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建造上海港
城內藏有一千精銳,若是任由宋人縱火,毫無疑問,這千餘人馬將不得不暴露蹤跡,那樣一來,高矣煥苦心準備的殺手鐧可就沒了用處。
眼下,聞聽宋將語氣鬆動,高矣煥當即大喜過望,“真是英明莫過於將軍,耽羅島一城精華盡在城內,若是點燃大火,隻怕滿城軍械、輜重全都要毀於一旦。”
李俊微微一笑,“這也簡單,童威,傳令下去,將城內輜重盡數搬出,而後再舉火焚城!”
“諾!”
話音剛落,一隊隊太平軍便開赴耽羅城。
高矣煥目瞪口呆,壓根不明白宋將為何不按套路出牌。
這時,一名牛島降卒歎了口氣,“高將軍,這幫宋人心狠手辣,就算你投降也沒有活路!”
高矣煥有些不信,一直以來,宋人都以溫潤賢良著稱,難道自己碰到的這些不是宋人?
李俊使了個眼神,當下便有軍卒大步上前,殺雞一般砍掉了降卒的腦袋。
高矣煥心膽俱裂,急忙連退數步,“快,迴城,關閉城門!”
這時,城內的高麗軍不明所以,依舊在排隊出城。
前方,太平軍在各自軍將的帶領下已經圍攏而來。
見此情景,高矣煥哪裏還不清楚宋人的目的?
這些人真要斬盡殺絕。
“兒郎們,宋人要殺我們,跟他們拚了!”
三千名牛島降卒,再加上四千名耽羅城守軍,其數量甚至不遜於太平軍!
然而,李俊早就放著高麗人降而複叛,之前砍下降卒一臂,就為了此時此刻!
“既然高麗賊不想活,那就全宰了!”
“得令!”
李俊一聲令下,早已經躍躍欲試的太平軍哪裏還忍得住?
“殺!”
出城之前,耽羅守軍早已經交出了長兵刃,如今,他們雖然在身上藏匿了武器,可是與太平軍比起來,依舊是羊入虎口。
跟隨李俊出征的這數千兵馬有新卒也有老卒,不過,在麵對身材矮小的高麗人之時,這些軍漢全都卯足了力氣。
一幫高麗狗罷了,若連他們都不能盡數屠滅,太平軍又如何能確保航道安全。
今日,大開殺戒,倒是讓軍卒頗為痛快。
在數月的航海途中,軍將們積攢了海量的戾氣,如今一朝釋放,當即有一種酣快淋漓之感。
城外激烈的廝殺聲終於驚動了躲在城中的一千名守軍,他們目齜欲裂,紛紛一躍而出,“殺,殺光宋狗!”
先行入城的太平軍嚴陣以待,“短矛!”
“擲!”
百步以內近戰,短矛威力極大。
數百名背矛士擲出了背負的短矛,一輪擲出之後,他們不看戰果,在最短的時間內抽出了第二根。
“短矛,擲!”
“噗噗噗!”
又是一輪!
數百根短矛形成一片死亡地帶,但凡進入之人,無一幸免。
與箭矢相比,短矛的殺傷力更大。
中了箭矢還可能不死,可是,中了短矛幾乎必死無疑!
耽羅守軍嚇破了膽,都說宋軍孱弱,為何眼前這股人馬卻強悍若斯?
一千名埋伏精銳,隻是兩輪短矛便死了三百多人,這要是近戰廝殺,豈不是會死更多?
不知是誰,突然一聲不響地溜掉了。
有了第一個,很快就有第二個,第三個。
眨眼間,六百多名守軍逃的一個不剩。
李俊見狀不以為意,“搬出城內的輜重、軍械,讓城內的百姓在一個時辰之內盡數撤出,一個時辰之後,我要放火焚城!”
眾人吸了一口冷氣,他們沒想到,在己方完全占據上風的情況下,李俊竟然還打算燒掉耽羅!
一個時辰之後,李俊說到做到,大火將城池一舉焚毀,連帶著未曾離開的高麗軍民、高麗降卒一起化為灰燼。
伴隨著熊熊燃燒的火焰,一種副將來到李俊身前,“將軍,高麗人的屍首該如何處置?”
