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坦之帶著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來到太極殿的時候,朝中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早已經聚集在了太極殿堂之中。
他們正議論著今日召開朝會,是不是因為司馬昱的身體有了好轉。
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見司馬昱的人影,隻等來了王坦之和第一次出現在朝堂之上的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
隻見王坦之朝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躬身一禮,然後道:“請二位殿下在堂中稍候。”
說罷,不待兩人迴話,他便跨步走上擺放著禦座的台階,舉起手裏的一道聖旨,高聲道:“列位公卿,肅靜!”
百官聞言,不由得滿心好奇地望向王坦之,心裏冒出了各種各樣的遐思。
不過他們並沒有發聲質問,而是挪動腳步,擺正身子,在本屬於他們的班列之中肅靜地站好了,等待著王坦之來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
不過片刻,見朝臣均已肅穆而立,王坦之打開詔書,高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繼世相承,國嗣未立,蒸嚐靡主,朕常悼心……子昌明任明有智度,可以奉承宗廟,其冊昌明為太子!子道子英秀玄虛、具瞻允塞,其封道子為琅琊王,領會稽國!有司承命,以禮施行。’”
詔書念完,王坦之連忙走下台階,將已經跪倒在堂中的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扶了起來,然後十分恭敬地對司馬昌明道:“太子殿下當登階受群臣之賀。”
司馬昌明稍稍一愣,並沒有立馬動作,而是一臉嚴肅地問道:“父皇何在?”
聞言,王坦之心頭不禁感到一陣欣慰,連忙迴道:“陛下染疾未愈,尚在寢殿之中休養。”
“那受賀之後,我可以去看望父皇嗎?”司馬昌明問道。
從司馬昱病倒至今,他一直沒有獲得去看望司馬昱的準許,今天忽然被冊立為太子,他似乎感覺到了冥冥之中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親情之念在召喚著他,讓他忽然異常想念那個很少陪他玩耍的父親。
“太子殿下盡孝之心,臣等何敢有異。”王坦之正色道。
“那好,我上去。”
司馬昌明堅定地答應一聲,然後跨步走上了台階。
司馬道子見狀,也要跨步跟上去,然而他跨出第二步的時候,就被一旁的王坦之給拉著留在了當場。
司馬道子滿心疑惑地轉過頭盯著王坦之,卻看到王坦之搖著頭道:“君臣有別,自今日始,殿下便不能同以往一般與太子殿下親昵了。”
“……”
司馬道子猛然愣在了當場,他雖然隻有八歲,對於這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不明白,就連剛才的詔書,他也隻聽懂了幾個字。
但即便隻是“太子”和“琅琊王”這幾個字,就已經讓他意識到了自己和司馬昌明的區別。
從今而後,司馬昌明是太子,是君,而他就算是地位崇高的琅琊王,也隻能是臣。
“君臣”二字,對於出身皇家的他來說,自然是有著特別的意義,他早已在三歲之時就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隻是對於才八歲的他來說,要與一直無拘無束、縱情玩耍的兄長這麽快就變成“君臣”,讓他一時還難以接受。
但不管再難以接受,他也得接受。
因為從司馬昌明比他早生兩年的事實發生時,這種命運就已經被上天所注定了。
他最終遵從了王坦之的安排,來到了文官的首座,隨著百官一起,朝著司馬昌明行跪拜大禮。
“臣等拜見太子殿下!”
隨著一聲整齊的“山唿”傳出,司馬昌明的內心也頓時起了波瀾。
他不過隻有十歲,心性還是孩童,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付這麽多的朝臣,他學著曾經看到的司馬昱接見朝臣時的樣子,強作鎮定地揮手道:“眾卿平身。”
百官聞言起身,然後他便快步走下台階,拉著司馬道子,激動地道:“走,咱們去看父皇!”
司馬道子並沒有說話,隻轉過頭看了王坦之一眼,見王坦之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便才和司馬昌明一道走了出去。
等他們跑出太極殿,本來肅立的百官,瞬間恢複了輕鬆的樣子,又開始議論了起來。
“陛下於此時立太子,不知是不是疾重難治?”
“若是如此,咱們是不是也到陛下寢宮之外候著?”
“太子年已十歲,此時立太子,又有什麽值得奇怪?反倒是我們不在署理事,去候察陛下病情,恐怕才會使陛下不喜!”
“此言甚是,我看咱們還是迴署理事的好!”
……
而另一邊,王坦之對謝安和王彪之道:“太子剛立,不當使其獨見陛下,我意以為,應當邀百官同往,二位意下如何?”
“文度所言極是。”王彪之當即答道。
“常言道:‘二龍不相見。’今太子方立,便要見陛下,恐乃不吉之兆,正該請百官同去,以消弭此患!”謝安正色道。
“好,那就邀百官同去。”
王坦之激動地應和一聲,連忙大聲道:“列位公卿,請隨太子一同去陛下寢殿。”
此言一出,一眾百官不由得為之一愣,有的深感疑惑,眉頭緊皺,猶豫著要不要去。
有的像是一直等待著這一刻,當即唱言:“正該如此!”
