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起名,賜名1
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 作者:光頭李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暉映照著西苑這座龐大的皇家園林。
而這座皇家園林中,最為重要的地方就是朱厚熜,天天修煉養心,以求長生的道殿。
而此時的朱厚熜,就站在門口。
他是大明帝國的皇帝。
他也是大明開國至今,權謀之道到達頂點的皇帝。
甚至,他還是一個非常渴望長生的皇帝。
修道多年,但時間在他身上還是留下了痕跡…………
正德十六年,因他的堂哥武宗皇帝朱厚照無嗣,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十四歲的少年,從湖北鍾祥老家來到了大明的帝都,住進了陌生,且龐大的宮殿。
即位不久,他圍繞其生父興獻王的尊稱和祀典問題,掀起了史稱“大禮議”的政治事件。
這場大禮議事件,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掀起的重大政治事件。
他一方麵為自己的父親爭取了名分,最為主要的是,他借著這次事件成功的奪得了權力,將首輔楊廷和趕出了朝廷。
起初,他是有著自己的政治渴望,他想成為漢文帝一般的君主。
並且他也是這樣做的。
在即位之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興綱紀等改革措施,下令退還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軍校匠役10萬餘人,史稱“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在那個時候,他還是明君。
可後來在嘉靖二十一年,發生了“壬寅宮變”,朱厚熜幾乎死於宮女之手,再加上他的孩子們相繼去世,直到他最疼愛的,也是最像他的皇太子朱載壡,十六日加冠,十七日突患疾,病卒,這些事情給他的打擊,讓他徹底放飛自我,祈求長生不老,重用嚴嵩,長期不視朝。
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 ,倭寇也侵略東南沿海,長達數十年的“南倭北虜”局麵產生了。
內憂外患。
有了內憂,方有外患。
這種局麵,不是他造成的,但卻跟他這個皇帝有著直接的關係。
實際上,朱厚熜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該如何治理好這個國家,該如何恢複國家的元氣,但他卻不願在折騰下去了。
一陣微風吹來, 吹起了他的發絲,掀起了他的衣角,但他卻全然不顧,仿佛與這世界已然隔絕。
他的身影在落日餘暉,在身後龐大的宮殿襯托下顯得如此渺小而又脆弱。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他不在天涯,卻已至天涯……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藜杖策風輕,芒鞋步月明。鶴翻青徑影,猿度翠岩聲。草露沾衣冷,鬆泉漱石清。崇岡發長嘯,塵世夢驚醒。”
“塵世夢驚醒……驚醒……“
朱厚熜低語數言,而後轉身又進了自己的道觀之中,好似,他剛剛念詩誦文讓他的心境又豁然開朗,更上一層樓。
他趕忙迴到了自己的蒲團上,閉眼打坐,但片刻之後,他又再次的睜開了眼睛。
“我踏上這條尋仙之路,心中並無過多雜念和疑問,抬頭望去,不見白雲悠然地飄蕩於青天之上;低頭看時,亦不見清澈的泉水靜靜地流淌在瓶中,可為何,苦修多年,道心瞬間就不定了呢。”
此時的朱厚熜很苦惱,甚至他是有一些著急了。
一方麵是他明顯感覺出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吃的金丹再也不能讓他心曠神怡, 而另外一方麵,他的心也平靜不下來了,他的孫子生病,隻是一個誘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國家現在正慢慢的脫離他的控製。