“高麗人是怎麽對付我們宋人的?”
“砍下腦袋,擲入亂葬崗”
“那就在附近尋一座小島,將高麗人築成京觀!我要讓他們自此以後見到我們的旗幟就繞道走!”
“得令!”
就在李俊大開殺戒之時,自江南運出的一百萬石糧秣緩緩而出。
沿途間,為了多造聲勢,方臘使人多造錦旗,在上麵繡著一行大字:“太平軍方臘心猶汴京百姓,特此平價售糧百萬石,但凡汴京百姓即可到城內平價購買,若有人囤積居奇,自當共擊之!”
這是毫不遮掩的陽謀!
若是任由船隊招搖過市,一路北上,朝廷豈不是成了笑柄?
負責接應的陳文鬆臉色陰沉,他尋到方臘,大聲質問:“方公何故於此?”
方臘故作不知,“陳使君這是何意?”
“售糧是交易的一部分,方公緣何張貼布告,多此一舉?”
方臘微微一笑,“陳使君莫急,我且問你,橫幅上可有捏造不實之處?”
陳文鬆憤憤而言,“並無!”
“那就妥了,汴京城內的達官貴人餓不到肚子,我之所以提供這批糧食,為的就是城內的底層百姓,陳使君,捫心自問,你覺得我這批糧食入城。那些大戶會如何做?”
陳文鬆閉口不答。
汴京城內的世家大戶在這一次糧價暴漲的事件中大大賺了一筆。
這時候,誰要攔著他們發財,他們就敢跟誰翻眼。
毫無疑問,方臘的這百萬石糧食若是運抵汴京,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各家大戶瓜分殆盡,甚至不會有一粒糧食流入市場。
尋常百姓依舊買不到低價糧!
這一點,方臘也好、陳文鬆也罷,對此全都心知肚明。
眼下,方臘之所以整這一出,就是讓世家大戶投鼠忌器,讓尋常百姓穩住心神。
糧食雖然不多,但卻能暫緩燃眉之急!
當然了,若能趁此機會挑動窮苦百姓與世家大戶的對立情緒,這也算方臘的意外之喜。
其實,按照趙佶的要求,太平軍將糧食運到淮水即可。
然而,太平軍為了擴大影響,製造方臘一心愛民的形象,船隊打算直入汴京!
這一幕,當即讓陳文鬆進退兩難。
如今,輿論愈演愈烈,運河兩岸的百姓、沿途的商賈早已將方臘平價售糧的消息傳出。
明明是一方賊寇,卻有著一顆愛民如此的心,這樣的反差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了,若是這種情況下,一百萬石糧食不能如期、如數進入汴京,隻怕城內的百姓一定會鬧出事端出來!
陳文鬆進退兩難,隻能快馬將消息報與朝廷,請皇帝定奪!
此時,就在長江的出海口位置,一個巨大的碼頭正在動工。
此處隸屬於華亭縣、昆山縣以及海門縣交匯處。
北宋淳化二年,因鬆江上遊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隻得停泊在鬆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宣和三年,方臘占據此處之後,決定在這裏大興土木,同時合並三縣,成為一府,名曰上海府!
杭州雖有港口,但畢竟沒有上海優越的地理條件,這裏既是長江的出海口,距離北地又近了數日的路程,完全可以輻射到更遠的東瀛!
上海的船運曆史悠久,早在隋代初年,華亭設鎮,上海地區最早的內河港口市鎮形成。
唐開元十三年至天寶元年,吳淞江與青龍江交匯處逐漸成為與明州(寧波)、楚州等同為中日商船往來的港口。
五代十國時期,青龍鎮為吳越的通商貿易口岸之一,與日本、高麗、契丹、大食等地有商船往來。從大食輸入火油輸運契丹。
宋嘉祜年間,青龍鎮港海上貿易已經初具規模。周邊的杭、蘇、湖、常等州每月有船前來貿易;福建、漳、泉、明、越、溫、台等州,一年至少來二三次;兩廣、日本、新羅每歲一至。
後來,宋廷建立市舶務,抽解博買,專置監官一員,管理港口對外貿易。
不過,朝廷隻管收錢,根本不管治理。
上海港原本就有港口,但是它又小又亂,數目不詳的大小船隻這兒一艘,那兒一窩的擠在一起,亂糟糟的沒個章程,就靠這破爛的水攤還想停海船?顯然是不行的。
船可以慢慢造,但港口的建設已經勢在必行。
多方考察之後,長史報出了幾條方案。
最終,方臘決定把港口的位置選在江水出海口!
