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末歲初,去“島上”參加一年一度的研究院離退休老幹部迎新春座談會。雖時值隆冬季節,數九寒天,然一路陽光燦爛,暖意融融,無寒冬的感覺,卻有春天之氣息。天公靈犀,很應景啊!
中巴車在寬闊的科學島路上前行。四車道柏油路,花崗石路牙,潔白的車道線延伸向遠方;兩邊自行車道、人行道齊全,綠化帶美觀靚麗,給人清新舒暢的感覺。看著這些,根本想不到,前期施工,埋設沉管雨水收集係統,始見路中間建起粗大高聳的筒狀水泥柱,讓人以為建立交橋呢!沒聽說啊,建橋的橋墩也不必這麽粗啊!可後來沉下去了,不見了,原來是巨大的儲水池。現在完全地躲藏路麵下綠化帶下麵了——真是了不起,去年以來,hf市的科學島路改造果然是“亮化提升”工程啊!
看著眼前這一切,我不禁想到這條路從無到有,從會車都小心翼翼的狹窄水泥路到四車道水泥路,到如今這格局、這景觀,個中不斷變化、提升,令人讚歎!
不一會,到園區大門。隻見隨著路麵逐漸變寬,中間一座船形隔離墩將柏油路分開為左右車道。左側路邊,高大的石碑峭拔挺立,上有豎行紅色大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區”;右側路邊,更寬闊的一處地方,連綿如山峰狀的赭色巨石橫臥,一行隸書大字:“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陰刻填紅漆,分外醒目。左右石碑相對,給人一種蒼勁厚重感。兩麵車道,都安裝了自動識別起降擋杆,門衛值班室是一間不太顯眼的四方崗亭。
這是一座開放性的門,設計可謂別具一格。沒有高大的門樓、標牌,而是這麽一個給人感覺很隨性的出入通道,與科學島園區整體開放相吻合,標示進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進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區。
那船形隔離墩,兩頭窄而微翹,中間寬而低矮,即使“船艙”裏置沃土種花草,初始我還有點不以為然——怎麽會想到用這麽個“土老帽”堵在路中間的呢?後來又覺得它不凡,是見證。當初,這裏原本無堤、無橋,1958年島上開發建設時,一開始都是靠用船水運。據島上元老人物蘇成斌講,當時,水庫大壩南端現植物園那邊和島上現一號別墅、醫院、水廠沿湖一帶都設有碼頭,幾十噸的機動船在這些碼頭間頻繁來往,運送磚石水泥物資和人員。後來北大橋建成,有一條路進島,先有小火車,後有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在這南岸推土築長堤建橋,有了這條快捷通道,大大縮短了到市內的距離。如今南麵這條路和北大門那段路,都稱科學島路,島上南來北往,暢達便捷。這船,是提醒人們“不忘初心”呢,有深意啊!
進門,過橋,上島,見到熟悉的園區,更靚更有派了!行道樹茂密,主幹道雖然還是兩車道,但也由水泥路變成柏油路,車行在上麵感覺軟軟的,平穩無聲,特舒適;兩邊自行車道也是柏油澆的,更向外拓出方磚鋪就的人行道。這是切合實際的人性化設計。現在生活條件改善,私家車多,但也有綠色出行騎自行車、電動車的。為確保交通安全,自行車和機動車、行人分道,盡管島上路不寬,還如此細分,很用心呢。想當年南大橋兩頭路窄局促,騎車人常出事,我們學校一位老師就因騎電動車被撞骨折,數月不能上班,人受罪,還影響工作。剛才看到,湖上大堤拓寬後,橋兩頭迴旋餘地大,有充分的避讓空間了。
坐在車上,放眼創新大道兩邊,感覺變化更大。進入新世紀以來,島上科研機構增加,體量變大,直觀的就是新的建築填空、加密、優化美化。瞧,湖濱樓對麵,老湖濱商場那地方,新樓崛起,樓不高,樣式現代;原來的幼兒園,隨著科學家園建成,隨住戶遷出,經改造裝修,變成核安全所的研究室了。核安全所,島上新建的所,可謂占盡地利,三處各有風景噢。
一次,島上老年攝影協會舉行“美拍科學島”主題采風,會員們深入研究所、園區各景點,尋找美,發現美,用鏡頭定格美。新建的科研單元強磁場中心的開闊大氣,核安全所的清新別致,老所等離子體所iter項目新樓群的別有洞天,大家在審視拍攝對象,感悟、運用技巧進行攝影創作的同時,也自然想到這些地方昔日破舊的平房、倉庫,雜樹荒草叢生的景象,由衷感受到島上變化之大,真可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原來髒亂差的地方,如今都成亮點了。等離子體所,碟形east實驗大廳,ietl新所區,400米管線生產長廊,看看就高大上,著實不簡單,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來我國訪問,第一站就到島上參觀等離子體所,榮耀啊!想想40年前,等所初創,一個小小的t7裝置還就是從俄羅斯(前蘇聯)用服裝等日用品換來的呢;現在自主創新設計的east裝置,全球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連歐洲都來學,梅總理趕來參觀,這正是科技發展,國力強起來的體現噢。
一段科學島的發展史,就是我們祖國發展變化的生動寫照。其實這些還都是外表,是次要的,而重要、實質的是這裏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科研基地,舉世聞名的“人造小太陽”升起的地方!
