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傳道之始
上河邑,中心講堂。
這裏是草創的教室,隻有四方之形,連屋頂都沒有完全鋪好。隻是用遮風的木板和底層的木基簡單的搭建固定,還沒有鋪做好屋頂,麵對雨水沒有抵抗能力。
在講堂之中,有著主講的講台置於正中間,旁有幾個案桌之席,姬昱打算讓其中有學問的人就坐在他旁能夠傾聽他的講道,又或在旁提出他的見解。
書生們就坐的位置都是一個簡易的草蒲團,因為位置有限,不可能放置那麽多的案桌,所以一切都是從簡。
教室很大,能夠容納下百餘人齊坐。
至於為何姬昱隻用簡單的裝飾自然也是另有深意,並不是舍不得錢財。
論錢財,姬昱將任季子四人和一些信任的侍衛當做工具人生產了許多的書籍之後,已經不需要借助周室每月的補給,甚至能夠自立門戶。
他將教室打造得平庸是為了更好的讓書生們接受知識。
人有著貧富的差距,如果讓窮書生長期接受富裕的教育,心智就會被其腐化。
貧困本身是沒有罪責的,可是沾上了富貴,就會有貪心的念頭。
姬昱本身就是想要建立一個平等有序的社會,自然不會用華麗的裝飾來破壞他的規則。
貧困自然也不是平等,隻是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以艱苦的環境用以學習是最公平的。
姬昱一開始並不打算收取聽道的費用,可有了不收費的現象就會影響整個市場,所以他還是象征性的收取了部分的錢財又或者肉幹。
在他決定了要講道的那一刻起,就有很多的書生前來聽道,其中也不乏有挑刺和不服者為了爭辯而來。
昱也沒有攔下他們,而是讓他們各自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明悟到幾分心理的姬昱在辯論和言理上已經超過了天下九成的讀書人,他有自信能講道理。
這樣的道理並不是一朝得來,而是姬昱常年與閱、偃兩個夫子學習得到的知識,加上偶爾去鄉邑走動遊曆的積累,才有了在麵對伯仁時真正悟到了他要遵行的道。
這也是一個由假我到真我的過程,姬昱從壓抑的本性中窺見了真理,才勉強因此入道。
並不是隻有苦難才能夠成就個人,機遇和契機也非常重要。
在進入講堂的鄉道上,左右都樹立著幾塊木牌。
“在此言道者,無貴賤之分。”
“在此言道者,無長幼之分。”
“在此言道者,無國係之分。”
與其說是講道的大講堂,倒不如說姬昱的目的是隻是為了更好的討論學問。
要來上課的,都會與小組的組長報備;而小組長也是由各國的代表書生擔任,小組長需要具備長期待在此地的打算,要是離開需要推薦下一個適合當然小組長的人。
當然考效小組長的德行是必不可少的。
在登記完講堂的位置之後就沒有了進入講堂的機會,不過還能夠在窗外旁聽,隻不過旁聽者不允許在外吵鬧打擾到其中的好學者。
姬昱站在講台,深吸一口氣。
這樣的場麵說到底還是帶有一些緊張的,可緊張也是他的武器,驅使著繼續行進的動力。
“二三子請就坐,跟隨各自的小組長一同坐好,勿要爭吵。”
在場的書生有很多人,他們大多都是來自晉國各地的晉生。
晉生占據了講堂中大部分的位置,中心和前排大多都是晉人。
其中有些人並不是為了取得知識和道理而來,而是為了因此而結識姬昱,又或在姬昱麵前留下些許印象。
昱沒有製止這樣的行為,他知道這樣的假學習是不能製止的。
隨著這樣一群人有序的跪坐於蒲團之上,姬昱開始了他的講道。
“今日的講道沒有主體,不知道二三子想聽什麽?有想說的話請舉手示意。”
前幾日在城中食肆偶遇姬昱的秦生和楚生同時舉起了手。
昱是認識他們的,在請示之後也讓他們說說想聽什麽。
“王孫,我想聽聽您是如何求道的。”
楚生是第一次來,當即興衝衝的說明了來此的目的。
“王孫,我想知道該怎麽得道。”
秦生說話則更為誠懇。
姬昱笑道:“在這裏可沒有身份的貴賤,你們兩個初來不知這裏的規矩,在這裏不用叫我王孫,也沒有身份的貴賤之分,有的隻是尋求道理的相同的誌者,你們要稱唿自身和講堂為同道;而我也隻是一個傳道人,和二三子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今後我們以同道之友相稱可好?”
