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文華殿。
一個年約二十二三歲的年輕人坐在書案後聚精會神地審閱由皇上轉呈過來的奏章。
他眉目清秀,顯得一臉儒雅之氣,他穿的是黃色四爪蟒袍,這件蟒袍全天下隻有一個人有資格穿,就是太子。
沒錯,他就是大明太子朱標。
這座文華殿是他閱看奏章會見群臣的地方,旁邊的奉天殿則是他皇帝老子朱元璋臨朝議政的地方。
早朝完畢,他就迴到文華殿,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事,即使皇上不早朝,他也要每天早上到文華殿。
其他大臣可以偷懶,他絕不能偷懶,因為他是太子,眾王榜樣,明日之君,他不能辜負那些看著他長大的開國元勳們對他的期望,朱元璋為了培養這個兒子,幾乎把所有的開國元勳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爵都派到到東宮太子府兼任職務。
把滿朝文武最有能力的人都塞進太子府任職,這在曆朝曆代中非常罕見,一旦出現太子謀朝篡位的局麵,這些能人又擁立太子的話,身為皇帝的也無力迴天,可見朱元璋對他的信任有多深,期望有多高。
這些開國元勳們期望他能成為聖賢之君,他也希望自己他日能成為聖賢之君,所以他努力地朝著這一方麵而走。
他也是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不同的是他沒有上過戰場。
從朱元璋擁兵稱吳王開始,就立他為世子,性格卻不像朱元璋,他寬仁,而朱元璋卻苛刻,他大量,而朱元璋卻記仇,他穩重,而朱元璋卻暴躁。
他之所以形成今天敦厚寬和的性格,與一個人的教導分不開,這個人就是他的老師浙東大儒宋濂。
當年朱元璋打下睦洲後,親自登門拜訪請宋濂這個名滿天下的大儒來做朱標的老師,當時朱標還不滿四周歲。
在宋濂的熏陶教導之下,朱標不僅德才兼備,更形成了日後敦厚溫和的性格。
正因為這一點不同,讓所有開國元勳都折服,朱元璋看到了希望,這個兒子是一個難得的明君,更是傾盡心血去培養。
所以無論這個兒子如何頂撞,朱元璋都不計較,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洪武七年發生的一件事。
當年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去世,後宮之中,一片愁雲慘霧,因為孫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馬秀英。
何解如此?
因為孫貴妃是朱元璋最早納的侍妾,與馬秀英一起陪伴著朱元璋度過戰爭歲月,和馬秀英惺惺相惜,深得馬秀英的敬重。
朱元璋稱帝後,沒有忘情於她,冊封她為貴妃,在後宮之中,身居第二位,算得上無上榮耀了。
朱元璋對於孫貴妃也是情深,在早朝的時候下旨禮部為孫貴妃舉辦隆重的葬禮,這等同於是國葬了。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令讓太子和其他不是孫貴妃所生的諸位皇子服“齊衰”,為孫貴妃披麻戴孝送行。(注明:齊衰是五服喪禮中排名第二的喪服,按本宗族親分等級,依次序為斬衰、齊衰、大功服、小功服、緦麻服。)
滿朝文武誰也沒有哼聲,不敢反對,誰都知道朱元璋的個性,一旦惹怒了,天威發作,小則丟官削職流放千裏,重則可是掉腦袋的事了。
沒想到的是朱元璋剛剛頒下旨意,就有一個人站出來表示反對,竟然是太子朱標。
這令朱元璋很難堪,氣得幾乎吐一口老血,但還是問原因為何反對。
朱標說自己身為皇後嫡子,在父皇母後都在世的情況下,為庶母服喪,不合禮儀,更不合綱常。
說他迂腐也好,執拗也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說得很合綱常情理。
因為在古代禮儀中,庶子隻能以嫡母為母,但對於嫡子來說,庶母卻不是母,所以在大戶人家中,往往父親的偏房小妾去世,嫡子是不需要服喪的,隻有偏房小妾的親生兒子才需要服喪。
嫡子和庶子之間是有很大分別的,盡管嫡子不一定成才,庶子不一定不成才,但庶子所受到的待遇就天差地別了。
儒家對於禮教是很執著的,不能僭越等級界別,僭越了,就是離經叛道。
雖然孫貴妃地位尊貴,朱標平日裏也很尊敬孫貴妃,相處十分融洽,但在朱標眼中,她就是庶母,自己不可能為孫貴妃披麻戴孝,更何況自己的生母還在,更不能這樣做,身為太子,一定要做天下讀書人的典範。
現在朱元璋讓他和幾個嫡出的弟弟去為孫貴妃服齊衰,顯然不合理,他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反問朱元璋一句:“父皇,曆朝曆代的不說,就以在場的公侯將相文武百官為例,因病亡故的側室偏房小妾不在少數,他們的嫡子都不為庶母服孝,為什麽天子的嫡子卻非要這樣做不可?”
滿朝文武驚掉了下巴,他們想不到太子竟然敢公然指責自己的父親!
