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子入關後,平叛大軍的主力悉數馳援京師,這等於是給了高迎祥等人一個欲火重生的機會,叛軍在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地攻城拔寨,一時間西北方向遍地烽火。
朝廷平叛數年獲取的功績,瞬間都成了無用功,死灰複燃的叛軍、實力更加強大了。
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地告急的文書、如雪片一般飄向京師,但京師如今正處於韃子的圍困之下,無心、也無力去搭理高迎祥等人。
“陛下,韃子放緩攻勢肯怕是為了洪總督帳下的勤王軍,韃子主力必已離開城外大營,臣請求領軍攻打城外韃子大營。”韃子攻勢放緩後,便引起了孫傳庭的注意——接連派出數波斥候後,孫傳庭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王鵬君在北直隸的情報係統雖然不如南直隸的情報係統,但也遠強於孫傳庭,王鵬君其實也懷疑韃子主力已經離開京師,但他不敢提議京師守軍反擊。
從戰略上而言,京師守軍主動出擊是值得的,但政治風險太大。
對王鵬君而言,他自己的生命遠比大明更加重要,所以他隻是派人把相關情報告訴洪承疇。
“陛下,京師安危才是最重要的。洪總督帳下匯聚的勤王軍已經有十幾萬人,其中有大半是參與平叛的老卒,即便遇上後金主力也不會吃虧。”一聽說要出城和韃子野戰,英國公張之極第一個跳了出來。
“無須京營出戰,讓秦兵和遼東軍出戰即可。”在孫傳庭看來,這是一個機會,一旦掃清城外的韃子,即便洪承疇戰敗,韃子也隻能放棄攻打京師。
“陛下,非是京營貪生怕死,而是京師守軍的力量本就不足,若是韃子主力沒有離開,那麽出城試探就是找死。一旦京師守軍折損過多,韃子取京師就如同探囊取物。”成國公朱純臣之所以反對、倒不是因為私怨,而是單純的怕死。
勳貴集團紛紛開口附議。
成國公、英國公等勳貴的根基在京師,一旦破城其下場可想而知。
勳貴集團守城沒有盡心盡力,並不是不擔心城破帶來的後果,而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就好比成國公朱純臣,他並不認為自己擅離職守、跑去陪小妾的行為會導致韃子攻陷京師。
崇禎已經被韃子入關一事搞得焦頭爛額、丟盡了臉麵,所以他也想盡快趕走韃子——崇禎內心上顯然傾向於支持孫傳庭!
大明在北直隸的兵力可以分為三股:一是京師守軍、二是遼東軍和南京錦衣衛的聯軍、三是洪承疇的大軍,這三路大軍若能合兵一處,還是有資格與後金一戰的,但問題是這三路大軍是分散的,而且彼此猜忌、無法形成合力,所以很容易被後金逐個擊破。
三路明軍,實力最強的就是洪承疇的大軍,一旦洪承疇的大軍被圍殲,那麽大明很可能被迫遷都,所以孫傳庭才堅持出兵。
城內的遼東軍和秦兵加起來不足三千人,即便韃子主力離開京師,這點人也沒有能力攻陷城外的韃子大營。
孫傳庭顯然是想做一個殉道者,試探城外韃子的深淺——朝廷知道城外韃子的深淺後、才敢下定決心出動大軍攻打城外的韃子、
遼東軍和王鵬君都沒有仗義死節的信念,所以自然不會跟著孫傳庭去殉道,因此孫傳庭的想法注定不可能實現——即便崇禎答應也不行!
