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月光,撒在趙盾窗戶下的案桌上,此時已經變了模樣。
銀光映照著窗外的桑樹和那一輪圓月,趙盾就跪坐在案桌前,此刻也能從銀光處看到他剛毅的臉龐。
他不是在欣賞月景,而是在向月光述說著他的愁怨。
人定之時,他輾轉難眠,在床榻上翻來覆去也睡不著。
他想要訴說著他心中的不滿,可是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想要寫在竹簡上又擔心他人看見。
欲箋心事,不知何言。
他坐於蓬窗之下,持樽飲下甘泉之水。
上古時期的人就崇尚自然,認為像泉水那樣的活水是天下的淨水,所以貴族自然不是喝井水。
在貴族的院落中,不僅有著水缸和水井,於室內還有日用的水壺,裏麵盛備清泉水。
泉水是由仆人白日前往鄉邑外山間的溪泉所盛,天然無害、多年來也不見問題。仆人取桶盛泉水裝於主家使用的水缸,而像他們那些仆從,則是飲用另外從水井取出的井水,他們將井水放置在仆從所住的院落,也不是缺水時去打水。
水井的水一般供應仆從飲用、洗衣,貴族所飲用、煮食都使用他們打的泉水。
趙盾放下樽,看著其中還剩餘的清水,怎麽也看不出有蟲物。
他又想到了他父親與他說的那些話。
“王孫者,天下少有之善,他既然以此關心我,那你也可以用這樣的機會接近他,與他結交;
這樣對你、對趙氏都沒有害處。”
趙盾雖然有著手段和城府,可他也讀過書,崇尚那些有德行的君子。要他為了這樣而去接近王孫,他有些做不到。
可趙衰還對他說,“成大事者不惜其身,你為了政權都能夠在我這裏要到了嫡子的位置,那又為何對王孫有著特殊的待遇呢?”
趙衰說得也很清楚,他能夠爭奪兄弟之間的權力,也能夠向王孫那樣的外人身上謀取相應的利益。
趙盾歎了一口氣,或許這就是他的命運。
從狄國來到晉國之後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要這樣做。
他認同王孫有著君子的德行,可現在卻要懷著不好的目的接近他,這讓他一直都睡不著,也就有了先前那一幕。
趙盾舔了舔他的幹褐的嘴角,他原先並不怎麽熬夜,古人也沒有熬夜的習慣。
可在入仕之後趙盾有了熬夜的習慣,他在晉國沒有自己的班底為了出人頭地,他必須要自己不斷的努力。
入晉國朝政之後他時常在夜色之中翻閱工作的奏簡,可是為了一個人而睡不著還是頭一遭。
他看著案桌上的銀光上照映出他的臉龐,有了質問。
“你難道要做做一個加害於君子的小人嗎?王孫在聽父親有疾還能幫助我說出治療的方法,可我現在卻要別用用心的接近他。”
秋日夜晚的蟬鳴漸漸停歇,似乎也預告了蟬已經在秋季死去。
趙盾緊了緊有些受涼的身子,起身走迴了床榻。
“但願王孫沒有什麽值得利用的地方,也希望我不會因為利益而損害他。”
帶著些許幻想,趙盾陷入了沉眠。
盡管他知道趙氏會利用他與王孫交好的機會利用他,可是他沒有選擇。趙衰是他的父親,也是趙氏的家主,這樣的命令是不能違背的。
他隻能用著可憐的良知對自己說謊,自欺欺人。
同樣的故事也在許多地方演繹著。
他們都是晉國卿大夫的後代,或多或少都受到他們父輩的指使去結交王孫昱,盡管他們都知道為了目的而接近他人是不道德的,可因為他們的身份隻能默認這樣的行徑,有些世家弟子因為氏族交給他結交王孫的行為而感到榮幸。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參加那次宴會後,有著許多的士人和官吏時常拜訪王孫。
因為如此,上河邑的邑士也在近來決定要修整好道路,不能讓那些貴族們抱怨他們地方的狹小與顛簸。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對於姬昱來說卻不是這樣。