二
我們來到強磁場科學中心報告廳,會場上更是暖意融融,氣氛熱烈。研究院邀請了50多位離退休老同誌代表,在這裏舉行迎新春座談交流。匡院長、王書記等院領導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都參加了會議。
作為離退休黨支部書記,不止一次聽匡院長介紹研究院的發展情況了,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都有新內容,牽起線,連成片,更能感受到這些年來領導和在職職工們凝心聚力,狠抓機遇,矢誌創新,勤奮耕耘,春播夏種!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申請報告就是在二號樓那南窗亮著燈光的房間寫就的;看,經過運籌擘畫,上下溝通,藍圖終於變為現實,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成立了,大科學裝置集群新園區奠基了……這樣的座談,每次都令老同誌振奮,鼓舞,由衷感到驕傲!
2018,合肥研究院健康、快速發展,總經費的體量較五年前翻了一番,達前所未有的21億多。經費增長快,國家經濟發展,投入加大是其一,同時,也是爭取項目的能力強,整個島上整合為一個法人單位的體製,利於交叉融合發展,學科發展方向更多元,更有競爭力。科研產出、人才隊伍、院地合作和園區建設等方麵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或長足進步。匡院長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老樹新花,安光所的衛星載荷,到天上工作狀態非常好;等離子體所east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高溫、熱功率10兆瓦的“最好水平”,繼去年強磁場科學中心獲獎,再獲“中科院傑出成就獎”第一名;固體所“緩衝材料”“降噪材料”研究助力嫦娥三號、四號平穩著陸月球背麵。後起之秀,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成“天下第二糧倉”的牽頭單位;創新院、工研院,科技成果轉化機製的探索上了黨校的教科書。醫學與物理結合,研發出相當於定向爆破的治癌神器“超導質子刀”,順利的話,將於2019年裝置完成,有望在全國推廣,形成自己的醫藥裝備品牌……
是的,匡院長講的,有的我也知道一些。2018~2019,歲末年初,正是各種獎項、評選紛紛揭曉之際,研究院成果迭出,網上發了,我也看了,由衷高興!一年一度的座談,探討交流,聽領導介紹,更有現場感,更真切。老同誌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島上的發展更時時係心上,因為這裏已成真正的第二故鄉。這些年,在職在崗的領導和職工繼承、創新,奮發有為,紮實苦幹,有了這麽好的發展態勢,看了、聽了真的心暖。每年新春座談的時間往往提前,還不到春天,但勝似春天,怎麽不是春來早呢?
“合肥研究院這個機製的建成,當年的各屆領導付出了心血,現在是做得最成功的,也許是能令原來的領導感到欣慰的。”在迴顧研究院成立十多年來發展曆程時,匡院長深有感觸地說,“這些成果的取得,沒有一個好的機製去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那是不可能的。”
“未來,要做國家實驗室!”富有戰略眼光的匡院長接著又提出了新的發展構想,“國家實驗室是個單獨的單位,科學島本身就是一個國家實驗室——未來有4~5個大科學裝置,在職員工加碩士博士研究生有4500多人,高端人才雲集,這樣有潛力的地方,成為國家實驗室,有條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現實的‘雙頭鷹’!機會要抓住,地方政府對我們真的很支持啊!申報‘聚變堆裝置’,承諾經費1:1匹配,土地兜底,科學島北麵的新園區,10平方公裏,建築的用地隻8000畝,其餘都建成公園,讓科學家們將來在大公園這美好環境裏工作;近期大家看得到的,蜀山湖南靠近科學家園正在建‘集賢苑’人才房,800套,將以很優惠的價格提供給新來的人才。”
機製、環境、人才,這都是幹貨,人才更是講到了關鍵。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發展有沒有後勁,關鍵看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科學島這些年的發展,就得力於人才工作做得好。“科學家園”建成,留住了數百個博士;高端人才引進,“七劍下哈佛”傳為佳話:這“集賢苑”又不知會聚集多少賢德之才呢!