“陛下,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京師的安危高於一切。”趙德業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陛下,臣讚同孫侍郎的意見,不過遼東軍桀驁不馴,孫侍郎未必震得住,臣以為可以命錦衣衛指揮使統帥遼東軍隨孫侍郎出兵。”在戶部尚書侯恂看來,無論韃子主力是否離開京師,孫傳庭都是自尋死路,所以自然不能放過坑王鵬君的機會。
侯恂說的也是有些道理的,從遼東軍入城以後的表現來看,若王鵬君不領頭,估計遼東軍出城後可能會直接跑路。
“陛下,若韃子真的抽調主力圍攻洪總督的大軍,那麽此時出兵攻打城外大營、是解決京師之圍最好的方法。否則一旦洪總督戰敗,後果不堪設想。”溫體仁很快便明白了侯恂的意思——這是除掉王鵬君的好機會。
王鵬君的崛起已經不可阻擋,很快崇禎便會有一把對抗文武百官的利刃,若能趁機除掉王鵬君,對文武百官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溫體仁支持侯恂,也不全是為了王鵬君,在溫體仁看來,洪承疇一旦戰敗,大明很可能被迫遷都,所以從戰略上而言,讓孫傳庭冒一下險是值得的。
“萬一這是韃子的誘敵之計呢?”趙德業開口質疑道。
“洪總督的前鋒已至霸州,即便出了意外也不會影響京師的安危。”張鳳翼開口說道。
在文官集團看來,如果是韃子的誘敵之計,孫傳庭等人會完蛋,但洪承疇的大軍已經離京師不遠了,所以京師不會有被攻陷的風險。
“不可,京營老兵十不存一,如果韃子主力沒有離開京師,秦兵和遼東軍敗亡後,韃子可以一鼓而下、拿下京師。”英國公張之極顯然急了,所以不惜自暴其短。
是否出兵一事,京師勳貴和文官集團顯然是截然不同的態度。
如果孫傳庭出兵後,證明韃子的主力確實離開京師,那麽朝廷肯定會出動京營攻打城外的韃子,在勳貴集團看來、這顯然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王愛卿怎麽看?”崇禎顯然傾向出兵。
“陛下,城內的遼東軍和秦兵太少,無論韃子主力是否離開京師,都有去無迴,遼東軍未必會甘心赴死。依臣隻見,可以從京師守軍抽調兩萬精銳隨孫侍郎出征,然後在讓城外的遼東軍和南京錦衣衛一起配合城內守軍攻打韃子大營。”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高層將領陣亡的概率是極低的,但王鵬君和孫傳庭若領著秦兵和遼東軍攻打城外的韃子,即便韃子主力外出,兩人也九死一生,若中了韃子的誘敵之計,那就是有死無生。
如果按王鵬君說的去做——韃子主力如果離開,明軍就能橫掃城外的韃子;韃子主力如果沒有離開,王鵬君等人最少也能活下來!
“不可,遼東軍剛經曆慘敗,必定不敢出兵。”張鳳翼這麽說自然是給朝廷留了臉麵——朝廷差點把遼東軍坑得全軍覆滅,在加上這次出兵也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祖大壽肯出兵才見鬼了。
孫傳庭的本意是為了解京師之圍,但溫體仁等人顯然是為了圖謀王鵬君的性命,所以孫傳庭的臉色有些難堪,因此溫體仁等人示意他說話時,他都選擇了無視。
“若韃子擊潰洪總督的大軍,京師還能守幾日?而且祖大壽的兒子還在後金,若是祖大壽認為大明大勢已去、趁機投敵,那時又該如何。”有弄死王鵬君的機會,田弘遇自然不會放過。
“陛下,還是先派小股精銳試探一下,若韃子主力果真離開,在讓京營和城外的遼東軍內外夾攻,攻打後金大營。”侯恂也開口反對王鵬君的提議!
“不如由國丈親自去勸說遼東軍,以國丈的地位,必可讓遼東軍心甘情願赴死?”如果隻有秦兵和城內的遼東軍出擊,那可以說是必死無疑,跟隨王鵬君入城的遼東軍,大多是數日前跟隨吳山桂殺到北京城下的虎賁,本就對朝廷充滿怨氣。
遼東軍之所以入城、還是王鵬君遊說的結果,田弘遇如果敢去瞎逼逼,搞不好遼東軍會立即嘩變,直接砍了他的腦袋,所以田弘遇自然不敢點頭。
“除非已經確認韃子的主力離開了城外大營,否則京營主力不能出城。”崇禎給出了底線。
“陛下,如果城外的遼東軍願意出兵,城內的遼東軍自然願意配合,而且光城內的遼東軍和秦兵也試不出什麽深淺”王鵬君知道崇禎已經偏向溫體仁等人的建議,王鵬君要是不點頭,肯怕會立即上崇禎的黑名單,但王鵬君也不敢逼著城內的遼東軍去送死,所以隻能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建議。
如果這個建議崇禎也不允許,那麽王鵬君也隻能跑路了——王鵬君可不想為崇禎殉道!