而還有的沒有什麽主見,人雲亦雲,隨著大流,一起走出了太極殿,朝著司馬昱的寢殿走去。
……
不一會兒,他們就追上了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王坦之正準備上前打招唿,就看到司馬昱的貼身太監大哭著朝他們跑過來。
隻見那太監看到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連忙躬身一禮,然後來到群臣麵前,仰天大聲哭喊道:“陛下……駕崩了!”
此言一出,猶如晴天霹靂瞬間打在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的心頭。
“父皇!”
“父皇!”
隻見他倆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眼眶中瞬間泛起淚水,橫流而下,然後倆人放開本來牽在一起的雙手,邁開步伐,奮力朝寢殿跑去。
而另一邊,群臣也被這驚人的消息震得愣住了神,久久沒有迴過神來。
一時間,無數官員登時變得十分慌亂,不知該如何舉措。
就在此時,忽然有人喊道:“快!快派人去通知大司馬!請大司馬入朝主持大局!”
“對!此事必須知會大司馬,不然天下將亂!”
“是誰在大放厥詞!陛下駕崩,雖然該通知大司馬,但國不可一日無君,若等大司馬入朝再行立嗣,天下才真的會亂!”
“大司馬居將相之任,立嗣之事,若不由大司馬點頭,誰人敢定!”
“你這奸臣賊子,難道陛下旨意,大司馬會不遵從嗎!”
……
聽著一眾官員們爭吵的聲音,謝安連忙來到王坦之的身旁,提醒道:“陛下定然留下了遺詔,文度可去寢殿取出,宣告中外,不然,百官之爭難定!”
王坦之聞言,登時一愣,他剛才就差一點將懷裏的遺詔給拿出來當眾宣讀,隻是見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離開了,猶豫著是不是要把他們先追迴來。
畢竟遺詔所言內容的對象,是司馬昌明。
等聽了謝安的話,他才忽然意識到如果他將遺詔從他的懷裏拿了出來,不僅不能起到穩定百官情緒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得百官質疑他遺詔的真實性。
皇帝才剛剛駕崩,作為侍中的王坦之卻隨身帶著遺詔,誰能證明這份遺詔不是假的!
如果他現在就拿了出來,更是給了百官中心向桓溫的人以口實,無論他怎麽辯解,都無法辨明。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連忙一臉感激地看向謝安道:“還請安石兄在此安撫百官,我去去就來。”
“文度放心!”
謝安答應一聲,連忙拍了拍王坦之的肩膀,示意他快去。
等著王坦之飛步離去,謝安來到王彪之麵前,正色道:“當此大事之際,非王公不能安天下,還望王公莫再沉默!”
王彪之作為現在朝中年紀最大、威望最高的元老大臣,他說的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隻見王彪之大義凜然地道:“安石既然如此看得起老夫,老夫怎敢妄自菲薄,借安石笏板一用。”
話音一落,他便伸出手要拿謝安手上的笏板。
謝安見狀,微笑道:“此等小事,何勞王公親自動手。”
說罷,他也伸出手朝王彪之要笏板。
王彪之見狀,微微一笑道:“安石固乃國士!”
然後將手裏的笏板交給了謝安。
謝安願意站出來與他一起承擔風險,他自然是心存感激的。
隻見謝安跨出一步,將手裏的笏板高高舉起,然後猛力敲擊了起來。
“咚!咚!咚!咚……”
突然傳出的刺耳的敲擊聲,使得爭論不休的百官漸漸停止了爭論,紛紛將目光投向了謝安所在的方向。
王彪之見狀,上前一步,高聲道:“列位公卿俱都是飽學之士,常自詡為風流名士,當此大事之際,如此吵嚷,成何體統!”
“……”
眾人聞言,不由得麵麵相覷,其中有些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王彪之見了,又高聲道:“陛下駕崩,必有遺詔,待遺詔宣出,我等自按遺詔行事便可無憂,何須在此做無謂的爭論,都跟我來,到陛下寢殿外候旨!”
此言一出,人群之中當即有人附和道:“王公之言,方是至理!”
“王公所言正是,與其在此爭論不休,不如去看看陛下旨意如何!”
“哼!走就走!”
……
雖然人群之中還是有雜聲,但相較於剛才,已經小了很多。
百官簇擁著,跟著王彪之和謝安,快步朝寢殿走去。
遠遠地,他們就望見了幾丈之外,正在奔跑的王坦之。
謝安見了,不由得在心頭暗忖:“此文度與彼文度,到底誰優誰劣?”
