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大軍重返西域,這個重磅消息很快就傳開了。除了車師前國和蒲類地三國之外,最早得到消息的就是焉耆國。
在聽聞車師後王被漢朝將領給處死之後,焉耆王不禁有些心慌。因為他和壹多雜一樣,這些年也一直在吞並周邊小國,例如尉犁、渠犁等國,皆已被其吞並。
其實不止是他,龜茲、於闐、鄯善等大國無不如此。以前他們之所以不吞並周邊小國,不是不願,而是因為有北匈奴和漢朝壓著。北匈奴也好,漢朝也好,都不希望他們壯大。
可如今,北匈奴和漢朝皆已喪失了對他們的掌控。因此,這十幾年來,他們都在拚命擴張,儼然變成了一場西域大國的狂歡。
可是現在,漢朝大軍出現了,狂歡似乎要到此為止了……
其他西域國度暫且不提,車師前國得知車師後國被馬應攻破後,不等張繡領兵前來,他就主動派遣使者拜見馬應,並向其表達了歸順之意。而蒲類、蒲類後和移支三國,也在麴義領軍抵達的第一時間選擇了臣服。
說實話,這樣的臣服不是馬應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像掌控車師後國一樣,徹底將他們掌控在手!
不過,現在還不到時間。為此,他也沒有向車師前國和蒲類地三國提什麽過分的要求,隻是要求他們提供幾個地方給漢家士民屯田。
這其實算是慣例操作了。
車師前國二話不說,就將高昌壁和柳中城這兩個地方重新歸還給了大漢,包括裏麵遺留下來的漢民。
馬應當即命張繡入駐其中,同時改高昌壁為高昌城。
有高昌、柳中這兩城插在車師前國心腹,足以牢牢將其控製住!
而蒲類、蒲類後和移支三國,也在蒲類海附近劃出了一塊適合耕種的地方給馬應。馬應沒有跟他們客氣,當即征召車師後國民眾,在那裏建造蒲類城。
蒲類城和伊吾城他都準備交給麴義駐守。如此,麴義就等同於是“伊吾郡”校尉了,而張繡,則等同於是“高昌郡”校尉。
至於馬應,親自駐紮在金滿城和車師後國王城,等同於是“車師郡”校尉。
當然,不管是張繡、麴義還是馬應自己,都隻是暫時駐紮而已,待穩固這三“郡”之後,便會繼續向西,讓西域其他國家也俯首稱臣。
他的短期目標乃是重啟絲綢之路,至於在西域置郡縣什麽的,根本就沒想過一蹴而就,那不現實。
置郡縣乃是長期目標,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真正達成,說實話,馬應心中也沒有底。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時間留在西域,除非……他打算放棄逐鹿中原!
現在已是初平二年(191年)六月,如果曆史不發生改變的話,明年四月董卓就要被呂布、王允等人幹掉了,關中即將大亂。這是入主關中最好的一個機會,絕不能錯過!
也就是說,馬應最多隻能再在西域停留十個月。
這麽短的時間,自然是以建立西域都護府、重開絲綢之路為主。而次要任務,就是加強對車師後國的統治,遷徙漢民填充其中,包括伊吾城、蒲類城、柳中城和高昌城。當漢民足夠多了,這三個地方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大漢的國土,隻要馬應願意,隨時可以置郡縣。
對待西域其他大國,他也打算如此,先在他們國家建立一個漢人屯田之城,然後以此為媒介,不斷移民填充進去……至於具體該如何操作,還需根據未來的實際情況而定,現在也隻不過是有一個大概的想法罷了。
初平二年(191年)七月,第一批漢人官吏抵達車師後國。這批官吏被車師人稱之為天官,取天朝上國官吏之意。其中有人擔任國相,輔佐車師後王處理政務,也有人擔任地方官員,例如縣令、縣長。
值得一說的是,馬應對車師後國進行了全麵改製,並設有九縣,分別為務塗縣(治務塗穀,曾經的王庭所在)、鬱立縣(鬱立師國地)、卑陸縣(卑陸國地)、卑後縣(卑陸後國地)、單桓縣(單桓國地)、劫縣(劫國地)、鳥貪縣(烏貪訾離國地)、淤賴縣(當前王庭所在淤賴城)和金滿縣(金滿城,劃歸大漢)。
可以說,車師郡的框架已經搭建了起來,就等水到渠成改個名字了。
好在,馬應隻是對車師後國進行了改製,並沒有幹涉車師前國和蒲類地三國的內政,因此也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
眼看車師後國已經徹底穩固,馬應終於準備繼續向西,降服其他國家。
其實在一個月前,他就派出了使者,前往其他國家,讓他們前來拜見自己。可是,除了離得較近、差點被壹多雜滅掉的東且彌外,其他國家居然都沒有做出什麽表示!
