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藍水星的兩地距離計算方法,泰安城相距壺關,大約有兩百公裏的距離。這個距離,其實並不算太遠,如果騎上快馬,大概也就不過大半天的時間就可以從一地抵達另一地,也就是說,如果有必要,其實當天就可以做到在兩地連夜來迴。


    而裏昂之所以選中泰安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泰安縣城距離這江州陽城,大約也隻有一百多公裏。


    這就成為裏昂等興華軍官看上泰安縣城的重要原因。


    距離兩地都不遠,選擇泰安縣城來作為興華軍的作戰據點,正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了,占盡了作戰優勢。


    進駐泰安城後,興華軍就完全可以依托泰安城的城防條件,暫時紮根在泰安城,並且建立有利於興華軍的牢固的防守陣地,臨時軍事基地和作戰指揮中心。


    隻要完成這些,興華軍就可以就近出擊,攻擊陽城,進而席卷江州。


    根據興華情報局的情報,裏昂掌握了關於泰安縣城的其中一個情況——整個泰安縣城總共有大約三百名兵丁,以及鄉勇五百。


    這個數據所顯示的當地勢力,其實並不算強悍,所以這個情況對於興華軍而言,算是比較容易能夠控製的了。隻是,裏昂暫時還不能確定一個相對比較重要的因素——他還無法確定泰安縣的官府,會不會有可能因為泰安距離壺關較為臨近,而且兩國戰事即將爆發,而有可能放棄泰安城。


    如果夏國當地官府已經預早撤離,情況比較好處理,隻要大軍進駐,並掌控住泰安城中民眾的情緒即可;如果官府還沒有撤離,那興華軍官們就還需要額外考慮應付這個因素。


    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裏昂其實已經把泰安城,當作興華軍長期駐紮的指揮部,隻差在具體落實而已。


    裏昂的這個戰略布局,在後來的戰局發展當中,被證實了其效用。事實上,魏長海之前試圖率軍攻打江州而失利,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魏長海並沒有看到泰安城的重要戰略位置,以至於,由始至終,魏長海都沒有想過,應該像裏昂此時所做的那樣,先攻下泰安城,作為興華軍繼續行軍的重要中轉據點。而且,當時,在魏長海看來,泰安城的城牆低矮,不利於防守,看起來很容易攻陷,尤其是,恐怕這不起眼的泰安城,甚至還不能抵禦住興華軍迫擊炮營的一次轟炸。所以,魏長海最終並沒有著眼在泰安城,反倒是繞過了泰安城。


    相對應地,泰安城在上一次的戰鬥中,僥幸逃過一劫,沒有成為魏長海的目標。正因為魏長海的“放了一馬”,如今,裏昂部隊則要麵對沒有受到折損的泰安縣夏軍。隻不過,這在裏昂看來,也不是重蹈魏長海覆轍的因素,就算泰安縣的夏軍士兵再多一些,裏昂也還是會選擇先攻破泰安縣城,建立據點之後,再攻擊陽城。


    “聯係情報人員,我想要泰安城的現狀報告。”裏昂對自己的副官說道。為了穩妥起見,裏昂盡可能全麵並且詳細地了解泰安城的全部情況。


    “是,司令。”副官跑步,找來隨軍情報人員。


    不一會兒,隨軍情報人員,送來了一份簡單但全麵的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就是一張紙,紙麵上包含了四個關鍵信息:


    一是關於泰安縣的縣令,包括對他的全部個人信息的調查,比如名字,歲數,以及性格評價等等,同時還有縣令率領的縣兵,主要包括兵丁與鄉兵的數目,共八百人,而那些縣兵的主要武器種類,則是長矛與弓箭;


    二是泰安縣的主要兵力,在泰安縣中,除了縣令所率領的縣兵之外,還有一支三千士兵的夏軍步兵與弓兵,駐紮在泰安縣;


    三是泰安縣的民眾數量情況。因為戰事的消息已經走漏,而且附近的一些夏國地區和城區已經受到了戰事的波及,導致夏國難民的數量突飛猛漲,附近的難民更是就近求生,擠進了泰安縣,衝擊了泰安縣本地民生的生活。一時間,整個泰安縣陷入了民心混亂的狀態;


