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日月當空
大唐:超時空,長樂晉陽小公主! 作者:而今識盡愁滋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承乾說到這裏,微微一頓。
然後繼續說道:“兒臣知道,這兩個政策一旦實施,必然會觸動許多世家大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
但兒臣認為,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改革。
隻有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才能讓大唐更加繁榮昌盛。”
“而且,兒臣還認為,這兩個政策的實施,也可以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官紳一體納糧,可以讓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和世家大族,也承擔起應有的稅賦責任,不再享受特權。
而攤丁入畝,則是按照田地的多少來分配稅賦。
讓土地多的人多交稅,土地少的人少交稅,這無疑更加公平合理。”
李承乾的這番話,說得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他目光堅定地看著李世民,似乎在等待著他的迴應。
李世民聽後,沉默了片刻。
他深深地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後緩緩說道:“承乾,你的這番話,讓朕很欣慰。
你能開始思考如何運用權力為大唐的百姓謀福祉,為江山社稷的穩定貢獻力量,這說明你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這兩個政策的確有著深遠的意義。
但是,正如你所說,這兩個政策的實施,必然會觸動許多世家大族的利益。
因此,我們需要謹慎行事,步步為營。
朕會仔細考慮你的建議,並召集群臣商議,共同商討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李承乾聞言,心中一喜。
他知道,自己的建議已經得到了阿耶的認可。
但李承乾卻覺得,僅僅是這樣還不夠。
不走出長安城這個被李世民牢牢統治的牢籠,他又如何能雛鷹展翅,翱翔天際?
於是,便主動請纓道,“阿耶,兒臣還有一個請求。”
李世民眉頭微挑,看著李承乾道:“哦?你還有何請求,說來聽聽。”
李承乾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兒臣想要主動應下這兩件事,親自去各地巡視推進,順便了解民情。
看看這兩個政策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哪些問題,以便我們能夠及時作出調整。”
李世民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他沒想到,李承乾竟然會提出這樣的請求。
要知道,親自去各地巡視推進,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這其中,不僅有著無數的艱辛和危險,更需要極高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還有性命之憂。
堂堂天子坐不垂堂,太子……身為儲君,自然也該如此。
他的好大兒以前雖說未曾有什麽過錯,表現讓他很滿意。
但也僅僅是沒什麽過錯而已,同樣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功績。
此次竟能主動請纓擔下如此大任,實在讓李世民大開眼界,也的確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承乾……你確定?”李世民有些不確定地詢問道,“你身為儲君,當真要……擔此重任?”
李世民話裏的意思很明顯。
李承乾可是儲君,他的一言一行都廣受天下人的關注。
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又是觸動全天下貴族利益的政策。
若非李世民如今手握百萬玄甲軍,他也不敢把這兩個想法拿到朝堂上去討論。
由此可見,想要把它們順利且徹底地推行下去,整個過程將是何其的艱辛。
而李承乾,竟然願意以太子之身,不顧名譽和風險主動擔下如此重任。
如何不讓李世民大驚失色的同時,也喜出望外。
太子若有如此之誌,能完成如此偉業,造反又如何?
他李世民一生的宏遠,不就是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打造出一個傳承萬世的大唐日不落帝國嗎?
“阿耶,兒臣確定。”李承乾目光堅定,毫無退縮之意。
“兒臣身為儲君,理應為大唐的江山社稷盡一份力。
此次親自去各地巡視推進,不僅能夠了解民情,更能夠曆練自身,為日後繼承大統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過……”說到這裏,李承乾語氣一轉,“兒臣也知此行畢竟千難萬險,因此特向阿耶討要一些便宜行事之權。”
李世民聽後,目光中閃過一絲讚賞。
他確實沒有看錯,這個兒子不僅有膽識,更有智慧。
知道此行不易,所以提前討要便宜行事之權,以便在遇到困難時能夠迅速做出決策。
“承乾,你既然已經考慮得如此周全,朕又豈會不答應你?”
李世民沉聲說道,“朕就賜你便宜行事之權。
此行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你都有權先斬後奏,事後向朕稟報即可。”
說著,他從腰間解下一塊金色的令牌,遞到李承乾的手中。
“這是朕的禦賜金牌,見此金牌如見朕親臨,你可憑此調動地方軍隊,處置一切事宜。”
李承乾雙手接過金牌,心中激動不已。
他深深磕了一個頭,“謝阿耶!兒臣定不辱使命,為大唐的繁榮穩定竭盡全力!”
李世民點了點頭,神色間充滿了對李承乾的期待和信任。
他知道,這個兒子已經準備好去迎接更大的挑戰。
而他也相信,李承乾一定能夠不負所望,圓滿完成此次任務。
隨著李承乾的退下,李世民的目光逐漸變得深邃起來。
他心中明白,此次李承乾的主動請纓。
不僅是對他自身能力的一次極大考驗,更是對整個大唐王朝未來命運的一次重要抉擇。
若此事進展順利,李承乾下任儲君德地位將無可撼動。
若不成,那……就隻能在稚奴和新生的這個十二郎中選擇一人繼承大唐的皇位了。
對了,他新生的這個孩兒該起一個什麽樣的大名和小名呢?
