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獲興兵十萬前來攻打犍為,自以為勝券在握,卻不想麵對強大的漢軍連折兩陣。
如今不僅士氣低落,就連自己這個大王也是幾欲撤軍,暫避漢軍鋒芒。
就在此時,其弟孟優卻是說道“二哥此言差矣。我等親率十萬大軍北征,乃是為了攻城略地,而不是逞能鬥將,這漢軍將領雖然英勇無比,但我軍兵力仍舊是其四倍有餘,今日權且休整一日,來日愚弟親領大軍攻城,必然一雪前恥,也好證明我南中的勇士並不是酒囊飯袋!”
孟優作為南中少有的智者,又擔任蠻軍軍師大任,此時冷靜的分析著兩軍優劣,並為一眾蠻將鼓氣,以免士氣低沉,軍無戰心。
南蠻營中開著作戰會議,武陽城中亦是如此。
“子龍真乃神威將軍也!兩日連斬蠻軍大將十人,擒獲十二人,如此英勇,何愁蠻軍不滅啊。”
說罷與眾人相視大笑。
魏延身為大將,開戰至今卻未立絲毫功績,當下向劉玄進言道“主公,今我軍兵鋒正盛,而蠻軍連敗兩陣,此番想必蠻兵定有怯戰心裏,而且吾觀之攻城器械乏善可陳。想來其必然要暫避我軍兵鋒,或連夜撤軍返迴南中,或集結所部,來日猛攻我城池。”
在座眾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具都十分認同魏延所論。
“但,想必孟獲集結十萬大軍到此,一無所獲恐不會退兵。”
趙雲順著魏延的話說道。
“不錯,二位將軍與孤的想法不謀而合。孟獲其人,速來野性難服,事到如今,隻怕其會殊死一搏,以雪前恥。”
“是極。主公,延有一計,倘若成功,必然叫十萬蠻兵土崩瓦解。”
劉玄等人聽了魏延所說,聚精會神的看著魏延,詢問道有何妙計。
魏延拿起手繪的犍為地圖,給眾人講解。
“主公且看,犍為城西十五裏有一淺溪,名曰坤水,以此至犍為和南中營寨盡皆一馬平川。而此距離則恰好可使主公鐵騎飛馬奔騰,或支援武陽、或攻打蠻軍營帳,但蠻軍步卒想要進擊主公,則時間上來說完全足以整裝待發。主公權且在此紮座大營,如今可互為掎角之勢,城中危則可衝鋒其後部,營寨危則可斷其糧道,互為唿應,可保萬全;而待我軍步卒趕來之後,則可直入營中,以掩蠻軍耳目,待有時變,馬步軍一齊殺出,定然打蠻軍一個措手不及,甚至可以一舉擊潰。”
“嗯。文長此計甚合兵法虛實之道,並以地理輔之,如此定可保武陽無虞。隻是,此番蠻軍尚且勢大,我且留興霸和成都輔佐你堅守城池。我料定,我方大軍三日必至,我軍當於傍晚時分,蠻軍攻城力竭之際,孤自引輕騎襲擾其右翼,文長拖住其前部攻城部隊,而我軍所有步卒自左翼突入敵陣,令其首尾不能相顧,則可一舉而敗之。”
劉玄、魏延等人不斷完善著進攻計劃,不知不覺已臨近傍晚,三軍在城中吃過晚飯便出城而去,駐紮營寨。
翌日,蠻軍在孟獲統領下,集結於武陽城下,開始準備進攻城池,隻是其攻城器械卻僅有簡陋的雲梯和攻城錐。
卻不想本就士氣低落的蠻軍,在孟優的指揮仍舊進退有度,頗合章法,而孟優的攻城策略也是十分新奇。
隻見其整合三萬大軍於南門,東西兩門各有一萬兩千人,北門則有萬人。
南門分五千人一營共計六營,每營兩個時辰分批次不間斷攻城。
東西兩門分三千人一營共計四營,每營分三個時辰為攻城時間,但在此期間隻需攻打兩個時辰即可,用以策應南門主力。
而北門則分五千人一營共計兩營,白天紮營休息,晚上分批次輪番進攻城池。
此等攻城手法,完全是兵書戰策上沒有記載的,看似毫無章法,實則時時四麵侵擾,亦是搞的魏延毫無頭緒。
好在先前蠻族進攻速度緩慢,使得魏延有時間大肆動員城中百姓參與守城,此時戰兵一萬六、郡兵八千再加上百姓亦有三萬餘人,魏延負責南門防務,甘寧、劉湛負責東西二門,並時時接應、打探北門消息。
一時之間,蠻軍也隻能按部就班的攻城,並無實質性的突破。
可是魏延畢竟乃是一時名將,不出半日便將蠻軍章法摸得清清楚楚,隻是對於東西兩門的不定時攻城有些頭疼,短期內並沒有什麽好辦法解決。
就在此時,劉玄與趙雲、管亥、胡車兒於遠處高地觀戰,不禁驚奇,想不到這蠻族裝備不咋地,攻城手法倒是挺有一套。
嗯,自己必須得想想辦法助魏延一臂之力,否則這樣下去,武陽軍必然損失慘重。
“主公,此番蠻族想必是要連夜攻城,不如?”
