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在廚房忙碌的身影,陸儉眉頭微微皺著,他剛才提出搬家的建議之後,陸淑婉並沒有答應,但是也沒拒絕,隻是勉強笑笑,然後便到廚房做飯去了。
陸儉很疑惑,不知道母親是什麽意思。
搬家的念頭,他是今天才起的,但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經過了慎重思考。
至少在迴來的路上,他都在思考。
首先,如那個寫信的老者所說,睢寧縣太小,在這裏,陸儉的畫幾乎賣不出去,今天的事兒就是最好的例子。
好不容易有人買,還是外地來的,而且別有用心,陸儉可不認為自己每天都能遇到這樣的顧客,何況他也不想遇到這樣的顧客。
其次,他得罪了睢寧縣尉梁正臣,這是睢寧縣名義上的四把手,實際權力更大。
先前的事讓陸儉感受到了危機,若不是朱勔相助,自己說不定已經去吃牢飯了,雖然躲過一劫,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隻要梁正臣存心想收拾自己,他總會找到機會的。
到那時,就不一定有人相助了,所以陸儉有些擔心。
若是換個地方生活的話,就完全沒有這樣的顧慮。
最後,睢寧雖然不錯,但作為現代人的陸儉,早就知道這個地方以後的發展軌跡。
二十幾年後,這裏會因為靖康之變而淪為金人的土地,陸儉可不想做亡國奴,雖然這件事還有二十多年才會發生,但陸儉覺得應該未雨綢繆。
總不能等金兵都殺到城門口了才開始搬家吧?
既然有條件,那就該早做準備。
提出搬家的建議雖然有些突兀,但陸儉真的是從長遠角度出發,經過了慎重思考的。
“來,吃飯了。”
陸儉沉思的時候,陸淑婉已經將飯菜都端上了桌,看著從城裏買迴來的燒鴨,陸儉卻沒有什麽胃口。
“娘,先前我說的事兒........”
“搬吧。”
陸儉正準備再問,沒想到陸淑婉突然答應了。
“您同意了?”
陸儉麵露喜色,有些意外。
“有什麽同不同意的,既然你想搬,那咱們就搬,這地方住了十幾年,住得厭煩了,換個地方也好。”
陸淑婉一邊說,一邊往自己嘴裏刨飯。
她答應得很爽快,但陸儉隻是高興了一會兒就收起笑容。
看到母親神色雖然輕鬆,但眼神閃爍,手更是不停的往嘴裏刨飯,顯得有些無措,陸儉覺得母親這話可能說得言不由衷。
難道她不想搬?
“娘,您是舍不得這裏麽?”陸儉問道。
“沒有啊。”陸淑婉搖頭。
“那...........”
陸儉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他忽然想起,母親曾經說過,這裏雖然不是她的家鄉,但離家近。
她的家鄉好像是在開封府。
“娘,要不咱們搬到開封府去吧?”陸儉突然說道。
“啊?”
聽到兒子的話,陸淑婉像是被嚇到一樣,手中的筷子都掉了下來。
“娘,您怎麽了?”
陸儉眉頭一挑,不明白陸淑婉怎麽會有這麽大反應。
“沒......沒什麽.......你不是說要搬去徐州麽,好端端的去什麽開封府?”
陸淑婉撿起筷子,疑惑的問。
“開封府不是娘您的家鄉麽,我尋思著搬到您的家鄉去,免得您思鄉情切嘛。”
陸儉說道。
在他的計劃裏,前期隻需要搬離睢寧縣,避開梁正臣,找個大點的城市賣畫積累資金就行,至於搬去哪裏,並無所謂。
後期等到手裏的錢多了,再搬到長江以南,蘇州,杭州這些地方去,徹底離開這一片是非之地。
陸儉說搬到開封,確實是為陸淑婉著想。
“開封就不去了,還是去徐州吧。”
陸淑婉否決了陸儉的提議。
“兒子想以後要搬去江南,可能不會再迴來了,難道在此之前,娘不想迴家鄉看看?見見親朋故舊什麽的?”
