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生命在我的身體裏慢慢地成長起來。如今我挺著肚子,走路蹣跚,稍有動作便氣喘籲籲,冷汗涔涔,卻累得心甘情願,滿心歡喜。
保胎進補的藥食如流水一般不斷地送進未央宮,阿娘也奉了太後的懿旨進宮隨侍。
我許久未見阿娘,自是喜不自勝。阿娘俯身貼著我的肚子聽一會兒,抬頭笑道:“錯不了,裏頭便是太子!”
我搖搖頭:“說不定是個公主。”
阿娘又笑了笑:“即使是公主,那也是咱們小太子的親姐姐。”
衛嬪不久便要臨盆了。
我事無巨細,全都安排妥當,原以為出不了差池。豈料太醫來報,衛嬪產了一個死胎。
我大慟,怎會如此?
太醫道,大概後天所致,衛夫人體質陰寒,氣虛不足,原是不易受孕的,如今這番隻怕再也無法生育了。
我不顧阿娘勸阻,擺駕鹹陽宮。帷幕重重疊疊,宮紗帳內映出一雙人影,正是衛嬪伏在皇帝肩頭嚶嚶哭泣。美人淚無處消承,皇帝緊緊摟著她,憐惜而愛意綿綿。
隻看了一眼,我放下簾帷,轉身離去。
又到了百花綻放的明媚季節。我的肚子越來越大,甚至連走路都變得困難。
禦花園中有一處閑置的亭台,平時少有人走動。我喜清靜,常常在此逗留,有時慵懶地靠在鳳榻上沐浴春色,虛度時光。
忽聞到女子和孩童的嬉鬧聲從不遠處傳來,那是幸福的笑聲,我從榻上起身問:“誰在那兒?”
霧珠派去打聽的宮女很快迴來了,原來是寧王妃和世子進宮探望太後和太妃。
寧王妃聽聞我在此處,便抱著小世子來請安。我以前在宮廷家宴上見過她,那時隻略略一掃,不欲細看,現在才看清她確是長得美極了,詩書門第養出的大家閨秀,溫柔秀婉,身襲一股淡雅的書卷氣。懷中的小世子更是粉雕玉琢,玉雪可愛。
我免了寧王妃的大禮,讓她近前來,握著世子的小手歎一聲好。世子似乎與我麵善,信手要抓我腰際的一縷流蘇宮絛。
寧王妃花容失色地製止他,我卻笑著取下宮絛遞過去:“你喜歡這個,我便送你。”
有一玉長身影漸漸靠近。我與他的妻兒正嬉笑的時候,驀然一抬眼,看見了他,他也怔怔地望著我。那一瞬間,寧王還是我熟悉的模樣,仿佛我和他之間從沒變過。
然而,終究是不同了。
他輕輕地拉過妻兒,護在身後,舉止疏離,向我恭敬行了一禮:“皇後娘娘。”
我嘴裏泛起一絲苦澀:“寧王不必多禮。”
見他們很快告退,我終於忍不住道:“請等一等。”
原是我先背棄了他,這麽多年來,我知道他恨我怨我,從不肯與我多說一句話。罷了,還是由我開口吧。
於是,我顫著雙唇,主動問他:“你,你過得好嗎?”
我見他眸中閃過千萬種情緒,接著冷笑了一聲:“我過得好不好,皇後娘娘不都已經看見了嗎?”
是啊,我都看見了,還有什麽是放不下的?
大周開武三年,暮春。
禦史大夫王通上書,鬧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豫州貪墨案。
王通稱,三年前黃河水患後,朝廷所撥修繕黃河水道的銀兩實際用於之的不足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全被瓜分幹淨,已入貪官汙吏囊中。
龍顏大怒,下令徹查此案,短短一個多月已有七位四品以上的大臣鋃鐺入獄,其下受到牽連的小官吏更是數不勝數。就連全權督辦此事的寧王也難免池魚之秧。
皇帝登基三年以來,一直崇尚清廉,勤儉治國,對貪墨之事愈加無法寬恕,嚴之又嚴。
為此,砍頭的砍頭,抄家的抄家,整個上京竟變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
懷胎十月,已近臨盆了。
炎夏悶熱,西邊烏雲沉沉蓋頂,駭然之勢如同金戈鐵馬的將士持戩逼來。氣流仿佛被凝固住一般,宮苑中的花木紋絲不動,扼得人透不過氣。
“娘娘,您還懷著身孕,您不能去啊。”霧珠雙目垂淚,苦苦地攔住我。
我反手就推開她,腦中電光火石,白茫茫一片。我不相信,他還這麽年輕,他的世子還未滿周歲,他怎麽能死呢?