趙雲邊說著邊賊兮兮的看著劉玄,劉玄也是瞬間會意。
“嗯,理當如此。但是蠻族先前被我軍夜襲,想必此時已定然有了準備。”
劉玄也是想到了再次襲擊,但無奈戰法已舊,戰果定不如前,況且就算是上次夜襲,粗略估計蠻軍傷亡也就五六千之數。
要知道,騎兵衝鋒隻有先頭部隊的殺傷力是最大的,後方隊伍不過是起到遞補作用而已,除非。。。
“是極!子龍,到了展現我三部鐵騎集訓之威的時候了!”
趙雲聽到劉玄所說,思慮片刻暗自了然。
是日傍晚,劉玄引著三千騎兵自西而來,浩浩蕩蕩的殺向西門蠻軍,隻是卻未曾采取衝鋒戰陣。
隻見大股騎兵盡皆輕裝簡行,各自身背兩大袋箭囊,而劉玄想要采取的戰法也正是此技--騎射!
要知道,馬鞍、馬鐙乃是三國時期才興起的,雖然馬鞍早有出現,但此時尚沒有得到推廣,而沒有馬鞍、馬鐙加持,想要訓練出合格的騎兵便已經很難了,如果想要有一支會騎射的騎兵隊伍那更是難上加難。
先前劉玄大搞改革滲透方方麵麵,一方麵軍隊中騎兵加緊騎射訓練,另一方麵則大肆改善高橋馬鞍、雙足馬鐙以及加裝馬蹄鐵,可惜時間不等人,時至今日也不過武裝了三千騎兵而已。
而此番,劉玄便是要借助新型馬匹裝備,采取蒙古騎兵的騎射遊擊戰法,來為減少武陽城的負擔。
此類騎兵亦有人將其稱為‘遊騎兵’,乃是騎兵戰術的巔峰之作,放在現在來看,那簡直就是跨時代的大殺器。
如今不僅士氣低落,就連自己這個大王也是幾欲撤軍,暫避漢軍鋒芒。
就在此時,其弟孟優卻是說道“二哥此言差矣。我等親率十萬大軍北征,乃是為了攻城略地,而不是逞能鬥將,這漢軍將領雖然英勇無比,但我軍兵力仍舊是其四倍有餘,今日權且休整一日,來日愚弟親領大軍攻城,必然一雪前恥,也好證明我南中的勇士並不是酒囊飯袋!”
孟優作為南中少有的智者,又擔任蠻軍軍師大任,此時冷靜的分析著兩軍優劣,並為一眾蠻將鼓氣,以免士氣低沉,軍無戰心。
南蠻營中開著作戰會議,武陽城中亦是如此。
“子龍真乃神威將軍也!兩日連斬蠻軍大將十人,擒獲十二人,如此英勇,何愁蠻軍不滅啊。”
說罷與眾人相視大笑。
魏延身為大將,開戰至今卻未立絲毫功績,當下向劉玄進言道“主公,今我軍兵鋒正盛,而蠻軍連敗兩陣,此番想必蠻兵定有怯戰心裏,而且吾觀之攻城器械乏善可陳。想來其必然要暫避我軍兵鋒,或連夜撤軍返迴南中,或集結所部,來日猛攻我城池。”
在座眾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具都十分認同魏延所論。
“但,想必孟獲集結十萬大軍到此,一無所獲恐不會退兵。”
趙雲順著魏延的話說道。
“不錯,二位將軍與孤的想法不謀而合。孟獲其人,速來野性難服,事到如今,隻怕其會殊死一搏,以雪前恥。”
“是極。主公,延有一計,倘若成功,必然叫十萬蠻兵土崩瓦解。”
劉玄等人聽了魏延所說,聚精會神的看著魏延,詢問道有何妙計。
魏延拿起手繪的犍為地圖,給眾人講解。
“主公且看,犍為城西十五裏有一淺溪,名曰坤水,以此至犍為和南中營寨盡皆一馬平川。而此距離則恰好可使主公鐵騎飛馬奔騰,或支援武陽、或攻打蠻軍營帳,但蠻軍步卒想要進擊主公,則時間上來說完全足以整裝待發。主公權且在此紮座大營,如今可互為掎角之勢,城中危則可衝鋒其後部,營寨危則可斷其糧道,互為唿應,可保萬全;而待我軍步卒趕來之後,則可直入營中,以掩蠻軍耳目,待有時變,馬步軍一齊殺出,定然打蠻軍一個措手不及,甚至可以一舉擊潰。”