陸儉又問。
“哪有什麽親朋故舊,都死了,那年瘟疫,全都死光了,隻剩下咱們母子二人活了下來。”
陸淑婉搖頭說道。
這個說法,陸儉不是第一次聽到,早在幾年前他問起關於母親家世的時候,就聽母親說過,家裏的人都因為瘟疫而死了。
開封是不是曾經發生過瘟疫,陸儉不知道,但有一點,他覺得很奇怪,那就是他曾經問過母親的出身,陸淑婉給出的答案是農家。
曾經的陸儉並沒覺得這個答案有問題,可現在的陸儉,覺得這答案不僅有問題,而且問題大了。
看著自己房間桌案上的那些書本,他很清楚的記得,這些字都是母親教自己識寫的。
宋代民風開放,女子地位雖然不低,但作為一個農人的女兒,想要識字,卻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就連很多農民的兒子都不識字。
一方麵是因為讀書成本太高,農民負擔不起,另一方麵,是很多農民都沒有這種意識。
陸儉覺得,自己這母親不僅能識字,還能解釋論語詩經等書籍的意思,出身恐怕不是她說得這麽簡單。
可是陸儉不明白,她為什麽不說實話?是有什麽難言之隱麽?
而且.......最讓陸儉想不通的一點是,她教自己讀書寫字,卻不讓自己參加科舉,說什麽官場險惡,不必涉足,讀書隻需要懂道理,明是非就行了。
雖然陸儉對這句話深以為然,但這可不符合一個思維正常的古代婦女的價值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陸儉覺得,母親可能有什麽事情瞞著自己。
“娘,咱們家祖上真的隻是農民麽?”
陸儉忽然問道。
陸淑婉愣了愣,眼睛看向兒子,點頭道:
“當然了,你外曾祖就是農民,外公也是,娘也是。”
“那我爹........”
“好了,娘吃過了,我去燒點水,你慢慢吃。”
陸儉才剛開口,沒等他把話說完,陸淑婉便打斷了他。
“既然要搬去徐州,那明天你去告知村長一聲,把該辦的事宜辦好。”
陸淑婉交待著,不等兒子答應,便徑自走出了屋子。
見到母親匆忙離席,陸儉幾乎可以肯定她有事情在瞞著自己,以往每次提到父親這兩個字,她總是諱莫如深。
陸儉心中很好奇,不知道母親到底瞞了自己什麽,又為什麽要瞞。
看到母親離開,他幾次想追出去問,但仔細思慮一番,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母親不願說也許有她的道理,自己苦苦追問也不一定能問出結果來,反而有可能讓她苦惱,這是陸儉不想看到的。
“罷了,我們獨自生活了十六年,不管母親是什麽出身,都與現在無關,我要做的是展望將來,沒必要探究過去,也許哪天娘想通了,自會告訴我呢。”
思量一陣,陸儉笑著搖頭,自言自語對自己寬慰了一番,然後便徹底將腦海中的紛亂情緒給拋諸腦後。
.............
夜漸漸深了,汴京開封府的夜市卻依舊熱鬧。
皇城內,宰相曾布正在小黃門的帶領下步履匆匆的走向皇宮,他麵色有些焦急,手中拿著一本奏章。
文德殿中,年輕的趙佶正在欣賞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這是童貫最新派人送來的。
“皇上,曾相求見。”
趙佶正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侍立在門邊的小太監悄悄過來說道。
“曾布?這麽晚了他來見朕做什麽?”
他有些疑惑。
“讓他進來。”
說著,趙佶放下手中的卷軸。
“皇上,工部急奏,陽武縣境內黃河決堤!”
曾布一進來,立刻便跪在地上說道。
“黃河決堤了?”
