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站隊時機
三國:身為反賊,沒有金手指 作者:天天吹泡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美人被毒死於宮中,劉宏聞訊悲慟不已,隨即勃然大怒,他這個時候難得的清醒,當然知道兇手是誰。
盛怒之下的劉宏,當即要廢黜何皇後,但這個時候張讓又幹了件傻逼事情。
因為貪財,所以拿了何皇後的錢,聯合很多太監官員苦苦求情,加之何進這邊也不能失去何皇後這個旗子。
局勢瞬間逆轉,變成了滿朝文武都在為何皇後求情,最後,劉宏就勉強答應了。
但兒子劉協不能再留在宮中了,因為他很清楚,既然何氏能對王美人下手,那就同樣能對兒子劉協下毒手。
所以,劉協交給了董太後撫養,因此劉協也被稱董侯。
劉宏此舉並未引起何皇後的激烈反應,因為她的兒子也養在宮外,劉辯就是在道人史子眇家。
何皇後靠著太監們成功闖關,又欠了十常侍一個天大的人情。
經過這事後,劉宏成熟了許多,他深刻的認識到,他竟然連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保護不了,自己的小兒子隻能送給母親才能確保安全。
即使在皇宮裏,他皇帝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對殺人兇手他除了發一通脾氣,也毫無辦法。
劉宏時常想起曾經帶給他無限快樂與美好迴憶的王美人,並寫下《追德賦》《令儀頌》以寄托思念之情。
王美人事件後,漢靈帝跟何皇後皇後關係也淡了很多,也變得更為荒誕無度,這事也影響到他對繼承人的選擇。
隻有兩個兒子,何皇後生的劉辯和王美人生的劉協。
相比劉辯,他更喜歡小兒子劉協。
盡管群臣曾請求早日冊立太子,這事關國本,但漢靈帝不表態,也就是不同意。
因為如果要立,劉辯無疑是第一人選,因為他是長子,更是現任皇後的兒子,雖說他出生時,他母親何氏還不是皇後,但劉宏也沒有更多的選擇,因為宋皇後沒給他生兒子,隻留下一個女兒。
劉辯的優勢是明顯的,劉宏遲遲不立太子,內心是很猶豫,或者說他更想立小兒子劉協,這裏麵也有對王美人的虧欠之情。
然後,事情就明目了,盡管何氏早已是正宮皇後,她的哥哥也成了大將軍,但兒子劉辯的身份仍是皇子,身份跟劉協相同,並無特殊之處。
劉宏不冊立劉辯的理由是認為劉辯舉止輕佻,不合適做皇帝,想立劉協,但何氏兄妹那裏,他不能不有所顧慮,索性就一直拖著。
如果說之前,劉宏不肯過早冊立太子,還可以用他時值壯年,兩個兒子年紀還小做借口,但現在已經187年了,事情已經不能再拖了。
因為常年四季荒淫無度,劉宏身體狀態每況愈下。
經常陪侍左右的張讓,最為清楚。
所以,洛陽現在的局勢非常微妙,皆是因為劉宏快不行了。
太子之事必須盡快確定,影響日後的格局。
為了保證自己不失勢,張讓,趙忠等人沒有選擇,必須擁力支持劉協。
一旦劉辯上位,何皇後進太後之位,何進的地位也會更高。
他們這些太監,也就是能糊弄劉宏罷了,到時候肯定會被清算。
所以,張讓等人決定先下手為強,搞死何進,讓何皇後失去支持。
然後再勸劉宏立劉協為太子。
所以也就有了之前何進被刺殺幾次的事情。
平時互相排擠攻擊,人盡皆知,但現在宦官集團動了手,威脅到了何進的生命安全。
自然也就得擺開陣勢大幹一場,雙方都加大力度在安排官員,收攏名士。
能在洛陽當官的,都不是省油的燈,腦子都聰明著呢。
所有人都明白,到了最為關鍵的站隊時機,選擇的對,更進一步,選錯了兔死狗烹。
然後,短短幾個月時間,雙方實力一目了然。
