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援即接了曹操命令,一刻也不停留,火急火燎的出了門,這廂許褚、典韋追了出來,還待敘話,賈援也隻拱了拱手,拜別二位便打馬而出。
這邊點了五十名騎士,便又出了東武陽的城門,望著豫州沛國而去了,此時賈援一行人倒是沒有再穿戴那紮眼的鎧甲,換了身普通的裝束,一人雙馬,速度頗快。
此時的兗州倒是自黃巾之亂以來迎來了難得的太平歲月。東郡太守曹操剿滅了兗州最大的黃巾匪患,餘者皆不足為慮,兗州牧劉岱能做到這個位置,固然有著他本人是漢室宗親、名門之後的緣由,但真本事也是有幾分的,此時他控製這兗州富庶之地,又有濟北相鮑信這樣的強力諸侯充當打手,此時在兗州的黃巾賊大部都已經被剿滅了,偶爾剩的幾個也都是山賊流寇,成不了氣候。
此時賈援一行人在這兗州官道上一路疾行,靠著曹操的關防印信暢通無阻,行不數日便橫穿濟陰,直至沛國了。
此時的賈援再次迴到這豐沛之間的大地上,倒是多了幾分感慨。當初帶著三百殘兵迴到鄉裏的情景曆曆在目,沒想到沒過多久,曹操的隊伍都發展的這般迅速了,此時人馬都快有四五萬眾之多。
賈援也知道曹操此時在東郡已經達到一個極限,便連這個冬天,若是沒有劉岱和袁紹的支持,隻怕也不是這麽好過去的,曹操要是想再進一步,必須要擁有更大的勢力,更大的地盤。
袁本初、袁公路四世三公,起點極高,此時二人一個在南一個在北,都在攻城略地,搶占地盤,此時袁紹與公孫瓚相持,抽不出來手,袁術又跟劉表搶南陽的地盤,亦是無暇北顧,曹操雖然夾在二人中間,但此時當真是極佳的發展時機。
如果賈援那微薄的曆史知識沒記錯的話,自己的嶽父大人是靠著打黃巾賊起家的,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是兗州牧了,想來這事還沒發生,不過按照此時發展的軌跡來看,賈援倒是覺得這一天不會遠了。
說起這黃巾賊,賈援也是很是感慨,此時漢朝雖然動蕩不堪,但整體上來說還是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勢力,即便內亂不休,對四麵的蠻族也是保持著絕對的戰略優勢。
但偏偏這黃巾軍是怎麽清繳都繳不完,從起事至今也快十年了,大大小小的加起來還有上百萬人,當真是可怕。賈援自從軍以來,除了在河內跟董卓官軍交過了手,其他的時候一直都在與黃巾軍作戰。
此時的情形真就像是後世的一款名叫貪吃蛇的小遊戲,這些強力諸侯都在努力的吃下去,直到無人可吃了才會展開最終的碰撞,而到了那時也就是決定天下走勢的時刻。
這百萬黃巾軍,便是曹操要吃的第一個養料!
但無論怎樣,這些事情都還沒有發生,賈援此時最重要的任務卻是快點迴家,去見自己即將臨盆的妻子。
......
賈援一路緊趕慢趕,還是在黃昏時分趕迴了譙縣,堪堪趕上了在曹府吃頓晚飯。不過倒是沒有見到曹仁,此時曹仁早就已經啟程去了東郡。
“哎,曹老大還騙我說未曾下定決心,這曹仁叔父早早就被他派人招去了東郡,豈不是早有預謀。”
賈援對曹操行為腹誹不已,但還沒等多想,早就被丁氏叫到了一旁。
要說賈援這人誰都不怕,便連曹操的將令有時都敢違背,但唯獨麵對丁氏時就像老鼠見了貓。
“伯濟,你被你父親攆迴了譙縣??這麽大的人了,怎麽還是如此胡鬧,前段時間看你在譙縣抵抗黃巾,闖下了偌大的名聲,我還道你知曉輕重,已經成熟了,原來你還是這般輕浮,真是氣死為娘了。”
丁氏自小就把賈援養在膝下,一直便把賈援當成兒子看待,此時訓斥起來也是毫不留情。
賈援無奈的站在一旁,也不反駁,隻是垂耳恭聽,待丁氏罵的累了,賈援方才敢答上一句話。
“母親息怒,孩兒知錯了,日後定不敢再犯。”
賈援當即又向丁氏行了個大禮,這邊曹慧大著肚子,看著自己丈夫挨罵,也是心疼不已,掙紮著站起身來,便要向丁氏求情。
丁氏這麽多年來就曹慧這麽一個親生的孩子,便連曹昂都隻是養子,如何能不心疼,看曹慧就要拜倒下去,急忙上前將她扶住。
“哼,這次便饒了你這小子,日後若有再犯,你父親饒的了你,我可饒不了!”