在他的心目中,自然是希望謝家的文度能夠比過王家的文度。
但就目前來看,這還隻能是一個夢想。
不過,他似乎發現這個夢想很快就能實現了。
不過片刻之間,王坦之就在群臣的注目下,跑進寢殿,又跑出寢殿。
跑出寢殿的同時,他手裏還拿著一封詔書。
而和他一起走出寢殿的,還有早已經哭成淚人、極不情願的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
隻見他舉起遺詔,高聲喊道:“大行皇帝遺詔在此,太子、琅琊王、百官接旨。”
司馬昌明聞言,想起剛才王坦之所說的:“先帝已去,若二位殿下不強自振作,先帝必將含恨九泉,死不瞑目!”
他定了定心神,拉起司馬道子,走下了階梯,跪在了百官之前,哭泣道:“臣接旨。”
王彪之和謝安見狀,不由得欣慰地點了點頭,連忙跪下,高聲道:“臣接旨。”
眾臣見了,哪裏還敢遲疑,紛紛就地跪下,嘴裏高喊著:“臣接旨。”
這時,王坦之才打開遺詔,高聲念道:“大行皇帝遺詔曰:蓋聞天地萬物,彌不有死,生死存亡,自然之理,不宜過哀……然天下紛擾,宗廟社稷不可不顧,太子昌明可於靈前即位……大司馬任兼內外,才高當世,固宜總內外之事,太子即位之後,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欽此!”
話音一落,忽然有人出聲道:“當此國家危難之際,國賴長君,而遺詔立幼,恐難保社稷!”
此言一出,王彪之和謝安不禁轉過頭去,想要看看是哪個混賬口出狂言,可卻隻看到低首的百官,找不到出聲的人是誰!
“說得對,立嗣之事,當須大司馬處分!”
“此言甚是,須先稟報大司馬,若大司馬無異議,方可按遺詔施行!”
“若不如此,恐將生禍患,致使天下分崩!諸君誰人可擔其責!”
……
一時之間,群議沸騰,似乎朝中的大部分大臣,都已經倒向了桓溫那一邊。
那些出聲擾亂遺詔施行的朝臣當中,有的就是桓溫安插在朝中的親信,有的是為了保全家族性命,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向桓溫妥協。
還有的本來持著觀望的態度,最後在周圍人的影響下,選擇了為桓溫說話。
但始終沒有開口的朝臣,還有一小部分。
他們大多都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還有陳郡謝氏族人或親友。
隻見謝安和王彪之對視一眼,互歎一聲,然後當著百官站了起來。
“咚!咚!咚!咚……”
謝安再一次敲起了笏板,讓百官爭論的聲音逐漸消失。
王彪之再一次高聲喊道:“天子崩,太子代立,此古來成法,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麵諮,必反為所責!”
說罷,他轉過身,朝著已經被百官的爭吵嚇得有些神情慌亂的司馬昌明躬身拜道:“臣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此言一出,他身後的同族官員見了,也有人高聲附和道:“王公所言甚是,臣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話音一落,又有幾人麵麵相覷一番,出聲附和道:“臣等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隨著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的族人親友紛紛表態,不過片刻的功夫,幾乎全部的朝臣都朝著司馬昌明發出了奉詔登基的請求。
那些桓溫的親信耳目,這個時候也是騎虎難下,既不能退縮,也不敢發言,隻得躬身下拜,默不作聲。
看到終於沒有了異樣的聲音,王坦之拿著遺詔,走下階梯,將遺詔交到司馬昌明的手中,然後站在謝安的旁邊,躬身拜道:“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司馬昌明哪裏經曆過這樣的場麵,拿著詔書,緊握在胸口,心情沉痛地哭喊道:“父皇……兒臣不孝,竟未能見到你最後一麵……嗚嗚嗚……”
“父皇……嗚啊……”
司馬道子也像是被觸動了心弦一般,在一旁哭泣了起來。
群臣聞言,不禁動容,一些與司馬昱本就交好的公卿不禁潸然淚下,暗自抹起了淚。
但太子繼位之事,一刻也不容遲緩,謝安當即起身道:“太子傷痛如此,恐不能自主,當請崇德太後出麵主持登基儀式,方可萬無一失!”
“安石建議甚是,那就煩請安石去請崇德太後前往太極殿。”王彪之連忙道。
“那安撫太子與百官之任,就交與王公與文度了。”
謝安叮囑一聲,不待王彪之和王坦之迴答,便連忙跨步朝崇德殿跑去。
沒過多久,他就來到了崇德殿,開門見山地對守在宮門外的太監道:“陛下駕崩,快去稟告太後,我有要事求見,遲則天下生變!”
那太監看到謝安一臉嚴肅地表情,再聽到那震動人心地消息,驚得身形恍惚,連忙跌跌撞撞地跑進了崇德殿。
“太後……太後……謝侍中來了,說是……說是……”
那太監似乎受驚嚇過度,嘴裏的話都有些說不清楚,本來正在佛前為司馬昱祈福的褚蒜子聽了,不由得皺起眉頭,微怒道:“何事如此慌張?你站在那裏,把舌頭捋直了再說話!”
那太監聞言,連忙深唿吸幾口氣,然後一臉緊張地道:“謝侍中說陛下駕崩,有要事求見,遲則天下生變!”