“陛下,可封祖大壽為寧遠伯。”要讓城外的遼東軍出兵,自然要下點猛料,所以趙德業直接提出讓祖大壽封爵。
崇禎遲疑了片刻後,點頭應許。
李成梁曾被封為寧遠伯,趙德業提出封祖大壽為寧遠伯,顯然是有深意的——李成梁鎮守遼東時,曾收服女真!
城外的遼東軍如果肯出動,即便是陷阱,逃生的幾率也極大,所以還是可以搏一搏的——從王鵬君掌握的情報來看,韃子主力去伏擊洪承疇的概率大概是五成,若是萬一搏輸了,大不了逃之夭夭。
光一個伯爵未必能讓祖大壽動心,但王鵬君是遼東軍糧餉的保障,所以祖大壽自然不得不重視——從王鵬君提供的情報來看、韃子主力離開的幾率非常大,且王鵬君本人也會親自領軍出征,所以祖大壽也準備搏一搏。
王鵬君領人擊潰韃子在京師西麵的防線後,皇太極便在範文程的建議下,決定圍點打援、伏擊洪承疇的軍隊,所以吳山桂逃出生天後沒多久,皇太極便已經派遣精銳前往伏擊洪承疇的軍隊。
溫體仁,王鵬君等人在朝堂爭吵是否要出兵時,盧象升統領的三萬先鋒已經一頭紮進韃子的包圍圈。
王鵬君的提醒還未送至,盧象升的前鋒就在韃子的伏擊下吃了大虧,好在這幾萬人都是百戰老卒,在加上盧象升也是名將,所以並沒有全軍覆滅——盧象升領著數千人成功逃至東安。
洪承疇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放棄馳援、入駐永清。
為了避免被洪承疇、盧象升的斥候發現,伏擊盧象升的韃子隻有一萬人左右,但皆是滿八旗精銳。
皇太極命多爾袞圍攻東安,自己則領著數萬大軍趕往永清。
在王鵬君的推動下,崇禎給出征的秦兵和遼東軍開出了巨賞——出征的將士皆獎賞兩個月的餉銀、戰死者撫恤銀雙倍。秦兵、錦衣衛和遼東軍聞之皆大喜。
韃子在京師北麵的守軍有將近兩萬人、但其中八成是漢八旗的人——這些漢八旗的人有六成是明軍的俘虜和京師地區的壯丁。
兩路明軍內外夾擊,在加之有南京錦衣衛犀利的火炮,所以戰爭進行得異常順利,僅僅半日就摧毀韃子的防線、成功拿下京師北麵所有的韃子營地——在孫傳庭、崇禎等人看來,即便韃子主力不在、且京師守軍出城馳援的情況下,多半也要兩三日才能摧毀韃子在京師北麵布置的防線,結果沒想到聯軍半日就撕碎了北麵的防線,京師上下皆震驚不已。
之所以戰績如此輝煌,錦衣衛有一半的功勞。
南京錦衣衛雖然人數少,但表現異常搶眼——在火炮的配合下,先登營攻營拔寨、皆是首功,王鵬君更是親冒矢石、每戰必先,勇冠三軍!
王鵬君之所以敢親冒矢石,是因為他有一套精良的盔甲、且先登營皆是千挑萬選的百戰虎賁,除非被大炮擊中,否則很難傷到王鵬君——先登營數日前和後金大軍血戰時,即便遇上滿八旗的白甲兵,也敢上去死戰不退。
白甲兵是滿八旗軍中的兵王,身上的盔甲是後金最好的盔甲——八旗子弟以武立國,滿八旗子弟在戰場斬首兩百級後才可以穿紅甲,騎射雙絕的精銳紅甲兵才有資格成為白甲兵!
先登營皆是千挑萬選、千錘百煉的精銳,無論是個人戰力、還是身上的盔甲,都不輸於白甲兵,上次交戰之所以處於下風,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屍山血海的洗禮,但如今顯然不一樣了,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先登營,是真正的殺人機器。
韃子留守營地的士兵,大多是漢八旗、且人數優勢也不明顯,所以先登營衝陣如入無人之境!
