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定幾個主要大國之後,特魯尼又旋風般的出訪了以中東國家為主的產油國。
隻是,在這些原本應該追隨花旗的國家那裏,特魯尼並沒獲得想要的東西,連沙地國的態度都很冷淡。
在特魯尼訪問沙地國的時候,薩拉曼國王就明確提到,支持花旗能夠給沙地國帶來什麽好處?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華夏並不具備讓可控聚變實現商用的技術,花旗就會終止正在進行的研究嗎?
顯然,特魯尼沒法迴答這個問題,也就沒能說服薩拉曼國王。
很簡單,特魯尼去沙地國尋求支持,給出的理由是,隻要華夏在可控聚變領域取得決定性突破,那麽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沙地國,因為沙地國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輸出國,更是歐佩克集團的領袖。如果石油失去了價值,沙地國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別說現在的富裕,恐怕到時候讓兩千多萬國民填飽肚皮都有問題。以沙地國的政治體製與國內情況,隻要經濟出了問題,那麽以薩拉曼國王為首的王室將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特魯尼由此相信,沙地國會無條件的支持花旗。
隻可惜,特魯尼低估了薩拉曼國王的智慧。
確實是華夏首先在可控聚變領域發起競賽,可是花旗也不是善類。更重要的是,以沙地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左右與影響這場競賽,隻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立場。雖然沙地國的國家安全高度依賴花旗,但是經濟上卻高度依賴華夏。隻是從貿易來看,華夏與沙地國的貿易額就是花旗跟沙地國的數十倍。在投資上,華夏同樣是花旗的數十倍。看得更長遠一點,石油終究還有價值,特別是在化工領域,而華夏有十四億人口,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達到二十億,需要的化工品肯定比花旗多得多。在華夏的經濟發展起來後,本國開采石油的成本必然遠遠超過從國外進口,因此華夏仍然會大量進口石油。別的不說,隻是養活十幾億國民,對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產品的需求極其巨大,也必然能在經濟上為輸出石油的沙地國提供更多的機會。
反過來,花旗呢?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花旗在經濟領域對沙地國的幫助都不會太大。
對於必須確保經濟穩定的沙地國來說,華夏明顯更有吸引力。
當然,薩拉曼國王隻是態度冷淡,不過也答應,沙地國將履行跟花旗簽署的軍事同盟條約,即在戰爭期間為花旗提供包括軍事基地在內的必要幫助。隻不過,也僅限於此,沙地國不會派兵參戰。
換個角度來看,就能明白,沙地國其實是在等結果,即誰贏了就跟誰混。
其實,這也是眾多小國力求自保的唯一辦法。
在酋長國,特魯尼得到的是相同的答複。因為受到沙地國的影響,所以其他幾個海灣小國的態度全都一樣,保持中立。
唯一例外的是兩河國。
在特魯尼提出,近期有可能爆發一場戰爭,希望得到兩河國當局支持之後,兩河國總統立即表示,堅決反對通過戰爭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希望特魯尼能為民眾著想,通過談判與協商解決問題。
這下,特魯尼被將住了。
顯然,兩河國不會支持由花旗發動的戰爭,更別說是有可能把華夏卷進來的戰爭。
對於這個結果,特魯尼很是氣憤,不過並沒感到意外。
三年多前,在特魯尼的推動之下,花旗結束了在中東地區的反恐行動,而且為了從反恐戰爭的泥潭中脫身,還置兩河國的安危於不顧。如果不是華夏的遠航艦隊及時到達,出動艦載航空兵提供支持,而且華夏還慷慨解囊,為兩河國提供了大量援助,恐怕數萬名在摩蘇爾激戰的兩河國將士都將殉難。雖然整個作戰行動隻持續數日,而且華夏在此之後並沒重點加強跟兩河國的關係,但是在兩河國軍民的眼裏,華夏才是能夠依靠的朋友,而花旗根本就不在乎兩河國的利益。此後的數年,兩河國與花旗的關係漸漸疏遠,而現任總統對花旗更沒有半點好感。
很簡單,兩河國現任總統的三個兒子當中,長子與次子在三年前戰死於摩蘇爾城外。
即便在國家層麵上,兩河國也更親近華夏。
現在,華夏是兩河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兩河國是華夏的第四大石油來源國,輸出到華夏的石油占到了兩河國石油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華夏在兩河國的投資超過一千億華元,相當於兩河國獲得的外來資本的一半。來自華夏的商品充斥著兩河國的市場,深入到兩河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麵麵。
有了這些,兩河國顯然不會跟華夏為敵。
別說出兵參戰,恐怕連借道給花旗軍隊都不可能。
特魯尼出訪的最後一站是波斯的另外一個鄰國,而且是花旗的盟國,即北約成員突厥斯坦共和國。
在這裏,特魯尼隻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借道出兵。
讓他沒有想到,不過也在他預料之中的是,突厥斯坦拒絕了特魯尼的要求,而且提到這不在北約的共同防衛義務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按照北約的規定,在沒有涉及成員國本土安全的情況下,突厥斯坦有權拒絕非共同安全性質的軍事義務。別說是借道出兵,連借用突厥斯坦的軍事基地都不行。
當時,突厥斯坦總統隻答應,在執行防衛性質的軍事行動的時候,可以向花旗軍隊提供基地。
這下,問題變得有點棘手了。
兩河國與突厥斯坦都拒絕讓花旗軍隊借道,而波斯的另外一個另國,東麵的巴鐵顯然也不會答應。波斯的其他四個鄰國,全都是內陸國家。也就是說,沒有能直接攻打波斯本土的地麵通道。
隻是海空打擊?
