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迴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水滸傳(青少版名著) 作者:施耐庵、馮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宋年間,哲宗駕崩,膝下無子,文武百官商議,冊立其弟端王為天子,帝號徽宗。
徽宗做端王時,身邊有個叫高俅的親隨。這高俅從小遊手好閑,若論仁、義、禮、德,全然不會。偏偏因他毬踢得好,深得端王喜愛。端王即位不到半年,便封他做了殿帥府太尉。
高俅到殿帥府上任時,全府上下都來參拜,唯獨少了一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半月以前,王進生病,不能來衙門管事。高俅聞此大怒,喝道:“大膽!竟敢抗拒官府,搪塞本官,裝病在家,快與我拿來!”
王進哪敢違抗,隻得抱病前往殿帥府,參見太尉。高俅問道:“你這廝就是都軍教頭王升的兒子?”王進道:“小人正是。”高俅喝道:“你不過一個小小教頭,如何敢小看我?你仗誰的勢,要推病在家,安閑快樂!”王進道:“小人不敢!其實患病未痊。”高俅罵道:“賊配軍,你既然抱病,如何能來?”王進道:“太尉傳召,怎敢不來!”高俅大怒,喝令左右:“給我拿下這廝,用力打!”左右將領與王進交好,皆為其說情。高俅喝道:“今日看眾將的麵子,暫且饒了你這廝,明日與你算帳!”
王進謝罪後,抬頭一看,認出是高俅。出了衙門,歎道:“俺的性命難保了!卻道是誰,原來是他!真是冤家路窄!當初他學使棒時被我父親一棒打翻在地,躺了幾個月。今天落在他手裏,怕是沒好日子過了。這可如何是好?”迴到家中,對娘說了此事。娘道:“我兒,‘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隻是,逃到哪裏是好?”王進答道:“母親言之有理,孩兒正有此打算。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他那裏招賢納士,何不去投奔他?”
當下母子二人收拾了行李,連夜逃出了東京,往延安府奔去。一路上,母子二人夜住曉行,已有一個多月了。
一日,天色將晚,母子二人錯過了投宿的地方。正發愁間,看到一所大莊園,拜見了莊主,請求借住一宿。莊主太公盛情相待,安排他們住下。
次日,王進的老母因路途勞累,犯了心痛病。莊主太公勸他們多住幾日,還差人去抓了藥來,醫治王進的老母。王進拜謝了。
母子二人在太公莊上住了五七日,老母的病才痊愈。就在王進收拾行李要離開的當日,來後槽看馬,見空地上一個後生赤著膊,刺著一身青龍,約有十八九歲,正在那裏使棒。
王進看了半晌,不覺失口道:“這棒使得好,不過有破綻,碰上了真好漢,怕是要吃虧。”後生聽了大怒,喝道:“你是何人?竟敢笑話我?我可是受了七八個有名的師父指點的,不信打不過你!你敢不敢與我較量?”
正在這時,太公來了,對那後生喝道:“不得無禮!”後生道:“這廝笑話我的棒法。”太公道:“客人可會使槍棒?”王進道:“頗曉得些。敢問太公,這後生是府上什麽人?”太公道:“是老漢的兒子。”王進道:“既然是府上的小官人,若他愛學,小人指點他一二如何?”太公道:“如此甚好。”說罷,便讓那後生來拜師父。
那後生怒道:“阿爹,這廝胡說,休要相信!如果他打贏了我,我就拜他為師。”王進笑著,卻不肯動手。太公道:“客官既然肯教犬子,不妨與他比試一下。”王進笑道:“若傷了令郎,隻怕不好。”太公道:“不礙事,就算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找的。”
王進道:“那恕我無禮了。”便取了一根棒,來到空地上。那後生看了看,拿著棒向王進直奔過來。王進轉身,拖了棒便走,那後生追趕過來,王進迴身,把棒從上劈下來,那後生趕緊用棒來擋。王進卻沒打下來,而是拿棒往那後生懷裏直搠過來,隻一下,那後生吃痛,把棒丟在一邊,往後倒下。
王進趕緊上前扶住,道:“莫怪,莫怪!”那後生爬起來,向王進拜道:“枉費我拜了許多師父,原來不值分文。師父,還請多多指教。”王進道:“我母子二人在此打擾多日,無以為報,理當效力。”
太公大喜,叫莊客殺牛宰羊,擺好酒食,請王進母子赴席。席間,太公道:“師父武藝高強,一定來頭不小。小兒真是有眼不識泰山!”王進笑道:“實不相瞞,小人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因得罪了新任的高太尉,隻好和母親逃往延安府,投奔老種經略相公處。不想在此得到二位盛情款待,還醫治好了母親的病患。既然令郎好學,小人必悉心教導。”那後生便過來拜王進。
太公道:“老漢祖居在此華陰縣,前麵是少華山,這村叫史家村。老漢這兒子從小不務正業,隻愛使棒弄槍。不知花了多少錢請師父教他,還請人給他刺了一身花繡,肩臂胸膛共有九條龍,因而大家都叫他九紋龍史進。教頭既然肯當他師父,老漢必重重酬謝。”王進道:“太公放心,小人一定不負所托。”
自那日起,王進每日悉心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不覺光陰荏苒,半年已過。史進對這十八般武藝學得十分精熟。
王進見他學有所成,便要告辭,往延安府去。史進不肯放,說道:“師父留下來好了,小弟願奉養你母子二人,以終天年!”王進道:“多謝賢弟的好意,在此固然是好,隻怕高太尉追捕而來,連累了你。我一心想去延安府,投在老種經略處,找個差事。那裏鎮守邊庭,正是用人之際。”
史進與太公苦留不住,隻好安排筵席送行。次日,王進母子二人辭別了史太公。史進親送十裏路,心中難舍,灑淚拜別了師父。王進母子往關西去了。
徽宗做端王時,身邊有個叫高俅的親隨。這高俅從小遊手好閑,若論仁、義、禮、德,全然不會。偏偏因他毬踢得好,深得端王喜愛。端王即位不到半年,便封他做了殿帥府太尉。
高俅到殿帥府上任時,全府上下都來參拜,唯獨少了一名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半月以前,王進生病,不能來衙門管事。高俅聞此大怒,喝道:“大膽!竟敢抗拒官府,搪塞本官,裝病在家,快與我拿來!”