“嗯。文長此計甚合兵法虛實之道,並以地理輔之,如此定可保武陽無虞。隻是,此番蠻軍尚且勢大,我且留興霸和成都輔佐你堅守城池。我料定,我方大軍三日必至,我軍當於傍晚時分,蠻軍攻城力竭之際,孤自引輕騎襲擾其右翼,文長拖住其前部攻城部隊,而我軍所有步卒自左翼突入敵陣,令其首尾不能相顧,則可一舉而敗之。”
劉玄、魏延等人不斷完善著進攻計劃,不知不覺已臨近傍晚,三軍在城中吃過晚飯便出城而去,駐紮營寨。
翌日,蠻軍在孟獲統領下,集結於武陽城下,開始準備進攻城池,隻是其攻城器械卻僅有簡陋的雲梯和攻城錐。
卻不想本就士氣低落的蠻軍,在孟優的指揮仍舊進退有度,頗合章法,而孟優的攻城策略也是十分新奇。
隻見其整合三萬大軍於南門,東西兩門各有一萬兩千人,北門則有萬人。
南門分五千人一營共計六營,每營兩個時辰分批次不間斷攻城。
東西兩門分三千人一營共計四營,每營分三個時辰為攻城時間,但在此期間隻需攻打兩個時辰即可,用以策應南門主力。
而北門則分五千人一營共計兩營,白天紮營休息,晚上分批次輪番進攻城池。
此等攻城手法,完全是兵書戰策上沒有記載的,看似毫無章法,實則時時四麵侵擾,亦是搞的魏延毫無頭緒。
好在先前蠻族進攻速度緩慢,使得魏延有時間大肆動員城中百姓參與守城,此時戰兵一萬六、郡兵八千再加上百姓亦有三萬餘人,魏延負責南門防務,甘寧、劉湛負責東西二門,並時時接應、打探北門消息。
一時之間,蠻軍也隻能按部就班的攻城,並無實質性的突破。
可是魏延畢竟乃是一時名將,不出半日便將蠻軍章法摸得清清楚楚,隻是對於東西兩門的不定時攻城有些頭疼,短期內並沒有什麽好辦法解決。
就在此時,劉玄與趙雲、管亥、胡車兒於遠處高地觀戰,不禁驚奇,想不到這蠻族裝備不咋地,攻城手法倒是挺有一套。
嗯,自己必須得想想辦法助魏延一臂之力,否則這樣下去,武陽軍必然損失慘重。
“主公,此番蠻族想必是要連夜攻城,不如?”
趙雲邊說著邊賊兮兮的看著劉玄,劉玄也是瞬間會意。
“嗯,理當如此。但是蠻族先前被我軍夜襲,想必此時已定然有了準備。”
劉玄也是想到了再次襲擊,但無奈戰法已舊,戰果定不如前,況且就算是上次夜襲,粗略估計蠻軍傷亡也就五六千之數。
要知道,騎兵衝鋒隻有先頭部隊的殺傷力是最大的,後方隊伍不過是起到遞補作用而已,除非。。。
“是極!子龍,到了展現我三部鐵騎集訓之威的時候了!”
趙雲聽到劉玄所說,思慮片刻暗自了然。
是日傍晚,劉玄引著三千騎兵自西而來,浩浩蕩蕩的殺向西門蠻軍,隻是卻未曾采取衝鋒戰陣。
隻見大股騎兵盡皆輕裝簡行,各自身背兩大袋箭囊,而劉玄想要采取的戰法也正是此技--騎射!
要知道,馬鞍、馬鐙乃是三國時期才興起的,雖然馬鞍早有出現,但此時尚沒有得到推廣,而沒有馬鞍、馬鐙加持,想要訓練出合格的騎兵便已經很難了,如果想要有一支會騎射的騎兵隊伍那更是難上加難。
先前劉玄大搞改革滲透方方麵麵,一方麵軍隊中騎兵加緊騎射訓練,另一方麵則大肆改善高橋馬鞍、雙足馬鐙以及加裝馬蹄鐵,可惜時間不等人,時至今日也不過武裝了三千騎兵而已。
而此番,劉玄便是要借助新型馬匹裝備,采取蒙古騎兵的騎射遊擊戰法,來為減少武陽城的負擔。
此類騎兵亦有人將其稱為‘遊騎兵’,乃是騎兵戰術的巔峰之作,放在現在來看,那簡直就是跨時代的大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