    四是泰安縣周圍夏軍的大略情況。泰安縣周圍有三支夏軍,其中一支騎軍,兩支步軍。他們都是泰安縣的支援力量。這些支援的夏軍,其實還是夏國為了應對興華軍的攻擊,而在近期調派過來泰安縣周圍地區的。


    這些情報信息,裏昂都特別看重。尤其是最後一項,關於夏軍在泰安縣周圍駐紮的兵力的調查情況,帝國情報局的分析認為,這些夏軍士兵,就是針對興華軍的進擊部隊而來的,也就是說,裏昂部一旦進攻泰安縣,這些夏軍就會襲擾興華軍,趁機殺傷興華軍,消耗興華軍的戰力。


    顯然,夏軍是想要故技重施。上一次,魏長海部的倉促出擊,給了夏軍鑽空子的機會,讓夏軍的襲擾軍事行動得到了勝利,嚐到了甜頭,因此,夏軍認為興華軍都是不堪一擊,隻要他們重施故技,再度如法炮製一番,就可以擊退裏昂部。


    裏昂不同於魏長海,考慮問題,部署戰術等等,都會更加穩重和周全,自然不會輕率行事,更不會讓興華軍有機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仔細看完這份調查報告之後,裏昂馬上召集部隊裏的各級軍官,根據調查報告,一同商討進攻泰安縣城的事情。


    經過半個小時的商討,裏昂決定充分發揮興華軍的優勢。


    興華軍的主要優勢是什麽?那就是武器,全副武裝,全軍槍械化。在敵軍沒有出現專業兵種的時候,一個連百餘人,就足以對抗上千名夏軍步卒,而且還是能夠以碾壓式的狀態擊敗夏軍。


    因此,裏昂的辦法就是根據興華軍的優勢,使用分兵進攻的戰術。


    裏昂決定,興華軍僅用五千士兵,以及炮營,主要負責進攻泰安縣城。而其餘的興華部隊,則去負責掃蕩泰安縣城周圍的夏軍。


    吳俊傑的部隊歸隊之後,裏昂的命令下達,全軍繼續前進。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眼下,所有布局已經安排好,兵力也已經分配好,隻要興華軍出擊泰安縣,穩打穩紮,必定能夠攻下泰安縣。


    裏昂胸有成竹,並且已經忍不住想要在泰安縣城內好好休息。


    “全體士兵,繼續前進。”


    裏昂部的決策,通過電波,也傳達給魏英才。兩支部隊,一正一奇,互相協助,本就是作戰計劃的一部分。


    雖然裏昂不會詢問魏英才部的動向,但是裏昂會將匯報給主力部隊的所有內容,保證也一並傳達給魏英才部,才能確保魏英才部在行動當中,能夠隨時和裏昂部緊密配合。所以,裏昂所需要做的,其實是向全體興華軍通報他們的重要動向。而相對應來說,作為偏師,魏英才則隻要每天定時通報他們仍然在活動的消息即可。


    此時,魏英才部正位於江州北部丘陵地區,距離壺關三百公裏,距離陽城兩百多公裏。也就是說,魏英才部很接近涼州。


    當然,魏英才之所以率部走這麽遠,並不是因為他想要去涼州,而是魏英才根據情報,以及地圖上的地形地貌進行判斷,得出的結論。


    根據情報局的調查報告,夏軍在失去壺關的控製權之後,在其統帥白奇的安排下,夏軍剩餘成建製的軍隊,仍然有不下二十萬的兵力。


    從數字上看,夏軍軍力很強。可實際上,夏軍失去了壺關糧倉,又遭遇慘敗,不僅糧倉不足,而且士氣大降。再加上興華軍的武器,足以讓夏軍統帥明白,軍隊不是聚集在一起比數量,誰多誰就能勝利的道理。


    因此,在魏英才看來,這是絕佳的出擊時機。


    根據興華帝國情報局的信息,陽城的守軍就五萬而已,包括陽城周圍的守軍,估計約有五萬。至少還有十萬的夏軍不知所蹤,而且這十萬還是個非常保守的數字。魏英才的任務,就是找出夏軍隱藏的部隊,消滅他們。


    “這個地方,這個,還有這個……都要派遣偵察騎兵,仔細搜查這些地方。我給偵察騎兵最大的自主權,在規定範圍內,任何你們懷疑的地方,都可以搜索。對一下時間,每隔一個小時,開啟對講機十分鍾,小隊之間要互通消息,向我們報告最新的信息。”魏英才許多向偵察騎兵的隊長下達了搜索的命令。