至此,馬應終於明白,想要讓西域諸國臣服,還需要再打贏幾場大仗才行。而他下一個目標,就是車師前國往西三百多裏外的焉耆國!
焉耆也是一個大國,甚至比車師後國還強,勝兵超過兩萬。位於後世新疆巴音郭楞州北部,在絲綢之路北道之上。
焉耆國東通車師前部,可走五船道進入河西;南通位於塔裏木盆地南部的鄯善國,可走南道進入河西;西通龜茲國、姑墨、莎車、疏勒等國。因此,稱之為交通要地也不為過。
隻是,這個西域國度有些難啃,勝兵兩萬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真正動員起來,人家確實能夠拉出這麽多兵力。就算這些隻是民兵,戰鬥力不怎麽樣,但若是據城而守,依舊有些麻煩。
當然,也隻是有些麻煩。若真要進攻,馬應從不覺得他們能夠擋住自己的步伐。
因此,七月上旬,他便率領兩萬虎騎軍直奔焉耆國。而車師後國、高昌城、伊吾城等地的防務,則全部交給了馬超和他統領的一萬武都軍。
對此,馬超多少有些不樂意,還向馬應表達了自己也想出戰不想留守的心思。
在得到馬應“不久之後定會讓你出戰”的承諾後,他這才安靜了下來。
在聽聞車師後王被漢朝將領給處死之後,焉耆王不禁有些心慌。因為他和壹多雜一樣,這些年也一直在吞並周邊小國,例如尉犁、渠犁等國,皆已被其吞並。
其實不止是他,龜茲、於闐、鄯善等大國無不如此。以前他們之所以不吞並周邊小國,不是不願,而是因為有北匈奴和漢朝壓著。北匈奴也好,漢朝也好,都不希望他們壯大。
可如今,北匈奴和漢朝皆已喪失了對他們的掌控。因此,這十幾年來,他們都在拚命擴張,儼然變成了一場西域大國的狂歡。
可是現在,漢朝大軍出現了,狂歡似乎要到此為止了……
其他西域國度暫且不提,車師前國得知車師後國被馬應攻破後,不等張繡領兵前來,他就主動派遣使者拜見馬應,並向其表達了歸順之意。而蒲類、蒲類後和移支三國,也在麴義領軍抵達的第一時間選擇了臣服。
說實話,這樣的臣服不是馬應想要的,他想要的是像掌控車師後國一樣,徹底將他們掌控在手!
不過,現在還不到時間。為此,他也沒有向車師前國和蒲類地三國提什麽過分的要求,隻是要求他們提供幾個地方給漢家士民屯田。
這其實算是慣例操作了。
車師前國二話不說,就將高昌壁和柳中城這兩個地方重新歸還給了大漢,包括裏麵遺留下來的漢民。
馬應當即命張繡入駐其中,同時改高昌壁為高昌城。
有高昌、柳中這兩城插在車師前國心腹,足以牢牢將其控製住!