一口氣喘不到胸口,愈發覺得腹部墜墜地生疼,我勉強支撐著道:“來人,擺駕乾坤宮。”
嘩啦,嘩啦,大雨傾盆而落。
我的發絲被斜飛的雨水打得緊貼臉頰,狂風吹走了霧珠撐在頭頂的宮傘,她忙又跌跌撞撞地去撿迴來。到乾坤宮前,我已是衣妝不整,狼狽不堪。
但什麽都顧不上了,我急對禦前太監道:“我要見皇上。”
兩個太監不解地對視一眼,很快一個太監進殿通報。
乾坤宮內,四麵燃燭,明亮溫暖,熏香陶然。
皇帝端坐在龍案後,從堆積如山的奏折上抬頭,漫不經心地看了我一眼:“皇後冒雨前來,所為何事?”
我突然冷靜下來,聲音放柔道:“也沒什麽事,臣妾就是過來看看皇上。”
“哦,”他點點頭,平靜道,“說起來皇後是許久未到朕的跟前獻殷勤了,久到差點讓朕以為皇後懷上龍種後,朕在皇後眼裏已沒有了用處。”
我心尖一顫,臉上卻一笑:“皇上說笑了,阿姣一直在宮裏靜心養胎,才會有所疏忽。皇上可不能和自己的孩子置氣。”
他定定地望著我,扯起嘴角,似笑非笑。
我狀似輕鬆,不慌不忙道:“聽說皇上因豫州貪墨一案要賜死寧王,寧王畢竟是先皇的親骨肉,您的親弟弟,皇上這樣做不太合適吧?”
他似有些同意:“不錯,寧王確是朕的手足,朕也不忍心。不知皇後有何高見?”
我看著他,他也看著我,眸色深沉,辨不出一絲情緒。我暗想,莫非將寧王賜死隻是一個幌子?他究竟想幹什麽?
於是我又一笑:“依臣妾看,豫州貪墨一案其實疑點頗多。其一,修繕黃河水道已是三年前的事,若當時有人握著貪墨的證據,為什麽直到現在才被有心人提了出來;其二,此事牽連的朝廷命官皆是平時與寧王交好的大臣,別的不提也罷,寧王的嶽丈陸修明兩朝為相,德高望重,先帝在世時便常常讚其剛正不阿,兩袖清風,又怎會突然參與到這種貪贓枉法之事。所以,臣妾懇請皇上勿要輕下判斷,事有冤情也未可知啊。”
良久,沉默。
我低頭等待著他的迴複,一顆心高高地懸起,背後冒出了層層冷汗。
保胎進補的藥食如流水一般不斷地送進未央宮,阿娘也奉了太後的懿旨進宮隨侍。
我許久未見阿娘,自是喜不自勝。阿娘俯身貼著我的肚子聽一會兒,抬頭笑道:“錯不了,裏頭便是太子!”
我搖搖頭:“說不定是個公主。”
阿娘又笑了笑:“即使是公主,那也是咱們小太子的親姐姐。”
衛嬪不久便要臨盆了。
我事無巨細,全都安排妥當,原以為出不了差池。豈料太醫來報,衛嬪產了一個死胎。
我大慟,怎會如此?
太醫道,大概後天所致,衛夫人體質陰寒,氣虛不足,原是不易受孕的,如今這番隻怕再也無法生育了。
我不顧阿娘勸阻,擺駕鹹陽宮。帷幕重重疊疊,宮紗帳內映出一雙人影,正是衛嬪伏在皇帝肩頭嚶嚶哭泣。美人淚無處消承,皇帝緊緊摟著她,憐惜而愛意綿綿。
隻看了一眼,我放下簾帷,轉身離去。
又到了百花綻放的明媚季節。我的肚子越來越大,甚至連走路都變得困難。
禦花園中有一處閑置的亭台,平時少有人走動。我喜清靜,常常在此逗留,有時慵懶地靠在鳳榻上沐浴春色,虛度時光。
忽聞到女子和孩童的嬉鬧聲從不遠處傳來,那是幸福的笑聲,我從榻上起身問:“誰在那兒?”