顯然遠遠不夠!
先不說波斯是一個擁有七千萬人口的國家,而且國土遼闊,有很大的戰略縱深。如果隻是一場由海軍與空軍表演的戰爭,對華夏的影響必然微乎其微。首先,波斯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防空力量,肯定能堅持一段時間。其次,波斯可以利用陸上通道,特別是與巴鐵的幾條公路與鐵路獲得來自華夏的支援,能堅持得更久。最後,華夏根本用不著直接出兵參戰,隻需要把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送往波斯,就能讓花旗陷入戰爭泥潭,用極小的代價來拖住花旗。
長時間的戰略封鎖?
同樣沒多大意義。
不是說花旗辦不到,而是根本不可能通過戰略封鎖來壓垮波斯。別忘了,花旗等西方國家對波斯的製裁持續數十年,不但沒有壓垮波斯,反到讓波斯成為了海灣地區唯一擁有自主工業的國家。現在還有華夏撐腰,再封鎖幾十年的話,恐怕波斯會成為海灣地區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
此外,封鎖的成本極為高昂。
隻是在軍事上,就需要花旗在海灣與阿拉伯海隨時保持三支航母戰鬥群,而花旗海軍總共就隻有十一支航母戰鬥群。考慮到航母等艦艇需要定期維護,在航率不會太高,所以花旗海軍最多隻能讓三分之一的航母保持在部署狀態。很明顯,拿三艘航母封鎖波斯,花旗海軍在其他地方就沒什麽兵力可用了。
通過兩棲登陸開辟地麵戰場?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很簡單,波斯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國家,而且沿海平原極為狹窄,從海岸線往內陸推進幾十千米就進入了波斯高原。也就是說,通過兩棲登陸最多能占領波斯的沿海地區,卻無法向內陸推進。隻要波斯采用堅壁清野的戰術,主動從港口等沿海城市撤離,而且在撤退之前摧毀碼頭等基礎設施,那麽花旗軍隊在登陸之後就不可能立即向內陸推進,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修複基礎設施。別說太久,哪怕僅幾個月,花旗軍隊都將麵對七千萬憤怒的波斯軍民發起的全麵反擊。
用空降兵攻占波斯腹地的重要城市?
顯然,同樣隻能設想,沒有任何一名將軍會采取這樣的行動。
關鍵就是,波斯不是小國,波斯最強大的就是陸軍。讓輕裝空降兵去敵人的腹地跟重型裝甲部隊死磕?哪怕花旗空軍能夠奪得絕對製空權,花旗海軍能提供遠程火力支援,空降過去的花旗大兵必然是兇多吉少。
使用戰術核武器?
特魯尼肯定沒有發瘋,也就絕對不會做這種自掘墳墓的蠢事。
顯然,這是一個怎麽也繞不過去,必須得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其實,解決辦法隻有一個,即盯住波斯的軟肋,西部的胡齊斯坦省,以此為突破口殺入波斯境內。
胡齊斯坦省與兩河國接壤,是波斯唯一的低地省份。
此外,胡齊斯坦省也是波斯的主要石油產地。
隻要能攻占胡齊斯坦省,就能在此跟波斯軍隊對壘,耗光波斯的軍事力量,同時達到抬升國際油價的目的。
問題是,要從胡齊斯坦省突破,就必須借道兩河國。
特魯尼訪問兩河國,其實就是希望兩河國能夠讓花旗軍隊國境。在此之後,他又安排國務卿亨克爾三次出訪兩河國。隻是在經過幾次會談之後,兩河國總統依然不肯答應。剩下的辦法就隻有一個,強行通過兩河國,一並控製兩河國唯一港口城市。從軍事角度講,這是一個很完美的解決辦法。
隻不過,需要特魯尼考慮的顯然不是軍事上的問題。
隻是,在這些原本應該追隨花旗的國家那裏,特魯尼並沒獲得想要的東西,連沙地國的態度都很冷淡。
在特魯尼訪問沙地國的時候,薩拉曼國王就明確提到,支持花旗能夠給沙地國帶來什麽好處?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華夏並不具備讓可控聚變實現商用的技術,花旗就會終止正在進行的研究嗎?
