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公輸造
輿論依舊繼續,不過此時的心學弟子已經沒有多少在意,盡管他們還是會去與之辯論,可麵對詆毀時卻沒有絲毫的怒意,還會與那些詆毀者心平氣和的交談。
按照王孫昱說的,事物都有正反兩麵,他們之所以沒有能夠讓所有人信服,是因為做得還不夠好;如果好到能夠讓所有人都承認,又或有著足夠的權柄,那天下人也都會信服心學。
世人之所以犯錯,不是其本性是惡,而是受三毒六賊的侵害,姬昱鼓勵他們要多行善事,化解心中三毒,平息心之六賊。
三毒者,貪嗔癡。
六賊者,為六識所沾染的邪氣。
在近來,姬昱安排弟子們進行課後作業。
記錄下百姓所表現的過錯,並提出應當用什麽方法將其改正。
心學弟子大多都住在城中,本地的晉生大多都是城裏的讀書人,有著自己的家室和產業,自然能夠遇見很多人。
像養廣父和嬴叔虎這樣的他國來客,在空餘時間也著自己的活計。
養廣父閑暇時間會去用手中弓箭去獵殺山林的野獸,剝去皮毛售賣。
嬴叔虎則是駕車技術高超,替一些商賈和行人跑腿押送貨物。
魯生名為公輸造,懂得木匠手藝,原本就是生在木匠世家,卻因為讀書好學而來此,在城中也有施展之地。
故事要從公輸造說起。
心學弟子之中,晉國本地的讀書人多,外國的讀書人也就隻有三人。
他們告別了家鄉,就是為了能來此學到技藝,養廣父是為了能夠讓天下人改變對楚人的看法、嬴叔虎是為了學到高深的智慧走上仕途幫助秦國富強,而公輸造的想法卻很簡單,就是想要知道真理。
在魯國,卿大夫們為了一些權力而爭鬥,公輸造覺得這樣的國家不適合追求真理,又聽聞了有三個魯生帶著伯仁的屍體而歸來,公輸造問魯人甲,他們將事情的來由說明之後,公輸造便知道了王孫昱正是他所追求苦尋的大賢之人,跟在他身邊一定能夠知道真理。
於是公輸造就帶著為數不多的錢財離開了魯國。
而現在,他就在城北賣家具。
私底下,造請教了許多次姬昱,同樣被他的博學所折服。
王孫不僅精通道理,更懂得如何製造。
姬昱用炭筆在紙上畫出了幾幅家具的圖案,公輸造也就明白了應當如何製作。
木椅和躺椅、鼓風的風匣、掛衣物的掛衣架。
其中掛衣架在城中最受歡迎。
衣架在春秋時便已經存在,不過多用於搭衣物,並不是如同後世一般掛起。
春秋時期的衣架由兩根立柱支撐橫杆,立柱又有上下兩個橫杆,在橫杆中間便是橫棖,加固的同時又帶有裝飾的華麗。
這種衣架有著兩麵浮雕花紋,立柱也有撐足,在其上方兩頭做成花朵狀。
這時的人們隻是簡單的將衣物披掛在衣架上,又或是將衣物折疊存放,沒有後世掛衣架那麽方便簡捷。
不過這也是有原因的,此時的衣物比起後世的合身性尚有不足,許多貴族所穿都是寬鬆異常的衣物,自然不需要這等掛衣架,披掛在衣架上也極為方便。
可姬昱所繪畫的圖中,將夾子(之前就印製而出)和掛衣架結合,能夠掛住短衣和常服,對比後世的衣架倒是大上不少,此時的人們也稱此掛架為“王孫架”。
靠著製作木具,公輸造在城中也有一方立足之地。
他在城北租賃了一間商鋪,在城北街道之末,雖然地理位置不行,可街道上也沒多少搶活的同行,讓公輸造在短時間內就賺取了不少的錢財,不僅長久的租下了商鋪,還在城北有了一間三人同住的住所。
養廣父和嬴叔虎就是住在了公輸造分期買下的屋舍內,屋舍是以他的名義買下的,雖說是分期,可另外兩人也在為這間房子出力。
在晉國租房還要受房東房客的刁難,所以公輸造才會下決心買房。
作為同是外國他鄉的三人,合夥同住也沒有鬧出矛盾,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一日的公輸造在家具店一邊手工製作商賈定製的木具,一邊細心的留意身邊事。
作為好學的他,始終謹記著王孫的課後作業,並一直在觀察身邊的事物。
明日就是月曜日了,他作為最好學的人竟然都沒有在這三天裏觀察到百姓的過錯,他一直苦苦反思。
為什麽他就找不到這些百姓的過錯呢?聽聞他的晉人道友們都寫了很多,可他就是找不到。
作為魯人,他崇尚仁義,待人和善,可卻一直沒能找到一些敗壞德行的人。
他做完了訂做的衣架之後百無聊賴的看著繁華的街道,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
為什麽他們在短短時間都能夠找到有過錯的人,他卻沒有找到一些罪大惡極的狂人,世上那麽美好,又有什麽過錯呢?