聯軍修整一日後,擊潰了京師南麵的韃子。
朝廷平叛數年獲取的功績,瞬間都成了無用功,死灰複燃的叛軍、實力更加強大了。
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地告急的文書、如雪片一般飄向京師,但京師如今正處於韃子的圍困之下,無心、也無力去搭理高迎祥等人。
“陛下,韃子放緩攻勢肯怕是為了洪總督帳下的勤王軍,韃子主力必已離開城外大營,臣請求領軍攻打城外韃子大營。”韃子攻勢放緩後,便引起了孫傳庭的注意——接連派出數波斥候後,孫傳庭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王鵬君在北直隸的情報係統雖然不如南直隸的情報係統,但也遠強於孫傳庭,王鵬君其實也懷疑韃子主力已經離開京師,但他不敢提議京師守軍反擊。
從戰略上而言,京師守軍主動出擊是值得的,但政治風險太大。
對王鵬君而言,他自己的生命遠比大明更加重要,所以他隻是派人把相關情報告訴洪承疇。
“陛下,京師安危才是最重要的。洪總督帳下匯聚的勤王軍已經有十幾萬人,其中有大半是參與平叛的老卒,即便遇上後金主力也不會吃虧。”一聽說要出城和韃子野戰,英國公張之極第一個跳了出來。
“無須京營出戰,讓秦兵和遼東軍出戰即可。”在孫傳庭看來,這是一個機會,一旦掃清城外的韃子,即便洪承疇戰敗,韃子也隻能放棄攻打京師。
“陛下,非是京營貪生怕死,而是京師守軍的力量本就不足,若是韃子主力沒有離開,那麽出城試探就是找死。一旦京師守軍折損過多,韃子取京師就如同探囊取物。”成國公朱純臣之所以反對、倒不是因為私怨,而是單純的怕死。
勳貴集團紛紛開口附議。
成國公、英國公等勳貴的根基在京師,一旦破城其下場可想而知。
勳貴集團守城沒有盡心盡力,並不是不擔心城破帶來的後果,而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就好比成國公朱純臣,他並不認為自己擅離職守、跑去陪小妾的行為會導致韃子攻陷京師。
崇禎已經被韃子入關一事搞得焦頭爛額、丟盡了臉麵,所以他也想盡快趕走韃子——崇禎內心上顯然傾向於支持孫傳庭!
大明在北直隸的兵力可以分為三股:一是京師守軍、二是遼東軍和南京錦衣衛的聯軍、三是洪承疇的大軍,這三路大軍若能合兵一處,還是有資格與後金一戰的,但問題是這三路大軍是分散的,而且彼此猜忌、無法形成合力,所以很容易被後金逐個擊破。
三路明軍,實力最強的就是洪承疇的大軍,一旦洪承疇的大軍被圍殲,那麽大明很可能被迫遷都,所以孫傳庭才堅持出兵。
城內的遼東軍和秦兵加起來不足三千人,即便韃子主力離開京師,這點人也沒有能力攻陷城外的韃子大營。
孫傳庭顯然是想做一個殉道者,試探城外韃子的深淺——朝廷知道城外韃子的深淺後、才敢下定決心出動大軍攻打城外的韃子、
遼東軍和王鵬君都沒有仗義死節的信念,所以自然不會跟著孫傳庭去殉道,因此孫傳庭的想法注定不可能實現——即便崇禎答應也不行!