特別是在失去嚴嵩之後。
再也沒有一個官員會像嚴嵩一樣,對自己言聽計從,他親自製定的好幾個國家工程(修道觀),都因為國家的財政問題 而停止,內閣首輔徐階愛惜自己的名聲,天天在自己麵前,裝糊塗,打啞謎。
“黃錦……”他輕喚了一聲。
不一會兒,黃錦便來到了他的麵前。
“陛下……”
“去,把裕王叫來見朕,對了,把,小皇孫也叫來, 算了,小皇孫大病初愈,過段時間再說吧,讓裕王過來。”
“是,陛下,奴婢這就差人過去。”
“你親自去。”
說完這句話的朱厚熜,明顯愣了片刻,而同樣,聽到這話黃錦也是稍稍一愣,片刻之後,點頭應是。
雖說兩龍不相見這一條朱厚熜很信,但並不代表,他真的數年不見自己兒子一麵,每次召喚,都是由下麵的人來完成。
但這次召見,卻讓黃錦親自去,可見,此時的裕王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地位更高了一些。
這是無意間的表現。
人隻有承認老了,才會更加的依靠兒子……
即使是擁有天下的皇帝,也難逃歲月的侵蝕,即便這個擁有天下的皇帝,有著長生這種偉大的夢想也不會例外,甚至還會因為長期修道,吞食金丹,加快他的衰老,縮短他的生命。
等到黃錦離開後。
朱厚熜又慢慢的閉上了眼睛,靜靜等待著他現在唯一的兒子到來。
在等待的過程中,他不由感到一陣心安,也成功的入定修煉去了。
而此時裕王府外,裕王朱載坖正在送別李時珍。
實際上,朱載坖想要把李時珍留在王府,可這個階段的李時珍正是編著本草綱目的關鍵時刻,怎能同意留在王府之中,當權貴的私人醫生呢。
“先生此次援手,裕王府上下永不忘記,若是有朝一日,先生若有困難,可攜此玉佩,來尋本王。”說著,裕王將腰間的佩玉解下,雙手遞給李時珍。
李時珍拒絕了千金饋贈,又豈會接受玉佩,當下,想要擺手拒絕。
可這次朱載坖並沒有給李時珍將拒絕的話說出來。
“先生一定要接受,不然本王寢食難安,先生,本王這塊玉佩不值千金,但在關鍵時刻,千金難買啊……先生受之,理應所得。”
聽完朱載坖的話後,李時珍接過玉佩,他當然清楚裕王口中不值千金,但千金難買的道理,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承諾,此時用,是裕王的承諾,若幹年用,便是皇帝的承諾……
而這座皇家園林中,最為重要的地方就是朱厚熜,天天修煉養心,以求長生的道殿。
而此時的朱厚熜,就站在門口。
他是大明帝國的皇帝。
他也是大明開國至今,權謀之道到達頂點的皇帝。
甚至,他還是一個非常渴望長生的皇帝。
修道多年,但時間在他身上還是留下了痕跡…………
正德十六年,因他的堂哥武宗皇帝朱厚照無嗣,按照“兄終弟及”的祖訓,十四歲的少年,從湖北鍾祥老家來到了大明的帝都,住進了陌生,且龐大的宮殿。
即位不久,他圍繞其生父興獻王的尊稱和祀典問題,掀起了史稱“大禮議”的政治事件。
這場大禮議事件,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掀起的重大政治事件。
他一方麵為自己的父親爭取了名分,最為主要的是,他借著這次事件成功的奪得了權力,將首輔楊廷和趕出了朝廷。
起初,他是有著自己的政治渴望,他想成為漢文帝一般的君主。
並且他也是這樣做的。
在即位之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采取厘革宿弊、振興綱紀等改革措施,下令退還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軍校匠役10萬餘人,史稱“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在那個時候,他還是明君。
可後來在嘉靖二十一年,發生了“壬寅宮變”,朱厚熜幾乎死於宮女之手,再加上他的孩子們相繼去世,直到他最疼愛的,也是最像他的皇太子朱載壡,十六日加冠,十七日突患疾,病卒,這些事情給他的打擊,讓他徹底放飛自我,祈求長生不老,重用嚴嵩,長期不視朝。
同時蒙古俺答汗長年寇邊,甚至於嘉靖二十九年兵臨北京城下,史稱“庚戌之變” ,倭寇也侵略東南沿海,長達數十年的“南倭北虜”局麵產生了。