顯然,特魯尼沒法迴答這個問題,也就沒能說服薩拉曼國王。
很簡單,特魯尼去沙地國尋求支持,給出的理由是,隻要華夏在可控聚變領域取得決定性突破,那麽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沙地國,因為沙地國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輸出國,更是歐佩克集團的領袖。如果石油失去了價值,沙地國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別說現在的富裕,恐怕到時候讓兩千多萬國民填飽肚皮都有問題。以沙地國的政治體製與國內情況,隻要經濟出了問題,那麽以薩拉曼國王為首的王室將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特魯尼由此相信,沙地國會無條件的支持花旗。
隻可惜,特魯尼低估了薩拉曼國王的智慧。
確實是華夏首先在可控聚變領域發起競賽,可是花旗也不是善類。更重要的是,以沙地國的國力根本不可能左右與影響這場競賽,隻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立場。雖然沙地國的國家安全高度依賴花旗,但是經濟上卻高度依賴華夏。隻是從貿易來看,華夏與沙地國的貿易額就是花旗跟沙地國的數十倍。在投資上,華夏同樣是花旗的數十倍。看得更長遠一點,石油終究還有價值,特別是在化工領域,而華夏有十四億人口,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達到二十億,需要的化工品肯定比花旗多得多。在華夏的經濟發展起來後,本國開采石油的成本必然遠遠超過從國外進口,因此華夏仍然會大量進口石油。別的不說,隻是養活十幾億國民,對化肥、農藥、塑料薄膜等產品的需求極其巨大,也必然能在經濟上為輸出石油的沙地國提供更多的機會。
反過來,花旗呢?
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花旗在經濟領域對沙地國的幫助都不會太大。
對於必須確保經濟穩定的沙地國來說,華夏明顯更有吸引力。
當然,薩拉曼國王隻是態度冷淡,不過也答應,沙地國將履行跟花旗簽署的軍事同盟條約,即在戰爭期間為花旗提供包括軍事基地在內的必要幫助。隻不過,也僅限於此,沙地國不會派兵參戰。
換個角度來看,就能明白,沙地國其實是在等結果,即誰贏了就跟誰混。
其實,這也是眾多小國力求自保的唯一辦法。
在酋長國,特魯尼得到的是相同的答複。因為受到沙地國的影響,所以其他幾個海灣小國的態度全都一樣,保持中立。
唯一例外的是兩河國。
在特魯尼提出,近期有可能爆發一場戰爭,希望得到兩河國當局支持之後,兩河國總統立即表示,堅決反對通過戰爭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希望特魯尼能為民眾著想,通過談判與協商解決問題。
這下,特魯尼被將住了。
顯然,兩河國不會支持由花旗發動的戰爭,更別說是有可能把華夏卷進來的戰爭。
對於這個結果,特魯尼很是氣憤,不過並沒感到意外。
三年多前,在特魯尼的推動之下,花旗結束了在中東地區的反恐行動,而且為了從反恐戰爭的泥潭中脫身,還置兩河國的安危於不顧。如果不是華夏的遠航艦隊及時到達,出動艦載航空兵提供支持,而且華夏還慷慨解囊,為兩河國提供了大量援助,恐怕數萬名在摩蘇爾激戰的兩河國將士都將殉難。雖然整個作戰行動隻持續數日,而且華夏在此之後並沒重點加強跟兩河國的關係,但是在兩河國軍民的眼裏,華夏才是能夠依靠的朋友,而花旗根本就不在乎兩河國的利益。此後的數年,兩河國與花旗的關係漸漸疏遠,而現任總統對花旗更沒有半點好感。
很簡單,兩河國現任總統的三個兒子當中,長子與次子在三年前戰死於摩蘇爾城外。
即便在國家層麵上,兩河國也更親近華夏。
現在,華夏是兩河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兩河國是華夏的第四大石油來源國,輸出到華夏的石油占到了兩河國石油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華夏在兩河國的投資超過一千億華元,相當於兩河國獲得的外來資本的一半。來自華夏的商品充斥著兩河國的市場,深入到兩河國民眾生活的方方麵麵。
有了這些,兩河國顯然不會跟華夏為敵。
別說出兵參戰,恐怕連借道給花旗軍隊都不可能。
特魯尼出訪的最後一站是波斯的另外一個鄰國,而且是花旗的盟國,即北約成員突厥斯坦共和國。
在這裏,特魯尼隻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借道出兵。
讓他沒有想到,不過也在他預料之中的是,突厥斯坦拒絕了特魯尼的要求,而且提到這不在北約的共同防衛義務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按照北約的規定,在沒有涉及成員國本土安全的情況下,突厥斯坦有權拒絕非共同安全性質的軍事義務。別說是借道出兵,連借用突厥斯坦的軍事基地都不行。
當時,突厥斯坦總統隻答應,在執行防衛性質的軍事行動的時候,可以向花旗軍隊提供基地。
這下,問題變得有點棘手了。
兩河國與突厥斯坦都拒絕讓花旗軍隊借道,而波斯的另外一個另國,東麵的巴鐵顯然也不會答應。波斯的其他四個鄰國,全都是內陸國家。也就是說,沒有能直接攻打波斯本土的地麵通道。
隻是海空打擊?