王進哪敢違抗,隻得抱病前往殿帥府,參見太尉。高俅問道:“你這廝就是都軍教頭王升的兒子?”王進道:“小人正是。”高俅喝道:“你不過一個小小教頭,如何敢小看我?你仗誰的勢,要推病在家,安閑快樂!”王進道:“小人不敢!其實患病未痊。”高俅罵道:“賊配軍,你既然抱病,如何能來?”王進道:“太尉傳召,怎敢不來!”高俅大怒,喝令左右:“給我拿下這廝,用力打!”左右將領與王進交好,皆為其說情。高俅喝道:“今日看眾將的麵子,暫且饒了你這廝,明日與你算帳!”
王進謝罪後,抬頭一看,認出是高俅。出了衙門,歎道:“俺的性命難保了!卻道是誰,原來是他!真是冤家路窄!當初他學使棒時被我父親一棒打翻在地,躺了幾個月。今天落在他手裏,怕是沒好日子過了。這可如何是好?”迴到家中,對娘說了此事。娘道:“我兒,‘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隻是,逃到哪裏是好?”王進答道:“母親言之有理,孩兒正有此打算。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鎮守邊庭,他那裏招賢納士,何不去投奔他?”
當下母子二人收拾了行李,連夜逃出了東京,往延安府奔去。一路上,母子二人夜住曉行,已有一個多月了。
一日,天色將晚,母子二人錯過了投宿的地方。正發愁間,看到一所大莊園,拜見了莊主,請求借住一宿。莊主太公盛情相待,安排他們住下。
次日,王進的老母因路途勞累,犯了心痛病。莊主太公勸他們多住幾日,還差人去抓了藥來,醫治王進的老母。王進拜謝了。
母子二人在太公莊上住了五七日,老母的病才痊愈。就在王進收拾行李要離開的當日,來後槽看馬,見空地上一個後生赤著膊,刺著一身青龍,約有十八九歲,正在那裏使棒。
王進看了半晌,不覺失口道:“這棒使得好,不過有破綻,碰上了真好漢,怕是要吃虧。”後生聽了大怒,喝道:“你是何人?竟敢笑話我?我可是受了七八個有名的師父指點的,不信打不過你!你敢不敢與我較量?”
正在這時,太公來了,對那後生喝道:“不得無禮!”後生道:“這廝笑話我的棒法。”太公道:“客人可會使槍棒?”王進道:“頗曉得些。敢問太公,這後生是府上什麽人?”太公道:“是老漢的兒子。”王進道:“既然是府上的小官人,若他愛學,小人指點他一二如何?”太公道:“如此甚好。”說罷,便讓那後生來拜師父。
那後生怒道:“阿爹,這廝胡說,休要相信!如果他打贏了我,我就拜他為師。”王進笑著,卻不肯動手。太公道:“客官既然肯教犬子,不妨與他比試一下。”王進笑道:“若傷了令郎,隻怕不好。”太公道:“不礙事,就算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找的。”
王進道:“那恕我無禮了。”便取了一根棒,來到空地上。那後生看了看,拿著棒向王進直奔過來。王進轉身,拖了棒便走,那後生追趕過來,王進迴身,把棒從上劈下來,那後生趕緊用棒來擋。王進卻沒打下來,而是拿棒往那後生懷裏直搠過來,隻一下,那後生吃痛,把棒丟在一邊,往後倒下。
王進趕緊上前扶住,道:“莫怪,莫怪!”那後生爬起來,向王進拜道:“枉費我拜了許多師父,原來不值分文。師父,還請多多指教。”王進道:“我母子二人在此打擾多日,無以為報,理當效力。”
太公大喜,叫莊客殺牛宰羊,擺好酒食,請王進母子赴席。席間,太公道:“師父武藝高強,一定來頭不小。小兒真是有眼不識泰山!”王進笑道:“實不相瞞,小人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因得罪了新任的高太尉,隻好和母親逃往延安府,投奔老種經略相公處。不想在此得到二位盛情款待,還醫治好了母親的病患。既然令郎好學,小人必悉心教導。”那後生便過來拜王進。
太公道:“老漢祖居在此華陰縣,前麵是少華山,這村叫史家村。老漢這兒子從小不務正業,隻愛使棒弄槍。不知花了多少錢請師父教他,還請人給他刺了一身花繡,肩臂胸膛共有九條龍,因而大家都叫他九紋龍史進。教頭既然肯當他師父,老漢必重重酬謝。”王進道:“太公放心,小人一定不負所托。”
自那日起,王進每日悉心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不覺光陰荏苒,半年已過。史進對這十八般武藝學得十分精熟。
王進見他學有所成,便要告辭,往延安府去。史進不肯放,說道:“師父留下來好了,小弟願奉養你母子二人,以終天年!”王進道:“多謝賢弟的好意,在此固然是好,隻怕高太尉追捕而來,連累了你。我一心想去延安府,投在老種經略處,找個差事。那裏鎮守邊庭,正是用人之際。”
史進與太公苦留不住,隻好安排筵席送行。次日,王進母子二人辭別了史太公。史進親送十裏路,心中難舍,灑淚拜別了師父。王進母子往關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