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最後的囑托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作者:光頭李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居正聽到徐階的話後,稍稍愣神。
而徐階也在這個時候,站起身來,在自己的書架上,找了又找。
最後取出了一本小冊。
“良知不是現成的,動靜無心,內外兩忘,主靜修養,致虛守靜,亦需戒慎戒懼。”
“叔大,我的老師,王先生的弟子聶豹當年的心得感悟,今日我交給你了。”說著,徐階走向了張居正,將手中的冊子交給了張居正。
張居正看著徐階手中的冊子。
稍愣片刻。
“怎麽,你覺得對你無用。”
“老師,學生不敢,聶太保的感悟,怎會對我無用,學生隻是覺得如此珍貴的東西,學生受之不起。”
張居正熟讀陽明心學,但他亦有自己的領悟。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繆論,拿江右王門學說(心學)治理天下,也同樣是繆論。
張居正連看的想法都沒有。
徐階聽著張居正如此說話,已經知道他心中所想,他將冊子放在了桌子上,歎了口氣:“叔大,我知你從小聰慧,但學說之論,應博百家之長,而不是固執己見。”
“學生知道。”
既然張居正不想要,那徐階也不會硬著頭皮送,他緩步走到自己的椅子旁,慢慢坐下身去。
“京察之事,隨著我走了,也會不了了之,你現在入閣,閣中郭樸與高拱相交過密,李春芳又不善爭鬥,到時候,內閣會是高拱的一言堂,最近數年,萬萬要學會隱忍,不能與高拱起了爭執……”
“老師放心,學生知道。”
徐階抬起頭,看向張居正,這是他最為得意的學生。
也是有情有義的一個學生。
當年,張居正曾受嚴嵩提拔點撥,隻是一點點小小的恩惠,在嚴嵩被凍死之後,為其收屍安葬的就是張居正,為此,張居正還受到了很多官員的彈劾,說他攀附嚴黨,先帝得知之後,大為惱火,將彈劾張居正的人,全部罷黜。
也不知,自己會不會跟嚴嵩落得一個下場。
他停頓許久之後,還是開口說道:“我徐階,徐家上下百口的性命安危,隻能托付給你了……”
張居正聞言,臉色變了變,他歎了口氣,最終還是答應了徐階,給其一個肯定的答複。
“老師對學生恩重如山,若日後需得學生幫助,學生定會不留有餘力。”
徐階點了點頭。
“我沒有看錯人,叔大,太子殿下,是一道分水嶺,他現在年幼,你不能前去講學,過了兩三年,與太子接觸時間長了,萬萬要注意方式,太子殿下的學業不能耽擱,但你也萬萬不能讓其對你生厭。”
“太過嚴厲,適得其反……甚至,惹禍上身,天子也好,庶民也罷,都是一樣的,要讓太子敬你,而不是怕你,若是怕你了,你可就危險了。”
徐階盯著張居正,一字一句的說道。
張居正聞言之後,點了點頭:“老師所說,學生記下了。”
“不僅要記下,更要重視,把這件事情,當作重大的國事來看待……”
“高拱是陛下的老師,他都已經做到了,讓陛下敬他,而不是怕他,我相信,你也能做到。”
張居正聞言,繼續點頭。
而此時的徐階微微眯起雙眸,他知道,他現在說的這些,自己這學生是沒有聽進去的。
聰明的人,往往都有著致命的缺點。
他們可以在大是大非上,穩如泰山,卻往往都會在小事上麵,栽了跟頭。
他頓了片刻後說道:“以後,咱們師生之間,再難有機會,如此交談了,今日,我也多少一些。”
“學生受教,老師請講。”張居正依然保持著沉穩。
徐階看著張居正語重心長地說道:“叔大啊,為官之道,猶如行舟於滄海,這滄海一麵是君,一麵是百姓,滄海可載舟,亦能覆舟,權勢之重,若不能善用,必遭反噬,伴君如伴虎,你可以盡心地教給太子殿下治國的道理,他可以叫你老師,但你不能真的把自己當作太子的老師。”
徐階說的很明白了,他其他的事情對張居正都不擔心,唯一擔心的就是他如何去處理,自己跟太子的關係。
張居正拱手作揖,神色莊重:“老師教誨,學生銘記於心。然仕途多舛,如何能在風雲變幻中堅守本心,還望老師再指點一二。”
最嚴重的問題,張居正並不在意,他沒有詢問徐階如何與太子相處,反而問起了,如何善用權勢,這個他最關心的點。
徐階歎了口氣,片刻之後,他輕捋胡須,緩緩說道:“心正則行端,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名利所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洞察局勢,做出明智之決。”
張居正若有所思,片刻後道:“老師,那在這權謀交錯之中,如何分辨忠奸善惡?”