    魏英才部隊偵騎四處,尋找敵人。


    經過大半天的搜索,才終於有消息傳迴來。


    “長官,我們發現了敵人的一個大營,兩個敵軍重兵防守的據點。”負責通訊的士兵向魏英才報告。


    魏英才拿出地圖,讓士兵標注。


    江州與涼州之間,有一條大河,名叫赤河。夏軍的大營,就在赤河以南的一座小山坡上。距離魏英才部,約有二十公裏。


    根據偵察騎兵的調查結果,那裏是夏軍的一個糧倉。糧倉附近,則是夏軍的軍營。根據軍營內的帳篷,估算夏軍人馬不下五萬。很有可能,這支夏軍是夏國埋伏在此地,用做伏兵。這是魏英才的猜測。魏英才把這個夏軍大營命名為“赤河大營”。


    無論如何,魏英才算是盯上這個赤河大營。


    “敵人的裝備如何?是否對我們的人有所察覺?”魏英才問道。


    “報告長官,敵人披甲,有不少弓箭手,馬匹也不少,陣營整齊,士兵動作幹練,應該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士兵。正麵野戰我們有優勢,混戰的話,我們恐怕優勢不大。”一名參謀軍管分析戰情說道。


    “襲營,或者誘導夏軍與我們正麵決戰。”另一名參謀官說道。


    魏英才認真思考參謀官的意見,他認為:目前的裏昂部,不需要他的策應。既然如此,魏英才何不率軍,前往赤河,襲擊敵營。


    眾位參謀官也認同了魏英才的決策,並且一致認為魏英才這麽做是有好處的。消滅赤河大營,那就等於是穩定了江州的北部地區,少了一個方向的敵人。


    魏英才率軍,按照自己的計劃,盡量不動聲色地,稍微放緩部隊速度,前往赤河。


    夏國堅壁清野,對興華軍也有一些好處,那就是興華軍無論做些什麽,沒幾個人能夠發現。


    因為放緩了行軍的步伐,再加上謹慎避開敵人的斥候,所以興華軍行軍二十公裏足足花了兩個小時,在距離赤河大營約一千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廢棄的山村。


    這個山村不大,大約也就十幾間房屋。但是地方勝在隱蔽,四周山林,完美地遮掩了魏英才部。魏英才他們在屋子裏點燈,敵人也不容易發現。


    魏英才決定部隊暫時留在山村裏,等待最佳的時機。


    隨後,天色也漸漸暗下去,黑夜降臨。


    天空有月亮,勉強給了魏英才他們在黑暗中行動的微光。


    魏英才派遣偵察士兵,打探敵人大營的活動規律,以及周圍的地形。


    入夜四個小時之後,魏英才率領部隊開始行動,他們把馬都留在山村,由少量的士兵看守,大部隊小心步行接近敵軍赤河大營。


    此時,敵軍赤河大營內外,除了大營門口有兩堆火,照耀營門口,以及守夜的夏軍士兵,很安靜。


    “敵人是睡著!”偵察隊長向魏英才報告。


    “你能確定敵營的帳篷裏有士兵在睡覺嗎?”魏英才問道。


    “兩個小時前,敵營還有一些響動,確定赤河大營內有不少敵軍士兵……”偵察隊長向魏英才保證赤河大營不是一個空營。


    魏英才不會懷疑自己的下屬,他立即命令炮連做準備。盡管魏英才部才五千士兵,但仍然隨身帶了二十門迫擊炮與五百發彈藥。這些迫擊炮彈,主要是用來進攻有一定防禦力的敵方據點。


    炮連開炮之前,魏英才又登上一處高地,用望遠鏡觀察了一下赤河大營。


    魏英才放下望遠鏡,又想了想地圖上的地形,對著身邊的興華軍官說道:“圍住赤河大營,我要徹底殲滅這支夏軍。”他發現夏軍在赤河紮營,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一麵臨河。隻要興華軍防住三個防線的夏軍,就能圍殺夏軍士兵。


    魏英才派出一千士兵,一邊五百士兵,守住赤河大營兩個側麵的方向。他們負責堵住夏軍側麵方向,防止夏軍士兵逃跑。約有三千餘興華士兵,正麵對著赤河大營,他們將是進攻赤河大營的主力。(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異世穿越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古夜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古夜凡並收藏異世穿越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