哦,聽匡院長講話如沐春風,這是一個“奔跑”“追夢”的時代,藍圖延展,宏願可期。有共和國70年強起來的深厚基礎,有中科院70年砥礪前行的精神底蘊,科學的春天年年生機勃發,歲歲江花爛漫!
三
參會,聽院長講話,我也又一次想到我初來科學島時的情景,想到6年前寫的一篇文章《“克拉科夫”聯想》。
早春,楊柳綻綠,惠風和暢,我騎車前往,過蜀山湖大橋,穿越科學島,站在三岔口迴視、展望。這裏,就是我和姐姐第一次登島,迴市裏時等候公交車的地方。
時間倒迴37年前,那時,這裏冷落、荒涼;望眼欲穿的三十崗方向,還真隻是一個高崗,從市裏來必經的大楊店、水庫大壩,也一致的鄉野景象。迴看島上,拉得很開的四座灰色大樓挺醒目,外加黃磚宿舍樓、低矮平房。雖然這時作為中科院的分院已有好幾年,但它的身份還是周近百姓口中的“賓館”。特別是進島出島的唯一通道,就是必經這三岔口的窄窄砂石路。路彎彎曲曲,車行搖搖晃晃,偶有車交會,甚至得停下來避讓。也難怪,1982年早春,還是百廢待興啊!
如今,我看到的已完全變了樣。西望三十崗鄉,路兩邊林木茂盛,桃園、水果農場、美食文化村,路邊指示牌提醒人們,這裏的生態農業經營有方,一年一度的桃花節,名聲越來越響亮;三國新城遺址公園,更使人自然聯想到當年這裏是古戰場。迴看原先上班每天必經的大楊店鎮,也被高高的行道樹遮擋,其實已與新合肥融為一體,分不出城鄉。而向南連接北大門的這段科學島(北)路,現在也是柏油道,車來人往,挺繁忙。曾記得,剛到島上時,這一帶莊稼種到湖畔水邊,如今是一級水源保護地,全長成生態保護林:路,已成林間道;島上,樓宇新建更氣派,但樹高林密難相望。
其實,我這次來探訪,更想了解的是由此往北,匡院長會上所說那10平方公裏的地方。據悉,年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園區配套工程已正式開工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將粉墨登場。該項目的立項建設得到了ah省和hf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全力支持,其科學目標是開展磁約束聚變堆邊界參數下的等離子體行為研究,探究主機關鍵係統和部件複雜動態負荷對主機係統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的影響。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台,對加快我國聚變能實際應用進程具有重要擔當。
我佇立岔路口,有高樹、鮮花,綠草,來往車輛;公交車候車亭,與三國城路、遺址公園,匹配協調,古色古香。可我找不到進入新園區的去處。好在,路邊,有一位賣草莓的老鄉,我和他搭訕,賣草莓,問情況。他說:“路北這一大片,住家都已搬遷,被保護起來了,屬於待開發的地方。年前的開工儀式,鋪紅地毯,來人多,聽說書記都來的。後來動工了,那片地方很忙碌,機器轟鳴,埋管線、修路,說要建大科學裝備什麽的……”“裝置,就是科學研究的設施。”我說。
“是的,就是你說的大裝置吧。想不到,早年島上建‘賓館’的,有一陣還停下來幾年,後來又叫‘光機所’‘分院’。這些年‘科學島’的名氣越來越有大了!到‘島上’去,看添了許多新樓,那麽多路牌指示牌,‘高大上’的研究機構好多啊!現在,又辟出這一大片土地——”他指著三十崗方向,“向前,再騎一段,到原來的21中,現在是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了,有條路向裏,不多遠,就能看到。”
“好,謝謝!”我把草莓輕輕放入籃筐,向他揮揮手,騎上車走了。到目的地,果見新園區施工場景,“突突突”,“隆隆隆”,熱火朝天。路邊展板,醒目,總體規劃,兩塊:正在進行的,聚變堆主機關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處於林地包圍中;隔著一片林帶,東邊,又一片地方,是為規劃設想中的大科學裝置園區預留空間。再看聚變堆主機關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建築效果圖,林、路、樓房、裝置,合理布局,疏密有間,很美,令人憧憬。五年零八個月後,藍圖變現實,又是一個“強磁場”再現。如“強磁場”有磁吸效應,這“聚變堆”,集聚變化,也必將“堆”出新能源廣闊天地。