霧珠派去打聽的宮女很快迴來了,原來是寧王妃和世子進宮探望太後和太妃。
寧王妃聽聞我在此處,便抱著小世子來請安。我以前在宮廷家宴上見過她,那時隻略略一掃,不欲細看,現在才看清她確是長得美極了,詩書門第養出的大家閨秀,溫柔秀婉,身襲一股淡雅的書卷氣。懷中的小世子更是粉雕玉琢,玉雪可愛。
我免了寧王妃的大禮,讓她近前來,握著世子的小手歎一聲好。世子似乎與我麵善,信手要抓我腰際的一縷流蘇宮絛。
寧王妃花容失色地製止他,我卻笑著取下宮絛遞過去:“你喜歡這個,我便送你。”
有一玉長身影漸漸靠近。我與他的妻兒正嬉笑的時候,驀然一抬眼,看見了他,他也怔怔地望著我。那一瞬間,寧王還是我熟悉的模樣,仿佛我和他之間從沒變過。
然而,終究是不同了。
他輕輕地拉過妻兒,護在身後,舉止疏離,向我恭敬行了一禮:“皇後娘娘。”
我嘴裏泛起一絲苦澀:“寧王不必多禮。”
見他們很快告退,我終於忍不住道:“請等一等。”
原是我先背棄了他,這麽多年來,我知道他恨我怨我,從不肯與我多說一句話。罷了,還是由我開口吧。
於是,我顫著雙唇,主動問他:“你,你過得好嗎?”
我見他眸中閃過千萬種情緒,接著冷笑了一聲:“我過得好不好,皇後娘娘不都已經看見了嗎?”
是啊,我都看見了,還有什麽是放不下的?
大周開武三年,暮春。
禦史大夫王通上書,鬧出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豫州貪墨案。
王通稱,三年前黃河水患後,朝廷所撥修繕黃河水道的銀兩實際用於之的不足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全被瓜分幹淨,已入貪官汙吏囊中。
龍顏大怒,下令徹查此案,短短一個多月已有七位四品以上的大臣鋃鐺入獄,其下受到牽連的小官吏更是數不勝數。就連全權督辦此事的寧王也難免池魚之秧。
皇帝登基三年以來,一直崇尚清廉,勤儉治國,對貪墨之事愈加無法寬恕,嚴之又嚴。
為此,砍頭的砍頭,抄家的抄家,整個上京竟變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
懷胎十月,已近臨盆了。
炎夏悶熱,西邊烏雲沉沉蓋頂,駭然之勢如同金戈鐵馬的將士持戩逼來。氣流仿佛被凝固住一般,宮苑中的花木紋絲不動,扼得人透不過氣。
“娘娘,您還懷著身孕,您不能去啊。”霧珠雙目垂淚,苦苦地攔住我。
我反手就推開她,腦中電光火石,白茫茫一片。我不相信,他還這麽年輕,他的世子還未滿周歲,他怎麽能死呢?
一口氣喘不到胸口,愈發覺得腹部墜墜地生疼,我勉強支撐著道:“來人,擺駕乾坤宮。”
嘩啦,嘩啦,大雨傾盆而落。
我的發絲被斜飛的雨水打得緊貼臉頰,狂風吹走了霧珠撐在頭頂的宮傘,她忙又跌跌撞撞地去撿迴來。到乾坤宮前,我已是衣妝不整,狼狽不堪。
但什麽都顧不上了,我急對禦前太監道:“我要見皇上。”
兩個太監不解地對視一眼,很快一個太監進殿通報。
乾坤宮內,四麵燃燭,明亮溫暖,熏香陶然。
皇帝端坐在龍案後,從堆積如山的奏折上抬頭,漫不經心地看了我一眼:“皇後冒雨前來,所為何事?”
我突然冷靜下來,聲音放柔道:“也沒什麽事,臣妾就是過來看看皇上。”
“哦,”他點點頭,平靜道,“說起來皇後是許久未到朕的跟前獻殷勤了,久到差點讓朕以為皇後懷上龍種後,朕在皇後眼裏已沒有了用處。”
我心尖一顫,臉上卻一笑:“皇上說笑了,阿姣一直在宮裏靜心養胎,才會有所疏忽。皇上可不能和自己的孩子置氣。”
他定定地望著我,扯起嘴角,似笑非笑。
我狀似輕鬆,不慌不忙道:“聽說皇上因豫州貪墨一案要賜死寧王,寧王畢竟是先皇的親骨肉,您的親弟弟,皇上這樣做不太合適吧?”
他似有些同意:“不錯,寧王確是朕的手足,朕也不忍心。不知皇後有何高見?”
我看著他,他也看著我,眸色深沉,辨不出一絲情緒。我暗想,莫非將寧王賜死隻是一個幌子?他究竟想幹什麽?
於是我又一笑:“依臣妾看,豫州貪墨一案其實疑點頗多。其一,修繕黃河水道已是三年前的事,若當時有人握著貪墨的證據,為什麽直到現在才被有心人提了出來;其二,此事牽連的朝廷命官皆是平時與寧王交好的大臣,別的不提也罷,寧王的嶽丈陸修明兩朝為相,德高望重,先帝在世時便常常讚其剛正不阿,兩袖清風,又怎會突然參與到這種貪贓枉法之事。所以,臣妾懇請皇上勿要輕下判斷,事有冤情也未可知啊。”
良久,沉默。
我低頭等待著他的迴複,一顆心高高地懸起,背後冒出了層層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