因為來往拜訪者繁多,他隻能抽出少部分的時間去觀閱史書,平常也不能隨意的去走訪各地,他的時間變得很零碎,在與郭偃學習的時候也會有時心不在焉。
他要忙於接待從各地前來拜訪的貴族弟子和迴訪送禮的貴族,門庭若市的庭院也被他改造成了設有許多席位的招待之地。
姬昱沒有一天是能夠清閑下來的,也不知道那些晉人各自打著什麽算盤;一個兩個拜訪者還能夠分析,可超過了數量就沒有那麽多心思去思考他們來的目的,隻能夠大體知道他們是為了結交而來。
當沒有了充裕的時間,姬昱學習的進度將會拉長許多。
不過他也會利用一些空閑之時靜心細讀史書。
學習是不能夠中止的,一天不學就會有許多的知識遺漏;
一天不學,自己知道;兩天不學,夫子知道;三天不學,原本懂的東西也會遺忘。
為此姬昱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讓來拜訪的貴族們也一並學習。
對於那些來訪的賓客,姬昱沒有用傳統的方式接待,而是將他們都叫到了一處空曠的院落之中吟誦周禮、探討德行,一些不合群、隻是為了利益而來的貴族因難而退,越來越少人每日拜訪。
他們不是君子,恪守禮法對他們有些人來說就像是管監在牢獄之中艱難度日,所以他們不願意聽信仁義和道德,拜訪的次數也就逐漸變少,到後來也就慢慢的疏遠了。
姬昱對此十分滿意,他也能夠借此看清他們的目的和本性。
在這個時代,高尚的人會講究德行、遵守禮法。
哪怕是奸佞小人,也會在身上披有一層仁義的外衣;因為仁義是大時代所提倡的,這個時代沒有學曆和文憑,能夠知道的,也就是眾人口中流傳的德行。
上位者在意名聲,寧願利益受到損害也要維護好時代所提倡的仁義道德。
德行越高尚,說明“學曆”就越高,能夠勝任的職位也就越多,這也是為什麽國君會挑選出有德行的人擔任士。
卿大夫之流是能夠世襲的爵位,他們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去損害他人;而貴族又不會擔任底層工作者,所以他們會選出有才能德行的人(大多都是老實人)來為他們工作,這樣上層利益不會受到侵害,下層的利益也有那些有德行的小官吏來維護,這也就是此時的朝政體係。
透過這一層,也能夠看到為何儒道會倍受各時代的推崇。
上位者逐道,中位者逐利,下位者逐德。
銀光映照著窗外的桑樹和那一輪圓月,趙盾就跪坐在案桌前,此刻也能從銀光處看到他剛毅的臉龐。
他不是在欣賞月景,而是在向月光述說著他的愁怨。
人定之時,他輾轉難眠,在床榻上翻來覆去也睡不著。
他想要訴說著他心中的不滿,可是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想要寫在竹簡上又擔心他人看見。
欲箋心事,不知何言。
他坐於蓬窗之下,持樽飲下甘泉之水。
上古時期的人就崇尚自然,認為像泉水那樣的活水是天下的淨水,所以貴族自然不是喝井水。
在貴族的院落中,不僅有著水缸和水井,於室內還有日用的水壺,裏麵盛備清泉水。
泉水是由仆人白日前往鄉邑外山間的溪泉所盛,天然無害、多年來也不見問題。仆人取桶盛泉水裝於主家使用的水缸,而像他們那些仆從,則是飲用另外從水井取出的井水,他們將井水放置在仆從所住的院落,也不是缺水時去打水。
水井的水一般供應仆從飲用、洗衣,貴族所飲用、煮食都使用他們打的泉水。
趙盾放下樽,看著其中還剩餘的清水,怎麽也看不出有蟲物。
他又想到了他父親與他說的那些話。
“王孫者,天下少有之善,他既然以此關心我,那你也可以用這樣的機會接近他,與他結交;
這樣對你、對趙氏都沒有害處。”
趙盾雖然有著手段和城府,可他也讀過書,崇尚那些有德行的君子。要他為了這樣而去接近王孫,他有些做不到。
可趙衰還對他說,“成大事者不惜其身,你為了政權都能夠在我這裏要到了嫡子的位置,那又為何對王孫有著特殊的待遇呢?”