“陛下,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京師的安危高於一切。”趙德業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陛下,臣讚同孫侍郎的意見,不過遼東軍桀驁不馴,孫侍郎未必震得住,臣以為可以命錦衣衛指揮使統帥遼東軍隨孫侍郎出兵。”在戶部尚書侯恂看來,無論韃子主力是否離開京師,孫傳庭都是自尋死路,所以自然不能放過坑王鵬君的機會。
侯恂說的也是有些道理的,從遼東軍入城以後的表現來看,若王鵬君不領頭,估計遼東軍出城後可能會直接跑路。
“陛下,若韃子真的抽調主力圍攻洪總督的大軍,那麽此時出兵攻打城外大營、是解決京師之圍最好的方法。否則一旦洪總督戰敗,後果不堪設想。”溫體仁很快便明白了侯恂的意思——這是除掉王鵬君的好機會。
王鵬君的崛起已經不可阻擋,很快崇禎便會有一把對抗文武百官的利刃,若能趁機除掉王鵬君,對文武百官而言都是一件好事。
溫體仁支持侯恂,也不全是為了王鵬君,在溫體仁看來,洪承疇一旦戰敗,大明很可能被迫遷都,所以從戰略上而言,讓孫傳庭冒一下險是值得的。
“萬一這是韃子的誘敵之計呢?”趙德業開口質疑道。
“洪總督的前鋒已至霸州,即便出了意外也不會影響京師的安危。”張鳳翼開口說道。
在文官集團看來,如果是韃子的誘敵之計,孫傳庭等人會完蛋,但洪承疇的大軍已經離京師不遠了,所以京師不會有被攻陷的風險。
“不可,京營老兵十不存一,如果韃子主力沒有離開京師,秦兵和遼東軍敗亡後,韃子可以一鼓而下、拿下京師。”英國公張之極顯然急了,所以不惜自暴其短。
是否出兵一事,京師勳貴和文官集團顯然是截然不同的態度。
如果孫傳庭出兵後,證明韃子的主力確實離開京師,那麽朝廷肯定會出動京營攻打城外的韃子,在勳貴集團看來、這顯然是一場更大的災難。
“王愛卿怎麽看?”崇禎顯然傾向出兵。
“陛下,城內的遼東軍和秦兵太少,無論韃子主力是否離開京師,都有去無迴,遼東軍未必會甘心赴死。依臣隻見,可以從京師守軍抽調兩萬精銳隨孫侍郎出征,然後在讓城外的遼東軍和南京錦衣衛一起配合城內守軍攻打韃子大營。”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高層將領陣亡的概率是極低的,但王鵬君和孫傳庭若領著秦兵和遼東軍攻打城外的韃子,即便韃子主力外出,兩人也九死一生,若中了韃子的誘敵之計,那就是有死無生。
如果按王鵬君說的去做——韃子主力如果離開,明軍就能橫掃城外的韃子;韃子主力如果沒有離開,王鵬君等人最少也能活下來!
“不可,遼東軍剛經曆慘敗,必定不敢出兵。”張鳳翼這麽說自然是給朝廷留了臉麵——朝廷差點把遼東軍坑得全軍覆滅,在加上這次出兵也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祖大壽肯出兵才見鬼了。
孫傳庭的本意是為了解京師之圍,但溫體仁等人顯然是為了圖謀王鵬君的性命,所以孫傳庭的臉色有些難堪,因此溫體仁等人示意他說話時,他都選擇了無視。
“若韃子擊潰洪總督的大軍,京師還能守幾日?而且祖大壽的兒子還在後金,若是祖大壽認為大明大勢已去、趁機投敵,那時又該如何。”有弄死王鵬君的機會,田弘遇自然不會放過。
“陛下,還是先派小股精銳試探一下,若韃子主力果真離開,在讓京營和城外的遼東軍內外夾攻,攻打後金大營。”侯恂也開口反對王鵬君的提議!
“不如由國丈親自去勸說遼東軍,以國丈的地位,必可讓遼東軍心甘情願赴死?”如果隻有秦兵和城內的遼東軍出擊,那可以說是必死無疑,跟隨王鵬君入城的遼東軍,大多是數日前跟隨吳山桂殺到北京城下的虎賁,本就對朝廷充滿怨氣。
遼東軍之所以入城、還是王鵬君遊說的結果,田弘遇如果敢去瞎逼逼,搞不好遼東軍會立即嘩變,直接砍了他的腦袋,所以田弘遇自然不敢點頭。
“除非已經確認韃子的主力離開了城外大營,否則京營主力不能出城。”崇禎給出了底線。
“陛下,如果城外的遼東軍願意出兵,城內的遼東軍自然願意配合,而且光城內的遼東軍和秦兵也試不出什麽深淺”王鵬君知道崇禎已經偏向溫體仁等人的建議,王鵬君要是不點頭,肯怕會立即上崇禎的黑名單,但王鵬君也不敢逼著城內的遼東軍去送死,所以隻能提出了一個折中的建議。
如果這個建議崇禎也不允許,那麽王鵬君也隻能跑路了——王鵬君可不想為崇禎殉道!