全場鴉雀無聲。
陪伴自己多年的孫貴妃去世,朱元璋本就心情不好,自己最愛的兒子的太子朱標竟然迂腐不變,以墨守成規的禮教來當眾還來質問自己,觸犯龍顏,朱元璋大怒,抽出殿值侍衛的寶劍就要砍朱標:“逆子,逆子,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犯君上,刮龍鱗,朕今天就殺了你這個讀死書不懂變通不成大器的逆子!”
朱標臉色都變了,見勢不妙,知道這迴事鬧大了,自己若是不跑,正在氣頭上的父親真的會揮劍劈下來,那就死得冤枉了,於是拔腿就往殿外跑。
“逆子,你站住!你站住!”朱元璋臉色鐵青持劍追去。
驚呆住不知所措的文武百官見證了大明朝堂上出現了奇葩的曆史性一幕,皇帝老子拿著寶劍追斬太子小兒,而太子小兒則不管皇帝老子喊什麽,反正先跑再說,保命要緊。
朱標不是怕死,而是不想死得這麽冤。
文武百官反應過來,一看朱元璋的臉色不對,明白情勢不妙,朱元璋真的動了雷霆之怒,真的會殺太子。
魏國公徐達和誠意伯劉伯溫立即上前拉住朱元璋,衛國公鄧愈趁機奪下寶劍,百官跪拜求情,七嘴八舌勸說不能殺太子。
朱元璋依然戟指罵朱標是逆子。
跑出大殿的朱標見群臣攔住朱元璋,這才停下腳步,但是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進去肯定更氣朱元璋,不進去又落下不孝子的惡名。
有一位文臣叫叫桂彥良連忙出來勸他:“太子殿下,你雖然占理,但君父之命不可違,別因為一個薨了的孫貴妃,導致父子不和,動搖大明江山的根基,就不值得了,殿下讀書是為了治理天下的,不是和人爭個長短的,逞口舌之快的,迴去認個錯吧,讓皇上有台階下!”
朱標覺得桂彥良說的很有道理,便進殿跪下向朱元璋道歉認錯,答應服齊衰,帶同所有皇弟為孫貴妃披麻戴孝。
朱元璋見朱標改變主意,加上一眾大臣的求情,也就氣消了,又恢複父慈子孝的局麵。
文武百官這才鬆一口大氣。
按剛才的情形,朱標不跑的話,朱元璋會不會在盛怒之下,真的一劍斬下呢?
誰也說不準,俗語有雲“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朱元璋真的一劍斬下,大明曆史就得要另寫了。
一個年約二十二三歲的年輕人坐在書案後聚精會神地審閱由皇上轉呈過來的奏章。
他眉目清秀,顯得一臉儒雅之氣,他穿的是黃色四爪蟒袍,這件蟒袍全天下隻有一個人有資格穿,就是太子。
沒錯,他就是大明太子朱標。
這座文華殿是他閱看奏章會見群臣的地方,旁邊的奉天殿則是他皇帝老子朱元璋臨朝議政的地方。
早朝完畢,他就迴到文華殿,這是他必須要做的事,即使皇上不早朝,他也要每天早上到文華殿。
其他大臣可以偷懶,他絕不能偷懶,因為他是太子,眾王榜樣,明日之君,他不能辜負那些看著他長大的開國元勳們對他的期望,朱元璋為了培養這個兒子,幾乎把所有的開國元勳六公二十八侯二伯爵都派到到東宮太子府兼任職務。
把滿朝文武最有能力的人都塞進太子府任職,這在曆朝曆代中非常罕見,一旦出現太子謀朝篡位的局麵,這些能人又擁立太子的話,身為皇帝的也無力迴天,可見朱元璋對他的信任有多深,期望有多高。
這些開國元勳們期望他能成為聖賢之君,他也希望自己他日能成為聖賢之君,所以他努力地朝著這一方麵而走。
他也是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不同的是他沒有上過戰場。
從朱元璋擁兵稱吳王開始,就立他為世子,性格卻不像朱元璋,他寬仁,而朱元璋卻苛刻,他大量,而朱元璋卻記仇,他穩重,而朱元璋卻暴躁。
他之所以形成今天敦厚寬和的性格,與一個人的教導分不開,這個人就是他的老師浙東大儒宋濂。
當年朱元璋打下睦洲後,親自登門拜訪請宋濂這個名滿天下的大儒來做朱標的老師,當時朱標還不滿四周歲。
在宋濂的熏陶教導之下,朱標不僅德才兼備,更形成了日後敦厚溫和的性格。
正因為這一點不同,讓所有開國元勳都折服,朱元璋看到了希望,這個兒子是一個難得的明君,更是傾盡心血去培養。
所以無論這個兒子如何頂撞,朱元璋都不計較,其中最好的例子便是洪武七年發生的一件事。
當年朱元璋的寵妃孫貴妃去世,後宮之中,一片愁雲慘霧,因為孫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馬秀英。
何解如此?