他偶然間的翻開所記錄言行的書簡,在其中一眼看到了王孫昱所說的第十人原則。
“是不是眾生都有罪過,所以我才看不穿?”
一有此想,他迴憶起這幾日的見聞。
有郊邑而來難婢在街道上大聲喊著賣身葬夫,一旁的國人和庶人都在恥笑,那個時候,他也在恥笑。
有收粟米的商賈在旁投機取巧,用著王孫所造的衡器加重了砝碼,讓粟米稱取的重量比實際的要少得多。
公輸造原本就對此發明造物有著詳細了解,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手腳,可是那些依靠著賣取糧食獲得錢財的庶農們沒有別的選擇,如果將其揭露,商賈不再收取糧食,到時候他還會受到這些庶農的責怪,所以他沒有摻和此事,而是徑直離開。
在賣木具時,有客不斷的討價還價,原本隻要三錢的木具硬是想要一錢就拿走,公輸造和他發生了爭吵,最後還將木具銷毀。
這樣的事,有很多很多,每日都在發生。
可是他卻不以為這一切都是過錯。
往日不都是如此嗎?
長久以來,也沒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又或受到侵害。
可王孫也說過,向來如此,不一定都是對的。
要做到得道,更要突破自身的觀念。
迴憶過往,公輸造發現,他有錯、商賈有錯、庶農有錯、買賣東西有錯,這世上並不是沒有過錯,而是過錯一直伴隨著人的本身。
奇妙的感觸在公輸造心中不斷蔓延,心靈放空,心情愉悅,整個人就像是被溫水衝刷一般由內而外地感受到一股奇妙的感受。
那是思悟。
無比喜悅的公輸造朝向上河邑的方向朝拜。
“心學之理,造感受到了!”
輿論依舊繼續,不過此時的心學弟子已經沒有多少在意,盡管他們還是會去與之辯論,可麵對詆毀時卻沒有絲毫的怒意,還會與那些詆毀者心平氣和的交談。
按照王孫昱說的,事物都有正反兩麵,他們之所以沒有能夠讓所有人信服,是因為做得還不夠好;如果好到能夠讓所有人都承認,又或有著足夠的權柄,那天下人也都會信服心學。
世人之所以犯錯,不是其本性是惡,而是受三毒六賊的侵害,姬昱鼓勵他們要多行善事,化解心中三毒,平息心之六賊。
三毒者,貪嗔癡。
六賊者,為六識所沾染的邪氣。
在近來,姬昱安排弟子們進行課後作業。
記錄下百姓所表現的過錯,並提出應當用什麽方法將其改正。
心學弟子大多都住在城中,本地的晉生大多都是城裏的讀書人,有著自己的家室和產業,自然能夠遇見很多人。
像養廣父和嬴叔虎這樣的他國來客,在空餘時間也著自己的活計。
養廣父閑暇時間會去用手中弓箭去獵殺山林的野獸,剝去皮毛售賣。
嬴叔虎則是駕車技術高超,替一些商賈和行人跑腿押送貨物。
魯生名為公輸造,懂得木匠手藝,原本就是生在木匠世家,卻因為讀書好學而來此,在城中也有施展之地。
故事要從公輸造說起。
心學弟子之中,晉國本地的讀書人多,外國的讀書人也就隻有三人。
他們告別了家鄉,就是為了能來此學到技藝,養廣父是為了能夠讓天下人改變對楚人的看法、嬴叔虎是為了學到高深的智慧走上仕途幫助秦國富強,而公輸造的想法卻很簡單,就是想要知道真理。
在魯國,卿大夫們為了一些權力而爭鬥,公輸造覺得這樣的國家不適合追求真理,又聽聞了有三個魯生帶著伯仁的屍體而歸來,公輸造問魯人甲,他們將事情的來由說明之後,公輸造便知道了王孫昱正是他所追求苦尋的大賢之人,跟在他身邊一定能夠知道真理。
於是公輸造就帶著為數不多的錢財離開了魯國。
而現在,他就在城北賣家具。
私底下,造請教了許多次姬昱,同樣被他的博學所折服。
王孫不僅精通道理,更懂得如何製造。
姬昱用炭筆在紙上畫出了幾幅家具的圖案,公輸造也就明白了應當如何製作。
木椅和躺椅、鼓風的風匣、掛衣物的掛衣架。
其中掛衣架在城中最受歡迎。
衣架在春秋時便已經存在,不過多用於搭衣物,並不是如同後世一般掛起。