“陛下,可封祖大壽為寧遠伯。”要讓城外的遼東軍出兵,自然要下點猛料,所以趙德業直接提出讓祖大壽封爵。
崇禎遲疑了片刻後,點頭應許。
李成梁曾被封為寧遠伯,趙德業提出封祖大壽為寧遠伯,顯然是有深意的——李成梁鎮守遼東時,曾收服女真!
城外的遼東軍如果肯出動,即便是陷阱,逃生的幾率也極大,所以還是可以搏一搏的——從王鵬君掌握的情報來看,韃子主力去伏擊洪承疇的概率大概是五成,若是萬一搏輸了,大不了逃之夭夭。
光一個伯爵未必能讓祖大壽動心,但王鵬君是遼東軍糧餉的保障,所以祖大壽自然不得不重視——從王鵬君提供的情報來看、韃子主力離開的幾率非常大,且王鵬君本人也會親自領軍出征,所以祖大壽也準備搏一搏。
王鵬君領人擊潰韃子在京師西麵的防線後,皇太極便在範文程的建議下,決定圍點打援、伏擊洪承疇的軍隊,所以吳山桂逃出生天後沒多久,皇太極便已經派遣精銳前往伏擊洪承疇的軍隊。
溫體仁,王鵬君等人在朝堂爭吵是否要出兵時,盧象升統領的三萬先鋒已經一頭紮進韃子的包圍圈。
王鵬君的提醒還未送至,盧象升的前鋒就在韃子的伏擊下吃了大虧,好在這幾萬人都是百戰老卒,在加上盧象升也是名將,所以並沒有全軍覆滅——盧象升領著數千人成功逃至東安。
洪承疇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放棄馳援、入駐永清。
為了避免被洪承疇、盧象升的斥候發現,伏擊盧象升的韃子隻有一萬人左右,但皆是滿八旗精銳。
皇太極命多爾袞圍攻東安,自己則領著數萬大軍趕往永清。
在王鵬君的推動下,崇禎給出征的秦兵和遼東軍開出了巨賞——出征的將士皆獎賞兩個月的餉銀、戰死者撫恤銀雙倍。秦兵、錦衣衛和遼東軍聞之皆大喜。
韃子在京師北麵的守軍有將近兩萬人、但其中八成是漢八旗的人——這些漢八旗的人有六成是明軍的俘虜和京師地區的壯丁。
兩路明軍內外夾擊,在加之有南京錦衣衛犀利的火炮,所以戰爭進行得異常順利,僅僅半日就摧毀韃子的防線、成功拿下京師北麵所有的韃子營地——在孫傳庭、崇禎等人看來,即便韃子主力不在、且京師守軍出城馳援的情況下,多半也要兩三日才能摧毀韃子在京師北麵布置的防線,結果沒想到聯軍半日就撕碎了北麵的防線,京師上下皆震驚不已。
之所以戰績如此輝煌,錦衣衛有一半的功勞。
南京錦衣衛雖然人數少,但表現異常搶眼——在火炮的配合下,先登營攻營拔寨、皆是首功,王鵬君更是親冒矢石、每戰必先,勇冠三軍!
王鵬君之所以敢親冒矢石,是因為他有一套精良的盔甲、且先登營皆是千挑萬選的百戰虎賁,除非被大炮擊中,否則很難傷到王鵬君——先登營數日前和後金大軍血戰時,即便遇上滿八旗的白甲兵,也敢上去死戰不退。
白甲兵是滿八旗軍中的兵王,身上的盔甲是後金最好的盔甲——八旗子弟以武立國,滿八旗子弟在戰場斬首兩百級後才可以穿紅甲,騎射雙絕的精銳紅甲兵才有資格成為白甲兵!
先登營皆是千挑萬選、千錘百煉的精銳,無論是個人戰力、還是身上的盔甲,都不輸於白甲兵,上次交戰之所以處於下風,是因為他們沒有經過屍山血海的洗禮,但如今顯然不一樣了,從屍山血海中走出來的先登營,是真正的殺人機器。
韃子留守營地的士兵,大多是漢八旗、且人數優勢也不明顯,所以先登營衝陣如入無人之境!
聯軍修整一日後,擊潰了京師南麵的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