而蒲類、蒲類後和移支三國,也在蒲類海附近劃出了一塊適合耕種的地方給馬應。馬應沒有跟他們客氣,當即征召車師後國民眾,在那裏建造蒲類城。
蒲類城和伊吾城他都準備交給麴義駐守。如此,麴義就等同於是“伊吾郡”校尉了,而張繡,則等同於是“高昌郡”校尉。
至於馬應,親自駐紮在金滿城和車師後國王城,等同於是“車師郡”校尉。
當然,不管是張繡、麴義還是馬應自己,都隻是暫時駐紮而已,待穩固這三“郡”之後,便會繼續向西,讓西域其他國家也俯首稱臣。
他的短期目標乃是重啟絲綢之路,至於在西域置郡縣什麽的,根本就沒想過一蹴而就,那不現實。
置郡縣乃是長期目標,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真正達成,說實話,馬應心中也沒有底。因為他沒有太多的時間留在西域,除非……他打算放棄逐鹿中原!
現在已是初平二年(191年)六月,如果曆史不發生改變的話,明年四月董卓就要被呂布、王允等人幹掉了,關中即將大亂。這是入主關中最好的一個機會,絕不能錯過!
也就是說,馬應最多隻能再在西域停留十個月。
這麽短的時間,自然是以建立西域都護府、重開絲綢之路為主。而次要任務,就是加強對車師後國的統治,遷徙漢民填充其中,包括伊吾城、蒲類城、柳中城和高昌城。當漢民足夠多了,這三個地方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大漢的國土,隻要馬應願意,隨時可以置郡縣。
對待西域其他大國,他也打算如此,先在他們國家建立一個漢人屯田之城,然後以此為媒介,不斷移民填充進去……至於具體該如何操作,還需根據未來的實際情況而定,現在也隻不過是有一個大概的想法罷了。
初平二年(191年)七月,第一批漢人官吏抵達車師後國。這批官吏被車師人稱之為天官,取天朝上國官吏之意。其中有人擔任國相,輔佐車師後王處理政務,也有人擔任地方官員,例如縣令、縣長。
值得一說的是,馬應對車師後國進行了全麵改製,並設有九縣,分別為務塗縣(治務塗穀,曾經的王庭所在)、鬱立縣(鬱立師國地)、卑陸縣(卑陸國地)、卑後縣(卑陸後國地)、單桓縣(單桓國地)、劫縣(劫國地)、鳥貪縣(烏貪訾離國地)、淤賴縣(當前王庭所在淤賴城)和金滿縣(金滿城,劃歸大漢)。
可以說,車師郡的框架已經搭建了起來,就等水到渠成改個名字了。
好在,馬應隻是對車師後國進行了改製,並沒有幹涉車師前國和蒲類地三國的內政,因此也沒有引起太大的關注。
眼看車師後國已經徹底穩固,馬應終於準備繼續向西,降服其他國家。
其實在一個月前,他就派出了使者,前往其他國家,讓他們前來拜見自己。可是,除了離得較近、差點被壹多雜滅掉的東且彌外,其他國家居然都沒有做出什麽表示!
至此,馬應終於明白,想要讓西域諸國臣服,還需要再打贏幾場大仗才行。而他下一個目標,就是車師前國往西三百多裏外的焉耆國!
焉耆也是一個大國,甚至比車師後國還強,勝兵超過兩萬。位於後世新疆巴音郭楞州北部,在絲綢之路北道之上。
焉耆國東通車師前部,可走五船道進入河西;南通位於塔裏木盆地南部的鄯善國,可走南道進入河西;西通龜茲國、姑墨、莎車、疏勒等國。因此,稱之為交通要地也不為過。
隻是,這個西域國度有些難啃,勝兵兩萬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真正動員起來,人家確實能夠拉出這麽多兵力。就算這些隻是民兵,戰鬥力不怎麽樣,但若是據城而守,依舊有些麻煩。
當然,也隻是有些麻煩。若真要進攻,馬應從不覺得他們能夠擋住自己的步伐。
因此,七月上旬,他便率領兩萬虎騎軍直奔焉耆國。而車師後國、高昌城、伊吾城等地的防務,則全部交給了馬超和他統領的一萬武都軍。
對此,馬超多少有些不樂意,還向馬應表達了自己也想出戰不想留守的心思。
在得到馬應“不久之後定會讓你出戰”的承諾後,他這才安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