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人,你可害死苦本官了。”與興高采烈的農者比起來,那嶽州知府陶宇卻是滿臉的愁容。
方錚微微一笑:“老陶,那減免的上繳朝廷的賦稅,那對農者的獎賞,所有的花銷盡由公子一人所出,你老陶都不用出一文,何來叫苦?”
“方大人,公子此舉使得嶽州的農者大悅,爆發了無比的耕作熱情,再也不將那希望寄托於虛無縹緲之事,更使得那些邪教沒有了蠱惑愚夫愚婦的可能。”
“可是方大人想過沒有,今年平安度過之後,來年當如何?次年又該當如何?”
方錚毫不猶豫:“很簡單,照例行之。”
陶宇大驚:“大人,下官雖然也知道燁公子家財頗豐,但也禁不起如此折騰。一年兩年,尚能勉強支撐,但三五年後,又當如何?”
“大人嗎,你須知,人都有這麽一個劣根性,他原本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就算東西再好,他也不會對它抱有多大的期望。”
“可是一旦他擁有之後,你再將它奪走,輕則引得怨聲載道,重者……重者……”陶宇看看方錚,沒有敢繼續說下去。
方錚樂了:“那以老陶你看,又當如何?”
“大人,下官認為偶爾給那百姓一點甜頭,也未嚐不可,但是絕不能成為慣例。大人,贈送稻種和耕牛,偶爾實之,定能提高農者耕作的熱情,下官舉雙手讚成。”
“但那減免賦稅之事,則萬萬不可行,一旦大人今年減稅,那來年再加稅的話,必將引得萬民的抵觸。”
方錚聳聳肩:“那麽大家都抵觸的話,那這稅賦就以今年之例一直減免下去好了。”
陶宇大驚:“大人,此等玩笑開不得。大人也知那稅賦乃國之根本,豈能說減就減?更何況,我大楚國這幾年的賦稅幾乎年年都是入不敷出,朝廷沒有加稅就已經是萬幸,豈能再談減稅之事?”
看著麵色大變的陶宇,方錚搖搖頭,決定不再戲耍對方了:“老陶,你無須為此擔心。你須知,減免賦稅並不意味著朝廷的稅收會減少,而增稅並不一定能使朝廷的稅賦增加。”
陶宇迷惑不解:“減稅不一定會讓朝廷的收入減少,增稅並不一定能讓朝廷的稅收增加?方大人,你的話怎麽如此深奧,下官我怎麽聽不懂?”
方錚歎了一口氣:“老陶,這種事情一時半會很難說得清,還是打個比方吧!”
“老陶,這稅收好比是一棵果樹上的果子,而朝廷征稅好比去摘這棵果樹上的果子,今年你如果果子摘得狠了,使得果樹傷了,那你以為明年果樹還能結多少果子?”
“如果你今年少摘點果子,使得果樹能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明天絕對能結出更多的果子來。陶大人,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陶宇麵色發青:“大人,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千萬不能貪念那一點的收獲,做那涸澤而漁的事情?”
“正是!”方錚點點頭。
陶宇心悅誠服,向方錚拱拱手:“方大人,下官聽你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呀!”
“可是方大人,雖然你的想法是好,可是國家的稅收,又豈能像那摘果子一樣的簡單?況且,國家每一年那數額龐大的花費,都有實打實的用途,豈能說削減就削減?””
“當然不能像那摘果子一樣的簡單。我所說的減稅並不是僅僅隻是減而已,而應該是此減彼增。”
陶宇更糊塗了:“此減彼增?大人究竟想說什麽,下官怎麽越來越聽不懂?”
“陶大人,稅收的真正收法應該是抽富補羸,可是我如今的大楚朝,卻倒了個個,那些本應多收稅的反而收的少得可憐,那些本應該少收的,反而收的太多。”
“老陶,賦稅的真正收法應該是抽富補羸,可是我如今的大楚朝,卻是,國之賦稅八成都是從那農人的手中收取,而匠人,那商賈,卻連二成都不到!”
方錚歎息不已:“那些本應多收征稅的反而征得少得可憐,而那些本應該少征收的,反而征的太多。如此征稅之法,富者竊喜,窮者暗悲,這就是我大楚國如此的稅收造成的現狀。”
陶宇笑了:“方大人,《春秋.穀梁傳》曾雲:“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可見,先賢已經將這天下之民劃為士農工商四類。”
“士農,位尊者,工商,位卑者。而所謂士者,指的是讀書人,他們乃國家的棟梁,自古以來就稅不加身。而既然士人不用交稅,那麽這國之賦稅隻能有農者承擔了。”
“至於那些匠人,商賈,乃四民之賤也,所以願意從事者更是寥寥無幾,自然國家向他們所收的賦稅就少了。”
方錚正色道:“陶大人,願意從事匠人,商賈的人少的確是事實,但是因此向他們少收稅卻是大錯特錯了。”
陶宇奇道:“從業者眾,所交賦稅多。從業者寡,所交賦稅自然要少,這是理所方然的事情,方大人如何要說錯了呢?”
