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張虎的謾罵,夏侯淳冷著臉快速突破防線朝南而去,因為他知道,京縣的張遼恐怕已經在趕來的路上了,再耽擱一會兒,他又要麵臨靖軍的再一次包圍,東側管城守將張先也在得知張虎受到攻擊是火速率領兵馬從南下準備迂迴到大後方包抄。
身後的張任大軍也在快速趕來。
張遼在西,張先在東,張虎、張任在後,快速地朝著南逃的魏軍包抄過去,勢必要將夏侯淳攔截殲滅於此地,最起碼也要在這裏消滅夏侯淳的有生力量,否則等到了新鄭防線,他們的進攻將會更加艱難。
從京縣往南皆是平川,極其適合騎兵衝鋒。
夏侯淳率領大軍不惜馬力,以最快的速度突破張虎的防線南下,四萬人剩下了三萬五千多人,龐大的騎兵部隊揚起漫天的灰塵,四周和遠處的士卒隻能跟隨著夏侯淳的大纛旗移動。
南下之路,西側是伏羲山,東側開闊平坦。
張遼想從西側包抄夏侯淳必須要搶在魏軍之前搶占伏羲山向東蔓延的餘脈山坡,才能攔截,否則他的腳步隻能停止在山前,無法完成包抄。所以在大戰開始之前,張遼就預料到伏羲山的重要性,早早派一路兵馬三千餘人守在山上。
“父親!”
夏侯淳之子夏侯充瞥了一眼即將靠近的伏羲山的一個山頭時,卻見上空有飛鳥盤旋而不落,指著上方飛鳥大驚道:“此山頭必有靖軍伏兵也!”
夏侯淳看了一眼山頭,便確定必定是有伏兵。
眼下他們不敢在這裏停留,靖軍戰馬的持久力和速快都強於魏軍,西側平原處張先的兵馬在快速地逼近,要是自己被山頭這波人馬攔截住再遭後麵魏軍的合擊,後果不堪設想。
短暫的思考後,夏侯淳眼裏閃出一道驚悚的寒光,喝令道:“郝昭將軍,命你率領三千兵馬,務必攔截山頭靖軍,為我軍後撤爭取時間。”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少年從軍,屢立戰功一步步地爬到如今的位置。
在這個關鍵時候,郝昭心裏十分清楚地知道,此刻脫離部隊去攔截山頭的伏兵幾乎是九死一生,戰爭稍有變動就會陷入靖軍的包圍之中。但在得到夏侯淳的命令後,他明知有險卻毫不猶豫地答應。
夏侯淳看向郝昭,深沉地說:“伯道,此戰關乎我大魏存亡,我不得不狠心如此,青山處處埋青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新鄭若能守住,你便是我大魏第一大功臣,若守不住,有死而已!——伯道!保重!”
郝昭:“大丈夫理該為國家捐軀!將軍可放心離去,昭此去雖戰死卻重於泰山,一死而已,有何懼哉!將軍保重!”
說罷便調轉馬頭,喝令本部手下朝著那山頭殺去。
山頭上靖軍見魏軍竟然想反攻上山,喝令大軍衝下山去掩殺,如此居高臨下有利地形,再加上精良的裝備,魏軍遠不是靖軍的對手。
為了阻攔這波敵軍,郝昭已經不在乎生死,一馬當先衝殺在最前線,身後的將旗跟隨著他衝殺上去。主將的勇猛也激勵和魏軍士卒,各個擺出不要命的架勢拚殺。
俗話說:愣地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
靖軍的士卒也是人,撫恤金再高也花不到自己身上,他們也還沒有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豈會跟郝昭拚命?但靖軍軍法嚴明,攔截的軍令在身,他們不得不迎頭麵對魏軍的不要命的衝殺,士氣卻沒有魏軍強。
好在他們的裝備好,他們殺魏軍容易,魏軍殺他們難,這才不至於抵擋不住魏軍的攻勢。
郝昭是來拚命的。
在如此絕境之中想要活命,最好的辦法就是拚命,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味地怯死則會死得更快。他的這個不要命的勁頭果真奏效達到了出乎預料的結果,原本處於劣勢的魏軍竟然跟靖軍殺了個平手,攔截了靖軍的勢頭。
夏侯淳的大軍也得以突出重圍,南下新鄭。
……
張遼得知攔截失利後,怒斬奉命攔截的校尉,以正軍紀。同時也開始思考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夏侯淳守在新鄭使得他們短時間內無法殺入潁川軍跟堵陽城殺出的西線兵馬迴合,更要命的是,他們有些深入了。
黃河以南的河內郡在魏國手裏,東麵的陳留國也在魏國手裏,隻有東郡打下來了,兩地相隔甚遠運糧困難,唯有從虎牢關往出運糧,但從虎牢關到新鄭都是魏國的城池,城內守將豈會不出兵劫糧?