聽匡院長講,這裏將建“園中園”的花園式科研園區,以跨越式高架路將島上與新園區相連接。一千來米的距離,也就島上東區到西區那麽遠吧,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兩個園區間的花園大道便捷來迴,閑暇時徜徉漫步,春有滿目桃花紅,秋來遍地瓜果香,不遠處是三國城遺址公園,融古老與現代於一體,科研園區與生態景觀完美協調,真是心曠神怡噢!還會修建直通新橋國際機場的快捷通道,比從島上過大橋出南大門繞道長江路上機場高速要近差不多一半路呢,對外交流會更加方便。
幾年前,我的《“克拉科夫”聯想》中,曾熱切希望科學島能像當年的波蘭舊都“克拉科夫”一樣,人才聚集、交流,成為科技中心,培養出哥白尼那樣的劃時代的偉大科學家。現在感到,這樣的目標越來越近了,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科學島的發展,是中國科技發展七十年的縮影,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奮鬥曆程的最好體現。中科院副院長相裏斌對合肥研究院近年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ah省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麵“抓得實,落地穩,推動快”,為合肥研究院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科研環境和平台優勢,鼓勵合肥研究院在科學島這片“熱土”上,把區位優勢、平台優勢和研究單位的力量結合起來,借助合肥綜合性國科學家中心和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等重大曆史機遇,發揮自身特長,為建設好合肥研究院做出更大努力,把各項工作向前推進。作為一個科學島人,看到這些,了解這些,我感到無比榮幸,將繼續關注、支持科學島的發展,做力所能及的事,發揮正能量!
2019.3.
年末歲初,去“島上”參加一年一度的研究院離退休老幹部迎新春座談會。雖時值隆冬季節,數九寒天,然一路陽光燦爛,暖意融融,無寒冬的感覺,卻有春天之氣息。天公靈犀,很應景啊!
中巴車在寬闊的科學島路上前行。四車道柏油路,花崗石路牙,潔白的車道線延伸向遠方;兩邊自行車道、人行道齊全,綠化帶美觀靚麗,給人清新舒暢的感覺。看著這些,根本想不到,前期施工,埋設沉管雨水收集係統,始見路中間建起粗大高聳的筒狀水泥柱,讓人以為建立交橋呢!沒聽說啊,建橋的橋墩也不必這麽粗啊!可後來沉下去了,不見了,原來是巨大的儲水池。現在完全地躲藏路麵下綠化帶下麵了——真是了不起,去年以來,hf市的科學島路改造果然是“亮化提升”工程啊!
看著眼前這一切,我不禁想到這條路從無到有,從會車都小心翼翼的狹窄水泥路到四車道水泥路,到如今這格局、這景觀,個中不斷變化、提升,令人讚歎!
不一會,到園區大門。隻見隨著路麵逐漸變寬,中間一座船形隔離墩將柏油路分開為左右車道。左側路邊,高大的石碑峭拔挺立,上有豎行紅色大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區”;右側路邊,更寬闊的一處地方,連綿如山峰狀的赭色巨石橫臥,一行隸書大字:“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陰刻填紅漆,分外醒目。左右石碑相對,給人一種蒼勁厚重感。兩麵車道,都安裝了自動識別起降擋杆,門衛值班室是一間不太顯眼的四方崗亭。
這是一座開放性的門,設計可謂別具一格。沒有高大的門樓、標牌,而是這麽一個給人感覺很隨性的出入通道,與科學島園區整體開放相吻合,標示進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進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群區。
那船形隔離墩,兩頭窄而微翹,中間寬而低矮,即使“船艙”裏置沃土種花草,初始我還有點不以為然——怎麽會想到用這麽個“土老帽”堵在路中間的呢?後來又覺得它不凡,是見證。當初,這裏原本無堤、無橋,1958年島上開發建設時,一開始都是靠用船水運。據島上元老人物蘇成斌講,當時,水庫大壩南端現植物園那邊和島上現一號別墅、醫院、水廠沿湖一帶都設有碼頭,幾十噸的機動船在這些碼頭間頻繁來往,運送磚石水泥物資和人員。後來北大橋建成,有一條路進島,先有小火車,後有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在這南岸推土築長堤建橋,有了這條快捷通道,大大縮短了到市內的距離。如今南麵這條路和北大門那段路,都稱科學島路,島上南來北往,暢達便捷。這船,是提醒人們“不忘初心”呢,有深意啊!