一氣說完,那太監隻感覺緊繃的神經一瞬間放鬆了,朝後麵退了幾步,無力地靠在了殿柱之上。
“什麽!”
褚蒜子聞言,不由得一臉的震驚,不去管那太監,當即從蒲團上站起了身,朝殿門走去。
不一會兒,她便看到了在殿門外正焦急等待著的謝安,她驚疑地問道:“方才內侍所言,可是真的?”
“此等大事,臣怎敢說謊!”謝安連忙道。
褚蒜子眉頭一皺,經曆過無數風雨的她,很快就恢複了鎮定,問道:“說吧,要哀家做什麽?”
“請太後前往太極殿,主持新帝登基儀式!”謝安正色道。
“嗯?”
褚蒜子聞言,不由得生出了一抹猶疑之色,暗道:“此事何須我去?”
不過很快她就打消了內心的疑慮,正色道:“請舅父稍候片刻,哀家更衣就來。”
“臣遵旨。”
謝安恭敬地朝褚蒜子施了一禮,看著褚蒜子地背影,不由得暗歎:“被世事磋磨之人,果然與尋常人不同。”
不一會兒,穿著盛裝朝服的褚蒜子便從殿內走了出來,登上了方才被抬到殿門外的玉輦之上,快速往太極殿而去。
太極殿上,群臣雖還有議論,但不過是小聲議論,沒有人再像之前那般,大聲放言。
而王彪之和王坦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十分的寬容,並沒有深究他們目無綱紀之過。
在這種時候,要是要求得過於嚴苛,反而會生出意料之外的變故。
而且他們並不知道,就在剛才迴太極殿的空隙之中,已經有人悄悄將消息帶出了皇宮,此刻正騎著快馬,往姑孰城奔去。
隻不過還沒有人去通知擔任中領軍之職,守衛著皇宮安全的桓秘。
那傳出消息的人,似乎也隻是想著爭功,並沒有打算阻止已經獲得朝臣默認的登基大典進行。
在崇德太後褚蒜子親自前來主持登基大典的情況下,整個儀式進行得十分順利。
不到半個時辰,就將複雜而浩大的流程走了一遍。
當桓秘在登基大典即將結束之時,帶著毛安之和一眾手下趕到的時候,想要阻止,已經一切都晚了。
而且有褚蒜子坐鎮,有朝廷百官擁護,他們根本無法阻止。
他隻得眼睜睜看著司馬昌明完成了加冕禮,戴上了九梁進賢冠,穿上了不符合他身材的寬大的龍袍,手捧傳國玉璽,坐在了龍椅之上,享受著百官的跪拜。
就連他自己,也心不甘、情不願地加入了百官的隊列,朝著他打心底裏蔑視的司馬昌明行跪拜大禮。
在那一刻,他甚至開始後悔當初跟著桓溫來到了建康城,讓他有了今日的恥辱。
但這世上最缺的,就是後悔藥。
……
登基儀式結束,百官這才按照太後的旨意,開始為司馬昱披麻戴孝。
一時間,整個皇宮之中,都變得一片素縞,哀淒之聲不絕於耳。
這個時候,褚蒜子才拿著遺詔,坐上玉輦,迴到了崇德殿。
司馬昱雖然是她的皇叔,但她畢竟當了四朝的太後,曾經的二十多年中,又與司馬昱是君臣關係。
所以,縱然她的輩分相較於司馬昱要低上一輩,但她卻可以不為司馬昱披麻戴孝。
而且作為太後,她更有權力為避免過度感傷,離開靈堂,迴到她的寢宮。
在迴崇德殿的路上,她隻將遺詔略微看了一遍,為了避免表現出異樣之色,讓人看了傳將出去,並未多看。
等到進了崇德殿,迴到隻有她一人獨處的佛堂,她再一次打開遺詔,仔細地看了起來。
當看了好幾遍,都沒有看到“周公居攝”幾字之後,她猛然愣住了,心頭不禁冒出了許多遐思。
“難道是有人膽敢篡改遺詔?”
“亦或是陛下臨終改意?”
“可是陛下病情那般沉重,桓溫如此勢大,如何還會再改遺詔?”
“若是將此遺詔布告天下,桓溫豈不就會大失所望?”
“他若大失所望,是不是會再一次帶兵前來逼宮?”
“到了那時,我又該如何自保?”
“現在如果宣布遺詔是假,會不會有轉機?”
“可新帝已然登基,又是由我主持,事已至此,再說遺詔有假,恐怕難杜天下悠悠之口,反倒掀起禍患!”
“更何況,我一介婦人,如何爭得過那些把持朝政的大族?!”
“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
沉思良久,她忽然眼睛一亮,腦海中閃過一點靈光,像是恍然大悟一般,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隻要以太後的名義下一封令,讓桓溫按周公居攝故事統領朝政,他應當就不會再來欺我一個未亡之人了!”
