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禁海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作者:光頭李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有人質疑隆慶開關。
朱翊鈞便立即讓馮保擬了兩道旨意,第一道是給張居正的,擢升他為內閣首輔,算是給了名分。
而第二道便是給高拱的,內閣首輔的位置,朱翊鈞給了張居正,高拱隻有一個入參事的職務,算是降了兩級啟用。
馮保擬好旨意後,趕忙過來,讓皇帝陛下禦覽。
朱翊鈞將兩封聖旨全部看完之後,讓馮保親自傳旨。
馮保得命,先是到了內閣,為張居正傳旨。
雖然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內閣首輔之職,但張居正卻還是保持了沉穩,他邀請馮保入房,而馮保也沒有拒絕。
兩人落座之後。
張居正看向馮保:“馮公公,我為首輔,高拱何處?”
“陛下已有安排,著高拱入閣參事,他是代罪之身,連降兩級,也說的過去。”馮保說話的時候,還挺開心的。
可張居正聽到馮保的話後,臉色卻是變得極為不自然。
“高拱是前首輔,根基尚在,他雖隻是入閣參事,但與首輔又有何異呢。”
“名不正則言不順嗎,張閣老,您以前在他之下的時候,便不怕他,此時到了他的上麵,還怕他不成。”
“這不是怕不怕,高拱恨我,若他入閣參事,事事掣肘,對社稷無益,我要麵見陛下……”
聽到張居正要麵見陛下,馮保可是渾身打了一個激靈。
他趕忙起身。
“張大人,你可不能害我啊,你此時去麵見陛下,不就是在告訴陛下,我將他對高拱的安排,提前告知你了嗎,這,這可不行……”
張居正看著這麽激動的馮保,心裏隻覺奇怪,馮保是太後身邊的親信,按道理來說,不應對陛下如此害怕啊。
不過,馮保將話說的這麽明白,他也不能賣了馮保,隻能在旨意宣讀之後,再求麵聖,陳述利害。
送走馮保之後,張居正便迴到了內閣之中,他坐在椅子上,歎了口氣。
官員質疑隆慶開關,上書彈劾。
說白了,不也是陛下的安排。
這隻是一個由頭罷了。
………………
大明帝國閉關鎖國政策並非貫穿始終,而是經曆了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洪武元年至永樂元年,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
太祖高皇帝下旨規定“片板不準入海”,這一時期的海禁主要是為了防備倭寇之患,太祖高皇帝曾有大白話文下旨,“告訴百姓,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而第二個時期便是成祖皇帝朱棣登基之後,永樂元年“今諸藩國,願入中國者聽”開始,到“鄭和下西洋”進行大量的朝貢貿易……這一時期,大明帝國對於沿海百姓的管理較為鬆散,幾乎沒有。
而這一時期的開放主要是為了展示大明帝國的國力和擴大朝貢……當然,也有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找尋極有可能流亡在外的好大侄迴國,享福……
雖然在永樂年後,官方出海宣揚國威的次數減少了,但民間的管理依然不算嚴格,直到弘治年間,倭寇之禍產生,並越發嚴重,大明又開始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特別是嘉靖一朝,倭寇之禍已不是小打小鬧後,大明的海禁政策已成曆史之最……
而到了隆慶元年,開始“準販東西兩洋”,私人貿易發展快速發展,大量拉美和日本白銀流入大明帝國,這一時期的開放主要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促進海外貿易,同樣也是為了減少倭寇之禍的產生。
隆慶開關促進了大明帝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經濟繁榮。
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商業和農業的發展,據岡德·弗蘭克等人的分析,晚明七十年間,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即大約五億兩,都經過各種渠道流入了中國……
乾清宮中。
朱翊鈞坐在龍椅之上,氣喘籲籲……
剛剛他將乾清宮中所有人退下後,自己連著翻了六七個跟頭,而後,便是累的氣喘籲籲,迴到龍椅上休息。
這具身體雖然貴不可言,但太弱了……
想他上一世,十歲的年齡,爬樹掏鳥,下河抓魚,漫山遍野跑一天,也感覺不到疲憊。
可此時,也是十歲的年齡,翻了幾個動作幅度不大,並且還不標準的跟頭,便這樣了。
朱翊鈞準備在十三歲的時候,練習上一輩祖傳的朱家拳法,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終極目標。