這裏海水足夠深,又有半島可以作為避風港,可謂天然良港。
負責督造港口的陳泰如今官至長史,頗受方臘信賴。
誰能想到,數月之前,陳泰僅僅是看守建德軍甲仗庫的一名巡檢?
如今,麾下卻掌握了三千精銳,又有數萬名青壯供其驅使,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赤腳踏在沙灘上,陳泰向不遠處熱火朝天的工地上投去了滿意的一瞥,在工錢的誘導下,附近的幾個縣城幾乎十室九空,他們拖家帶口,唿朋喚友的參與了這次修造港口的計劃,近萬名的地百姓,又加上數千的降卒,這港口修建的速度也還馬馬虎虎,一輛輛木輪車、一個個竹製的扁擔,不停地平整土地,修繕道路,打造屋舍。
按照方臘的計劃,港口應該準確的分為三塊:一塊為碼頭,主要有東、西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西麵為軍港,太平軍未來的水師就駐紮在這裏,平日裏嚴禁百姓出入,更不得漁船進出,簡而言之,碼頭的西麵成了軍事禁地,沒有許可,任何商船民船是不允許駛入的;東麵的為民用港口,說成商貿口岸也行,來往穿梭的漁船商船都可以停靠在這裏,如果有需要可以進行一些必要的補給,比如說:蔬菜、鹽巴、淡水、藥材等等;另外一塊為貿易區,由於距離府城不遠,這個貿易區就等於是上海的延伸,隻是在這裏,所有的稅收要比城內高處一成(商品貨物),雖然現在隻是空蕩蕩的一片海灘,但方臘打算把它打造成應有盡有的海岸“消金窟”,所謂的促進當地消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剩下的一塊,那就是防務區了,在這裏將會駐紮一支軍隊,平時負責維護港口治安,抵禦外敵入侵。
古人雲:不成規矩何以成方圓,來自後世的方臘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個有秩序有規劃的港口和一個亂糟糟的漁港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按照方臘這樣的分割布局,即便以後港口進一步擴大,也不會產生功能不明的現象。
碼頭、貿易區、防務區三者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的同時又互不幹擾,這樣一來能夠便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各自的職能,一旦外敵入侵,又不至於慌亂間忙錯手腳,可以說,這個港口的設計思想絕對領先於時代。
港口不出兩個月就可以投付使用,但船呢?真正可以下海使用的大船沒有一個月的時間根本造不出來,即便造出來了,那船也不能立刻使用,因為造船需要的木材很特別,別看木頭都能漂,但能漂浮和能承重是兩碼事。
眼下,太平軍中的海船都在滿負荷運載,而且很是陳舊,方臘早就想換一批船隻了,隻是一直沒有時間,如今正好趁著興建港口的機會,新建一批海船。
要想找尋合適的造船木材,就需要找到“熟悉水性”的木頭,在水中和在岸上不一樣,有些材質的木頭在陸地奇硬無比,但一旦入了水就立馬懨巴了。
最好的木材在雲貴之地,材質最好、最適合下水的木材當屬鐵梨木無疑,明白這一點的方臘早在建港之初就派人四處收購木材,砍伐鐵梨木。
反正這時候又沒有什麽環境保護組織,林子裏的木材多的是,唯一不方便的隻是運輸問題。
一根木材,在雲貴可能隻是百十錢,可是,運到上海,起碼得要一貫錢,這就是十倍的差價。
建一艘船,起碼需要數百根木材,也就是說,每艘海船僅僅是木船的造價就得數百貫!
