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朝會(一)
崇禎:朕兒子這麽強,為何上吊? 作者:喬木葉落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明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七。
按照慣例,往年這個時候還在放年假。
但是,今年京中的大臣們都接到了通知說今兒要早朝。
剛接到通知的一眾大臣內心自然是疑惑滿滿,不知道又發生了什麽事情。
對於這些大臣們來說,現在的日子是真的不好過。
自從東林黨被扳倒鏟平之後,崇禎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之前對於他們這些文人大臣不能說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但是也差不多了。
可是,現在崇禎對於他們這些文臣充滿了懷疑,受到訓斥都是輕的,受到庭仗都是家常便飯。
之前文臣以直諫,把皇帝惹惱了,受到廷杖為榮。
那是因為皇帝不輕易動用停仗。
可是,現在不同了,隻要發現這些大臣有一點怠慢、有一點過錯,崇禎二話不說,直接停仗。
而且,每一次庭仗,執行的死太監沒有一個手軟的。
雖然說不至於將人打死,但是一陣庭仗下來,保證三個月下不了床。
所以,現在這些個大臣工作一個比幾個積極,個個都是戰戰兢兢。
雖然對於初七舉行朝會有疑惑,有異議,但是這些大臣早就來到太和殿外等候。
生怕自己來晚了,被崇禎抓住機會打屁股。
一眾大臣到了以後,都互相拜年打招唿。
個個臉上都流露著開心的笑容。
無論怎麽說,今年對於一眾大臣來說是個好年。
俸祿待遇都發了,而且是足額現銀發放。
除了正常的俸祿之外,還收到了績效銀和養廉銀。
總之,兜裏有錢,年過的自然不錯。
相互之間熟悉的大臣們,也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討論著發生了什麽事。
整個太和門外嘰嘰喳喳,嘈雜不已。
孫傳庭、李定國等人也接到了通知,在京中的受封受勳的將領全部都來了。
孫傳庭等人也是很納悶。
他們並不屬於京官序列,按照明朝的規矩,非召不得入京,平時是不需要參加朝會的。
而今天,他們突然得到傳召,也不清楚發生了什麽。
“肅靜!”
一聲尖細的聲音響起。
“諸位大人,這裏是太和殿,不是菜市場,保持肅靜!”
一名太監非常嚴肅的訓斥。
自從崇禎不相信文臣後,便使用內廷太監製衡外廷文官。
做了十幾年的皇帝,崇禎終於知道,所謂帝王之術,其實就是製衡之術。
有了崇禎的支持,太監們的腰杆子也硬了許多,以前對於這些文官老爺都是唯唯諾諾的,大氣不敢出。
現在,訓斥起來也是一板一眼,毫不客氣。
要是放在以前,別說一個不知名的太監,就是王承恩這個大太監來了,敢這麽訓斥滿朝官員,非得被當場打死。
但是,現在在太監的訓斥下,一眾官員敢怒不敢言,並且十分乖巧的停止了嘰嘰喳喳的討論。
林欲楫作為內閣首輔,百官之首,對此並沒有多說什麽。
在林欲楫看來,文官隊伍整治整治挺好。
免得一個個天天高談闊論,浮誇風嚴重,隻知道紙上談兵。
群臣安靜下來,今天的天氣還不錯,沒有風,因此並不是很寒冷。
東方的天空已經暈紅起來,預示著即將日出。
靜候等待的一眾大臣們耳邊傳來了鼓樂的聲音,他們知道,朝會即將開始了。
在明朝,朝會是有嚴格的流程和規範的。
鍾鼓司奏樂,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禦座後左右。
內使兩人,一人執傘蓋,立於座上,另一人執“武備”,雜二扇,立於座後正中。
皇帝登上禦座之後,再次鳴鞭。
鴻臚寺“唱”入班,左右文武兩班這才齊頭並進步入禦道。
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
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居武官班前而稍離。
鞭聲傳來,一眾大臣連忙整理自己的官服,保持良好的官容官貌,免得君前失禮,到時候再給皇上抓到把柄。
“宣百官進殿!”
“宣百官進殿!”
“………………”
宣見聲傳來,一眾大臣們立刻按照禮製走入禦道,行一拜三叩之禮。
待眾臣列班站定之後,君臣見禮。
“都平身吧!”