聽到曾布的話,趙佶嚇了一跳,急忙令身邊的小太監把曾布手上的奏章拿過來看。
當看到隻被淹十餘戶的時候,他鬆了口氣。
“還好,還好,傷亡不算慘重。”
新帝登基,最忌諱遇到天災,不過所幸天災並不嚴重。
見趙佶神色頗為輕鬆,曾布眉頭大皺:
“皇上,陽武縣傷亡雖不算慘重,但因黃河決口,河水流經商丘,匯入泗水,導致泗水水位急長。”
見到曾布神色擔憂,趙佶知道自己可能把這件事想簡單了。
“泗水水位急長,會危及哪些地方?”他問道。
“迴皇上,泗水流經下邳,下邳屬徐州境內,臨近睢寧,若是水位持續上漲,很可能衝垮下邳堤壩,到那時,下邳,睢寧,乃至徐州諸縣都有可能被洪水淹沒,成為千裏澤國。”
曾布說這話時,神色尤為嚴肅。
聽了這些話,趙佶頓時明白,宰相的意思是現在雖然不嚴重,但如果持續發展下去,就會很嚴重!
“這還不到五月,就已到了汛期麽?”
趙佶詫異的說道。
“迴皇上,今年雨水頗多,想是汛期提前了。”
“下邳境內的防洪工事如何?”趙佶又問。
“這........”
曾布微微猶豫了一會兒,道:“去歲朝廷撥了五十萬貫到下邳,用以修築堤壩。”
“這麽多錢修築堤壩,應該可以抵得住洪水吧?”
趙佶道。
“現在的情形倒是可以抵住,就怕五六月份洪水會再漲,到那時........”
曾布話沒說完,趙佶已明白了他的意思。
“這樣,朕讓三司再撥三十萬貫下去,用以挖掘河道引流,愛卿看如何?”
趙佶問。
“皇上聖明!”
曾布的臉上終於露出一絲喜色。
“那好,愛卿先下去吧。”
“皇上,那陽武縣令.......”曾布沒急著走,而是問陽武縣令該怎麽處置。
趙佶思慮了一會兒,道:“防洪不力,革職查辦!”
“老臣領命!”
...........
同樣的夜晚,徐州,知州任仲秋的宅邸內,涼亭中兩個男子相顧而坐。
“杭州供應局?”
其中一個年約不惑,身材清瘦,續著長須的男子看著桌上的書信,眼睛微眯,眉頭擰成一個川字。
他就是徐州知州任仲秋。
“大人,杭州供應局的人出手救走咱們要抓的人,這其中難道有什麽深意?會不會是童貫在秘密調查咱們?”
旁邊的男子身材壯碩,容貌粗獷,打量著桌上的信,臉色有些不太好看。
此人是徐州簽判韓令言。
“我與童貫井水不犯河水,他為何要調查我?”任仲秋道。
“會不會是官家........”
韓令言話沒說完,任仲秋眉頭皺得更深。
他也擔心,這件事會不會是官家授意,童貫畢竟隻是一個小小的內侍省供奉,他敢和自己作對,恐怕多半是有人撐腰。
“最好別是這樣,不然,我們就都完了!”
任仲秋神色很是擔憂,說完又道:
“讓他們盡快找到那個人,不管他是誰,直接殺掉,拿迴貨單。”
“是。”韓令言點頭。
“最近兩浙漕幫有什麽動靜?”任仲秋又問。
“迴大人,別的動靜倒沒有,隻是聽說袁天霸的女兒走丟了,這兩天幫內上下的人都在四處尋找。”
韓令言道。
“走丟了?”
任仲秋有些意外。
“好端端的人怎麽會丟?”
“不知道,不過我聽說袁天霸的女兒挺漂亮,我想會不會是被人牙子給擄走賣了。”韓令言笑道。
任仲秋也覺得有些好笑:
“袁天霸這老小子,連自己女兒都看不住。”
“對了大人,咱們的貨還在他們的運船上,要不要拿迴來?”
“不用,拿迴來放哪裏都不安全,放在運船上,沒人知道端倪,反而最好。”任仲秋搖頭。
“還有件事大人,下邳知縣紀莊給我寫信,信中有意無意的提到他升官的事兒..........”