進門,過橋,上島,見到熟悉的園區,更靚更有派了!行道樹茂密,主幹道雖然還是兩車道,但也由水泥路變成柏油路,車行在上麵感覺軟軟的,平穩無聲,特舒適;兩邊自行車道也是柏油澆的,更向外拓出方磚鋪就的人行道。這是切合實際的人性化設計。現在生活條件改善,私家車多,但也有綠色出行騎自行車、電動車的。為確保交通安全,自行車和機動車、行人分道,盡管島上路不寬,還如此細分,很用心呢。想當年南大橋兩頭路窄局促,騎車人常出事,我們學校一位老師就因騎電動車被撞骨折,數月不能上班,人受罪,還影響工作。剛才看到,湖上大堤拓寬後,橋兩頭迴旋餘地大,有充分的避讓空間了。
坐在車上,放眼創新大道兩邊,感覺變化更大。進入新世紀以來,島上科研機構增加,體量變大,直觀的就是新的建築填空、加密、優化美化。瞧,湖濱樓對麵,老湖濱商場那地方,新樓崛起,樓不高,樣式現代;原來的幼兒園,隨著科學家園建成,隨住戶遷出,經改造裝修,變成核安全所的研究室了。核安全所,島上新建的所,可謂占盡地利,三處各有風景噢。
一次,島上老年攝影協會舉行“美拍科學島”主題采風,會員們深入研究所、園區各景點,尋找美,發現美,用鏡頭定格美。新建的科研單元強磁場中心的開闊大氣,核安全所的清新別致,老所等離子體所iter項目新樓群的別有洞天,大家在審視拍攝對象,感悟、運用技巧進行攝影創作的同時,也自然想到這些地方昔日破舊的平房、倉庫,雜樹荒草叢生的景象,由衷感受到島上變化之大,真可用滄海桑田來形容。原來髒亂差的地方,如今都成亮點了。等離子體所,碟形east實驗大廳,ietl新所區,400米管線生產長廊,看看就高大上,著實不簡單,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來我國訪問,第一站就到島上參觀等離子體所,榮耀啊!想想40年前,等所初創,一個小小的t7裝置還就是從俄羅斯(前蘇聯)用服裝等日用品換來的呢;現在自主創新設計的east裝置,全球第一個全超導托卡馬克,連歐洲都來學,梅總理趕來參觀,這正是科技發展,國力強起來的體現噢。
一段科學島的發展史,就是我們祖國發展變化的生動寫照。其實這些還都是外表,是次要的,而重要、實質的是這裏已經成為國家重要的科研基地,舉世聞名的“人造小太陽”升起的地方!
二
我們來到強磁場科學中心報告廳,會場上更是暖意融融,氣氛熱烈。研究院邀請了50多位離退休老同誌代表,在這裏舉行迎新春座談交流。匡院長、王書記等院領導及相關部門的負責人都參加了會議。
作為離退休黨支部書記,不止一次聽匡院長介紹研究院的發展情況了,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都有新內容,牽起線,連成片,更能感受到這些年來領導和在職職工們凝心聚力,狠抓機遇,矢誌創新,勤奮耕耘,春播夏種!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申請報告就是在二號樓那南窗亮著燈光的房間寫就的;看,經過運籌擘畫,上下溝通,藍圖終於變為現實,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成立了,大科學裝置集群新園區奠基了……這樣的座談,每次都令老同誌振奮,鼓舞,由衷感到驕傲!