當上皇帝之後,最大的夢想,便是多活幾年,雖然朱翊鈞才十歲的身體,可在思想上麵,已經認同了自己皇爺爺追求長生的想法了……
趁著休息片刻,朱翊鈞也在想著隆慶開關的事情……
此時的大海,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海上霸主”,存在著多股勢力的競爭和角逐。
大明帝國本身擁有強大的水師力量,雖然到了現在,大明帝國的水師可能沒有像永樂時期那樣的絕對優勢,但仍然具有相當的規模和戰鬥力……
然而,這一時期西方的一些國家也在海上擴張。比如荷蘭,當時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其海上力量也不容小覷。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地區進行貿易和殖民活動,與大明的水師等勢力有過接觸和衝突……
此外,在東南亞還有一部分勢力極為強大的海盜,在當時的東亞海域,大明水師、西方列強以及海盜等各方勢力相互競爭、此消彼長。
海上霸權並非由單一勢力完全掌控,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
不過,若從規模、裝備和戰績等方麵綜合來看,大明的水師在此時仍具備較強的實力。
大明對於世界的探查,起步早,但在後期,卻被人甩在了後麵……
在上一世,朱翊鈞都經常分析原因。
善於鑽研的他,也總結出了幾條原因,第一條就是思想,儒家思想的影響,奇技淫巧登不了大雅之堂,鄭和七下西洋,堪為壯舉,可在滿朝士大夫眼裏,就是胡鬧。
第二條,“官本位”根深蒂固,一切政策都要為朝廷服務,要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有利於皇帝陛下的統治,維護統治首要要求穩,即麵對的問題越少越好,如果開放貿易則不可避免產生諸多問題,既然會產生很多問題,那便幹脆關閉國門……
第三條就是架子太大,放不下,大明乃中心之國,地大物博,對於外麵的世界,不願意去理會,當然,這種架子此時的朱翊鈞也有……
他從不否定,大明的閉關鎖國。
他隻認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它的實施既有曆史的必然性,也有統治者的主觀因素。
當然,在太祖高皇帝時期,這項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大明的國家安全。
正在朱翊鈞想事情的時候,張鯨快步走了進來。
“陛下,馮公公從內閣離開了……”
朱翊鈞便立即讓馮保擬了兩道旨意,第一道是給張居正的,擢升他為內閣首輔,算是給了名分。
而第二道便是給高拱的,內閣首輔的位置,朱翊鈞給了張居正,高拱隻有一個入參事的職務,算是降了兩級啟用。
馮保擬好旨意後,趕忙過來,讓皇帝陛下禦覽。
朱翊鈞將兩封聖旨全部看完之後,讓馮保親自傳旨。
馮保得命,先是到了內閣,為張居正傳旨。
雖然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內閣首輔之職,但張居正卻還是保持了沉穩,他邀請馮保入房,而馮保也沒有拒絕。
兩人落座之後。
張居正看向馮保:“馮公公,我為首輔,高拱何處?”
“陛下已有安排,著高拱入閣參事,他是代罪之身,連降兩級,也說的過去。”馮保說話的時候,還挺開心的。
可張居正聽到馮保的話後,臉色卻是變得極為不自然。
“高拱是前首輔,根基尚在,他雖隻是入閣參事,但與首輔又有何異呢。”
“名不正則言不順嗎,張閣老,您以前在他之下的時候,便不怕他,此時到了他的上麵,還怕他不成。”
“這不是怕不怕,高拱恨我,若他入閣參事,事事掣肘,對社稷無益,我要麵見陛下……”
聽到張居正要麵見陛下,馮保可是渾身打了一個激靈。
他趕忙起身。
“張大人,你可不能害我啊,你此時去麵見陛下,不就是在告訴陛下,我將他對高拱的安排,提前告知你了嗎,這,這可不行……”
張居正看著這麽激動的馮保,心裏隻覺奇怪,馮保是太後身邊的親信,按道理來說,不應對陛下如此害怕啊。
不過,馮保將話說的這麽明白,他也不能賣了馮保,隻能在旨意宣讀之後,再求麵聖,陳述利害。
送走馮保之後,張居正便迴到了內閣之中,他坐在椅子上,歎了口氣。
官員質疑隆慶開關,上書彈劾。
說白了,不也是陛下的安排。
這隻是一個由頭罷了。
………………
大明帝國閉關鎖國政策並非貫穿始終,而是經曆了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洪武元年至永樂元年,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