因為孫貴妃是朱元璋最早納的侍妾,與馬秀英一起陪伴著朱元璋度過戰爭歲月,和馬秀英惺惺相惜,深得馬秀英的敬重。
朱元璋稱帝後,沒有忘情於她,冊封她為貴妃,在後宮之中,身居第二位,算得上無上榮耀了。
朱元璋對於孫貴妃也是情深,在早朝的時候下旨禮部為孫貴妃舉辦隆重的葬禮,這等同於是國葬了。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令讓太子和其他不是孫貴妃所生的諸位皇子服“齊衰”,為孫貴妃披麻戴孝送行。(注明:齊衰是五服喪禮中排名第二的喪服,按本宗族親分等級,依次序為斬衰、齊衰、大功服、小功服、緦麻服。)
滿朝文武誰也沒有哼聲,不敢反對,誰都知道朱元璋的個性,一旦惹怒了,天威發作,小則丟官削職流放千裏,重則可是掉腦袋的事了。
沒想到的是朱元璋剛剛頒下旨意,就有一個人站出來表示反對,竟然是太子朱標。
這令朱元璋很難堪,氣得幾乎吐一口老血,但還是問原因為何反對。
朱標說自己身為皇後嫡子,在父皇母後都在世的情況下,為庶母服喪,不合禮儀,更不合綱常。
說他迂腐也好,執拗也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說得很合綱常情理。
因為在古代禮儀中,庶子隻能以嫡母為母,但對於嫡子來說,庶母卻不是母,所以在大戶人家中,往往父親的偏房小妾去世,嫡子是不需要服喪的,隻有偏房小妾的親生兒子才需要服喪。
嫡子和庶子之間是有很大分別的,盡管嫡子不一定成才,庶子不一定不成才,但庶子所受到的待遇就天差地別了。
儒家對於禮教是很執著的,不能僭越等級界別,僭越了,就是離經叛道。
雖然孫貴妃地位尊貴,朱標平日裏也很尊敬孫貴妃,相處十分融洽,但在朱標眼中,她就是庶母,自己不可能為孫貴妃披麻戴孝,更何況自己的生母還在,更不能這樣做,身為太子,一定要做天下讀書人的典範。
現在朱元璋讓他和幾個嫡出的弟弟去為孫貴妃服齊衰,顯然不合理,他當著滿朝文武的麵反問朱元璋一句:“父皇,曆朝曆代的不說,就以在場的公侯將相文武百官為例,因病亡故的側室偏房小妾不在少數,他們的嫡子都不為庶母服孝,為什麽天子的嫡子卻非要這樣做不可?”
滿朝文武驚掉了下巴,他們想不到太子竟然敢公然指責自己的父親!
全場鴉雀無聲。
陪伴自己多年的孫貴妃去世,朱元璋本就心情不好,自己最愛的兒子的太子朱標竟然迂腐不變,以墨守成規的禮教來當眾還來質問自己,觸犯龍顏,朱元璋大怒,抽出殿值侍衛的寶劍就要砍朱標:“逆子,逆子,以為飽讀詩書就可以犯君上,刮龍鱗,朕今天就殺了你這個讀死書不懂變通不成大器的逆子!”
朱標臉色都變了,見勢不妙,知道這迴事鬧大了,自己若是不跑,正在氣頭上的父親真的會揮劍劈下來,那就死得冤枉了,於是拔腿就往殿外跑。
“逆子,你站住!你站住!”朱元璋臉色鐵青持劍追去。
驚呆住不知所措的文武百官見證了大明朝堂上出現了奇葩的曆史性一幕,皇帝老子拿著寶劍追斬太子小兒,而太子小兒則不管皇帝老子喊什麽,反正先跑再說,保命要緊。
朱標不是怕死,而是不想死得這麽冤。
文武百官反應過來,一看朱元璋的臉色不對,明白情勢不妙,朱元璋真的動了雷霆之怒,真的會殺太子。
魏國公徐達和誠意伯劉伯溫立即上前拉住朱元璋,衛國公鄧愈趁機奪下寶劍,百官跪拜求情,七嘴八舌勸說不能殺太子。
朱元璋依然戟指罵朱標是逆子。
跑出大殿的朱標見群臣攔住朱元璋,這才停下腳步,但是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進去肯定更氣朱元璋,不進去又落下不孝子的惡名。
有一位文臣叫叫桂彥良連忙出來勸他:“太子殿下,你雖然占理,但君父之命不可違,別因為一個薨了的孫貴妃,導致父子不和,動搖大明江山的根基,就不值得了,殿下讀書是為了治理天下的,不是和人爭個長短的,逞口舌之快的,迴去認個錯吧,讓皇上有台階下!”
朱標覺得桂彥良說的很有道理,便進殿跪下向朱元璋道歉認錯,答應服齊衰,帶同所有皇弟為孫貴妃披麻戴孝。
朱元璋見朱標改變主意,加上一眾大臣的求情,也就氣消了,又恢複父慈子孝的局麵。
文武百官這才鬆一口大氣。
按剛才的情形,朱標不跑的話,朱元璋會不會在盛怒之下,真的一劍斬下呢?
誰也說不準,俗語有雲“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朱元璋真的一劍斬下,大明曆史就得要另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