崇禎現在對於朝會的局麵那是完全掌握,隨心所欲,手到擒來。
眾臣聞聲而起。
“今天舉行朝會主要有兩件事。”
崇禎開口說道。
“第一件是,安南自崇禎十六年臘月以來,多次侵擾我大明兩廣邊境,屠殺邊境子民,掠奪財物,為非作歹。
總督兩廣軍務、廣東巡撫沈猶龍上奏,安南在兩廣邊境陳兵近十萬,頗有大舉進攻我大明兩廣地區的意圖。
諸位有什麽看法?”
雖然崇禎以及內閣、六部尚書早就知道了此事,也定下了南征的計劃。
崇禎依舊將這件事擺在了朝會上說了出來。
群臣一聽這件事,頓時如同炸了鍋一般。
開什麽玩笑,大明被建奴欺負,他們還能忍,畢竟建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北方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敵人。
但是,安南這個時候也要踩在大明頭上,這群臣就接受不了了。
泱泱大明,怎麽能被一個彈丸小國欺淩。
一眾群臣立刻慷慨激昂起來,提議大明出兵給安南一個教訓,讓他們知道父親二字怎麽寫。
“陛下,張家世受皇恩,到臣這一輩,承蒙祖上蒙蔭,舔為英國公,但是臣尚未為大明立寸尺之功,臣內心有愧,請陛下恩準,允許臣率軍南征,為大明蕩平安南。”
說話的人是繼任英國公張之極。
聽到張之極的話,崇禎很感動。
英國公一脈對於大明忠心耿耿。
“嗯,張愛卿,你的心意朕知道了,但是你尚處於守孝期間,安心為老國公守孝,孝期滿了之後,自有你建功立業的機會!”
崇禎擺了擺手,南征安南的計劃已經定了。
而且,學會了製衡之道後的崇禎,還要將張之極留在京中,率領武勳製約洪承疇等戰將,以保局麵平衡,自然不可能放張之極離開。
張之極還想說什麽,被崇禎伸手製止,然後崇禎順勢繼續說。
按照慣例,往年這個時候還在放年假。
但是,今年京中的大臣們都接到了通知說今兒要早朝。
剛接到通知的一眾大臣內心自然是疑惑滿滿,不知道又發生了什麽事情。
對於這些大臣們來說,現在的日子是真的不好過。
自從東林黨被扳倒鏟平之後,崇禎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
之前對於他們這些文人大臣不能說是言聽計從,百依百順,但是也差不多了。
可是,現在崇禎對於他們這些文臣充滿了懷疑,受到訓斥都是輕的,受到庭仗都是家常便飯。
之前文臣以直諫,把皇帝惹惱了,受到廷杖為榮。
那是因為皇帝不輕易動用停仗。
可是,現在不同了,隻要發現這些大臣有一點怠慢、有一點過錯,崇禎二話不說,直接停仗。
而且,每一次庭仗,執行的死太監沒有一個手軟的。
雖然說不至於將人打死,但是一陣庭仗下來,保證三個月下不了床。
所以,現在這些個大臣工作一個比幾個積極,個個都是戰戰兢兢。
雖然對於初七舉行朝會有疑惑,有異議,但是這些大臣早就來到太和殿外等候。
生怕自己來晚了,被崇禎抓住機會打屁股。
一眾大臣到了以後,都互相拜年打招唿。
個個臉上都流露著開心的笑容。
無論怎麽說,今年對於一眾大臣來說是個好年。
俸祿待遇都發了,而且是足額現銀發放。
除了正常的俸祿之外,還收到了績效銀和養廉銀。
總之,兜裏有錢,年過的自然不錯。
相互之間熟悉的大臣們,也都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討論著發生了什麽事。
整個太和門外嘰嘰喳喳,嘈雜不已。
孫傳庭、李定國等人也接到了通知,在京中的受封受勳的將領全部都來了。
孫傳庭等人也是很納悶。
他們並不屬於京官序列,按照明朝的規矩,非召不得入京,平時是不需要參加朝會的。
而今天,他們突然得到傳召,也不清楚發生了什麽。
“肅靜!”
