他們會把你這本來是惠民的政策給變成了害民的政策,讓你背負青史的罵名。”
宋文遠打了個寒顫,這完全有可能,這群人好事不會做,壞事那可是一點兒都不少做,另一個時空的王介莆可是被罵了幾百年的奸臣。
隻因寫史的筆在人家的手裏,想怎麽編排你,那是人家的權力,讓這些人管理幽雲,還真的會把這幽雲之地給弄一個烏煙瘴氣。
沉思了良久,宋文遠討價還價道:“陛下!臣說好了,幽雲之地臣就管三年,三年後幽雲之地的管理初見成效後,陛下趕緊找人接手。”
“你呀你!朕要怎麽說你才好,好吧!朕答應你,幽雲之地穩定下來後,朕就給你放假,不過這黃河的治理還等著你呢。”
“合著臣這輩子都得給陛下打工了!”
“你說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