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然而,對於方臘來說,這隻不過是九牛一毛。
花出去的錢財,隻有真正流通出去了,才能讓百姓享受到實惠。
若是將錢財堆積在庫房,做一個守財奴,對百姓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
城內藏有一千精銳,若是任由宋人縱火,毫無疑問,這千餘人馬將不得不暴露蹤跡,那樣一來,高矣煥苦心準備的殺手鐧可就沒了用處。
眼下,聞聽宋將語氣鬆動,高矣煥當即大喜過望,“真是英明莫過於將軍,耽羅島一城精華盡在城內,若是點燃大火,隻怕滿城軍械、輜重全都要毀於一旦。”
李俊微微一笑,“這也簡單,童威,傳令下去,將城內輜重盡數搬出,而後再舉火焚城!”
“諾!”
話音剛落,一隊隊太平軍便開赴耽羅城。
高矣煥目瞪口呆,壓根不明白宋將為何不按套路出牌。
這時,一名牛島降卒歎了口氣,“高將軍,這幫宋人心狠手辣,就算你投降也沒有活路!”
高矣煥有些不信,一直以來,宋人都以溫潤賢良著稱,難道自己碰到的這些不是宋人?
李俊使了個眼神,當下便有軍卒大步上前,殺雞一般砍掉了降卒的腦袋。
高矣煥心膽俱裂,急忙連退數步,“快,迴城,關閉城門!”
這時,城內的高麗軍不明所以,依舊在排隊出城。
前方,太平軍在各自軍將的帶領下已經圍攏而來。
見此情景,高矣煥哪裏還不清楚宋人的目的?
這些人真要斬盡殺絕。
“兒郎們,宋人要殺我們,跟他們拚了!”
三千名牛島降卒,再加上四千名耽羅城守軍,其數量甚至不遜於太平軍!
然而,李俊早就放著高麗人降而複叛,之前砍下降卒一臂,就為了此時此刻!
“既然高麗賊不想活,那就全宰了!”
“得令!”
李俊一聲令下,早已經躍躍欲試的太平軍哪裏還忍得住?
“殺!”
出城之前,耽羅守軍早已經交出了長兵刃,如今,他們雖然在身上藏匿了武器,可是與太平軍比起來,依舊是羊入虎口。
跟隨李俊出征的這數千兵馬有新卒也有老卒,不過,在麵對身材矮小的高麗人之時,這些軍漢全都卯足了力氣。
一幫高麗狗罷了,若連他們都不能盡數屠滅,太平軍又如何能確保航道安全。
今日,大開殺戒,倒是讓軍卒頗為痛快。
在數月的航海途中,軍將們積攢了海量的戾氣,如今一朝釋放,當即有一種酣快淋漓之感。
城外激烈的廝殺聲終於驚動了躲在城中的一千名守軍,他們目齜欲裂,紛紛一躍而出,“殺,殺光宋狗!”
先行入城的太平軍嚴陣以待,“短矛!”
“擲!”
百步以內近戰,短矛威力極大。
數百名背矛士擲出了背負的短矛,一輪擲出之後,他們不看戰果,在最短的時間內抽出了第二根。
“短矛,擲!”
“噗噗噗!”
又是一輪!
數百根短矛形成一片死亡地帶,但凡進入之人,無一幸免。
與箭矢相比,短矛的殺傷力更大。
中了箭矢還可能不死,可是,中了短矛幾乎必死無疑!
耽羅守軍嚇破了膽,都說宋軍孱弱,為何眼前這股人馬卻強悍若斯?
一千名埋伏精銳,隻是兩輪短矛便死了三百多人,這要是近戰廝殺,豈不是會死更多?
不知是誰,突然一聲不響地溜掉了。
有了第一個,很快就有第二個,第三個。
眨眼間,六百多名守軍逃的一個不剩。
李俊見狀不以為意,“搬出城內的輜重、軍械,讓城內的百姓在一個時辰之內盡數撤出,一個時辰之後,我要放火焚城!”
眾人吸了一口冷氣,他們沒想到,在己方完全占據上風的情況下,李俊竟然還打算燒掉耽羅!
一個時辰之後,李俊說到做到,大火將城池一舉焚毀,連帶著未曾離開的高麗軍民、高麗降卒一起化為灰燼。
伴隨著熊熊燃燒的火焰,一種副將來到李俊身前,“將軍,高麗人的屍首該如何處置?”