“讓他再等等。”
“是。”
陸儉很疑惑,不知道母親是什麽意思。
搬家的念頭,他是今天才起的,但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經過了慎重思考。
至少在迴來的路上,他都在思考。
首先,如那個寫信的老者所說,睢寧縣太小,在這裏,陸儉的畫幾乎賣不出去,今天的事兒就是最好的例子。
好不容易有人買,還是外地來的,而且別有用心,陸儉可不認為自己每天都能遇到這樣的顧客,何況他也不想遇到這樣的顧客。
其次,他得罪了睢寧縣尉梁正臣,這是睢寧縣名義上的四把手,實際權力更大。
先前的事讓陸儉感受到了危機,若不是朱勔相助,自己說不定已經去吃牢飯了,雖然躲過一劫,但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隻要梁正臣存心想收拾自己,他總會找到機會的。
到那時,就不一定有人相助了,所以陸儉有些擔心。
若是換個地方生活的話,就完全沒有這樣的顧慮。
最後,睢寧雖然不錯,但作為現代人的陸儉,早就知道這個地方以後的發展軌跡。
二十幾年後,這裏會因為靖康之變而淪為金人的土地,陸儉可不想做亡國奴,雖然這件事還有二十多年才會發生,但陸儉覺得應該未雨綢繆。
總不能等金兵都殺到城門口了才開始搬家吧?
既然有條件,那就該早做準備。
提出搬家的建議雖然有些突兀,但陸儉真的是從長遠角度出發,經過了慎重思考的。
“來,吃飯了。”
陸儉沉思的時候,陸淑婉已經將飯菜都端上了桌,看著從城裏買迴來的燒鴨,陸儉卻沒有什麽胃口。
“娘,先前我說的事兒........”
“搬吧。”
陸儉正準備再問,沒想到陸淑婉突然答應了。
“您同意了?”
陸儉麵露喜色,有些意外。
“有什麽同不同意的,既然你想搬,那咱們就搬,這地方住了十幾年,住得厭煩了,換個地方也好。”
陸淑婉一邊說,一邊往自己嘴裏刨飯。
她答應得很爽快,但陸儉隻是高興了一會兒就收起笑容。
看到母親神色雖然輕鬆,但眼神閃爍,手更是不停的往嘴裏刨飯,顯得有些無措,陸儉覺得母親這話可能說得言不由衷。
難道她不想搬?
“娘,您是舍不得這裏麽?”陸儉問道。
“沒有啊。”陸淑婉搖頭。
“那...........”
陸儉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他忽然想起,母親曾經說過,這裏雖然不是她的家鄉,但離家近。
她的家鄉好像是在開封府。
“娘,要不咱們搬到開封府去吧?”陸儉突然說道。
“啊?”
聽到兒子的話,陸淑婉像是被嚇到一樣,手中的筷子都掉了下來。
“娘,您怎麽了?”
陸儉眉頭一挑,不明白陸淑婉怎麽會有這麽大反應。
“沒......沒什麽.......你不是說要搬去徐州麽,好端端的去什麽開封府?”
陸淑婉撿起筷子,疑惑的問。
“開封府不是娘您的家鄉麽,我尋思著搬到您的家鄉去,免得您思鄉情切嘛。”
陸儉說道。
在他的計劃裏,前期隻需要搬離睢寧縣,避開梁正臣,找個大點的城市賣畫積累資金就行,至於搬去哪裏,並無所謂。
後期等到手裏的錢多了,再搬到長江以南,蘇州,杭州這些地方去,徹底離開這一片是非之地。
陸儉說搬到開封,確實是為陸淑婉著想。
“開封就不去了,還是去徐州吧。”
陸淑婉否決了陸儉的提議。
“兒子想以後要搬去江南,可能不會再迴來了,難道在此之前,娘不想迴家鄉看看?見見親朋故舊什麽的?”
