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晚輩愚見,要想從那些名家大族手裏借到足夠的錢糧,隻有率先垂範,再加以威逼利誘,方可成功!”謝文自信道。
此言一出,又讓兩人感到一陣驚奇,劉操之略帶著自豪的神情問道:“何謂率先垂範?”
“世上之人,向來從眾者多,有獨見者少。若是謝家與一些名家大族率先拿出存糧救災,獲取一定的迴報,引起轟動,那些觀望之中的名家大族,自然會心動出手的。”謝文解釋道。
聞言,劉操之不禁有些不以為然,但為了顯示他看人的目光沒錯,還是附和般的又問道:“迴報?你可知何種迴報才能使那些名家大族動心?”
謝文像是早知道有這麽一問,笑道:“以晚輩愚見,那些名家大族所看重的,無非三樣東西。一是名望,隻要賑災時加以宣揚,便可滿足,自不必多說;二是地利,如果賑災可以讓他們獲得相應的田地,這種萬世之利,他們也一定不會放過;三是人利,如果他們賑濟的災民,可以變成他們的佃戶,幫他們開墾土地,他們會不會就欣然借糧呢?”
作為一個後世穿越而來的人,他知道,這樣做,雖然能暫時緩和災情,讓受災的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但其帶來的惡劣影響是長遠的。
土地兼並,自古以來,就是上層貴族的短暫得利,換來下層百姓的激烈抵抗,最終演變成改朝換代,一切重新洗牌。
但盡管他對這一切十分清楚,卻也找不到可以替代的更好辦法!
或許有的時候,真的隻能“再苦一苦百姓”吧。
劉操之聞言,十分滿意地看向郗愔,他雖然沒有說話,但卻似乎用眼神將心裏的話都給傳遞了過去,像是在說:“我問完了,現在該你了!”
郗愔卻恰好在思考謝文話裏的意思,並沒有去迴應劉操之的眼神,思緒閃過,他一本正經地問道:“田地?哪來的田地給他們?”
“晚輩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麵考慮。一個是將受災百姓手裏的田地按市價折減,轉賣給這些名家大族,另一個是劃定一個範圍,讓那些名家大族可以合法開墾一定麵積的田地。”謝文解釋道。
“那你可曾考慮過百姓手裏的田地賤賣了,災情過後,又該如何生存?”郗愔的神色變得十分嚴肅,語氣也不怎麽好聽。
謝文見狀,雖然心裏有些委屈,但還是微笑道:“這一點,晚輩也曾想過。此次受災百姓的田地,大多已經被大水淹沒,稻稼蕩沒,就算僥幸度過災情,迴去也是顆粒無收,與其守著荒土,倒不如轉賣之後,到其他地方另行開墾土地,轉賣的錢糧,還能支撐他們度過災年。”
雖然說沿河岸的田地土地要肥沃許多,常年的收成也更可觀,但對於那些無家可歸、無糧可吃的百姓來說,留著那些田地根本沒有任何用處!
但這些田地,恰恰就是那些名家大族眼饞的膏腴之地。
他們不像尋常百姓,一次大水就沒有了立足之地,他們手裏積累的財富,以及占有的廣袤土地,完全可以支撐他們等災情過後,再從那些受災的土地上拿迴損失。
“這……”
聞言,郗愔自己也舍身處地地想了一想,知道除了這個辦法,有些災民的確沒有辦法熬過災情。
“不過這件事也可以征求災民的意願,要他們自願,才予以施行。”謝文補充道。
話音一落,郗愔不由得蔑了他一眼,似乎在說他補充的是句廢話。
作為百姓,為了活命,哪裏還有選擇!