一聲尖細的聲音響起。
“諸位大人,這裏是太和殿,不是菜市場,保持肅靜!”
一名太監非常嚴肅的訓斥。
自從崇禎不相信文臣後,便使用內廷太監製衡外廷文官。
做了十幾年的皇帝,崇禎終於知道,所謂帝王之術,其實就是製衡之術。
有了崇禎的支持,太監們的腰杆子也硬了許多,以前對於這些文官老爺都是唯唯諾諾的,大氣不敢出。
現在,訓斥起來也是一板一眼,毫不客氣。
要是放在以前,別說一個不知名的太監,就是王承恩這個大太監來了,敢這麽訓斥滿朝官員,非得被當場打死。
但是,現在在太監的訓斥下,一眾官員敢怒不敢言,並且十分乖巧的停止了嘰嘰喳喳的討論。
林欲楫作為內閣首輔,百官之首,對此並沒有多說什麽。
在林欲楫看來,文官隊伍整治整治挺好。
免得一個個天天高談闊論,浮誇風嚴重,隻知道紙上談兵。
群臣安靜下來,今天的天氣還不錯,沒有風,因此並不是很寒冷。
東方的天空已經暈紅起來,預示著即將日出。
靜候等待的一眾大臣們耳邊傳來了鼓樂的聲音,他們知道,朝會即將開始了。
在明朝,朝會是有嚴格的流程和規範的。
鍾鼓司奏樂,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禦座後左右。
內使兩人,一人執傘蓋,立於座上,另一人執“武備”,雜二扇,立於座後正中。
皇帝登上禦座之後,再次鳴鞭。
鴻臚寺“唱”入班,左右文武兩班這才齊頭並進步入禦道。
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
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居武官班前而稍離。
鞭聲傳來,一眾大臣連忙整理自己的官服,保持良好的官容官貌,免得君前失禮,到時候再給皇上抓到把柄。
“宣百官進殿!”
“宣百官進殿!”
“………………”
宣見聲傳來,一眾大臣們立刻按照禮製走入禦道,行一拜三叩之禮。
待眾臣列班站定之後,君臣見禮。
“都平身吧!”
崇禎現在對於朝會的局麵那是完全掌握,隨心所欲,手到擒來。
眾臣聞聲而起。
“今天舉行朝會主要有兩件事。”
崇禎開口說道。
“第一件是,安南自崇禎十六年臘月以來,多次侵擾我大明兩廣邊境,屠殺邊境子民,掠奪財物,為非作歹。
總督兩廣軍務、廣東巡撫沈猶龍上奏,安南在兩廣邊境陳兵近十萬,頗有大舉進攻我大明兩廣地區的意圖。
諸位有什麽看法?”
雖然崇禎以及內閣、六部尚書早就知道了此事,也定下了南征的計劃。
崇禎依舊將這件事擺在了朝會上說了出來。
群臣一聽這件事,頓時如同炸了鍋一般。
開什麽玩笑,大明被建奴欺負,他們還能忍,畢竟建奴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北方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都是中原王朝的敵人。
但是,安南這個時候也要踩在大明頭上,這群臣就接受不了了。
泱泱大明,怎麽能被一個彈丸小國欺淩。
一眾群臣立刻慷慨激昂起來,提議大明出兵給安南一個教訓,讓他們知道父親二字怎麽寫。
“陛下,張家世受皇恩,到臣這一輩,承蒙祖上蒙蔭,舔為英國公,但是臣尚未為大明立寸尺之功,臣內心有愧,請陛下恩準,允許臣率軍南征,為大明蕩平安南。”
說話的人是繼任英國公張之極。
聽到張之極的話,崇禎很感動。
英國公一脈對於大明忠心耿耿。
“嗯,張愛卿,你的心意朕知道了,但是你尚處於守孝期間,安心為老國公守孝,孝期滿了之後,自有你建功立業的機會!”
崇禎擺了擺手,南征安南的計劃已經定了。
而且,學會了製衡之道後的崇禎,還要將張之極留在京中,率領武勳製約洪承疇等戰將,以保局麵平衡,自然不可能放張之極離開。
張之極還想說什麽,被崇禎伸手製止,然後崇禎順勢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