內憂外患。
有了內憂,方有外患。
這種局麵,不是他造成的,但卻跟他這個皇帝有著直接的關係。
實際上,朱厚熜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知道該如何治理好這個國家,該如何恢複國家的元氣,但他卻不願在折騰下去了。
一陣微風吹來, 吹起了他的發絲,掀起了他的衣角,但他卻全然不顧,仿佛與這世界已然隔絕。
他的身影在落日餘暉,在身後龐大的宮殿襯托下顯得如此渺小而又脆弱。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他不在天涯,卻已至天涯……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藜杖策風輕,芒鞋步月明。鶴翻青徑影,猿度翠岩聲。草露沾衣冷,鬆泉漱石清。崇岡發長嘯,塵世夢驚醒。”
“塵世夢驚醒……驚醒……“
朱厚熜低語數言,而後轉身又進了自己的道觀之中,好似,他剛剛念詩誦文讓他的心境又豁然開朗,更上一層樓。
他趕忙迴到了自己的蒲團上,閉眼打坐,但片刻之後,他又再次的睜開了眼睛。
“我踏上這條尋仙之路,心中並無過多雜念和疑問,抬頭望去,不見白雲悠然地飄蕩於青天之上;低頭看時,亦不見清澈的泉水靜靜地流淌在瓶中,可為何,苦修多年,道心瞬間就不定了呢。”
此時的朱厚熜很苦惱,甚至他是有一些著急了。
一方麵是他明顯感覺出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日不如一日,吃的金丹再也不能讓他心曠神怡, 而另外一方麵,他的心也平靜不下來了,他的孫子生病,隻是一個誘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國家現在正慢慢的脫離他的控製。
特別是在失去嚴嵩之後。
再也沒有一個官員會像嚴嵩一樣,對自己言聽計從,他親自製定的好幾個國家工程(修道觀),都因為國家的財政問題 而停止,內閣首輔徐階愛惜自己的名聲,天天在自己麵前,裝糊塗,打啞謎。
“黃錦……”他輕喚了一聲。
不一會兒,黃錦便來到了他的麵前。
“陛下……”
“去,把裕王叫來見朕,對了,把,小皇孫也叫來, 算了,小皇孫大病初愈,過段時間再說吧,讓裕王過來。”
“是,陛下,奴婢這就差人過去。”
“你親自去。”
說完這句話的朱厚熜,明顯愣了片刻,而同樣,聽到這話黃錦也是稍稍一愣,片刻之後,點頭應是。
雖說兩龍不相見這一條朱厚熜很信,但並不代表,他真的數年不見自己兒子一麵,每次召喚,都是由下麵的人來完成。
但這次召見,卻讓黃錦親自去,可見,此時的裕王在皇帝陛下心中的地位更高了一些。
這是無意間的表現。
人隻有承認老了,才會更加的依靠兒子……
即使是擁有天下的皇帝,也難逃歲月的侵蝕,即便這個擁有天下的皇帝,有著長生這種偉大的夢想也不會例外,甚至還會因為長期修道,吞食金丹,加快他的衰老,縮短他的生命。
等到黃錦離開後。
朱厚熜又慢慢的閉上了眼睛,靜靜等待著他現在唯一的兒子到來。
在等待的過程中,他不由感到一陣心安,也成功的入定修煉去了。
而此時裕王府外,裕王朱載坖正在送別李時珍。
實際上,朱載坖想要把李時珍留在王府,可這個階段的李時珍正是編著本草綱目的關鍵時刻,怎能同意留在王府之中,當權貴的私人醫生呢。
“先生此次援手,裕王府上下永不忘記,若是有朝一日,先生若有困難,可攜此玉佩,來尋本王。”說著,裕王將腰間的佩玉解下,雙手遞給李時珍。
李時珍拒絕了千金饋贈,又豈會接受玉佩,當下,想要擺手拒絕。
可這次朱載坖並沒有給李時珍將拒絕的話說出來。
“先生一定要接受,不然本王寢食難安,先生,本王這塊玉佩不值千金,但在關鍵時刻,千金難買啊……先生受之,理應所得。”
聽完朱載坖的話後,李時珍接過玉佩,他當然清楚裕王口中不值千金,但千金難買的道理,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承諾,此時用,是裕王的承諾,若幹年用,便是皇帝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