他們正議論著今日召開朝會,是不是因為司馬昱的身體有了好轉。
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見司馬昱的人影,隻等來了王坦之和第一次出現在朝堂之上的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
隻見王坦之朝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躬身一禮,然後道:“請二位殿下在堂中稍候。”
說罷,不待兩人迴話,他便跨步走上擺放著禦座的台階,舉起手裏的一道聖旨,高聲道:“列位公卿,肅靜!”
百官聞言,不由得滿心好奇地望向王坦之,心裏冒出了各種各樣的遐思。
不過他們並沒有發聲質問,而是挪動腳步,擺正身子,在本屬於他們的班列之中肅靜地站好了,等待著王坦之來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
不過片刻,見朝臣均已肅穆而立,王坦之打開詔書,高聲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繼世相承,國嗣未立,蒸嚐靡主,朕常悼心……子昌明任明有智度,可以奉承宗廟,其冊昌明為太子!子道子英秀玄虛、具瞻允塞,其封道子為琅琊王,領會稽國!有司承命,以禮施行。’”
詔書念完,王坦之連忙走下台階,將已經跪倒在堂中的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扶了起來,然後十分恭敬地對司馬昌明道:“太子殿下當登階受群臣之賀。”
司馬昌明稍稍一愣,並沒有立馬動作,而是一臉嚴肅地問道:“父皇何在?”
聞言,王坦之心頭不禁感到一陣欣慰,連忙迴道:“陛下染疾未愈,尚在寢殿之中休養。”
“那受賀之後,我可以去看望父皇嗎?”司馬昌明問道。
從司馬昱病倒至今,他一直沒有獲得去看望司馬昱的準許,今天忽然被冊立為太子,他似乎感覺到了冥冥之中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親情之念在召喚著他,讓他忽然異常想念那個很少陪他玩耍的父親。
“太子殿下盡孝之心,臣等何敢有異。”王坦之正色道。
“那好,我上去。”
司馬昌明堅定地答應一聲,然後跨步走上了台階。
司馬道子見狀,也要跨步跟上去,然而他跨出第二步的時候,就被一旁的王坦之給拉著留在了當場。
司馬道子滿心疑惑地轉過頭盯著王坦之,卻看到王坦之搖著頭道:“君臣有別,自今日始,殿下便不能同以往一般與太子殿下親昵了。”
“……”
司馬道子猛然愣在了當場,他雖然隻有八歲,對於這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不明白,就連剛才的詔書,他也隻聽懂了幾個字。
但即便隻是“太子”和“琅琊王”這幾個字,就已經讓他意識到了自己和司馬昌明的區別。
從今而後,司馬昌明是太子,是君,而他就算是地位崇高的琅琊王,也隻能是臣。
“君臣”二字,對於出身皇家的他來說,自然是有著特別的意義,他早已在三歲之時就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隻是對於才八歲的他來說,要與一直無拘無束、縱情玩耍的兄長這麽快就變成“君臣”,讓他一時還難以接受。
但不管再難以接受,他也得接受。
因為從司馬昌明比他早生兩年的事實發生時,這種命運就已經被上天所注定了。
他最終遵從了王坦之的安排,來到了文官的首座,隨著百官一起,朝著司馬昌明行跪拜大禮。
“臣等拜見太子殿下!”
隨著一聲整齊的“山唿”傳出,司馬昌明的內心也頓時起了波瀾。
他不過隻有十歲,心性還是孩童,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付這麽多的朝臣,他學著曾經看到的司馬昱接見朝臣時的樣子,強作鎮定地揮手道:“眾卿平身。”
百官聞言起身,然後他便快步走下台階,拉著司馬道子,激動地道:“走,咱們去看父皇!”
司馬道子並沒有說話,隻轉過頭看了王坦之一眼,見王坦之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便才和司馬昌明一道走了出去。
等他們跑出太極殿,本來肅立的百官,瞬間恢複了輕鬆的樣子,又開始議論了起來。
“陛下於此時立太子,不知是不是疾重難治?”
“若是如此,咱們是不是也到陛下寢宮之外候著?”
“太子年已十歲,此時立太子,又有什麽值得奇怪?反倒是我們不在署理事,去候察陛下病情,恐怕才會使陛下不喜!”
“此言甚是,我看咱們還是迴署理事的好!”
……
而另一邊,王坦之對謝安和王彪之道:“太子剛立,不當使其獨見陛下,我意以為,應當邀百官同往,二位意下如何?”
“文度所言極是。”王彪之當即答道。
“常言道:‘二龍不相見。’今太子方立,便要見陛下,恐乃不吉之兆,正該請百官同去,以消弭此患!”謝安正色道。
“好,那就邀百官同去。”
王坦之激動地應和一聲,連忙大聲道:“列位公卿,請隨太子一同去陛下寢殿。”
此言一出,一眾百官不由得為之一愣,有的深感疑惑,眉頭緊皺,猶豫著要不要去。
有的像是一直等待著這一刻,當即唱言:“正該如此!”