“高麗人是怎麽對付我們宋人的?”
“砍下腦袋,擲入亂葬崗”
“那就在附近尋一座小島,將高麗人築成京觀!我要讓他們自此以後見到我們的旗幟就繞道走!”
“得令!”
就在李俊大開殺戒之時,自江南運出的一百萬石糧秣緩緩而出。
沿途間,為了多造聲勢,方臘使人多造錦旗,在上麵繡著一行大字:“太平軍方臘心猶汴京百姓,特此平價售糧百萬石,但凡汴京百姓即可到城內平價購買,若有人囤積居奇,自當共擊之!”
這是毫不遮掩的陽謀!
若是任由船隊招搖過市,一路北上,朝廷豈不是成了笑柄?
負責接應的陳文鬆臉色陰沉,他尋到方臘,大聲質問:“方公何故於此?”
方臘故作不知,“陳使君這是何意?”
“售糧是交易的一部分,方公緣何張貼布告,多此一舉?”
方臘微微一笑,“陳使君莫急,我且問你,橫幅上可有捏造不實之處?”
陳文鬆憤憤而言,“並無!”
“那就妥了,汴京城內的達官貴人餓不到肚子,我之所以提供這批糧食,為的就是城內的底層百姓,陳使君,捫心自問,你覺得我這批糧食入城。那些大戶會如何做?”
陳文鬆閉口不答。
汴京城內的世家大戶在這一次糧價暴漲的事件中大大賺了一筆。
這時候,誰要攔著他們發財,他們就敢跟誰翻眼。
毫無疑問,方臘的這百萬石糧食若是運抵汴京,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各家大戶瓜分殆盡,甚至不會有一粒糧食流入市場。
尋常百姓依舊買不到低價糧!
這一點,方臘也好、陳文鬆也罷,對此全都心知肚明。
眼下,方臘之所以整這一出,就是讓世家大戶投鼠忌器,讓尋常百姓穩住心神。
糧食雖然不多,但卻能暫緩燃眉之急!
當然了,若能趁此機會挑動窮苦百姓與世家大戶的對立情緒,這也算方臘的意外之喜。
其實,按照趙佶的要求,太平軍將糧食運到淮水即可。
然而,太平軍為了擴大影響,製造方臘一心愛民的形象,船隊打算直入汴京!
這一幕,當即讓陳文鬆進退兩難。
如今,輿論愈演愈烈,運河兩岸的百姓、沿途的商賈早已將方臘平價售糧的消息傳出。
明明是一方賊寇,卻有著一顆愛民如此的心,這樣的反差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了,若是這種情況下,一百萬石糧食不能如期、如數進入汴京,隻怕城內的百姓一定會鬧出事端出來!
陳文鬆進退兩難,隻能快馬將消息報與朝廷,請皇帝定奪!
此時,就在長江的出海口位置,一個巨大的碼頭正在動工。
此處隸屬於華亭縣、昆山縣以及海門縣交匯處。
北宋淳化二年,因鬆江上遊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隻得停泊在鬆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宣和三年,方臘占據此處之後,決定在這裏大興土木,同時合並三縣,成為一府,名曰上海府!
杭州雖有港口,但畢竟沒有上海優越的地理條件,這裏既是長江的出海口,距離北地又近了數日的路程,完全可以輻射到更遠的東瀛!
上海的船運曆史悠久,早在隋代初年,華亭設鎮,上海地區最早的內河港口市鎮形成。
唐開元十三年至天寶元年,吳淞江與青龍江交匯處逐漸成為與明州(寧波)、楚州等同為中日商船往來的港口。
五代十國時期,青龍鎮為吳越的通商貿易口岸之一,與日本、高麗、契丹、大食等地有商船往來。從大食輸入火油輸運契丹。
宋嘉祜年間,青龍鎮港海上貿易已經初具規模。周邊的杭、蘇、湖、常等州每月有船前來貿易;福建、漳、泉、明、越、溫、台等州,一年至少來二三次;兩廣、日本、新羅每歲一至。
後來,宋廷建立市舶務,抽解博買,專置監官一員,管理港口對外貿易。
不過,朝廷隻管收錢,根本不管治理。
上海港原本就有港口,但是它又小又亂,數目不詳的大小船隻這兒一艘,那兒一窩的擠在一起,亂糟糟的沒個章程,就靠這破爛的水攤還想停海船?顯然是不行的。
船可以慢慢造,但港口的建設已經勢在必行。
多方考察之後,長史報出了幾條方案。
最終,方臘決定把港口的位置選在江水出海口!