楚生愣了一會才再次帶著試探性的說道:“道友?”
“沒錯,就是道友。人生於世間,有生而貴者,有生而殘缺者,可是唯有一樣東西不會改變,那就是道。道的存在是恆定的,它不會隨著物質的遷移而有所改變,隻會隨著人的見識而不斷豐富,可這也是不變的,因為道就在那裏。”
秦生還是有些不自在,他心中還是帶有畏懼,對這樣一個教他們道理的人,怎麽能夠用道友之稱呢?
“您是第一個傳道的人,我們能稱唿您為道祖嗎?”
姬昱皺眉,他本身是不想以高層的身份來操控講堂傳道的,如今稱唿為“道祖”更是以身份顯現出區別。
他說道:“道是天的法則,是昊天的道理,二三子稱我為道祖就是對昊天的不敬,叫我道長吧,道之長者為道長。”
“我等聽從道長之言。”
盡管說是道長,可其中狂熱的信徒已經將姬昱當做了真正的“道祖”。
在之前,姬昱就用《樵夫問道》和《巫醫問神》講述了部分對天地的思考,可是那時姬昱還未見本心,所著還有許多空缺沒有補上,在此他完善對道的理解。
“道是一個看不見的存在,他存在於人的六識之外,其所在之處哪怕是三十三重天外都無法探索。
人用心的見識去了解道,其所見也限製於人身。人是無法知道超越人自身的道理的,所能掌控的道理都是基於心的見識。我求道,可現在也隻是偏見其天涯之角,並不是說我已經明悟了道的本身。
道的玄妙,不是人能夠定義的,我們求道,不能夠好高騖遠,而是要一步一步登上求道之階。
而求道,就是對知識和智慧不斷的探索研磨,以理解釋道,這就是求道。”
上河邑,中心講堂。
這裏是草創的教室,隻有四方之形,連屋頂都沒有完全鋪好。隻是用遮風的木板和底層的木基簡單的搭建固定,還沒有鋪做好屋頂,麵對雨水沒有抵抗能力。
在講堂之中,有著主講的講台置於正中間,旁有幾個案桌之席,姬昱打算讓其中有學問的人就坐在他旁能夠傾聽他的講道,又或在旁提出他的見解。
書生們就坐的位置都是一個簡易的草蒲團,因為位置有限,不可能放置那麽多的案桌,所以一切都是從簡。
教室很大,能夠容納下百餘人齊坐。
至於為何姬昱隻用簡單的裝飾自然也是另有深意,並不是舍不得錢財。
論錢財,姬昱將任季子四人和一些信任的侍衛當做工具人生產了許多的書籍之後,已經不需要借助周室每月的補給,甚至能夠自立門戶。
他將教室打造得平庸是為了更好的讓書生們接受知識。
人有著貧富的差距,如果讓窮書生長期接受富裕的教育,心智就會被其腐化。
貧困本身是沒有罪責的,可是沾上了富貴,就會有貪心的念頭。
姬昱本身就是想要建立一個平等有序的社會,自然不會用華麗的裝飾來破壞他的規則。
貧困自然也不是平等,隻是在貧富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以艱苦的環境用以學習是最公平的。
姬昱一開始並不打算收取聽道的費用,可有了不收費的現象就會影響整個市場,所以他還是象征性的收取了部分的錢財又或者肉幹。
在他決定了要講道的那一刻起,就有很多的書生前來聽道,其中也不乏有挑刺和不服者為了爭辯而來。
昱也沒有攔下他們,而是讓他們各自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明悟到幾分心理的姬昱在辯論和言理上已經超過了天下九成的讀書人,他有自信能講道理。
這樣的道理並不是一朝得來,而是姬昱常年與閱、偃兩個夫子學習得到的知識,加上偶爾去鄉邑走動遊曆的積累,才有了在麵對伯仁時真正悟到了他要遵行的道。
這也是一個由假我到真我的過程,姬昱從壓抑的本性中窺見了真理,才勉強因此入道。