“那你所說的人利,也是同樣的做法?”郗愔又問道。
“這裏針對的部分百姓,是受災情影響更嚴重的那些,他們失去了田契、地契,要想活命,恐怕也隻有這個辦法了。”謝文無奈道。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賑災,那隻是一時,要換得一世安寧,就得拿出相應價值的東西交換。
這世間生存的法則,有時候就是那麽殘酷。
“雖然你說得像是一場交易,但要想早日撲滅災情,恐怕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郗愔無奈的感歎一聲,似乎這一刻,他才真正意識到:“聖賢書是拿來看的,拿來做事是半點行不通。”
這時,劉操之似乎感知到了郗愔內心的悸動,他也無奈地歎息一聲,安慰道:“記得道林以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佛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如今咱們救的是千萬人,就算有虧人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方迴何必如此在意。”
劉操之是儒學的堅定傳承者,對聖賢之道更為仰慕,但他也因為歸隱山林,遊曆世間更多,比郗愔更知變通。
而若是郗愔也將所謂的正道不看得那麽重,當初也不會從手握軍政大權的“一方諸侯”,淪落到如今在會稽當一個悠閑太守。
“罷了,那以文度之見,利誘是有了,威逼又如何談起?”郗愔又問道。
經過劉操之的開解,他現在站的角度,已經從評判是否可行,轉變成了如何實施。
謝文正色道:“所謂威逼,自然是對那些不為利誘所動的名家大族,至於用什麽辦法,晚輩相信郗公應當不需要晚輩來說吧。”
在他看來,要想取得威逼的效果,無非兩條途徑,一個是讓朝廷下旨責問,但這無疑暫時還不可取,另一個就要從受災百姓入手,在百姓中掀起輿論風潮,將矛頭引向那些不肯出錢的名家大族,逼得他們不得不拿錢消災。
但這種事情,若是明說,實在上不了台麵,他隻好選擇隱晦的表達了出來。
郗愔聞言,又忍不住和劉操之對視一眼,然後微笑道:“操之兄,你可真是收了個好弟子。”
“他有這般見解,也該歸功於安石家學,與我有何相幹?再說你有嘉賓這般出類拔萃之子,何須羨慕他人?”劉操之自然地微笑道。
謝文聞言,不禁暗覺尷尬,他實在聽不出來,這到底是好話還是壞話。
因為從他的內心來說,他對剛才提出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是真的沒什麽好感。
……
此言一出,又讓兩人感到一陣驚奇,劉操之略帶著自豪的神情問道:“何謂率先垂範?”
“世上之人,向來從眾者多,有獨見者少。若是謝家與一些名家大族率先拿出存糧救災,獲取一定的迴報,引起轟動,那些觀望之中的名家大族,自然會心動出手的。”謝文解釋道。
聞言,劉操之不禁有些不以為然,但為了顯示他看人的目光沒錯,還是附和般的又問道:“迴報?你可知何種迴報才能使那些名家大族動心?”
謝文像是早知道有這麽一問,笑道:“以晚輩愚見,那些名家大族所看重的,無非三樣東西。一是名望,隻要賑災時加以宣揚,便可滿足,自不必多說;二是地利,如果賑災可以讓他們獲得相應的田地,這種萬世之利,他們也一定不會放過;三是人利,如果他們賑濟的災民,可以變成他們的佃戶,幫他們開墾土地,他們會不會就欣然借糧呢?”
作為一個後世穿越而來的人,他知道,這樣做,雖然能暫時緩和災情,讓受災的百姓過上安穩的日子,但其帶來的惡劣影響是長遠的。
土地兼並,自古以來,就是上層貴族的短暫得利,換來下層百姓的激烈抵抗,最終演變成改朝換代,一切重新洗牌。
但盡管他對這一切十分清楚,卻也找不到可以替代的更好辦法!
或許有的時候,真的隻能“再苦一苦百姓”吧。
劉操之聞言,十分滿意地看向郗愔,他雖然沒有說話,但卻似乎用眼神將心裏的話都給傳遞了過去,像是在說:“我問完了,現在該你了!”
郗愔卻恰好在思考謝文話裏的意思,並沒有去迴應劉操之的眼神,思緒閃過,他一本正經地問道:“田地?哪來的田地給他們?”