方錚冷笑不已:“陶大人既然也知四民之說,那方錚敢問,那士者,雖其中不乏俊才,但不事生產卻是事實。更有一幫屍位素餐之徒,為萬民所厭惡,如此之人,緣何配稱四民之尊?而那商人為謀一利,卻是日夜奔波勞作,如此勞苦功高,緣何隻能排在四民之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這……”陶宇啞口無言。
方錚不再理會,徑自拿起桌上的一個精致的瓷杯:“陶大人,再請問,這個杯子價值幾何”
而說起這杯子,陶宇洋洋自得:“方大人,這可是上好的細瓷,本官當時買的可是達到二兩銀子一對。”
“那陶大人可否告知,這細瓷是用何製作而成?”
“這個……這個……方大人緣何開此等玩笑?這個當然是由陶土燒製而成。”
“那再問陶大人,這陶土售價又是多少?”
陶宇樂不可支:“方大人,這陶土也不是什麽稀罕之物,就算想賣也賣不到幾個錢的。”
“那陶大人,既然陶土不值錢,可一旦燒製成瓷器,卻能賣出二兩銀子,老陶,你有沒有想過這其中的利有多大?”
“這個……這個……”陶宇臉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看著有些明白的陶宇,方錚再次將桌上的一個橘子拿起:“老陶,這個外麵賣多少錢?”
“大人,這東西在南方雖不算什麽稀罕之物,但因為此物生性喜熱,故而在我們這無法栽培,也成為了稀罕之物。”
終於明白方錚意有所指的陶宇,額頭冷汗直冒:“方大人,此物在那南方,一文錢可以買一大堆,但商賈一旦將至運到我嶽州,大概可以賣十文錢一個。”
“原本一文錢可以買一大堆的東西,一經商賈轉運之後,就變成了十文一個。陶大人,這其中的利有多大,你有沒有想過?”
陶宇沒有迴答,直接低下了頭。
方錚依舊不打算就此放過陶宇:“陶大人,那再請問,如今市上的糧食售價多少?”
陶宇的聲音異常的低微:“在市上,恐怕一擔糧食二兩銀子都賣不到。”
“那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
“大約……大約五擔左右。”
“那也就是說,一畝地的最高收入也不會超過十兩。而那農人自播種到收割,起碼要辛苦好幾個月。”
“一畝地忙碌好幾個月,可最後的收成卻不到十兩,賺取的可謂是極其微薄。可是就是這樣,農者卻要負擔朝廷將近八成的賦稅。陶大人,你難道還認為這樣的賦稅製度沒有錯嗎?”
方錚話語之中掩飾不住的惋惜:“市農工商,隻不過是所從事的職業不同而已,但歸根到底,都是天下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子民,為何要硬使他們有貴賤之別?”
在後世,糧食作為一個國家社會穩定的根本,無論哪國的政府都是非常的重視的。
但是不否認的,農業雖然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異常的重要,但是種糧食所產生的利潤卻是少得可憐。
農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礎,而工商業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胳膊。為了使這個國之根本不動搖,基本所有國家的政府對於農業都是采取補貼扶持。而為了使經濟發展,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采取促進工商業發展的手段。
“百姓最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有飯吃,有衣穿,過日子能有個盼頭。如果這些要求能得到滿足的話,誰還會將希望寄托於那虛無縹緲的神佛之上?”
“一旦百姓有了自己的奔頭,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就算再厲害,也掀不起風浪來。而如果百姓連安穩日子都過不上,那就會使得那些心懷叵測之人有機可乘。”
“老陶,雖然我們今日將那彌勒教鏟除了,但如果百姓的生計不能解決的話,他日,那彌勒教死灰複燃也不是不可能。”
“下官謹遵大人教誨。”
方錚掏出一本奏章:“陶大人,這是我和公子對這次的彌勒教之事,並對朝廷目前的賦稅製度提出的一點看法。希望陶大人你能令人送往京城,以達聖聽。”
接過那奏章,陶宇慷慨激昂:“大人請放心,下官這就令人八百裏加急,將此奏章呈與陛下。”
方錚微微一笑:“老陶,那減免的上繳朝廷的賦稅,那對農者的獎賞,所有的花銷盡由公子一人所出,你老陶都不用出一文,何來叫苦?”
