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政房?


    禦前中書政務處置房。


    這聽著都像權力無限大的部門……


    自己好不容易當上了內閣首輔,難道,陛下還要給內閣首輔在找一個老大嗎?


    “陛下,吏治臃腫,也是吏治難以清明的一點,臣在考成法推行之後,還要上奏陛下,精簡吏治,現在考成法還未曾推行,便增添官屬,豈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張居正趕忙開口。


    他的這句話,就是在拒絕。


    不過,朱翊鈞也不生氣:“張愛卿,不管你如何精簡,那翰林院總不會被取締掉吧……科舉總不會結束吧,朕就是要從這個翰林院中,或是新科進士中,挑選人員進入這個禦政房,與挑選庶吉士同樣的道理……”


    “新科進士出榜後,除狀元、榜眼、探花會被直接授任翰林官員外,其餘進士一應聽從吏部安排,參加“進士聽選”……”


    “吏部會根據進士們的成績及名次,結合此時朝堂所缺職位,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官職任命,進士中二甲者,可內授主事,外授知州,中三甲者,則內授評事、中書、行人,外授推官、知縣……”


    “不過,近些年來,朝廷向來“僧多粥少”,吏部留給新科進士入職的京師官職杯水車薪……這個禦政院中,取翰林院中的翰林們,三人,取新科進士六人。”


    朱翊鈞看著張居正淡淡的說道。


    而張居正聽完之後,還是有些不妥當之處,但他這次,並沒有開口否定。


    因為此時的陛下,說的頭頭是道,還專門了解了一下翰林院,以及恩科的情況,若是自己在全盤否定的話。


    定會惹得陛下不高興。


    那考成一法,便不知能否推行成功了。


    張居正緩緩問道:“陛下,不知這個禦政房,主事為幾品……”


    “禦政學士一名,七品,禦政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分四人,為八品……”


    張居正暗暗鬆了一口氣,才七品……不過,張居正並沒有徹底放下戒備來,按理說,內閣首輔才五品呢,可架不住加封大學士啊……有的還是以尚書銜入內閣的。


    “那陛下,想在什麽時間設置禦政房。“


    “今年便開始籌備,明年初,與考成法一同推行……第一次選人,就從翰林院開始選,朕親自挑人……”


    “朕這個禦政房,最高的禦政學士,不過是七品,需在翰林院中呆上兩年的時間,而後轉禦政房,梳理百官考成總錄,在禦政房中,呆的時間,不能超過三年,而後,便下放州府,曆任十年,方能返京。”


    朱翊鈞所說,也是一整套的鍛煉培養人才的方法。


    從翰林院中編修,接受一定的國家運轉的熏陶,而後轉禦政院,陪在皇帝的身邊,替皇帝梳理百官考成總述,這個過程,也是能夠讓人能都很大的鍛煉,隨後,以避嫌為名,出京為官,給個縣令,或是知府,來迴調動考察,最後,在決定是不是調迴京師,去六部,或內閣……


    乾清宮中的眾人聽著皇帝的話,心裏麵都如同明鏡一般。


    這不是心血來潮。


    這是籌劃了許久。


    翰林院的翰林,都是以往恩科前三名,或是在科舉之後,自己考上去的,類似於後世的中暑選調生……


    現在朱翊鈞最想用的還是翰林院中的人,現成的果子,立馬就能取摘,而且,自己當太子的時候,接觸最多的人,還是翰林院的講官們,對他們也有一個係統的了解。


    而且,最重要的是,在現階段,能夠讓百官們容易接受。


    最終,張居正還是同意了,這個禦政房的成立。


    因為到了此時,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在去全麵否決了。


    高拱,郭樸兩個人從頭到尾,都沒有因這個所謂的禦政房,開口進言,也給了張居正一個信號。


    他們是支持的。


    …………


    大明建國至今,雖然在成化年間,推行過選奉官,也就是皇帝恩賜你,不用通過科舉便能為官,不過,這一舉措也就在成化年間有過,到了弘治孝宗之時,全部廢除。


    大明天下的主旋律,就是“非科舉者毋得與官”。


    這也是朱家皇帝,對百官,與天下士子的一個許諾。


    然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明白,大多數進士自投身科舉起,便養成了一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習慣。


    由此帶來的弊端顯而易見,天之驕子的進士們文詞能力尚可,一到為官理政時,就兩眼抓瞎,“能以所學措行事者甚寡”。


    有鑒於此,洪武十八年會試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有意在原先考中進士即授官的基礎上,改進科舉取士之道。


    殿試結束後,明太祖朱元璋即下令:“擢一甲進士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二甲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


    進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


    至於其他上榜進士,朱元璋“使觀政於諸司”,並允許他們進入翰林院、承敕監、六科等天子近侍衙門辦公,稱作“庶吉士”。


    翰林院中,也就成為了大明選拔官員的一個最重要的渠道。


    翰林院做得工作,基本的就是朝廷的編書工作,諸如纂修實錄、玉牒、史誌諸書,編纂六曹章奏等。


    翰林院主官為學士,品級為正五品,其下設有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品級均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二人,品級均為正六品,五經博士九人,品級為正八品且職位世襲……


    典籍二人,品級為從八品,侍書二人,品級為正九品,待詔六人,品級為從九品,修撰品級為從六品,不定數人員,編修品級為正七品,也是不定數,檢討品級為從七品,庶吉士無定員……


    兩京翰林們加在一起超過百人,他們起來好像隻是寫稿、編輯、校對,做一些紙麵上的工作。


    但他們手中的資料係統性強,信息價值高,讀書讀一輩子都不懂得道理,看不明白的行政策略,他們天天都可以看到。


    並且,這些翰林們可以有大把時間仔細看,大把思考的時間。


    楊士奇,李東陽,楊廷和,翟鑾, 嚴嵩,高拱, 張居正等諸多大明的官員,大多都是庶吉士翰林的身份,開始武裝自己,變得強大起來的。


    楊廷和在進入翰林院後,“讀書惟考究掌故、民瘼、邊事及一切法家言”,九年後,任翰林修撰,參與編撰《憲宗實錄》,係統接觸到藏之秘府的大明國策,從未公布過的成化史料,他很快明白了朝廷的實際運行邏輯、內閣的工作習慣,認知層次得到提升……


    張居正在翰林院時才25歲,就通過翰林院中得各年論典寫出了《論時政疏》……


    當然,他們這些也是熬出頭的,更多的翰林們都是在翰林院中做了一輩子的學問……俗稱老翰林……


    在張居正同意之後,朱翊鈞依然雲淡風輕,既然這件事情,通知了內閣的三人,那朱翊鈞也不留他們了,讓他們下去處理政務,他單獨留下了海瑞一人……


    剛剛,海瑞給他捧場,提供情緒價值,讓朱翊鈞對於他的留用,有了一個新的思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光頭李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光頭李三並收藏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