太祖高皇帝下旨規定“片板不準入海”,這一時期的海禁主要是為了防備倭寇之患,太祖高皇帝曾有大白話文下旨,“告訴百姓,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而第二個時期便是成祖皇帝朱棣登基之後,永樂元年“今諸藩國,願入中國者聽”開始,到“鄭和下西洋”進行大量的朝貢貿易……這一時期,大明帝國對於沿海百姓的管理較為鬆散,幾乎沒有。
而這一時期的開放主要是為了展示大明帝國的國力和擴大朝貢……當然,也有可能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找尋極有可能流亡在外的好大侄迴國,享福……
雖然在永樂年後,官方出海宣揚國威的次數減少了,但民間的管理依然不算嚴格,直到弘治年間,倭寇之禍產生,並越發嚴重,大明又開始實行嚴格的海禁政策,特別是嘉靖一朝,倭寇之禍已不是小打小鬧後,大明的海禁政策已成曆史之最……
而到了隆慶元年,開始“準販東西兩洋”,私人貿易發展快速發展,大量拉美和日本白銀流入大明帝國,這一時期的開放主要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和促進海外貿易,同樣也是為了減少倭寇之禍的產生。
隆慶開關促進了大明帝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經濟繁榮。
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商業和農業的發展,據岡德·弗蘭克等人的分析,晚明七十年間,全世界白銀產量的三分之一,即大約五億兩,都經過各種渠道流入了中國……
乾清宮中。
朱翊鈞坐在龍椅之上,氣喘籲籲……
剛剛他將乾清宮中所有人退下後,自己連著翻了六七個跟頭,而後,便是累的氣喘籲籲,迴到龍椅上休息。
這具身體雖然貴不可言,但太弱了……
想他上一世,十歲的年齡,爬樹掏鳥,下河抓魚,漫山遍野跑一天,也感覺不到疲憊。
可此時,也是十歲的年齡,翻了幾個動作幅度不大,並且還不標準的跟頭,便這樣了。
朱翊鈞準備在十三歲的時候,練習上一輩祖傳的朱家拳法,以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終極目標。
當上皇帝之後,最大的夢想,便是多活幾年,雖然朱翊鈞才十歲的身體,可在思想上麵,已經認同了自己皇爺爺追求長生的想法了……
趁著休息片刻,朱翊鈞也在想著隆慶開關的事情……
此時的大海,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海上霸主”,存在著多股勢力的競爭和角逐。
大明帝國本身擁有強大的水師力量,雖然到了現在,大明帝國的水師可能沒有像永樂時期那樣的絕對優勢,但仍然具有相當的規模和戰鬥力……
然而,這一時期西方的一些國家也在海上擴張。比如荷蘭,當時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其海上力量也不容小覷。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地區進行貿易和殖民活動,與大明的水師等勢力有過接觸和衝突……
此外,在東南亞還有一部分勢力極為強大的海盜,在當時的東亞海域,大明水師、西方列強以及海盜等各方勢力相互競爭、此消彼長。
海上霸權並非由單一勢力完全掌控,而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製約。
不過,若從規模、裝備和戰績等方麵綜合來看,大明的水師在此時仍具備較強的實力。
大明對於世界的探查,起步早,但在後期,卻被人甩在了後麵……
在上一世,朱翊鈞都經常分析原因。
善於鑽研的他,也總結出了幾條原因,第一條就是思想,儒家思想的影響,奇技淫巧登不了大雅之堂,鄭和七下西洋,堪為壯舉,可在滿朝士大夫眼裏,就是胡鬧。
第二條,“官本位”根深蒂固,一切政策都要為朝廷服務,要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有利於皇帝陛下的統治,維護統治首要要求穩,即麵對的問題越少越好,如果開放貿易則不可避免產生諸多問題,既然會產生很多問題,那便幹脆關閉國門……
第三條就是架子太大,放不下,大明乃中心之國,地大物博,對於外麵的世界,不願意去理會,當然,這種架子此時的朱翊鈞也有……
他從不否定,大明的閉關鎖國。
他隻認為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它的實施既有曆史的必然性,也有統治者的主觀因素。
當然,在太祖高皇帝時期,這項政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大明的國家安全。
正在朱翊鈞想事情的時候,張鯨快步走了進來。
“陛下,馮公公從內閣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