“方大人,公子此舉使得嶽州的農者大悅,爆發了無比的耕作熱情,再也不將那希望寄托於虛無縹緲之事,更使得那些邪教沒有了蠱惑愚夫愚婦的可能。”
“可是方大人想過沒有,今年平安度過之後,來年當如何?次年又該當如何?”
方錚毫不猶豫:“很簡單,照例行之。”
陶宇大驚:“大人,下官雖然也知道燁公子家財頗豐,但也禁不起如此折騰。一年兩年,尚能勉強支撐,但三五年後,又當如何?”
“大人嗎,你須知,人都有這麽一個劣根性,他原本不可能得到的東西,就算東西再好,他也不會對它抱有多大的期望。”
“可是一旦他擁有之後,你再將它奪走,輕則引得怨聲載道,重者……重者……”陶宇看看方錚,沒有敢繼續說下去。
方錚樂了:“那以老陶你看,又當如何?”
“大人,下官認為偶爾給那百姓一點甜頭,也未嚐不可,但是絕不能成為慣例。大人,贈送稻種和耕牛,偶爾實之,定能提高農者耕作的熱情,下官舉雙手讚成。”
“但那減免賦稅之事,則萬萬不可行,一旦大人今年減稅,那來年再加稅的話,必將引得萬民的抵觸。”
方錚聳聳肩:“那麽大家都抵觸的話,那這稅賦就以今年之例一直減免下去好了。”
陶宇大驚:“大人,此等玩笑開不得。大人也知那稅賦乃國之根本,豈能說減就減?更何況,我大楚國這幾年的賦稅幾乎年年都是入不敷出,朝廷沒有加稅就已經是萬幸,豈能再談減稅之事?”
看著麵色大變的陶宇,方錚搖搖頭,決定不再戲耍對方了:“老陶,你無須為此擔心。你須知,減免賦稅並不意味著朝廷的稅收會減少,而增稅並不一定能使朝廷的稅賦增加。”
陶宇迷惑不解:“減稅不一定會讓朝廷的收入減少,增稅並不一定能讓朝廷的稅收增加?方大人,你的話怎麽如此深奧,下官我怎麽聽不懂?”
方錚歎了一口氣:“老陶,這種事情一時半會很難說得清,還是打個比方吧!”
“老陶,這稅收好比是一棵果樹上的果子,而朝廷征稅好比去摘這棵果樹上的果子,今年你如果果子摘得狠了,使得果樹傷了,那你以為明年果樹還能結多少果子?”
“如果你今年少摘點果子,使得果樹能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明天絕對能結出更多的果子來。陶大人,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陶宇麵色發青:“大人,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千萬不能貪念那一點的收獲,做那涸澤而漁的事情?”
“正是!”方錚點點頭。
陶宇心悅誠服,向方錚拱拱手:“方大人,下官聽你一席話,真是勝讀十年書呀!”
“可是方大人,雖然你的想法是好,可是國家的稅收,又豈能像那摘果子一樣的簡單?況且,國家每一年那數額龐大的花費,都有實打實的用途,豈能說削減就削減?””
“當然不能像那摘果子一樣的簡單。我所說的減稅並不是僅僅隻是減而已,而應該是此減彼增。”
陶宇更糊塗了:“此減彼增?大人究竟想說什麽,下官怎麽越來越聽不懂?”
“陶大人,稅收的真正收法應該是抽富補羸,可是我如今的大楚朝,卻倒了個個,那些本應多收稅的反而收的少得可憐,那些本應該少收的,反而收的太多。”
“老陶,賦稅的真正收法應該是抽富補羸,可是我如今的大楚朝,卻是,國之賦稅八成都是從那農人的手中收取,而匠人,那商賈,卻連二成都不到!”
方錚歎息不已:“那些本應多收征稅的反而征得少得可憐,而那些本應該少征收的,反而征的太多。如此征稅之法,富者竊喜,窮者暗悲,這就是我大楚國如此的稅收造成的現狀。”
陶宇笑了:“方大人,《春秋.穀梁傳》曾雲:“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可見,先賢已經將這天下之民劃為士農工商四類。”
“士農,位尊者,工商,位卑者。而所謂士者,指的是讀書人,他們乃國家的棟梁,自古以來就稅不加身。而既然士人不用交稅,那麽這國之賦稅隻能有農者承擔了。”
“至於那些匠人,商賈,乃四民之賤也,所以願意從事者更是寥寥無幾,自然國家向他們所收的賦稅就少了。”
方錚正色道:“陶大人,願意從事匠人,商賈的人少的確是事實,但是因此向他們少收稅卻是大錯特錯了。”
陶宇奇道:“從業者眾,所交賦稅多。從業者寡,所交賦稅自然要少,這是理所方然的事情,方大人如何要說錯了呢?”
