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兩位謀臣


    “卿雖年未弱冠,然才華橫溢,深得吾心,故吾今欲用汝軍中謀士,君意下如何?”


    曹操這句話一說,滿朝文武皆是大吃一驚。


    這是公然挖張繡的牆腳啊!


    “賊子敢爾!”


    原本自始至終一言不發的趙雲聞言,雙目寒光一閃,當即向前邁出一步。


    上朝是不允許攜帶武器的。


    即便如此,赤手空拳的趙雲隻是向前邁出了一步,附近幾人便感覺一股威壓撲麵而來。


    曹操首當其衝,自然感受最深。


    他當初在汝南的時候就已經親眼見過趙雲的勇猛,但直到此時此刻,他卻發現自己還是低估了張繡這位師弟的厲害。


    因為直麵趙雲的他幾乎都要喘不過氣來。


    曹操毫不懷疑,此時的趙雲若想殺死自己,簡直如同探囊取物。


    但他同樣也知道,趙雲是絕對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對自己出手。


    這時負責禮儀的官員立刻開口嗬斥:“趙雲,汝殿前失儀!還不速速退下!”


    諸葛亮也伸手拉了趙雲一把。


    趙雲迴過頭來,看到諸葛亮的眼神,便重新退到諸葛亮身旁。


    但一雙眼睛卻依舊牢牢盯著曹操。


    諸葛亮則是緩緩開口,“亮多謝司空厚愛,不知司空可否聽我一言?”


    曹操有些意外,看了眼前的少年一眼,好奇地問道:“請講。”


    隻聽諸葛亮一字一句地說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曹公雖貴為司空,卻為亂世奸雄,實非亮之明主。”


    曹操頓時就不說話了。


    諸葛亮明擺著是說他不如張繡。


    許劭對曹操的評價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對張繡的評價卻是“一時之雄,雖亂世可安”。


    毫無疑問,如今當屬亂世。


    兩人的境界自是高下立判。


    “好膽量!”


    曹操不怒反笑,“汝年紀輕輕,不知世道險惡,就不怕吾殺了你嗎?”


    聽到曹操在朝堂之下公然威脅要殺人,眾人雖然憤怒,卻也無可奈何。


    因為如今的諸葛亮隻是一介平民。


    曹操位列當朝三公,開口威脅一個平民根本不算什麽大事。


    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是被張繡派來送傳國玉璽的使者,換個場合就算把人殺了都沒事。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


    諸葛亮盯著曹操,哂然一笑,“……名可垂於竹帛也。”


    渾然沒有把曹操的威脅放在心上。


    諸葛亮的這副姿態讓曹操再一次感慨起他的膽量。


    曹操原本就不是真的想挖張繡牆腳。


    畢竟此時諸葛亮的才華並沒有展現出來。


    或者說,他展現出來的才華沒有引起曹操足夠的重視。


    曹操之所以會這麽說,純粹隻是為了惡心張繡罷了。


    如今見諸葛亮並不買賬,他便轉向劉協,給出了自己拒絕給張繡拜將封侯的理由:


    “張繡打敗袁術,奪迴傳國玉璽,有功於社稷。


    然其卻不能擒獲袁術,便是未盡全功。


    假以時日,此賊北上投奔袁紹,若二人協力,恐成心腹大患。


    是以國家賞賜過重,某以為不妥。”


    眾人一聽便皺起了眉頭。


    曹操這就是在雞蛋裏挑骨頭。


    如今的袁術已經是喪家之犬,地盤丟了,玉璽沒了,就算真的跑了恐怕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再追隨他。


    再說張繡的戰報裏隻說袁術失蹤,搞不好在大戰中被殺了也有可能。


    所以袁術的下落已經難以再影響大局。


    但曹操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


    主要是如今雖然已是群雄並起的局勢,但袁術卻是唯一一個僭稱帝號的人。


    如果讓他就這樣公然在外晃來晃去,的確有損朝廷那本來就不多的顏麵。


    眾人麵麵相覷,一時不知應該做何表態。


    此時孔融勇敢地站了出來,當眾反駁道:


    “曹公所言差矣!


    袁紹與袁術雖為兄弟,卻非一路之人。


    紹乃朝廷親封大將軍,若袁術當真投之,朝廷亦可令其交出袁術。


    至於壽春大戰,張繡以少勝多,又奪迴傳國玉璽,已是不易,又豈能因此削減獎賞?”


    不少人聽到孔融這話暗暗點頭。


    曹操剛剛隻是起了個頭,此時自然不會繼續親自下場跟孔融爭辯,自有荀彧出列:


    “此舉並非削減獎賞,賞罰原本便理應分明,有功當賞,有過當罰。”


    孔融冷笑一聲:“難道在尚書令看來,張將軍大敗袁術,奪迴傳國玉璽反倒是有過了?”


    荀彧心平氣和:“敗袁術,奪玉璽為功,跑了袁術是為過。”


    孔融怒道:“你這是強詞奪理!”


    荀彧笑道:“彧這是以理服人。”


    “嗬嗬,若論以理服人,何人比我更懂?”