徐階目光深邃,沉聲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觀其行,察其言,久處而見人心,但切記,不可先入為主,妄下定論,並且最為重要的是,忠奸善惡,有的時候並不重要,還是要看能不能為己所用,至於他此人如何,可否重用,心裏麵有數即可。”
張居正微微頷首:“學生受教。”
徐階站起身來,踱步至窗前,望著遠處說道:“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為官處世需得‘三思’而行,思危、思退、思變……”
“局勢複雜時,你當思危,要能看清潛在的危險,方可避開禍端。當朝堂風雲變幻時,切不可盲目冒進,需得思退,退至他人不矚目的角落,以待時機。而思變更是關鍵,退下來後,要反思過往,思索未來之路如何轉變……”
“老師當了一輩子的官了,所收獲之事,盡數與你講來,便是不想讓你在其他的事情吃虧。”
“就如這京察之事,你做的就很好,知曉其中的利害,三思乃保身成事之要訣,切不可疏忽大意啊。”
張居正深吸一口氣,說道:“老師所言,如明燈指路。學生定當謹遵教誨,不敢有絲毫懈怠。”
徐階轉過身來,目光中滿是期許:“叔大,未來之路,任重而道遠,望你不忘初心,為江山社稷謀福祉。”
張居正鄭重說道:“學生定不負老師厚望!”
雖然麵對徐階的傾囊相授,張居正一直保持誠懇的態度,但他的內心並不接受,因為他想走的路,跟老師走的路完全不一樣。
按照徐階的話進行下去,他可能會成為一代“名相”,但這不是他要的,與他心中所渴望的東西,背道而馳。
三思是別人為官的生存之道,卻不是他張居正的。
徐階在與張居正進行了最後一次的對話後,便在三日後,輕裝簡行,離開了京師。
因為徐階走的時候,沒有通知任何人,故也沒有什麽人給他送行……
隆慶元年七月,徐階歸鄉……
在徐階迴鄉的路上,他還遠程操控了一項大明帝國應天府巡撫的人事罷免。
海瑞從應天巡撫的位置上離開了,前往陝西……
而徐階也在這個時候,站起身來,在自己的書架上,找了又找。
最後取出了一本小冊。
“良知不是現成的,動靜無心,內外兩忘,主靜修養,致虛守靜,亦需戒慎戒懼。”
“叔大,我的老師,王先生的弟子聶豹當年的心得感悟,今日我交給你了。”說著,徐階走向了張居正,將手中的冊子交給了張居正。
張居正看著徐階手中的冊子。
稍愣片刻。
“怎麽,你覺得對你無用。”
“老師,學生不敢,聶太保的感悟,怎會對我無用,學生隻是覺得如此珍貴的東西,學生受之不起。”
張居正熟讀陽明心學,但他亦有自己的領悟。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繆論,拿江右王門學說(心學)治理天下,也同樣是繆論。
張居正連看的想法都沒有。
徐階聽著張居正如此說話,已經知道他心中所想,他將冊子放在了桌子上,歎了口氣:“叔大,我知你從小聰慧,但學說之論,應博百家之長,而不是固執己見。”
“學生知道。”
既然張居正不想要,那徐階也不會硬著頭皮送,他緩步走到自己的椅子旁,慢慢坐下身去。
“京察之事,隨著我走了,也會不了了之,你現在入閣,閣中郭樸與高拱相交過密,李春芳又不善爭鬥,到時候,內閣會是高拱的一言堂,最近數年,萬萬要學會隱忍,不能與高拱起了爭執……”
“老師放心,學生知道。”
徐階抬起頭,看向張居正,這是他最為得意的學生。
也是有情有義的一個學生。
當年,張居正曾受嚴嵩提拔點撥,隻是一點點小小的恩惠,在嚴嵩被凍死之後,為其收屍安葬的就是張居正,為此,張居正還受到了很多官員的彈劾,說他攀附嚴黨,先帝得知之後,大為惱火,將彈劾張居正的人,全部罷黜。
也不知,自己會不會跟嚴嵩落得一個下場。
他停頓許久之後,還是開口說道:“我徐階,徐家上下百口的性命安危,隻能托付給你了……”
張居正聞言,臉色變了變,他歎了口氣,最終還是答應了徐階,給其一個肯定的答複。
“老師對學生恩重如山,若日後需得學生幫助,學生定會不留有餘力。”
徐階點了點頭。
“我沒有看錯人,叔大,太子殿下,是一道分水嶺,他現在年幼,你不能前去講學,過了兩三年,與太子接觸時間長了,萬萬要注意方式,太子殿下的學業不能耽擱,但你也萬萬不能讓其對你生厭。”
