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立即起身向著秦王鄭重而拜,秦王連連搖手,低聲笑道:“上將軍何須多禮。”
王翦卻正色道:“臣居燕地,這些年病痛加深,胃寒腿寒,大王賜酒讓老臣暖身,豈能不謝王恩。”話音未落,大殿中已經是一片笑聲。
坐在大將群中的王賁,臉色有些難看。將閭目光掃過王翦心中已經明白,周天子說秦國粗鄙,並不為過,平時就是在廟堂之上,雖有君臣之分,但是君臣禮儀,比起韓,趙,燕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因為韓趙燕都是有底蘊的大國。而秦國位於苦寒之地,朝中忠臣都是和秦王同甘共苦之輩,大王和臣子同酒同食實屬尋常。
而王翦卻是秦王之師,縱然賜酒,也不需謝恩,但卻做出這種受寵若驚的樣子,在其他人眼中,就有點滑稽了。
但是將閭卻明白,王翦已經有了功高震主的心思,四次滅國大戰,王翦領軍兩次,王賁領軍一次,都有列土封侯之功。縱然現在父王對他沒有別的心思,但將來裂土的時候,君臣之間就會心生齷齪。不過,王翦不居功自傲,果然不愧是大秦忠臣。
“末將有話說。”一員大將站起身來。
秦王瞬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目光如電看了大將一眼:“李信有話直說。”
“齊國和楚國,都是當世大國。”李信在王翦軍中是負責軍機的司馬,是少數幾個愛讀書還勇猛善戰的戰將,思維清楚口齒伶俐,遠遠超過王賁諸將,隻有蒙毅可以比擬。
李信大步走到禦案左邊矗立的七國地圖之前:“但是,這兩個國家相比,又有很大不同,楚國地廣人多,齊國地盤下人少。就軍隊而言,楚國多戰士兵作戰勇敢,齊國多年偏安於東海之濱,百年來從不參加七國戰事,士兵缺少訓練,人人怯戰,所以先攻打那個國家,不用說也明白。”
“你明說,究竟先攻打那個國家。”蒙恬笑問道。
“滅國大戰,從來就是先易後難,當然是齊國。”李信笑道。
李信迴到自己的座位,大殿中卻沒人說話,秦王的目光看向將閭,怒喝道:“你躲著做什麽,有話直說。”
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將閭鬱悶的站起身來:“啟稟父王,我是想等兩位上將軍說說心中的意見,不過父王既然要我說,那就說說。
李信說的基本屬實,山東六國,楚國最大,根據古籍記載,楚威王死時,留給楚懷王的領土不到六千裏。楚懷王死時,留給楚襄王的楚國領土八千裏。楚頃襄王十八年之前期,楚國領土一萬裏。
就是楚國衰敗之後,被各國侵吞了一些領土,現在保守估計,楚國的領土也得有七千裏。這是燕趙韓三國的總和。
而齊國卻和燕國差不多,在三千裏上下。現在的問題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為什麽現在變的這樣懦弱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百族之間糾紛不斷,戰火頻起,所以楚國的國力全都消耗在內戰之中。
而齊國卻是一個統一的國度,自從將魯國納入版圖,齊國王室也開始尊崇儒家的禮儀,貴族之間上行下效,奢侈成風,儒家的文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精神的傳承,是對儒家學者世代相傳的“忠恕之道”的發展,其主旨在於通過自我教育,達到“至誠”的境界。
“誠”是充分表達個人的本性,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發展天性的誠,便是“教”,便是“誠之”的工夫。
所以綜合起來,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
但是這種思想,也就造成了齊國不思進取,在七國戰爭中保持中立的態度。
滅國大戰,秦國總是先易後難,那是因為要保持軍力,保證在惡戰中大秦戰敗之後,有自保之力。
但現在七國之中隻剩下兩個國家,如果嫌攻打齊國,然後在攻打楚國,就是兩次滅國大戰。如果先將楚國這塊硬骨頭啃下來,齊國就會不戰而降,所以隻需發動一次滅國大戰。”
尉聊狐疑的道:“小公子怎麽會肯定齊國不戰而降。”
將閭翻了個白眼,我能說我看過史書嗎,無奈道:“這是從這兩個國家的文化中推算出來的,楚國是七國之中最奇特的國家,效仿的是周天子分封天下,每一個王侯,公子大臣,氏族,都有自己的封地,而每一個封地都養有精兵。
諸位應該注意的是,這些封地養的兵,並不屬於楚國國家軍隊,而是私兵。
諸侯之間為了搶奪更好的地盤,對抗百族之間的爭鬥,這些私兵裝備精良,遠勝於楚國的國家軍隊。地盤大,軍閥林立,這也就造成了楚國王室軟弱無力,但是真要以為楚國國力虛弱了,那就大錯特錯,虛弱的是王室,不是楚國。所以滅楚之戰,就是我們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而齊國地處東海之濱,最是富有,但是儒家文化卻腐蝕了齊國貴族黎民的好戰之心,人人怯戰,而最重要的是,齊國沒有良將,所以隻要大秦滅亡了楚國,在大軍壓境,羅網策劃齊國朝堂內部的反戰情緒,齊國就可以不戰而降。
所以,這一次的滅國大戰,我們反其道行之,先攻打楚國,在滅亡齊國,大秦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
李斯大笑:“小公子思維獨特,從國情民政文化上分析兩國的不同,確實可行。”
大殿之中頓時一片笑聲,隨即就是嗡嗡的議論聲,秦王大悅,讚許的看了一眼將閭,這才將目光看向王翦蒙武:“李信說了意見,將閭也說了方略,兩位上將軍有什麽話說。”