    “事實勝於雄辯。”


    眼見兩人誰都說服不了誰,且有越爭越兇之勢,曹操終於說話了,並且一開口就是一錘定音之勢:


    “朝堂之上如此爭執不休,成何體統,此事容後再議。”


    孔融見再這樣爭執下去的確不是辦法,朝堂之上又再無他人應援,也隻能就此做罷。


    但他也暗暗打定主意,等今日下朝之後就聯絡其他人,務必要幫張繡把這件事情辦成。


    相比於憤怒的孔融,諸葛亮倒是顯得很淡定,平靜地和趙雲一起離開。


    臨行之前又看了看剛剛和孔融爭辯的荀彧一眼。


    正好荀彧也望了過來。


    原本曆史上曹魏和蜀漢的首席謀臣就這樣毫無預兆的相互對視,兩人目光交錯,均是一陣恍惚。


    “豈有此理,當真是豈有此理!”


    孔融迴到府中也不避諱,當著趙雲和諸葛亮的麵就破口大罵起來:


    “曹賊因私廢公,簡直無恥之尤!


    子龍、孔明,你們莫要擔心,融定能說服陛下,拜張將軍為揚州牧。”


    趙雲點了點頭表示感謝,諸葛亮則是微笑著搖了搖頭。


    孔融見狀不悅道:“孔明這是何意?莫非不是相信在下?”


    “非不信文舉,隻是亮今日觀之,滿朝之中非操宗族,便是出其門下,又有誰肯盡忠討賊?”


    諸葛亮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孔融當即一怔。


    他思慮片刻,緩緩開口:“孔明之言有理,若成此事,非國戚不能行也,某或可去尋車騎將軍國舅董承。”


    “董承?”


    畢竟是對朝堂不夠了解,所以諸葛亮聽到這個名字時本能的就是一陣迷茫。


    孔融也知道諸葛亮並不了解董承,主動解釋道:


    “此人說來倒與張將軍頗淵源:他初從西涼軍,為董卓女婿牛輔部曲。


    後護衛陛下自長安東歸洛陽,拜為衛將軍,受封列侯。


    他本為靈帝之母董太後之侄,其女亦嫁於陛下,是為董貴人。


    今年年初,又被陛下拜為車騎將軍,並得以開府。”


    諸葛亮一聽就明白了,這人跟當初的大將軍何進一樣,是為外戚。


    隻聽孔融接著說道,“董國舅多赴國難,吾素知之,若得其相助,此事定可行之。”


    孔融說得篤定,但諸葛亮卻並不看好。


    倘若隻憑一個董承就能改變曹操的主意,那他也不會權傾朝朝野了。


    不過孔融怎麽說都是為了張繡的事情奔波,諸葛亮也不好說打擊的話,隻是叮囑他一定要小心謹慎,凡事以保護自身安全為上。


    孔融聞言笑道,“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未曾想孔明伱年紀輕輕,處事卻是這般謹慎。”


    諸葛亮也笑:“若文舉因此事被曹操忌恨,主公勢必責怪,便是亮也於心不安。”


    “大丈夫處世,不能建立功業,不幾與草木同腐乎?”


    孔融哈哈大笑,拍了拍諸葛亮的肩膀,問道,“倒是融有一事一直頗為好奇,不知孔明可否替為兄解惑?”


    諸葛亮點頭:“但說無妨。”


    “我等皆是年到二十方才束發結冠,由家中長輩賜字,可孔明你如今不過十八,怎的早早就取了字?”


    原本一直沒有插口的趙雲聽到這句話,也是好奇地轉向諸葛亮。


    他比孔融知道的更多。


    當初張繡在豫章第一次見到諸葛玄的時候,後者就提到過諸葛亮的字是孔明。


    那時諸葛亮才十六歲。


    諸葛亮聽到這個問題,沒有說話,隻是長長歎了口氣。


    孔融見狀連忙說道,“若有不便,不說便是。”


    “倒也無甚不可言。”


    諸葛亮輕輕搖了搖頭,緩緩說道,“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故與幼弟隨叔父生活。


    後長兄子瑜因戰亂與某等失散,吾便與幼弟和兩位家姐隨叔父一同前往荊州。”


    說到這裏,諸葛亮頓了一頓。


    都說張繡跟曹操有仇,其實諸葛亮同樣也跟曹操有仇。


    如果不是當初曹操出兵徐州征討陶謙,他們一家人也不會背井離鄉,前往荊州。


    “因一路見生靈塗炭,亮叔心有所感,便提前為亮束發取字,以示亮已成人。”


    聽完諸葛亮的話,趙雲和孔融心裏都有些不是滋味。


    兩人都不知道這個看上去意氣風發的少年身上竟然還有這麽一段往事。


    孔融更是連聲道歉,因為他讓諸葛亮想起了這段並不愉快的往事。


    諸葛亮卻並不介意,反過來安慰孔融不必為此事介懷。


    等到孔融離開,諸葛亮便對趙雲說道,“子龍,文舉此去必徒勞無功,我等亦當早做準備。”


    趙雲也不問原因,點了點頭,自去安排。


    再說漢帝劉協自朝中迴到後宮,便對著伏皇後哭訴起來:


    “朕自即位以來,奸雄並起:先受董卓之殃,後遭李傕、郭汜之亂。


    常人未受之苦,吾與汝當之。


    後得曹操,本以為社稷之臣,不意專國弄權,擅作威福。


    朕每見之,背若芒刺。


    昔日圍場之上,他便身迎唿賀,無禮已極!


    如今竟連朕封賞功臣之事也要插足,可見其早晚必有異謀,彼時吾夫婦不知死所也!”


    伏皇後聽到劉協的話,忍不住反問道:“滿朝公卿,俱食漢祿,竟無一人能救國難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在下張繡,有何貴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烈日吹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烈日吹冰並收藏三國:在下張繡,有何貴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