何進的身份是國舅,貴戚,雖然以前他隻是個屠戶,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何大將軍身份高貴,手握大權,眾多士大夫聚集在他周圍,進入大將軍府的就有八俊之一長史王粲之父王謙、世家子弟代表袁紹、宗室代表劉表、名士代表令史邊讓等。
張溫,曹操打完仗迴來,同樣支持何進。
每天懷揣名刺等待接見的士子,可以從城門一直排到大將軍府。
何進身邊人才濟濟,現在剛蹦出來個賈詡,他又馬上說自己拉攏過了,完全不給張讓等人一點機會。
張讓,趙忠等人雖然深受皇帝的信任,但說到底也隻是一個太監。
在標榜氣節崇尚節義操守,士氣高漲的東漢,很多士大夫是不屑於跟太監往來的,覺得丟人。
至於說投靠太監的,雖然也大有人在,但很多還是遮遮掩掩。
張讓,趙忠,蹇碩身邊即使有幾位謀士門客,但陣容與實力也無法與何進相提並論。
何進那邊每天府裏都是高朋滿座,門庭若市,他們這些宦官就隻能跟身邊的幾個小太監消磨無聊的時光。
雙方智囊團差一大截,實力更是天差地別,100分算的話,何進90分吧,張讓10分挺多了。
現在,漢靈帝對賈詡好像有點興趣,張讓剛想動點心思,就被何進打斷,真就是氣的想衝下去,抽他兩大耳瓜子。
西涼出生,寒門士子,沒有背景,還有才,能出計,還能統兵,人現在還在洛陽。
這不妥妥為他張讓準備的人才麽,咋就能去你大將軍府呢?
所以,沉默了好半天的張讓,突然語氣很酸的問道:“賈先生弟子被迫遊街,大將軍為何不管這事呢?”
何進腦子有點短路,隻以為是張讓想埋怨他,損他兩句,想也不想就迴到:“他還沒來我府上,我又不知這事,若是知曉,肯定不會鬧出這笑話!”
說罷,台下支持何進的大臣,一個個滿臉的失望神色。
這不是自相矛盾麽?
剛說與人家接觸過,讓人家給你當長史,轉頭又說沒來呢。
張讓聽的都想笑,人還沒搞定呢,那就說明自己也有機會啊。
“朝中文書中並無賈詡當職的記錄,莫非是你這大將軍府的門太難進?還是賈先生看不上去啊?”
話說的陰陽怪氣,讓人聽著很不舒服。
其實張讓是瞎說的,他壓根沒看有關官員記錄的文獻。
盛怒之下的劉宏,當即要廢黜何皇後,但這個時候張讓又幹了件傻逼事情。
因為貪財,所以拿了何皇後的錢,聯合很多太監官員苦苦求情,加之何進這邊也不能失去何皇後這個旗子。
局勢瞬間逆轉,變成了滿朝文武都在為何皇後求情,最後,劉宏就勉強答應了。
但兒子劉協不能再留在宮中了,因為他很清楚,既然何氏能對王美人下手,那就同樣能對兒子劉協下毒手。
所以,劉協交給了董太後撫養,因此劉協也被稱董侯。
劉宏此舉並未引起何皇後的激烈反應,因為她的兒子也養在宮外,劉辯就是在道人史子眇家。
何皇後靠著太監們成功闖關,又欠了十常侍一個天大的人情。
經過這事後,劉宏成熟了許多,他深刻的認識到,他竟然連自己心愛的女人也保護不了,自己的小兒子隻能送給母親才能確保安全。
即使在皇宮裏,他皇帝也不是無所不能的,對殺人兇手他除了發一通脾氣,也毫無辦法。
劉宏時常想起曾經帶給他無限快樂與美好迴憶的王美人,並寫下《追德賦》《令儀頌》以寄托思念之情。
王美人事件後,漢靈帝跟何皇後皇後關係也淡了很多,也變得更為荒誕無度,這事也影響到他對繼承人的選擇。
隻有兩個兒子,何皇後生的劉辯和王美人生的劉協。
相比劉辯,他更喜歡小兒子劉協。
盡管群臣曾請求早日冊立太子,這事關國本,但漢靈帝不表態,也就是不同意。
因為如果要立,劉辯無疑是第一人選,因為他是長子,更是現任皇後的兒子,雖說他出生時,他母親何氏還不是皇後,但劉宏也沒有更多的選擇,因為宋皇後沒給他生兒子,隻留下一個女兒。
劉辯的優勢是明顯的,劉宏遲遲不立太子,內心是很猶豫,或者說他更想立小兒子劉協,這裏麵也有對王美人的虧欠之情。