而還有的沒有什麽主見,人雲亦雲,隨著大流,一起走出了太極殿,朝著司馬昱的寢殿走去。
……
不一會兒,他們就追上了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王坦之正準備上前打招唿,就看到司馬昱的貼身太監大哭著朝他們跑過來。
隻見那太監看到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連忙躬身一禮,然後來到群臣麵前,仰天大聲哭喊道:“陛下……駕崩了!”
此言一出,猶如晴天霹靂瞬間打在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的心頭。
“父皇!”
“父皇!”
隻見他倆的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眼眶中瞬間泛起淚水,橫流而下,然後倆人放開本來牽在一起的雙手,邁開步伐,奮力朝寢殿跑去。
而另一邊,群臣也被這驚人的消息震得愣住了神,久久沒有迴過神來。
一時間,無數官員登時變得十分慌亂,不知該如何舉措。
就在此時,忽然有人喊道:“快!快派人去通知大司馬!請大司馬入朝主持大局!”
“對!此事必須知會大司馬,不然天下將亂!”
“是誰在大放厥詞!陛下駕崩,雖然該通知大司馬,但國不可一日無君,若等大司馬入朝再行立嗣,天下才真的會亂!”
“大司馬居將相之任,立嗣之事,若不由大司馬點頭,誰人敢定!”
“你這奸臣賊子,難道陛下旨意,大司馬會不遵從嗎!”
……
聽著一眾官員們爭吵的聲音,謝安連忙來到王坦之的身旁,提醒道:“陛下定然留下了遺詔,文度可去寢殿取出,宣告中外,不然,百官之爭難定!”
王坦之聞言,登時一愣,他剛才就差一點將懷裏的遺詔給拿出來當眾宣讀,隻是見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離開了,猶豫著是不是要把他們先追迴來。
畢竟遺詔所言內容的對象,是司馬昌明。
等聽了謝安的話,他才忽然意識到如果他將遺詔從他的懷裏拿了出來,不僅不能起到穩定百官情緒的效果,反而可能使得百官質疑他遺詔的真實性。
皇帝才剛剛駕崩,作為侍中的王坦之卻隨身帶著遺詔,誰能證明這份遺詔不是假的!
如果他現在就拿了出來,更是給了百官中心向桓溫的人以口實,無論他怎麽辯解,都無法辨明。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連忙一臉感激地看向謝安道:“還請安石兄在此安撫百官,我去去就來。”
“文度放心!”
謝安答應一聲,連忙拍了拍王坦之的肩膀,示意他快去。
等著王坦之飛步離去,謝安來到王彪之麵前,正色道:“當此大事之際,非王公不能安天下,還望王公莫再沉默!”
王彪之作為現在朝中年紀最大、威望最高的元老大臣,他說的話,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隻見王彪之大義凜然地道:“安石既然如此看得起老夫,老夫怎敢妄自菲薄,借安石笏板一用。”
話音一落,他便伸出手要拿謝安手上的笏板。
謝安見狀,微笑道:“此等小事,何勞王公親自動手。”
說罷,他也伸出手朝王彪之要笏板。
王彪之見狀,微微一笑道:“安石固乃國士!”
然後將手裏的笏板交給了謝安。
謝安願意站出來與他一起承擔風險,他自然是心存感激的。
隻見謝安跨出一步,將手裏的笏板高高舉起,然後猛力敲擊了起來。
“咚!咚!咚!咚……”
突然傳出的刺耳的敲擊聲,使得爭論不休的百官漸漸停止了爭論,紛紛將目光投向了謝安所在的方向。
王彪之見狀,上前一步,高聲道:“列位公卿俱都是飽學之士,常自詡為風流名士,當此大事之際,如此吵嚷,成何體統!”
“……”
眾人聞言,不由得麵麵相覷,其中有些人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王彪之見了,又高聲道:“陛下駕崩,必有遺詔,待遺詔宣出,我等自按遺詔行事便可無憂,何須在此做無謂的爭論,都跟我來,到陛下寢殿外候旨!”
此言一出,人群之中當即有人附和道:“王公之言,方是至理!”
“王公所言正是,與其在此爭論不休,不如去看看陛下旨意如何!”
“哼!走就走!”
……
雖然人群之中還是有雜聲,但相較於剛才,已經小了很多。
百官簇擁著,跟著王彪之和謝安,快步朝寢殿走去。
遠遠地,他們就望見了幾丈之外,正在奔跑的王坦之。
謝安見了,不由得在心頭暗忖:“此文度與彼文度,到底誰優誰劣?”
在他的心目中,自然是希望謝家的文度能夠比過王家的文度。
但就目前來看,這還隻能是一個夢想。
不過,他似乎發現這個夢想很快就能實現了。
不過片刻之間,王坦之就在群臣的注目下,跑進寢殿,又跑出寢殿。
跑出寢殿的同時,他手裏還拿著一封詔書。
而和他一起走出寢殿的,還有早已經哭成淚人、極不情願的司馬昌明和司馬道子。
隻見他舉起遺詔,高聲喊道:“大行皇帝遺詔在此,太子、琅琊王、百官接旨。”
司馬昌明聞言,想起剛才王坦之所說的:“先帝已去,若二位殿下不強自振作,先帝必將含恨九泉,死不瞑目!”