這裏海水足夠深,又有半島可以作為避風港,可謂天然良港。
負責督造港口的陳泰如今官至長史,頗受方臘信賴。
誰能想到,數月之前,陳泰僅僅是看守建德軍甲仗庫的一名巡檢?
如今,麾下卻掌握了三千精銳,又有數萬名青壯供其驅使,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赤腳踏在沙灘上,陳泰向不遠處熱火朝天的工地上投去了滿意的一瞥,在工錢的誘導下,附近的幾個縣城幾乎十室九空,他們拖家帶口,唿朋喚友的參與了這次修造港口的計劃,近萬名的地百姓,又加上數千的降卒,這港口修建的速度也還馬馬虎虎,一輛輛木輪車、一個個竹製的扁擔,不停地平整土地,修繕道路,打造屋舍。
按照方臘的計劃,港口應該準確的分為三塊:一塊為碼頭,主要有東、西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西麵為軍港,太平軍未來的水師就駐紮在這裏,平日裏嚴禁百姓出入,更不得漁船進出,簡而言之,碼頭的西麵成了軍事禁地,沒有許可,任何商船民船是不允許駛入的;東麵的為民用港口,說成商貿口岸也行,來往穿梭的漁船商船都可以停靠在這裏,如果有需要可以進行一些必要的補給,比如說:蔬菜、鹽巴、淡水、藥材等等;另外一塊為貿易區,由於距離府城不遠,這個貿易區就等於是上海的延伸,隻是在這裏,所有的稅收要比城內高處一成(商品貨物),雖然現在隻是空蕩蕩的一片海灘,但方臘打算把它打造成應有盡有的海岸“消金窟”,所謂的促進當地消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至於剩下的一塊,那就是防務區了,在這裏將會駐紮一支軍隊,平時負責維護港口治安,抵禦外敵入侵。
古人雲:不成規矩何以成方圓,來自後世的方臘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個有秩序有規劃的港口和一個亂糟糟的漁港有著本質的區別,如果按照方臘這樣的分割布局,即便以後港口進一步擴大,也不會產生功能不明的現象。
碼頭、貿易區、防務區三者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的同時又互不幹擾,這樣一來能夠便最大限度的發揮出各自的職能,一旦外敵入侵,又不至於慌亂間忙錯手腳,可以說,這個港口的設計思想絕對領先於時代。
港口不出兩個月就可以投付使用,但船呢?真正可以下海使用的大船沒有一個月的時間根本造不出來,即便造出來了,那船也不能立刻使用,因為造船需要的木材很特別,別看木頭都能漂,但能漂浮和能承重是兩碼事。
眼下,太平軍中的海船都在滿負荷運載,而且很是陳舊,方臘早就想換一批船隻了,隻是一直沒有時間,如今正好趁著興建港口的機會,新建一批海船。
要想找尋合適的造船木材,就需要找到“熟悉水性”的木頭,在水中和在岸上不一樣,有些材質的木頭在陸地奇硬無比,但一旦入了水就立馬懨巴了。
最好的木材在雲貴之地,材質最好、最適合下水的木材當屬鐵梨木無疑,明白這一點的方臘早在建港之初就派人四處收購木材,砍伐鐵梨木。
反正這時候又沒有什麽環境保護組織,林子裏的木材多的是,唯一不方便的隻是運輸問題。
一根木材,在雲貴可能隻是百十錢,可是,運到上海,起碼得要一貫錢,這就是十倍的差價。
建一艘船,起碼需要數百根木材,也就是說,每艘海船僅僅是木船的造價就得數百貫!
對於尋常百姓來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然而,對於方臘來說,這隻不過是九牛一毛。
花出去的錢財,隻有真正流通出去了,才能讓百姓享受到實惠。
若是將錢財堆積在庫房,做一個守財奴,對百姓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