趙衰說得也很清楚,他能夠爭奪兄弟之間的權力,也能夠向王孫那樣的外人身上謀取相應的利益。
趙盾歎了一口氣,或許這就是他的命運。
從狄國來到晉國之後想要出人頭地就必須要這樣做。
他認同王孫有著君子的德行,可現在卻要懷著不好的目的接近他,這讓他一直都睡不著,也就有了先前那一幕。
趙盾舔了舔他的幹褐的嘴角,他原先並不怎麽熬夜,古人也沒有熬夜的習慣。
可在入仕之後趙盾有了熬夜的習慣,他在晉國沒有自己的班底為了出人頭地,他必須要自己不斷的努力。
入晉國朝政之後他時常在夜色之中翻閱工作的奏簡,可是為了一個人而睡不著還是頭一遭。
他看著案桌上的銀光上照映出他的臉龐,有了質問。
“你難道要做做一個加害於君子的小人嗎?王孫在聽父親有疾還能幫助我說出治療的方法,可我現在卻要別用用心的接近他。”
秋日夜晚的蟬鳴漸漸停歇,似乎也預告了蟬已經在秋季死去。
趙盾緊了緊有些受涼的身子,起身走迴了床榻。
“但願王孫沒有什麽值得利用的地方,也希望我不會因為利益而損害他。”
帶著些許幻想,趙盾陷入了沉眠。
盡管他知道趙氏會利用他與王孫交好的機會利用他,可是他沒有選擇。趙衰是他的父親,也是趙氏的家主,這樣的命令是不能違背的。
他隻能用著可憐的良知對自己說謊,自欺欺人。
同樣的故事也在許多地方演繹著。
他們都是晉國卿大夫的後代,或多或少都受到他們父輩的指使去結交王孫昱,盡管他們都知道為了目的而接近他人是不道德的,可因為他們的身份隻能默認這樣的行徑,有些世家弟子因為氏族交給他結交王孫的行為而感到榮幸。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參加那次宴會後,有著許多的士人和官吏時常拜訪王孫。
因為如此,上河邑的邑士也在近來決定要修整好道路,不能讓那些貴族們抱怨他們地方的狹小與顛簸。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不過對於姬昱來說卻不是這樣。
因為來往拜訪者繁多,他隻能抽出少部分的時間去觀閱史書,平常也不能隨意的去走訪各地,他的時間變得很零碎,在與郭偃學習的時候也會有時心不在焉。
他要忙於接待從各地前來拜訪的貴族弟子和迴訪送禮的貴族,門庭若市的庭院也被他改造成了設有許多席位的招待之地。
姬昱沒有一天是能夠清閑下來的,也不知道那些晉人各自打著什麽算盤;一個兩個拜訪者還能夠分析,可超過了數量就沒有那麽多心思去思考他們來的目的,隻能夠大體知道他們是為了結交而來。
當沒有了充裕的時間,姬昱學習的進度將會拉長許多。
不過他也會利用一些空閑之時靜心細讀史書。
學習是不能夠中止的,一天不學就會有許多的知識遺漏;
一天不學,自己知道;兩天不學,夫子知道;三天不學,原本懂的東西也會遺忘。
為此姬昱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讓來拜訪的貴族們也一並學習。
對於那些來訪的賓客,姬昱沒有用傳統的方式接待,而是將他們都叫到了一處空曠的院落之中吟誦周禮、探討德行,一些不合群、隻是為了利益而來的貴族因難而退,越來越少人每日拜訪。
他們不是君子,恪守禮法對他們有些人來說就像是管監在牢獄之中艱難度日,所以他們不願意聽信仁義和道德,拜訪的次數也就逐漸變少,到後來也就慢慢的疏遠了。
姬昱對此十分滿意,他也能夠借此看清他們的目的和本性。
在這個時代,高尚的人會講究德行、遵守禮法。
哪怕是奸佞小人,也會在身上披有一層仁義的外衣;因為仁義是大時代所提倡的,這個時代沒有學曆和文憑,能夠知道的,也就是眾人口中流傳的德行。
上位者在意名聲,寧願利益受到損害也要維護好時代所提倡的仁義道德。
德行越高尚,說明“學曆”就越高,能夠勝任的職位也就越多,這也是為什麽國君會挑選出有德行的人擔任士。
卿大夫之流是能夠世襲的爵位,他們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去損害他人;而貴族又不會擔任底層工作者,所以他們會選出有才能德行的人(大多都是老實人)來為他們工作,這樣上層利益不會受到侵害,下層的利益也有那些有德行的小官吏來維護,這也就是此時的朝政體係。
透過這一層,也能夠看到為何儒道會倍受各時代的推崇。
上位者逐道,中位者逐利,下位者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