他定了定心神,拉起司馬道子,走下了階梯,跪在了百官之前,哭泣道:“臣接旨。”
王彪之和謝安見狀,不由得欣慰地點了點頭,連忙跪下,高聲道:“臣接旨。”
眾臣見了,哪裏還敢遲疑,紛紛就地跪下,嘴裏高喊著:“臣接旨。”
這時,王坦之才打開遺詔,高聲念道:“大行皇帝遺詔曰:蓋聞天地萬物,彌不有死,生死存亡,自然之理,不宜過哀……然天下紛擾,宗廟社稷不可不顧,太子昌明可於靈前即位……大司馬任兼內外,才高當世,固宜總內外之事,太子即位之後,家國事一稟大司馬,如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欽此!”
話音一落,忽然有人出聲道:“當此國家危難之際,國賴長君,而遺詔立幼,恐難保社稷!”
此言一出,王彪之和謝安不禁轉過頭去,想要看看是哪個混賬口出狂言,可卻隻看到低首的百官,找不到出聲的人是誰!
“說得對,立嗣之事,當須大司馬處分!”
“此言甚是,須先稟報大司馬,若大司馬無異議,方可按遺詔施行!”
“若不如此,恐將生禍患,致使天下分崩!諸君誰人可擔其責!”
……
一時之間,群議沸騰,似乎朝中的大部分大臣,都已經倒向了桓溫那一邊。
那些出聲擾亂遺詔施行的朝臣當中,有的就是桓溫安插在朝中的親信,有的是為了保全家族性命,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向桓溫妥協。
還有的本來持著觀望的態度,最後在周圍人的影響下,選擇了為桓溫說話。
但始終沒有開口的朝臣,還有一小部分。
他們大多都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還有陳郡謝氏族人或親友。
隻見謝安和王彪之對視一眼,互歎一聲,然後當著百官站了起來。
“咚!咚!咚!咚……”
謝安再一次敲起了笏板,讓百官爭論的聲音逐漸消失。
王彪之再一次高聲喊道:“天子崩,太子代立,此古來成法,大司馬何容得異!若先麵諮,必反為所責!”
說罷,他轉過身,朝著已經被百官的爭吵嚇得有些神情慌亂的司馬昌明躬身拜道:“臣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此言一出,他身後的同族官員見了,也有人高聲附和道:“王公所言甚是,臣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話音一落,又有幾人麵麵相覷一番,出聲附和道:“臣等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隨著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和陳郡謝氏的族人親友紛紛表態,不過片刻的功夫,幾乎全部的朝臣都朝著司馬昌明發出了奉詔登基的請求。
那些桓溫的親信耳目,這個時候也是騎虎難下,既不能退縮,也不敢發言,隻得躬身下拜,默不作聲。
看到終於沒有了異樣的聲音,王坦之拿著遺詔,走下階梯,將遺詔交到司馬昌明的手中,然後站在謝安的旁邊,躬身拜道:“請太子殿下奉詔登基!”
司馬昌明哪裏經曆過這樣的場麵,拿著詔書,緊握在胸口,心情沉痛地哭喊道:“父皇……兒臣不孝,竟未能見到你最後一麵……嗚嗚嗚……”
“父皇……嗚啊……”
司馬道子也像是被觸動了心弦一般,在一旁哭泣了起來。
群臣聞言,不禁動容,一些與司馬昱本就交好的公卿不禁潸然淚下,暗自抹起了淚。
但太子繼位之事,一刻也不容遲緩,謝安當即起身道:“太子傷痛如此,恐不能自主,當請崇德太後出麵主持登基儀式,方可萬無一失!”
“安石建議甚是,那就煩請安石去請崇德太後前往太極殿。”王彪之連忙道。
“那安撫太子與百官之任,就交與王公與文度了。”
謝安叮囑一聲,不待王彪之和王坦之迴答,便連忙跨步朝崇德殿跑去。
沒過多久,他就來到了崇德殿,開門見山地對守在宮門外的太監道:“陛下駕崩,快去稟告太後,我有要事求見,遲則天下生變!”
那太監看到謝安一臉嚴肅地表情,再聽到那震動人心地消息,驚得身形恍惚,連忙跌跌撞撞地跑進了崇德殿。
“太後……太後……謝侍中來了,說是……說是……”
那太監似乎受驚嚇過度,嘴裏的話都有些說不清楚,本來正在佛前為司馬昱祈福的褚蒜子聽了,不由得皺起眉頭,微怒道:“何事如此慌張?你站在那裏,把舌頭捋直了再說話!”
那太監聞言,連忙深唿吸幾口氣,然後一臉緊張地道:“謝侍中說陛下駕崩,有要事求見,遲則天下生變!”
