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迎漢天子迴許都後,日益囂張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天子之間的矛盾與日俱增,引起群臣不滿。


    漢天子想要除掉曹操,但苦於手中並無實權,且身邊多是曹操耳目,於是便用鮮血寫成詔書縫在衣帶之中,是為衣帶詔。


    而在天子將衣帶詔秘密地傳給國舅董承之後,董承便集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子服、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還有左將軍劉備,密謀舉事,打算除掉曹操。


    其實劉備最初並沒有參與此事的打算,但在“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意識到了曹操對自己的重視,怕是再難以容得下自己,於是也加入了奉詔討曹的行列。


    衣帶詔一事可以說是漢天子除掉曹操的唯一機會,可惜此事最終還是泄露了出去,泄密之人在正史中並無確切記載,隻知道在事情敗露之後,曹操誅殺了一眾涉事人等,董貴妃也被處死,天子被看管的更嚴,曹操也親自發兵征討及時逃走的劉備。


    孫權在與先兄身邊重臣商談之前,也未曾想到這衣帶詔竟然還和江東有關。


    當初孫策借助身在許都的張紘,與天子取得了聯係,孫策最初隻是讓張紘替自己吐露忠心,並未言明真實的目的。


    而在正準備發動“衣帶詔”的天子眼裏,孫策可謂是一個不小的助力,麾下留在許都的侍禦史張紘也素有膽識,若能把孫策拉攏過來,成功的概率自然更要大上幾分,於是便告知了孫策衣帶詔一事。


    不過孫策並沒有除掉曹操的打算,他覺得僅憑朝中諸臣必難做成此事,且自己身在江東鞭長莫及,所以並沒有讓張紘在誅殺曹操的詔書上簽署自己的名字。


    他最初的打算是,先與天子以及天子身邊的重臣取得聯係,等到自己發兵攻取許都時,裏應外合。


    如今知曉了衣帶詔一事,孫策便讓張紘建議天子按照他的法子來,讓天子和重臣們配合孫策攻下許都,將他們從曹操手中救出,連帶著皇後、貴妃和重臣一起接到江東去。


    天子雖然麵上讚同,心裏卻並不感興趣,他在曹操手中和在孫策手中又能有多少區別?孫策若是劉姓血脈,天子倒還勉強相信,真到了江東,就算對自己的監視不如曹操嚴重、提供的衣食住行比曹操給的好上一些,但多半也就止步於此了。


    說到底不還是孫策掌權,自己隻不過是從虎穴轉移到狼窟罷了。


    所以天子隻把孫策的計劃當做是最後給他們兜底的方法,等到誅殺曹操之後,若能全掌大權,那時也就不需要孫策了。


    但考慮到曹操勢力雄厚,自己就算輕易誅殺曹操,也有可能因此激起曹操臣屬的怒火,真要到了那時,再和孫策裏應外合,跑到江東避禍,也未嚐不可。


    如此縝密的計劃,可惜第一步就失敗了,在曹操決定誅殺董貴妃時,劉協隻想求曹操饒自己愛妃一命,於是便將孫策的計劃全盤托出,曹操麵無表情地聽聞之後,並無絲毫猶豫,仍是殺掉了董貴妃。


    雖然此事隻是劉協一麵之詞,但曹操生性多疑,不相信劉協是在無中生有,越想越覺得後怕,孫策奇襲許都的成功率固然極低,低到自己之前完全沒考慮到許都的安危,而在聽聞劉協所言後,雖然曹操仍不相信孫策能夠輕易領兵從江東遠道趕來許都,但真要是被他僥幸攻到了許都城外,裏應外合之下,許都城破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然,終究是缺少足以證明此事的證據,曹操也什麽理由主動跟孫策翻臉,也因為衣帶詔上沒有簽署孫策或是張紘的姓名,留在許都的張紘得以保住了一條性命。


    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天子可是曹操的逆鱗,若真被孫策奪走,即使官渡之戰勝利,也彌補不了失去天子帶給自己的影響,曹操之前因為孫策的驍勇善戰,所以一直不願與他爭鋒,現在看到孫策如此得寸進尺,自然不會再放過他。


    你想裏應外合,我也給你來個裏應外合,既然你驍勇善戰,我就用陰謀詭計將你害死,曹操心意已決,於是便與江東內部同樣對孫策有殺意的勢力取得了聯係,裏應外合之下,將孫策謀害。


    而在孫策死後,曹操便打算趁著江東舉喪時期征討江東,但張紘勸諫他:乘人喪事而用兵,既有違傳統的道義,如果攻而不勝,還會使兩方結仇而丟棄往日盟好,不如借此機會厚待江東。


    曹操聽了這話心裏犯起了嘀咕,莫不是那孫伯符沒有這個想法,隻是劉協為了保住董貴妃而隨意攀咬?要不然的話,張紘聽到自己這個問題應該內心有愧才對,怎麽會如此“厚顏無恥”。


    其實曹操本就是試探一下張紘,實則並無攻伐江東的打算,孫策死後江東文武已成哀兵之勢,本就難以輕取,再加上北方尚未統一,自己也沒法派主力攻伐江東,所以此事也就作罷。


    不過孫策殺了也就殺了,完全是利大於弊的事情,且在曹操看來,在一無動機、二無證據的前提下,他與江東內部聯合刺殺孫策的計劃可謂是天衣無縫,本以為此事會就這樣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


    直到江東日益發酵的輿論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裏,曹操大驚失色,忙問自己派去江東的奸細這是何人作出的推測,奸細迴信告訴曹操:正是碧眼孫權!


    此時的曹操正忙著解決袁紹的殘餘勢力以便完全統一北方,哪裏有時間來管孫權?他也隻能暗歎這碧眼如此睿智,竟能將此事洞察的如此清楚。


    其實若不是孫權對這段曆史頗為了解,早在前世就對“孫策遇刺”的諸多陰謀論有詳細的了解,也不可能將此事真相判斷的八九不離十。


    曹操固然是做事謹慎,並沒有留下任何證據,但孫權也不需要任何證據,這個結論可能性最大,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也最多,自然沒有放棄的道理。


    所以孫權直接全票標記曹操為主謀,動機最充分的吳郡顧氏為從犯,結束了這場撲朔迷離的“江東狼人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吳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俗淳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俗淳並收藏吳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