陸儉又問。
“哪有什麽親朋故舊,都死了,那年瘟疫,全都死光了,隻剩下咱們母子二人活了下來。”
陸淑婉搖頭說道。
這個說法,陸儉不是第一次聽到,早在幾年前他問起關於母親家世的時候,就聽母親說過,家裏的人都因為瘟疫而死了。
開封是不是曾經發生過瘟疫,陸儉不知道,但有一點,他覺得很奇怪,那就是他曾經問過母親的出身,陸淑婉給出的答案是農家。
曾經的陸儉並沒覺得這個答案有問題,可現在的陸儉,覺得這答案不僅有問題,而且問題大了。
看著自己房間桌案上的那些書本,他很清楚的記得,這些字都是母親教自己識寫的。
宋代民風開放,女子地位雖然不低,但作為一個農人的女兒,想要識字,卻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就連很多農民的兒子都不識字。
一方麵是因為讀書成本太高,農民負擔不起,另一方麵,是很多農民都沒有這種意識。
陸儉覺得,自己這母親不僅能識字,還能解釋論語詩經等書籍的意思,出身恐怕不是她說得這麽簡單。
可是陸儉不明白,她為什麽不說實話?是有什麽難言之隱麽?
而且.......最讓陸儉想不通的一點是,她教自己讀書寫字,卻不讓自己參加科舉,說什麽官場險惡,不必涉足,讀書隻需要懂道理,明是非就行了。
雖然陸儉對這句話深以為然,但這可不符合一個思維正常的古代婦女的價值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陸儉覺得,母親可能有什麽事情瞞著自己。
“娘,咱們家祖上真的隻是農民麽?”
陸儉忽然問道。
陸淑婉愣了愣,眼睛看向兒子,點頭道:
“當然了,你外曾祖就是農民,外公也是,娘也是。”
“那我爹........”
“好了,娘吃過了,我去燒點水,你慢慢吃。”
陸儉才剛開口,沒等他把話說完,陸淑婉便打斷了他。
“既然要搬去徐州,那明天你去告知村長一聲,把該辦的事宜辦好。”
陸淑婉交待著,不等兒子答應,便徑自走出了屋子。
見到母親匆忙離席,陸儉幾乎可以肯定她有事情在瞞著自己,以往每次提到父親這兩個字,她總是諱莫如深。
陸儉心中很好奇,不知道母親到底瞞了自己什麽,又為什麽要瞞。
看到母親離開,他幾次想追出去問,但仔細思慮一番,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母親不願說也許有她的道理,自己苦苦追問也不一定能問出結果來,反而有可能讓她苦惱,這是陸儉不想看到的。
“罷了,我們獨自生活了十六年,不管母親是什麽出身,都與現在無關,我要做的是展望將來,沒必要探究過去,也許哪天娘想通了,自會告訴我呢。”
思量一陣,陸儉笑著搖頭,自言自語對自己寬慰了一番,然後便徹底將腦海中的紛亂情緒給拋諸腦後。
.............
夜漸漸深了,汴京開封府的夜市卻依舊熱鬧。
皇城內,宰相曾布正在小黃門的帶領下步履匆匆的走向皇宮,他麵色有些焦急,手中拿著一本奏章。
文德殿中,年輕的趙佶正在欣賞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這是童貫最新派人送來的。
“皇上,曾相求見。”
趙佶正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侍立在門邊的小太監悄悄過來說道。
“曾布?這麽晚了他來見朕做什麽?”
他有些疑惑。
“讓他進來。”
說著,趙佶放下手中的卷軸。
“皇上,工部急奏,陽武縣境內黃河決堤!”
曾布一進來,立刻便跪在地上說道。
“黃河決堤了?”