一氣說完,那太監隻感覺緊繃的神經一瞬間放鬆了,朝後麵退了幾步,無力地靠在了殿柱之上。
“什麽!”
褚蒜子聞言,不由得一臉的震驚,不去管那太監,當即從蒲團上站起了身,朝殿門走去。
不一會兒,她便看到了在殿門外正焦急等待著的謝安,她驚疑地問道:“方才內侍所言,可是真的?”
“此等大事,臣怎敢說謊!”謝安連忙道。
褚蒜子眉頭一皺,經曆過無數風雨的她,很快就恢複了鎮定,問道:“說吧,要哀家做什麽?”
“請太後前往太極殿,主持新帝登基儀式!”謝安正色道。
“嗯?”
褚蒜子聞言,不由得生出了一抹猶疑之色,暗道:“此事何須我去?”
不過很快她就打消了內心的疑慮,正色道:“請舅父稍候片刻,哀家更衣就來。”
“臣遵旨。”
謝安恭敬地朝褚蒜子施了一禮,看著褚蒜子地背影,不由得暗歎:“被世事磋磨之人,果然與尋常人不同。”
不一會兒,穿著盛裝朝服的褚蒜子便從殿內走了出來,登上了方才被抬到殿門外的玉輦之上,快速往太極殿而去。
太極殿上,群臣雖還有議論,但不過是小聲議論,沒有人再像之前那般,大聲放言。
而王彪之和王坦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十分的寬容,並沒有深究他們目無綱紀之過。
在這種時候,要是要求得過於嚴苛,反而會生出意料之外的變故。
而且他們並不知道,就在剛才迴太極殿的空隙之中,已經有人悄悄將消息帶出了皇宮,此刻正騎著快馬,往姑孰城奔去。
隻不過還沒有人去通知擔任中領軍之職,守衛著皇宮安全的桓秘。
那傳出消息的人,似乎也隻是想著爭功,並沒有打算阻止已經獲得朝臣默認的登基大典進行。
在崇德太後褚蒜子親自前來主持登基大典的情況下,整個儀式進行得十分順利。
不到半個時辰,就將複雜而浩大的流程走了一遍。
當桓秘在登基大典即將結束之時,帶著毛安之和一眾手下趕到的時候,想要阻止,已經一切都晚了。
而且有褚蒜子坐鎮,有朝廷百官擁護,他們根本無法阻止。
他隻得眼睜睜看著司馬昌明完成了加冕禮,戴上了九梁進賢冠,穿上了不符合他身材的寬大的龍袍,手捧傳國玉璽,坐在了龍椅之上,享受著百官的跪拜。
就連他自己,也心不甘、情不願地加入了百官的隊列,朝著他打心底裏蔑視的司馬昌明行跪拜大禮。
在那一刻,他甚至開始後悔當初跟著桓溫來到了建康城,讓他有了今日的恥辱。
但這世上最缺的,就是後悔藥。
……
登基儀式結束,百官這才按照太後的旨意,開始為司馬昱披麻戴孝。
一時間,整個皇宮之中,都變得一片素縞,哀淒之聲不絕於耳。
這個時候,褚蒜子才拿著遺詔,坐上玉輦,迴到了崇德殿。
司馬昱雖然是她的皇叔,但她畢竟當了四朝的太後,曾經的二十多年中,又與司馬昱是君臣關係。
所以,縱然她的輩分相較於司馬昱要低上一輩,但她卻可以不為司馬昱披麻戴孝。
而且作為太後,她更有權力為避免過度感傷,離開靈堂,迴到她的寢宮。
在迴崇德殿的路上,她隻將遺詔略微看了一遍,為了避免表現出異樣之色,讓人看了傳將出去,並未多看。
等到進了崇德殿,迴到隻有她一人獨處的佛堂,她再一次打開遺詔,仔細地看了起來。
當看了好幾遍,都沒有看到“周公居攝”幾字之後,她猛然愣住了,心頭不禁冒出了許多遐思。
“難道是有人膽敢篡改遺詔?”
“亦或是陛下臨終改意?”
“可是陛下病情那般沉重,桓溫如此勢大,如何還會再改遺詔?”
“若是將此遺詔布告天下,桓溫豈不就會大失所望?”
“他若大失所望,是不是會再一次帶兵前來逼宮?”
“到了那時,我又該如何自保?”
“現在如果宣布遺詔是假,會不會有轉機?”
“可新帝已然登基,又是由我主持,事已至此,再說遺詔有假,恐怕難杜天下悠悠之口,反倒掀起禍患!”
“更何況,我一介婦人,如何爭得過那些把持朝政的大族?!”
“接下來,該如何是好?”
……
沉思良久,她忽然眼睛一亮,腦海中閃過一點靈光,像是恍然大悟一般,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隻要以太後的名義下一封令,讓桓溫按周公居攝故事統領朝政,他應當就不會再來欺我一個未亡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