“晚輩以為,可以從兩個方麵考慮。一個是將受災百姓手裏的田地按市價折減,轉賣給這些名家大族,另一個是劃定一個範圍,讓那些名家大族可以合法開墾一定麵積的田地。”謝文解釋道。
“那你可曾考慮過百姓手裏的田地賤賣了,災情過後,又該如何生存?”郗愔的神色變得十分嚴肅,語氣也不怎麽好聽。
謝文見狀,雖然心裏有些委屈,但還是微笑道:“這一點,晚輩也曾想過。此次受災百姓的田地,大多已經被大水淹沒,稻稼蕩沒,就算僥幸度過災情,迴去也是顆粒無收,與其守著荒土,倒不如轉賣之後,到其他地方另行開墾土地,轉賣的錢糧,還能支撐他們度過災年。”
雖然說沿河岸的田地土地要肥沃許多,常年的收成也更可觀,但對於那些無家可歸、無糧可吃的百姓來說,留著那些田地根本沒有任何用處!
但這些田地,恰恰就是那些名家大族眼饞的膏腴之地。
他們不像尋常百姓,一次大水就沒有了立足之地,他們手裏積累的財富,以及占有的廣袤土地,完全可以支撐他們等災情過後,再從那些受災的土地上拿迴損失。
“這……”
聞言,郗愔自己也舍身處地地想了一想,知道除了這個辦法,有些災民的確沒有辦法熬過災情。
“不過這件事也可以征求災民的意願,要他們自願,才予以施行。”謝文補充道。
話音一落,郗愔不由得蔑了他一眼,似乎在說他補充的是句廢話。
作為百姓,為了活命,哪裏還有選擇!
“那你所說的人利,也是同樣的做法?”郗愔又問道。
“這裏針對的部分百姓,是受災情影響更嚴重的那些,他們失去了田契、地契,要想活命,恐怕也隻有這個辦法了。”謝文無奈道。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賑災,那隻是一時,要換得一世安寧,就得拿出相應價值的東西交換。
這世間生存的法則,有時候就是那麽殘酷。
“雖然你說得像是一場交易,但要想早日撲滅災情,恐怕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郗愔無奈的感歎一聲,似乎這一刻,他才真正意識到:“聖賢書是拿來看的,拿來做事是半點行不通。”
這時,劉操之似乎感知到了郗愔內心的悸動,他也無奈地歎息一聲,安慰道:“記得道林以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佛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如今咱們救的是千萬人,就算有虧人情,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方迴何必如此在意。”
劉操之是儒學的堅定傳承者,對聖賢之道更為仰慕,但他也因為歸隱山林,遊曆世間更多,比郗愔更知變通。
而若是郗愔也將所謂的正道不看得那麽重,當初也不會從手握軍政大權的“一方諸侯”,淪落到如今在會稽當一個悠閑太守。
“罷了,那以文度之見,利誘是有了,威逼又如何談起?”郗愔又問道。
經過劉操之的開解,他現在站的角度,已經從評判是否可行,轉變成了如何實施。
謝文正色道:“所謂威逼,自然是對那些不為利誘所動的名家大族,至於用什麽辦法,晚輩相信郗公應當不需要晚輩來說吧。”
在他看來,要想取得威逼的效果,無非兩條途徑,一個是讓朝廷下旨責問,但這無疑暫時還不可取,另一個就要從受災百姓入手,在百姓中掀起輿論風潮,將矛頭引向那些不肯出錢的名家大族,逼得他們不得不拿錢消災。
但這種事情,若是明說,實在上不了台麵,他隻好選擇隱晦的表達了出來。
郗愔聞言,又忍不住和劉操之對視一眼,然後微笑道:“操之兄,你可真是收了個好弟子。”
“他有這般見解,也該歸功於安石家學,與我有何相幹?再說你有嘉賓這般出類拔萃之子,何須羨慕他人?”劉操之自然地微笑道。
謝文聞言,不禁暗覺尷尬,他實在聽不出來,這到底是好話還是壞話。
因為從他的內心來說,他對剛才提出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是真的沒什麽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