方錚冷笑不已:“陶大人既然也知四民之說,那方錚敢問,那士者,雖其中不乏俊才,但不事生產卻是事實。更有一幫屍位素餐之徒,為萬民所厭惡,如此之人,緣何配稱四民之尊?而那商人為謀一利,卻是日夜奔波勞作,如此勞苦功高,緣何隻能排在四民之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這……”陶宇啞口無言。
方錚不再理會,徑自拿起桌上的一個精致的瓷杯:“陶大人,再請問,這個杯子價值幾何”
而說起這杯子,陶宇洋洋自得:“方大人,這可是上好的細瓷,本官當時買的可是達到二兩銀子一對。”
“那陶大人可否告知,這細瓷是用何製作而成?”
“這個……這個……方大人緣何開此等玩笑?這個當然是由陶土燒製而成。”
“那再問陶大人,這陶土售價又是多少?”
陶宇樂不可支:“方大人,這陶土也不是什麽稀罕之物,就算想賣也賣不到幾個錢的。”
“那陶大人,既然陶土不值錢,可一旦燒製成瓷器,卻能賣出二兩銀子,老陶,你有沒有想過這其中的利有多大?”
“這個……這個……”陶宇臉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看著有些明白的陶宇,方錚再次將桌上的一個橘子拿起:“老陶,這個外麵賣多少錢?”
“大人,這東西在南方雖不算什麽稀罕之物,但因為此物生性喜熱,故而在我們這無法栽培,也成為了稀罕之物。”
終於明白方錚意有所指的陶宇,額頭冷汗直冒:“方大人,此物在那南方,一文錢可以買一大堆,但商賈一旦將至運到我嶽州,大概可以賣十文錢一個。”
“原本一文錢可以買一大堆的東西,一經商賈轉運之後,就變成了十文一個。陶大人,這其中的利有多大,你有沒有想過?”
陶宇沒有迴答,直接低下了頭。
方錚依舊不打算就此放過陶宇:“陶大人,那再請問,如今市上的糧食售價多少?”
陶宇的聲音異常的低微:“在市上,恐怕一擔糧食二兩銀子都賣不到。”
“那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
“大約……大約五擔左右。”
“那也就是說,一畝地的最高收入也不會超過十兩。而那農人自播種到收割,起碼要辛苦好幾個月。”
“一畝地忙碌好幾個月,可最後的收成卻不到十兩,賺取的可謂是極其微薄。可是就是這樣,農者卻要負擔朝廷將近八成的賦稅。陶大人,你難道還認為這樣的賦稅製度沒有錯嗎?”
方錚話語之中掩飾不住的惋惜:“市農工商,隻不過是所從事的職業不同而已,但歸根到底,都是天下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子民,為何要硬使他們有貴賤之別?”
在後世,糧食作為一個國家社會穩定的根本,無論哪國的政府都是非常的重視的。
但是不否認的,農業雖然對於一個國家的穩定異常的重要,但是種糧食所產生的利潤卻是少得可憐。
農業是國家穩定的基礎,而工商業才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胳膊。為了使這個國之根本不動搖,基本所有國家的政府對於農業都是采取補貼扶持。而為了使經濟發展,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采取促進工商業發展的手段。
“百姓最需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有飯吃,有衣穿,過日子能有個盼頭。如果這些要求能得到滿足的話,誰還會將希望寄托於那虛無縹緲的神佛之上?”
“一旦百姓有了自己的奔頭,那些心懷叵測之人就算再厲害,也掀不起風浪來。而如果百姓連安穩日子都過不上,那就會使得那些心懷叵測之人有機可乘。”
“老陶,雖然我們今日將那彌勒教鏟除了,但如果百姓的生計不能解決的話,他日,那彌勒教死灰複燃也不是不可能。”
“下官謹遵大人教誨。”
方錚掏出一本奏章:“陶大人,這是我和公子對這次的彌勒教之事,並對朝廷目前的賦稅製度提出的一點看法。希望陶大人你能令人送往京城,以達聖聽。”
接過那奏章,陶宇慷慨激昂:“大人請放心,下官這就令人八百裏加急,將此奏章呈與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