2018,合肥研究院健康、快速發展,總經費的體量較五年前翻了一番,達前所未有的21億多。經費增長快,國家經濟發展,投入加大是其一,同時,也是爭取項目的能力強,整個島上整合為一個法人單位的體製,利於交叉融合發展,學科發展方向更多元,更有競爭力。科研產出、人才隊伍、院地合作和園區建設等方麵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或長足進步。匡院長如數家珍,娓娓道來:老樹新花,安光所的衛星載荷,到天上工作狀態非常好;等離子體所east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高溫、熱功率10兆瓦的“最好水平”,繼去年強磁場科學中心獲獎,再獲“中科院傑出成就獎”第一名;固體所“緩衝材料”“降噪材料”研究助力嫦娥三號、四號平穩著陸月球背麵。後起之秀,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成“天下第二糧倉”的牽頭單位;創新院、工研院,科技成果轉化機製的探索上了黨校的教科書。醫學與物理結合,研發出相當於定向爆破的治癌神器“超導質子刀”,順利的話,將於2019年裝置完成,有望在全國推廣,形成自己的醫藥裝備品牌……
是的,匡院長講的,有的我也知道一些。2018~2019,歲末年初,正是各種獎項、評選紛紛揭曉之際,研究院成果迭出,網上發了,我也看了,由衷高興!一年一度的座談,探討交流,聽領導介紹,更有現場感,更真切。老同誌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島上的發展更時時係心上,因為這裏已成真正的第二故鄉。這些年,在職在崗的領導和職工繼承、創新,奮發有為,紮實苦幹,有了這麽好的發展態勢,看了、聽了真的心暖。每年新春座談的時間往往提前,還不到春天,但勝似春天,怎麽不是春來早呢?
“合肥研究院這個機製的建成,當年的各屆領導付出了心血,現在是做得最成功的,也許是能令原來的領導感到欣慰的。”在迴顧研究院成立十多年來發展曆程時,匡院長深有感觸地說,“這些成果的取得,沒有一個好的機製去調動大家的積極性,那是不可能的。”
“未來,要做國家實驗室!”富有戰略眼光的匡院長接著又提出了新的發展構想,“國家實驗室是個單獨的單位,科學島本身就是一個國家實驗室——未來有4~5個大科學裝置,在職員工加碩士博士研究生有4500多人,高端人才雲集,這樣有潛力的地方,成為國家實驗室,有條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現實的‘雙頭鷹’!機會要抓住,地方政府對我們真的很支持啊!申報‘聚變堆裝置’,承諾經費1:1匹配,土地兜底,科學島北麵的新園區,10平方公裏,建築的用地隻8000畝,其餘都建成公園,讓科學家們將來在大公園這美好環境裏工作;近期大家看得到的,蜀山湖南靠近科學家園正在建‘集賢苑’人才房,800套,將以很優惠的價格提供給新來的人才。”
機製、環境、人才,這都是幹貨,人才更是講到了關鍵。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發展有沒有後勁,關鍵看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科學島這些年的發展,就得力於人才工作做得好。“科學家園”建成,留住了數百個博士;高端人才引進,“七劍下哈佛”傳為佳話:這“集賢苑”又不知會聚集多少賢德之才呢!
哦,聽匡院長講話如沐春風,這是一個“奔跑”“追夢”的時代,藍圖延展,宏願可期。有共和國70年強起來的深厚基礎,有中科院70年砥礪前行的精神底蘊,科學的春天年年生機勃發,歲歲江花爛漫!
三
參會,聽院長講話,我也又一次想到我初來科學島時的情景,想到6年前寫的一篇文章《“克拉科夫”聯想》。
早春,楊柳綻綠,惠風和暢,我騎車前往,過蜀山湖大橋,穿越科學島,站在三岔口迴視、展望。這裏,就是我和姐姐第一次登島,迴市裏時等候公交車的地方。
時間倒迴37年前,那時,這裏冷落、荒涼;望眼欲穿的三十崗方向,還真隻是一個高崗,從市裏來必經的大楊店、水庫大壩,也一致的鄉野景象。迴看島上,拉得很開的四座灰色大樓挺醒目,外加黃磚宿舍樓、低矮平房。雖然這時作為中科院的分院已有好幾年,但它的身份還是周近百姓口中的“賓館”。特別是進島出島的唯一通道,就是必經這三岔口的窄窄砂石路。路彎彎曲曲,車行搖搖晃晃,偶有車交會,甚至得停下來避讓。也難怪,1982年早春,還是百廢待興啊!