王翦卻正色道:“臣居燕地,這些年病痛加深,胃寒腿寒,大王賜酒讓老臣暖身,豈能不謝王恩。”話音未落,大殿中已經是一片笑聲。
坐在大將群中的王賁,臉色有些難看。將閭目光掃過王翦心中已經明白,周天子說秦國粗鄙,並不為過,平時就是在廟堂之上,雖有君臣之分,但是君臣禮儀,比起韓,趙,燕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因為韓趙燕都是有底蘊的大國。而秦國位於苦寒之地,朝中忠臣都是和秦王同甘共苦之輩,大王和臣子同酒同食實屬尋常。
而王翦卻是秦王之師,縱然賜酒,也不需謝恩,但卻做出這種受寵若驚的樣子,在其他人眼中,就有點滑稽了。
但是將閭卻明白,王翦已經有了功高震主的心思,四次滅國大戰,王翦領軍兩次,王賁領軍一次,都有列土封侯之功。縱然現在父王對他沒有別的心思,但將來裂土的時候,君臣之間就會心生齷齪。不過,王翦不居功自傲,果然不愧是大秦忠臣。
“末將有話說。”一員大將站起身來。
秦王瞬間就被分散了注意力,目光如電看了大將一眼:“李信有話直說。”
“齊國和楚國,都是當世大國。”李信在王翦軍中是負責軍機的司馬,是少數幾個愛讀書還勇猛善戰的戰將,思維清楚口齒伶俐,遠遠超過王賁諸將,隻有蒙毅可以比擬。
李信大步走到禦案左邊矗立的七國地圖之前:“但是,這兩個國家相比,又有很大不同,楚國地廣人多,齊國地盤下人少。就軍隊而言,楚國多戰士兵作戰勇敢,齊國多年偏安於東海之濱,百年來從不參加七國戰事,士兵缺少訓練,人人怯戰,所以先攻打那個國家,不用說也明白。”
“你明說,究竟先攻打那個國家。”蒙恬笑問道。
“滅國大戰,從來就是先易後難,當然是齊國。”李信笑道。
李信迴到自己的座位,大殿中卻沒人說話,秦王的目光看向將閭,怒喝道:“你躲著做什麽,有話直說。”
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將閭鬱悶的站起身來:“啟稟父王,我是想等兩位上將軍說說心中的意見,不過父王既然要我說,那就說說。
李信說的基本屬實,山東六國,楚國最大,根據古籍記載,楚威王死時,留給楚懷王的領土不到六千裏。楚懷王死時,留給楚襄王的楚國領土八千裏。楚頃襄王十八年之前期,楚國領土一萬裏。
就是楚國衰敗之後,被各國侵吞了一些領土,現在保守估計,楚國的領土也得有七千裏。這是燕趙韓三國的總和。
而齊國卻和燕國差不多,在三千裏上下。現在的問題就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為什麽現在變的這樣懦弱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百族之間糾紛不斷,戰火頻起,所以楚國的國力全都消耗在內戰之中。
而齊國卻是一個統一的國度,自從將魯國納入版圖,齊國王室也開始尊崇儒家的禮儀,貴族之間上行下效,奢侈成風,儒家的文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是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精神的傳承,是對儒家學者世代相傳的“忠恕之道”的發展,其主旨在於通過自我教育,達到“至誠”的境界。
“誠”是充分表達個人的本性,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著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發展天性的誠,便是“教”,便是“誠之”的工夫。
所以綜合起來,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
但是這種思想,也就造成了齊國不思進取,在七國戰爭中保持中立的態度。
滅國大戰,秦國總是先易後難,那是因為要保持軍力,保證在惡戰中大秦戰敗之後,有自保之力。
但現在七國之中隻剩下兩個國家,如果嫌攻打齊國,然後在攻打楚國,就是兩次滅國大戰。如果先將楚國這塊硬骨頭啃下來,齊國就會不戰而降,所以隻需發動一次滅國大戰。”
尉聊狐疑的道:“小公子怎麽會肯定齊國不戰而降。”
將閭翻了個白眼,我能說我看過史書嗎,無奈道:“這是從這兩個國家的文化中推算出來的,楚國是七國之中最奇特的國家,效仿的是周天子分封天下,每一個王侯,公子大臣,氏族,都有自己的封地,而每一個封地都養有精兵。
諸位應該注意的是,這些封地養的兵,並不屬於楚國國家軍隊,而是私兵。
諸侯之間為了搶奪更好的地盤,對抗百族之間的爭鬥,這些私兵裝備精良,遠勝於楚國的國家軍隊。地盤大,軍閥林立,這也就造成了楚國王室軟弱無力,但是真要以為楚國國力虛弱了,那就大錯特錯,虛弱的是王室,不是楚國。所以滅楚之戰,就是我們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而齊國地處東海之濱,最是富有,但是儒家文化卻腐蝕了齊國貴族黎民的好戰之心,人人怯戰,而最重要的是,齊國沒有良將,所以隻要大秦滅亡了楚國,在大軍壓境,羅網策劃齊國朝堂內部的反戰情緒,齊國就可以不戰而降。
所以,這一次的滅國大戰,我們反其道行之,先攻打楚國,在滅亡齊國,大秦統一天下就指日可待。”
李斯大笑:“小公子思維獨特,從國情民政文化上分析兩國的不同,確實可行。”
大殿之中頓時一片笑聲,隨即就是嗡嗡的議論聲,秦王大悅,讚許的看了一眼將閭,這才將目光看向王翦蒙武:“李信說了意見,將閭也說了方略,兩位上將軍有什麽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