李世民沉思片刻,心中有了決定。
他將目光轉向一旁侍立的內侍,吩咐道:“傳旨下去,召集群臣,明日朝會商議太子所提官紳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之事。
另外,宣召欽天監,為朕新生皇子擇一吉名。”
內侍領命而去,李世民則起身走到窗前,負手而立,遙望天際。
他心中清楚,李承乾此行若成,將是大唐之福,若敗,則可能是一場腥風血雨。
然後繼續說道:“兒臣知道,這兩個政策一旦實施,必然會觸動許多世家大族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反對。
但兒臣認為,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改革。
隻有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才能讓大唐更加繁榮昌盛。”
“而且,兒臣還認為,這兩個政策的實施,也可以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官紳一體納糧,可以讓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和世家大族,也承擔起應有的稅賦責任,不再享受特權。
而攤丁入畝,則是按照田地的多少來分配稅賦。
讓土地多的人多交稅,土地少的人少交稅,這無疑更加公平合理。”
李承乾的這番話,說得慷慨激昂,擲地有聲。
他目光堅定地看著李世民,似乎在等待著他的迴應。
李世民聽後,沉默了片刻。
他深深地看了李承乾一眼,然後緩緩說道:“承乾,你的這番話,讓朕很欣慰。
你能開始思考如何運用權力為大唐的百姓謀福祉,為江山社稷的穩定貢獻力量,這說明你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這兩個政策的確有著深遠的意義。
但是,正如你所說,這兩個政策的實施,必然會觸動許多世家大族的利益。
因此,我們需要謹慎行事,步步為營。
朕會仔細考慮你的建議,並召集群臣商議,共同商討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來。”
李承乾聞言,心中一喜。
他知道,自己的建議已經得到了阿耶的認可。
但李承乾卻覺得,僅僅是這樣還不夠。
不走出長安城這個被李世民牢牢統治的牢籠,他又如何能雛鷹展翅,翱翔天際?
於是,便主動請纓道,“阿耶,兒臣還有一個請求。”
李世民眉頭微挑,看著李承乾道:“哦?你還有何請求,說來聽聽。”
李承乾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兒臣想要主動應下這兩件事,親自去各地巡視推進,順便了解民情。
看看這兩個政策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哪些問題,以便我們能夠及時作出調整。”
李世民聞言,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他沒想到,李承乾竟然會提出這樣的請求。
要知道,親自去各地巡視推進,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這其中,不僅有著無數的艱辛和危險,更需要極高的智慧和應變能力。
稍有不慎甚至可能還有性命之憂。
堂堂天子坐不垂堂,太子……身為儲君,自然也該如此。
他的好大兒以前雖說未曾有什麽過錯,表現讓他很滿意。
但也僅僅是沒什麽過錯而已,同樣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功績。
此次竟能主動請纓擔下如此大任,實在讓李世民大開眼界,也的確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承乾……你確定?”李世民有些不確定地詢問道,“你身為儲君,當真要……擔此重任?”
李世民話裏的意思很明顯。
李承乾可是儲君,他的一言一行都廣受天下人的關注。
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納糧又是觸動全天下貴族利益的政策。
若非李世民如今手握百萬玄甲軍,他也不敢把這兩個想法拿到朝堂上去討論。
由此可見,想要把它們順利且徹底地推行下去,整個過程將是何其的艱辛。
而李承乾,竟然願意以太子之身,不顧名譽和風險主動擔下如此重任。
如何不讓李世民大驚失色的同時,也喜出望外。
太子若有如此之誌,能完成如此偉業,造反又如何?
他李世民一生的宏遠,不就是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打造出一個傳承萬世的大唐日不落帝國嗎?
“阿耶,兒臣確定。”李承乾目光堅定,毫無退縮之意。
“兒臣身為儲君,理應為大唐的江山社稷盡一份力。
此次親自去各地巡視推進,不僅能夠了解民情,更能夠曆練自身,為日後繼承大統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過……”說到這裏,李承乾語氣一轉,“兒臣也知此行畢竟千難萬險,因此特向阿耶討要一些便宜行事之權。”
李世民聽後,目光中閃過一絲讚賞。
他確實沒有看錯,這個兒子不僅有膽識,更有智慧。
知道此行不易,所以提前討要便宜行事之權,以便在遇到困難時能夠迅速做出決策。
“承乾,你既然已經考慮得如此周全,朕又豈會不答應你?”
李世民沉聲說道,“朕就賜你便宜行事之權。
此行無論遇到任何困難,你都有權先斬後奏,事後向朕稟報即可。”
說著,他從腰間解下一塊金色的令牌,遞到李承乾的手中。
“這是朕的禦賜金牌,見此金牌如見朕親臨,你可憑此調動地方軍隊,處置一切事宜。”
李承乾雙手接過金牌,心中激動不已。
他深深磕了一個頭,“謝阿耶!兒臣定不辱使命,為大唐的繁榮穩定竭盡全力!”
李世民點了點頭,神色間充滿了對李承乾的期待和信任。
他知道,這個兒子已經準備好去迎接更大的挑戰。
而他也相信,李承乾一定能夠不負所望,圓滿完成此次任務。
隨著李承乾的退下,李世民的目光逐漸變得深邃起來。
他心中明白,此次李承乾的主動請纓。
不僅是對他自身能力的一次極大考驗,更是對整個大唐王朝未來命運的一次重要抉擇。
若此事進展順利,李承乾下任儲君德地位將無可撼動。
若不成,那……就隻能在稚奴和新生的這個十二郎中選擇一人繼承大唐的皇位了。
對了,他新生的這個孩兒該起一個什麽樣的大名和小名呢?
李世民沉思片刻,心中有了決定。
他將目光轉向一旁侍立的內侍,吩咐道:“傳旨下去,召集群臣,明日朝會商議太子所提官紳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之事。
另外,宣召欽天監,為朕新生皇子擇一吉名。”
內侍領命而去,李世民則起身走到窗前,負手而立,遙望天際。
他心中清楚,李承乾此行若成,將是大唐之福,若敗,則可能是一場腥風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