然後,事情就明目了,盡管何氏早已是正宮皇後,她的哥哥也成了大將軍,但兒子劉辯的身份仍是皇子,身份跟劉協相同,並無特殊之處。
劉宏不冊立劉辯的理由是認為劉辯舉止輕佻,不合適做皇帝,想立劉協,但何氏兄妹那裏,他不能不有所顧慮,索性就一直拖著。
如果說之前,劉宏不肯過早冊立太子,還可以用他時值壯年,兩個兒子年紀還小做借口,但現在已經187年了,事情已經不能再拖了。
因為常年四季荒淫無度,劉宏身體狀態每況愈下。
經常陪侍左右的張讓,最為清楚。
所以,洛陽現在的局勢非常微妙,皆是因為劉宏快不行了。
太子之事必須盡快確定,影響日後的格局。
為了保證自己不失勢,張讓,趙忠等人沒有選擇,必須擁力支持劉協。
一旦劉辯上位,何皇後進太後之位,何進的地位也會更高。
他們這些太監,也就是能糊弄劉宏罷了,到時候肯定會被清算。
所以,張讓等人決定先下手為強,搞死何進,讓何皇後失去支持。
然後再勸劉宏立劉協為太子。
所以也就有了之前何進被刺殺幾次的事情。
平時互相排擠攻擊,人盡皆知,但現在宦官集團動了手,威脅到了何進的生命安全。
自然也就得擺開陣勢大幹一場,雙方都加大力度在安排官員,收攏名士。
能在洛陽當官的,都不是省油的燈,腦子都聰明著呢。
所有人都明白,到了最為關鍵的站隊時機,選擇的對,更進一步,選錯了兔死狗烹。
然後,短短幾個月時間,雙方實力一目了然。
何進的身份是國舅,貴戚,雖然以前他隻是個屠戶,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何大將軍身份高貴,手握大權,眾多士大夫聚集在他周圍,進入大將軍府的就有八俊之一長史王粲之父王謙、世家子弟代表袁紹、宗室代表劉表、名士代表令史邊讓等。
張溫,曹操打完仗迴來,同樣支持何進。
每天懷揣名刺等待接見的士子,可以從城門一直排到大將軍府。
何進身邊人才濟濟,現在剛蹦出來個賈詡,他又馬上說自己拉攏過了,完全不給張讓等人一點機會。
張讓,趙忠等人雖然深受皇帝的信任,但說到底也隻是一個太監。
在標榜氣節崇尚節義操守,士氣高漲的東漢,很多士大夫是不屑於跟太監往來的,覺得丟人。
至於說投靠太監的,雖然也大有人在,但很多還是遮遮掩掩。
張讓,趙忠,蹇碩身邊即使有幾位謀士門客,但陣容與實力也無法與何進相提並論。
何進那邊每天府裏都是高朋滿座,門庭若市,他們這些宦官就隻能跟身邊的幾個小太監消磨無聊的時光。
雙方智囊團差一大截,實力更是天差地別,100分算的話,何進90分吧,張讓10分挺多了。
現在,漢靈帝對賈詡好像有點興趣,張讓剛想動點心思,就被何進打斷,真就是氣的想衝下去,抽他兩大耳瓜子。
西涼出生,寒門士子,沒有背景,還有才,能出計,還能統兵,人現在還在洛陽。
這不妥妥為他張讓準備的人才麽,咋就能去你大將軍府呢?
所以,沉默了好半天的張讓,突然語氣很酸的問道:“賈先生弟子被迫遊街,大將軍為何不管這事呢?”
何進腦子有點短路,隻以為是張讓想埋怨他,損他兩句,想也不想就迴到:“他還沒來我府上,我又不知這事,若是知曉,肯定不會鬧出這笑話!”
說罷,台下支持何進的大臣,一個個滿臉的失望神色。
這不是自相矛盾麽?
剛說與人家接觸過,讓人家給你當長史,轉頭又說沒來呢。
張讓聽的都想笑,人還沒搞定呢,那就說明自己也有機會啊。
“朝中文書中並無賈詡當職的記錄,莫非是你這大將軍府的門太難進?還是賈先生看不上去啊?”
話說的陰陽怪氣,讓人聽著很不舒服。
其實張讓是瞎說的,他壓根沒看有關官員記錄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