賈援這邊戰戰兢兢的在曹府吃了個飯,便領著曹慧急忙迴了自己家中。
夫妻二人日久不見,自是一夜絮話不提。
......
賈援明裏雖然是被曹操攆迴了譙縣,但也可以說接了曹仁的差事。與曆史上不同的是,曹操此時的實力要比曆史上強出了許多,本來曹操在龍亢縣是直接帶了人又去河內了,但在賈援的蝴蝶效應下卻沒有前往,而是聽了荀彧建議,靜靜的在沛國積蓄實力。
此時沛國已經成了曹操除了東郡以外的又一根據地,現在這塊根據地便又托付給了賈援進行管理。
當然,賈援在這裏隻是起著一個穩定人心的作用,前番他保衛譙縣,重創黃巾軍的戰績還是十分的有號召力,士卒也大都心服。
賈援也是知道亂世中兵權最重,軍營和家中兩頭跑,日子倒也過得充實。
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曹慧終於臨盆了。
待穩婆將新生的女兒交到賈援手中時,賈援頓時便有收獲了全世界的感覺。
曹慧本還擔心丈夫不喜女孩,但看到了賈援如獲珍寶的樣子,心裏的擔心頓時便消散不見。
丁氏也是頭一次當了祖母,對賈援的這個女兒喜愛的不得了,親自給取了名喚作賈玉。
賈援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內心也是暖洋洋的,是啊,他這奔波天下,四處征戰,為的不就是這一幕能夠長存下去嗎。
“玉兒,你爹定要讓你這輩子榮華一生!”賈援默默的在心中對自己說道。
這邊點了五十名騎士,便又出了東武陽的城門,望著豫州沛國而去了,此時賈援一行人倒是沒有再穿戴那紮眼的鎧甲,換了身普通的裝束,一人雙馬,速度頗快。
此時的兗州倒是自黃巾之亂以來迎來了難得的太平歲月。東郡太守曹操剿滅了兗州最大的黃巾匪患,餘者皆不足為慮,兗州牧劉岱能做到這個位置,固然有著他本人是漢室宗親、名門之後的緣由,但真本事也是有幾分的,此時他控製這兗州富庶之地,又有濟北相鮑信這樣的強力諸侯充當打手,此時在兗州的黃巾賊大部都已經被剿滅了,偶爾剩的幾個也都是山賊流寇,成不了氣候。
此時賈援一行人在這兗州官道上一路疾行,靠著曹操的關防印信暢通無阻,行不數日便橫穿濟陰,直至沛國了。
此時的賈援再次迴到這豐沛之間的大地上,倒是多了幾分感慨。當初帶著三百殘兵迴到鄉裏的情景曆曆在目,沒想到沒過多久,曹操的隊伍都發展的這般迅速了,此時人馬都快有四五萬眾之多。
賈援也知道曹操此時在東郡已經達到一個極限,便連這個冬天,若是沒有劉岱和袁紹的支持,隻怕也不是這麽好過去的,曹操要是想再進一步,必須要擁有更大的勢力,更大的地盤。
袁本初、袁公路四世三公,起點極高,此時二人一個在南一個在北,都在攻城略地,搶占地盤,此時袁紹與公孫瓚相持,抽不出來手,袁術又跟劉表搶南陽的地盤,亦是無暇北顧,曹操雖然夾在二人中間,但此時當真是極佳的發展時機。
如果賈援那微薄的曆史知識沒記錯的話,自己的嶽父大人是靠著打黃巾賊起家的,而且那個時候已經是兗州牧了,想來這事還沒發生,不過按照此時發展的軌跡來看,賈援倒是覺得這一天不會遠了。
說起這黃巾賊,賈援也是很是感慨,此時漢朝雖然動蕩不堪,但整體上來說還是這個星球上最強大的勢力,即便內亂不休,對四麵的蠻族也是保持著絕對的戰略優勢。
但偏偏這黃巾軍是怎麽清繳都繳不完,從起事至今也快十年了,大大小小的加起來還有上百萬人,當真是可怕。賈援自從軍以來,除了在河內跟董卓官軍交過了手,其他的時候一直都在與黃巾軍作戰。
此時的情形真就像是後世的一款名叫貪吃蛇的小遊戲,這些強力諸侯都在努力的吃下去,直到無人可吃了才會展開最終的碰撞,而到了那時也就是決定天下走勢的時刻。
這百萬黃巾軍,便是曹操要吃的第一個養料!