並不是隻有苦難才能夠成就個人,機遇和契機也非常重要。
在進入講堂的鄉道上,左右都樹立著幾塊木牌。
“在此言道者,無貴賤之分。”
“在此言道者,無長幼之分。”
“在此言道者,無國係之分。”
與其說是講道的大講堂,倒不如說姬昱的目的是隻是為了更好的討論學問。
要來上課的,都會與小組的組長報備;而小組長也是由各國的代表書生擔任,小組長需要具備長期待在此地的打算,要是離開需要推薦下一個適合當然小組長的人。
當然考效小組長的德行是必不可少的。
在登記完講堂的位置之後就沒有了進入講堂的機會,不過還能夠在窗外旁聽,隻不過旁聽者不允許在外吵鬧打擾到其中的好學者。
姬昱站在講台,深吸一口氣。
這樣的場麵說到底還是帶有一些緊張的,可緊張也是他的武器,驅使著繼續行進的動力。
“二三子請就坐,跟隨各自的小組長一同坐好,勿要爭吵。”
在場的書生有很多人,他們大多都是來自晉國各地的晉生。
晉生占據了講堂中大部分的位置,中心和前排大多都是晉人。
其中有些人並不是為了取得知識和道理而來,而是為了因此而結識姬昱,又或在姬昱麵前留下些許印象。
昱沒有製止這樣的行為,他知道這樣的假學習是不能製止的。
隨著這樣一群人有序的跪坐於蒲團之上,姬昱開始了他的講道。
“今日的講道沒有主體,不知道二三子想聽什麽?有想說的話請舉手示意。”
前幾日在城中食肆偶遇姬昱的秦生和楚生同時舉起了手。
昱是認識他們的,在請示之後也讓他們說說想聽什麽。
“王孫,我想聽聽您是如何求道的。”
楚生是第一次來,當即興衝衝的說明了來此的目的。
“王孫,我想知道該怎麽得道。”
秦生說話則更為誠懇。
姬昱笑道:“在這裏可沒有身份的貴賤,你們兩個初來不知這裏的規矩,在這裏不用叫我王孫,也沒有身份的貴賤之分,有的隻是尋求道理的相同的誌者,你們要稱唿自身和講堂為同道;而我也隻是一個傳道人,和二三子並沒有太多的區別。
今後我們以同道之友相稱可好?”
楚生愣了一會才再次帶著試探性的說道:“道友?”
“沒錯,就是道友。人生於世間,有生而貴者,有生而殘缺者,可是唯有一樣東西不會改變,那就是道。道的存在是恆定的,它不會隨著物質的遷移而有所改變,隻會隨著人的見識而不斷豐富,可這也是不變的,因為道就在那裏。”
秦生還是有些不自在,他心中還是帶有畏懼,對這樣一個教他們道理的人,怎麽能夠用道友之稱呢?
“您是第一個傳道的人,我們能稱唿您為道祖嗎?”
姬昱皺眉,他本身是不想以高層的身份來操控講堂傳道的,如今稱唿為“道祖”更是以身份顯現出區別。
他說道:“道是天的法則,是昊天的道理,二三子稱我為道祖就是對昊天的不敬,叫我道長吧,道之長者為道長。”
“我等聽從道長之言。”
盡管說是道長,可其中狂熱的信徒已經將姬昱當做了真正的“道祖”。
在之前,姬昱就用《樵夫問道》和《巫醫問神》講述了部分對天地的思考,可是那時姬昱還未見本心,所著還有許多空缺沒有補上,在此他完善對道的理解。
“道是一個看不見的存在,他存在於人的六識之外,其所在之處哪怕是三十三重天外都無法探索。
人用心的見識去了解道,其所見也限製於人身。人是無法知道超越人自身的道理的,所能掌控的道理都是基於心的見識。我求道,可現在也隻是偏見其天涯之角,並不是說我已經明悟了道的本身。
道的玄妙,不是人能夠定義的,我們求道,不能夠好高騖遠,而是要一步一步登上求道之階。
而求道,就是對知識和智慧不斷的探索研磨,以理解釋道,這就是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