聽到曾布的話,趙佶嚇了一跳,急忙令身邊的小太監把曾布手上的奏章拿過來看。
當看到隻被淹十餘戶的時候,他鬆了口氣。
“還好,還好,傷亡不算慘重。”
新帝登基,最忌諱遇到天災,不過所幸天災並不嚴重。
見趙佶神色頗為輕鬆,曾布眉頭大皺:
“皇上,陽武縣傷亡雖不算慘重,但因黃河決口,河水流經商丘,匯入泗水,導致泗水水位急長。”
見到曾布神色擔憂,趙佶知道自己可能把這件事想簡單了。
“泗水水位急長,會危及哪些地方?”他問道。
“迴皇上,泗水流經下邳,下邳屬徐州境內,臨近睢寧,若是水位持續上漲,很可能衝垮下邳堤壩,到那時,下邳,睢寧,乃至徐州諸縣都有可能被洪水淹沒,成為千裏澤國。”
曾布說這話時,神色尤為嚴肅。
聽了這些話,趙佶頓時明白,宰相的意思是現在雖然不嚴重,但如果持續發展下去,就會很嚴重!
“這還不到五月,就已到了汛期麽?”
趙佶詫異的說道。
“迴皇上,今年雨水頗多,想是汛期提前了。”
“下邳境內的防洪工事如何?”趙佶又問。
“這........”
曾布微微猶豫了一會兒,道:“去歲朝廷撥了五十萬貫到下邳,用以修築堤壩。”
“這麽多錢修築堤壩,應該可以抵得住洪水吧?”
趙佶道。
“現在的情形倒是可以抵住,就怕五六月份洪水會再漲,到那時........”
曾布話沒說完,趙佶已明白了他的意思。
“這樣,朕讓三司再撥三十萬貫下去,用以挖掘河道引流,愛卿看如何?”
趙佶問。
“皇上聖明!”
曾布的臉上終於露出一絲喜色。
“那好,愛卿先下去吧。”
“皇上,那陽武縣令.......”曾布沒急著走,而是問陽武縣令該怎麽處置。
趙佶思慮了一會兒,道:“防洪不力,革職查辦!”
“老臣領命!”
...........
同樣的夜晚,徐州,知州任仲秋的宅邸內,涼亭中兩個男子相顧而坐。
“杭州供應局?”
其中一個年約不惑,身材清瘦,續著長須的男子看著桌上的書信,眼睛微眯,眉頭擰成一個川字。
他就是徐州知州任仲秋。
“大人,杭州供應局的人出手救走咱們要抓的人,這其中難道有什麽深意?會不會是童貫在秘密調查咱們?”
旁邊的男子身材壯碩,容貌粗獷,打量著桌上的信,臉色有些不太好看。
此人是徐州簽判韓令言。
“我與童貫井水不犯河水,他為何要調查我?”任仲秋道。
“會不會是官家........”
韓令言話沒說完,任仲秋眉頭皺得更深。
他也擔心,這件事會不會是官家授意,童貫畢竟隻是一個小小的內侍省供奉,他敢和自己作對,恐怕多半是有人撐腰。
“最好別是這樣,不然,我們就都完了!”
任仲秋神色很是擔憂,說完又道:
“讓他們盡快找到那個人,不管他是誰,直接殺掉,拿迴貨單。”
“是。”韓令言點頭。
“最近兩浙漕幫有什麽動靜?”任仲秋又問。
“迴大人,別的動靜倒沒有,隻是聽說袁天霸的女兒走丟了,這兩天幫內上下的人都在四處尋找。”
韓令言道。
“走丟了?”
任仲秋有些意外。
“好端端的人怎麽會丟?”
“不知道,不過我聽說袁天霸的女兒挺漂亮,我想會不會是被人牙子給擄走賣了。”韓令言笑道。
任仲秋也覺得有些好笑:
“袁天霸這老小子,連自己女兒都看不住。”
“對了大人,咱們的貨還在他們的運船上,要不要拿迴來?”
“不用,拿迴來放哪裏都不安全,放在運船上,沒人知道端倪,反而最好。”任仲秋搖頭。
“還有件事大人,下邳知縣紀莊給我寫信,信中有意無意的提到他升官的事兒..........”
“讓他再等等。”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