但無論怎樣,這些事情都還沒有發生,賈援此時最重要的任務卻是快點迴家,去見自己即將臨盆的妻子。
......
賈援一路緊趕慢趕,還是在黃昏時分趕迴了譙縣,堪堪趕上了在曹府吃頓晚飯。不過倒是沒有見到曹仁,此時曹仁早就已經啟程去了東郡。
“哎,曹老大還騙我說未曾下定決心,這曹仁叔父早早就被他派人招去了東郡,豈不是早有預謀。”
賈援對曹操行為腹誹不已,但還沒等多想,早就被丁氏叫到了一旁。
要說賈援這人誰都不怕,便連曹操的將令有時都敢違背,但唯獨麵對丁氏時就像老鼠見了貓。
“伯濟,你被你父親攆迴了譙縣??這麽大的人了,怎麽還是如此胡鬧,前段時間看你在譙縣抵抗黃巾,闖下了偌大的名聲,我還道你知曉輕重,已經成熟了,原來你還是這般輕浮,真是氣死為娘了。”
丁氏自小就把賈援養在膝下,一直便把賈援當成兒子看待,此時訓斥起來也是毫不留情。
賈援無奈的站在一旁,也不反駁,隻是垂耳恭聽,待丁氏罵的累了,賈援方才敢答上一句話。
“母親息怒,孩兒知錯了,日後定不敢再犯。”
賈援當即又向丁氏行了個大禮,這邊曹慧大著肚子,看著自己丈夫挨罵,也是心疼不已,掙紮著站起身來,便要向丁氏求情。
丁氏這麽多年來就曹慧這麽一個親生的孩子,便連曹昂都隻是養子,如何能不心疼,看曹慧就要拜倒下去,急忙上前將她扶住。
“哼,這次便饒了你這小子,日後若有再犯,你父親饒的了你,我可饒不了!”
賈援這邊戰戰兢兢的在曹府吃了個飯,便領著曹慧急忙迴了自己家中。
夫妻二人日久不見,自是一夜絮話不提。
......
賈援明裏雖然是被曹操攆迴了譙縣,但也可以說接了曹仁的差事。與曆史上不同的是,曹操此時的實力要比曆史上強出了許多,本來曹操在龍亢縣是直接帶了人又去河內了,但在賈援的蝴蝶效應下卻沒有前往,而是聽了荀彧建議,靜靜的在沛國積蓄實力。
此時沛國已經成了曹操除了東郡以外的又一根據地,現在這塊根據地便又托付給了賈援進行管理。
當然,賈援在這裏隻是起著一個穩定人心的作用,前番他保衛譙縣,重創黃巾軍的戰績還是十分的有號召力,士卒也大都心服。
賈援也是知道亂世中兵權最重,軍營和家中兩頭跑,日子倒也過得充實。
就這樣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曹慧終於臨盆了。
待穩婆將新生的女兒交到賈援手中時,賈援頓時便有收獲了全世界的感覺。
曹慧本還擔心丈夫不喜女孩,但看到了賈援如獲珍寶的樣子,心裏的擔心頓時便消散不見。
丁氏也是頭一次當了祖母,對賈援的這個女兒喜愛的不得了,親自給取了名喚作賈玉。
賈援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內心也是暖洋洋的,是啊,他這奔波天下,四處征戰,為的不就是這一幕能夠長存下去嗎。
“玉兒,你爹定要讓你這輩子榮華一生!”賈援默默的在心中對自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