春秋時期的衣架由兩根立柱支撐橫杆,立柱又有上下兩個橫杆,在橫杆中間便是橫棖,加固的同時又帶有裝飾的華麗。
這種衣架有著兩麵浮雕花紋,立柱也有撐足,在其上方兩頭做成花朵狀。
這時的人們隻是簡單的將衣物披掛在衣架上,又或是將衣物折疊存放,沒有後世掛衣架那麽方便簡捷。
不過這也是有原因的,此時的衣物比起後世的合身性尚有不足,許多貴族所穿都是寬鬆異常的衣物,自然不需要這等掛衣架,披掛在衣架上也極為方便。
可姬昱所繪畫的圖中,將夾子(之前就印製而出)和掛衣架結合,能夠掛住短衣和常服,對比後世的衣架倒是大上不少,此時的人們也稱此掛架為“王孫架”。
靠著製作木具,公輸造在城中也有一方立足之地。
他在城北租賃了一間商鋪,在城北街道之末,雖然地理位置不行,可街道上也沒多少搶活的同行,讓公輸造在短時間內就賺取了不少的錢財,不僅長久的租下了商鋪,還在城北有了一間三人同住的住所。
養廣父和嬴叔虎就是住在了公輸造分期買下的屋舍內,屋舍是以他的名義買下的,雖說是分期,可另外兩人也在為這間房子出力。
在晉國租房還要受房東房客的刁難,所以公輸造才會下決心買房。
作為同是外國他鄉的三人,合夥同住也沒有鬧出矛盾,彼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這一日的公輸造在家具店一邊手工製作商賈定製的木具,一邊細心的留意身邊事。
作為好學的他,始終謹記著王孫的課後作業,並一直在觀察身邊的事物。
明日就是月曜日了,他作為最好學的人竟然都沒有在這三天裏觀察到百姓的過錯,他一直苦苦反思。
為什麽他就找不到這些百姓的過錯呢?聽聞他的晉人道友們都寫了很多,可他就是找不到。
作為魯人,他崇尚仁義,待人和善,可卻一直沒能找到一些敗壞德行的人。
他做完了訂做的衣架之後百無聊賴的看著繁華的街道,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
為什麽他們在短短時間都能夠找到有過錯的人,他卻沒有找到一些罪大惡極的狂人,世上那麽美好,又有什麽過錯呢?
他偶然間的翻開所記錄言行的書簡,在其中一眼看到了王孫昱所說的第十人原則。
“是不是眾生都有罪過,所以我才看不穿?”
一有此想,他迴憶起這幾日的見聞。
有郊邑而來難婢在街道上大聲喊著賣身葬夫,一旁的國人和庶人都在恥笑,那個時候,他也在恥笑。
有收粟米的商賈在旁投機取巧,用著王孫所造的衡器加重了砝碼,讓粟米稱取的重量比實際的要少得多。
公輸造原本就對此發明造物有著詳細了解,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手腳,可是那些依靠著賣取糧食獲得錢財的庶農們沒有別的選擇,如果將其揭露,商賈不再收取糧食,到時候他還會受到這些庶農的責怪,所以他沒有摻和此事,而是徑直離開。
在賣木具時,有客不斷的討價還價,原本隻要三錢的木具硬是想要一錢就拿走,公輸造和他發生了爭吵,最後還將木具銷毀。
這樣的事,有很多很多,每日都在發生。
可是他卻不以為這一切都是過錯。
往日不都是如此嗎?
長久以來,也沒有多少人因此而失去生命又或受到侵害。
可王孫也說過,向來如此,不一定都是對的。
要做到得道,更要突破自身的觀念。
迴憶過往,公輸造發現,他有錯、商賈有錯、庶農有錯、買賣東西有錯,這世上並不是沒有過錯,而是過錯一直伴隨著人的本身。
奇妙的感觸在公輸造心中不斷蔓延,心靈放空,心情愉悅,整個人就像是被溫水衝刷一般由內而外地感受到一股奇妙的感受。
那是思悟。
無比喜悅的公輸造朝向上河邑的方向朝拜。
“心學之理,造感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