如今,我看到的已完全變了樣。西望三十崗鄉,路兩邊林木茂盛,桃園、水果農場、美食文化村,路邊指示牌提醒人們,這裏的生態農業經營有方,一年一度的桃花節,名聲越來越響亮;三國新城遺址公園,更使人自然聯想到當年這裏是古戰場。迴看原先上班每天必經的大楊店鎮,也被高高的行道樹遮擋,其實已與新合肥融為一體,分不出城鄉。而向南連接北大門的這段科學島(北)路,現在也是柏油道,車來人往,挺繁忙。曾記得,剛到島上時,這一帶莊稼種到湖畔水邊,如今是一級水源保護地,全長成生態保護林:路,已成林間道;島上,樓宇新建更氣派,但樹高林密難相望。
其實,我這次來探訪,更想了解的是由此往北,匡院長會上所說那10平方公裏的地方。據悉,年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新園區配套工程已正式開工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將粉墨登場。該項目的立項建設得到了ah省和hf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及全力支持,其科學目標是開展磁約束聚變堆邊界參數下的等離子體行為研究,探究主機關鍵係統和部件複雜動態負荷對主機係統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的影響。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台,對加快我國聚變能實際應用進程具有重要擔當。
我佇立岔路口,有高樹、鮮花,綠草,來往車輛;公交車候車亭,與三國城路、遺址公園,匹配協調,古色古香。可我找不到進入新園區的去處。好在,路邊,有一位賣草莓的老鄉,我和他搭訕,賣草莓,問情況。他說:“路北這一大片,住家都已搬遷,被保護起來了,屬於待開發的地方。年前的開工儀式,鋪紅地毯,來人多,聽說書記都來的。後來動工了,那片地方很忙碌,機器轟鳴,埋管線、修路,說要建大科學裝備什麽的……”“裝置,就是科學研究的設施。”我說。
“是的,就是你說的大裝置吧。想不到,早年島上建‘賓館’的,有一陣還停下來幾年,後來又叫‘光機所’‘分院’。這些年‘科學島’的名氣越來越有大了!到‘島上’去,看添了許多新樓,那麽多路牌指示牌,‘高大上’的研究機構好多啊!現在,又辟出這一大片土地——”他指著三十崗方向,“向前,再騎一段,到原來的21中,現在是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了,有條路向裏,不多遠,就能看到。”
“好,謝謝!”我把草莓輕輕放入籃筐,向他揮揮手,騎上車走了。到目的地,果見新園區施工場景,“突突突”,“隆隆隆”,熱火朝天。路邊展板,醒目,總體規劃,兩塊:正在進行的,聚變堆主機關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處於林地包圍中;隔著一片林帶,東邊,又一片地方,是為規劃設想中的大科學裝置園區預留空間。再看聚變堆主機關鍵係統綜合研究設施建築效果圖,林、路、樓房、裝置,合理布局,疏密有間,很美,令人憧憬。五年零八個月後,藍圖變現實,又是一個“強磁場”再現。如“強磁場”有磁吸效應,這“聚變堆”,集聚變化,也必將“堆”出新能源廣闊天地。
聽匡院長講,這裏將建“園中園”的花園式科研園區,以跨越式高架路將島上與新園區相連接。一千來米的距離,也就島上東區到西區那麽遠吧,科學家和研究人員在兩個園區間的花園大道便捷來迴,閑暇時徜徉漫步,春有滿目桃花紅,秋來遍地瓜果香,不遠處是三國城遺址公園,融古老與現代於一體,科研園區與生態景觀完美協調,真是心曠神怡噢!還會修建直通新橋國際機場的快捷通道,比從島上過大橋出南大門繞道長江路上機場高速要近差不多一半路呢,對外交流會更加方便。
幾年前,我的《“克拉科夫”聯想》中,曾熱切希望科學島能像當年的波蘭舊都“克拉科夫”一樣,人才聚集、交流,成為科技中心,培養出哥白尼那樣的劃時代的偉大科學家。現在感到,這樣的目標越來越近了,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科學島的發展,是中國科技發展七十年的縮影,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年奮鬥曆程的最好體現。中科院副院長相裏斌對合肥研究院近年來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ah省在創新驅動發展方麵“抓得實,落地穩,推動快”,為合肥研究院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科研環境和平台優勢,鼓勵合肥研究院在科學島這片“熱土”上,把區位優勢、平台優勢和研究單位的力量結合起來,借助合肥綜合性國科學家中心和大科學裝置集中區建設等重大曆史機遇,發揮自身特長,為建設好合肥研究院做出更大努力,把各項工作向前推進。作為一個科學島人,看到這些,了解這些,我感到無比榮幸,將繼續關注、支持科學島的發展,做力所能及的事,發揮正能量!
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