顯然遠遠不夠!
先不說波斯是一個擁有七千萬人口的國家,而且國土遼闊,有很大的戰略縱深。如果隻是一場由海軍與空軍表演的戰爭,對華夏的影響必然微乎其微。首先,波斯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防空力量,肯定能堅持一段時間。其次,波斯可以利用陸上通道,特別是與巴鐵的幾條公路與鐵路獲得來自華夏的支援,能堅持得更久。最後,華夏根本用不著直接出兵參戰,隻需要把武器裝備源源不斷的送往波斯,就能讓花旗陷入戰爭泥潭,用極小的代價來拖住花旗。
長時間的戰略封鎖?
同樣沒多大意義。
不是說花旗辦不到,而是根本不可能通過戰略封鎖來壓垮波斯。別忘了,花旗等西方國家對波斯的製裁持續數十年,不但沒有壓垮波斯,反到讓波斯成為了海灣地區唯一擁有自主工業的國家。現在還有華夏撐腰,再封鎖幾十年的話,恐怕波斯會成為海灣地區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
此外,封鎖的成本極為高昂。
隻是在軍事上,就需要花旗在海灣與阿拉伯海隨時保持三支航母戰鬥群,而花旗海軍總共就隻有十一支航母戰鬥群。考慮到航母等艦艇需要定期維護,在航率不會太高,所以花旗海軍最多隻能讓三分之一的航母保持在部署狀態。很明顯,拿三艘航母封鎖波斯,花旗海軍在其他地方就沒什麽兵力可用了。
通過兩棲登陸開辟地麵戰場?
想法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很簡單,波斯是一個以山地為主的國家,而且沿海平原極為狹窄,從海岸線往內陸推進幾十千米就進入了波斯高原。也就是說,通過兩棲登陸最多能占領波斯的沿海地區,卻無法向內陸推進。隻要波斯采用堅壁清野的戰術,主動從港口等沿海城市撤離,而且在撤退之前摧毀碼頭等基礎設施,那麽花旗軍隊在登陸之後就不可能立即向內陸推進,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修複基礎設施。別說太久,哪怕僅幾個月,花旗軍隊都將麵對七千萬憤怒的波斯軍民發起的全麵反擊。
用空降兵攻占波斯腹地的重要城市?
顯然,同樣隻能設想,沒有任何一名將軍會采取這樣的行動。
關鍵就是,波斯不是小國,波斯最強大的就是陸軍。讓輕裝空降兵去敵人的腹地跟重型裝甲部隊死磕?哪怕花旗空軍能夠奪得絕對製空權,花旗海軍能提供遠程火力支援,空降過去的花旗大兵必然是兇多吉少。
使用戰術核武器?
特魯尼肯定沒有發瘋,也就絕對不會做這種自掘墳墓的蠢事。
顯然,這是一個怎麽也繞不過去,必須得想辦法解決的問題。
其實,解決辦法隻有一個,即盯住波斯的軟肋,西部的胡齊斯坦省,以此為突破口殺入波斯境內。
胡齊斯坦省與兩河國接壤,是波斯唯一的低地省份。
此外,胡齊斯坦省也是波斯的主要石油產地。
隻要能攻占胡齊斯坦省,就能在此跟波斯軍隊對壘,耗光波斯的軍事力量,同時達到抬升國際油價的目的。
問題是,要從胡齊斯坦省突破,就必須借道兩河國。
特魯尼訪問兩河國,其實就是希望兩河國能夠讓花旗軍隊國境。在此之後,他又安排國務卿亨克爾三次出訪兩河國。隻是在經過幾次會談之後,兩河國總統依然不肯答應。剩下的辦法就隻有一個,強行通過兩河國,一並控製兩河國唯一港口城市。從軍事角度講,這是一個很完美的解決辦法。
隻不過,需要特魯尼考慮的顯然不是軍事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