“太過嚴厲,適得其反……甚至,惹禍上身,天子也好,庶民也罷,都是一樣的,要讓太子敬你,而不是怕你,若是怕你了,你可就危險了。”
徐階盯著張居正,一字一句的說道。
張居正聞言之後,點了點頭:“老師所說,學生記下了。”
“不僅要記下,更要重視,把這件事情,當作重大的國事來看待……”
“高拱是陛下的老師,他都已經做到了,讓陛下敬他,而不是怕他,我相信,你也能做到。”
張居正聞言,繼續點頭。
而此時的徐階微微眯起雙眸,他知道,他現在說的這些,自己這學生是沒有聽進去的。
聰明的人,往往都有著致命的缺點。
他們可以在大是大非上,穩如泰山,卻往往都會在小事上麵,栽了跟頭。
他頓了片刻後說道:“以後,咱們師生之間,再難有機會,如此交談了,今日,我也多少一些。”
“學生受教,老師請講。”張居正依然保持著沉穩。
徐階看著張居正語重心長地說道:“叔大啊,為官之道,猶如行舟於滄海,這滄海一麵是君,一麵是百姓,滄海可載舟,亦能覆舟,權勢之重,若不能善用,必遭反噬,伴君如伴虎,你可以盡心地教給太子殿下治國的道理,他可以叫你老師,但你不能真的把自己當作太子的老師。”
徐階說的很明白了,他其他的事情對張居正都不擔心,唯一擔心的就是他如何去處理,自己跟太子的關係。
張居正拱手作揖,神色莊重:“老師教誨,學生銘記於心。然仕途多舛,如何能在風雲變幻中堅守本心,還望老師再指點一二。”
最嚴重的問題,張居正並不在意,他沒有詢問徐階如何與太子相處,反而問起了,如何善用權勢,這個他最關心的點。
徐階歎了口氣,片刻之後,他輕捋胡須,緩緩說道:“心正則行端,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名利所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洞察局勢,做出明智之決。”
張居正若有所思,片刻後道:“老師,那在這權謀交錯之中,如何分辨忠奸善惡?”
徐階目光深邃,沉聲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觀其行,察其言,久處而見人心,但切記,不可先入為主,妄下定論,並且最為重要的是,忠奸善惡,有的時候並不重要,還是要看能不能為己所用,至於他此人如何,可否重用,心裏麵有數即可。”
張居正微微頷首:“學生受教。”
徐階站起身來,踱步至窗前,望著遠處說道:“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為官處世需得‘三思’而行,思危、思退、思變……”
“局勢複雜時,你當思危,要能看清潛在的危險,方可避開禍端。當朝堂風雲變幻時,切不可盲目冒進,需得思退,退至他人不矚目的角落,以待時機。而思變更是關鍵,退下來後,要反思過往,思索未來之路如何轉變……”
“老師當了一輩子的官了,所收獲之事,盡數與你講來,便是不想讓你在其他的事情吃虧。”
“就如這京察之事,你做的就很好,知曉其中的利害,三思乃保身成事之要訣,切不可疏忽大意啊。”
張居正深吸一口氣,說道:“老師所言,如明燈指路。學生定當謹遵教誨,不敢有絲毫懈怠。”
徐階轉過身來,目光中滿是期許:“叔大,未來之路,任重而道遠,望你不忘初心,為江山社稷謀福祉。”
張居正鄭重說道:“學生定不負老師厚望!”
雖然麵對徐階的傾囊相授,張居正一直保持誠懇的態度,但他的內心並不接受,因為他想走的路,跟老師走的路完全不一樣。
按照徐階的話進行下去,他可能會成為一代“名相”,但這不是他要的,與他心中所渴望的東西,背道而馳。
三思是別人為官的生存之道,卻不是他張居正的。
徐階在與張居正進行了最後一次的對話後,便在三日後,輕裝簡行,離開了京師。
因為徐階走的時候,沒有通知任何人,故也沒有什麽人給他送行……
隆慶元年七月,徐階歸鄉……
在徐階迴鄉的路上,他還遠程操控了一項大明帝國應天府巡撫的人事罷免。
海瑞從應天巡撫的位置上離開了,前往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