難不成還要返迴去攻打城池?
“我倒是覺得可以返迴去攻打城池,”法正搖著羽扇,頭上束著方巾,穿著半袖大儒,狹長的眼眸裏閃爍著光芒,“就讓夏侯淳在新鄭建立防線,我們不去理會,平穩地將河內、陳留打下來再說。”
張遼皺了眉頭:“不去攻打新鄭?”
法正微笑著搖頭:“不是不打,而是不著急去打。”
“為何?請軍師指教!”法正是大靖朝的第一批文舉,才思敏捷,善於處理突發狀況,張遼也不敢請示他。
“太尉言重了!”法正不敢托大,笑著說:“夏侯淳拚了命的突圍在新鄭建立防線的目的是什麽?一是出乎預料的被我軍包圍,他不得不突圍出去,二是新鄭以南就是潁川郡,就是許都城,他必須要死守新鄭。”
“我們此刻撲上去,夏侯淳必定是要跟我們拚命的,就算是勝了,也要付出些代價,不如不去,先將河內郡消化了,再取陳留國。聽說西線部隊已經突破葉城,兵分兩路,一路取襄城、潁陽往許昌而去,一路取定陵、郾縣,準備南下進豫州,取南陽。”
“待西路大軍逼近許都,我們片刻攻新鄭,或者那時候我們已經攻取陳留國,從鄢陵進潁川郡。”
張遼細想,讚同地點點頭。
後方糧道不穩,太深入的話太危險,也沒必要去跟夏侯淳拚命,索性等著西線戰況,自己也打通糧道。
於是他擺出太尉的身份,命令張任進軍陳留國,令張虎領軍一萬西取陽城等地,命令張先率軍一萬東取原陽等地,占據整個河內郡。
身後的張任大軍也在快速趕來。
張遼在西,張先在東,張虎、張任在後,快速地朝著南逃的魏軍包抄過去,勢必要將夏侯淳攔截殲滅於此地,最起碼也要在這裏消滅夏侯淳的有生力量,否則等到了新鄭防線,他們的進攻將會更加艱難。
從京縣往南皆是平川,極其適合騎兵衝鋒。
夏侯淳率領大軍不惜馬力,以最快的速度突破張虎的防線南下,四萬人剩下了三萬五千多人,龐大的騎兵部隊揚起漫天的灰塵,四周和遠處的士卒隻能跟隨著夏侯淳的大纛旗移動。
南下之路,西側是伏羲山,東側開闊平坦。
張遼想從西側包抄夏侯淳必須要搶在魏軍之前搶占伏羲山向東蔓延的餘脈山坡,才能攔截,否則他的腳步隻能停止在山前,無法完成包抄。所以在大戰開始之前,張遼就預料到伏羲山的重要性,早早派一路兵馬三千餘人守在山上。
“父親!”
夏侯淳之子夏侯充瞥了一眼即將靠近的伏羲山的一個山頭時,卻見上空有飛鳥盤旋而不落,指著上方飛鳥大驚道:“此山頭必有靖軍伏兵也!”
夏侯淳看了一眼山頭,便確定必定是有伏兵。
眼下他們不敢在這裏停留,靖軍戰馬的持久力和速快都強於魏軍,西側平原處張先的兵馬在快速地逼近,要是自己被山頭這波人馬攔截住再遭後麵魏軍的合擊,後果不堪設想。
短暫的思考後,夏侯淳眼裏閃出一道驚悚的寒光,喝令道:“郝昭將軍,命你率領三千兵馬,務必攔截山頭靖軍,為我軍後撤爭取時間。”
郝昭,字伯道,太原人,少年從軍,屢立戰功一步步地爬到如今的位置。
在這個關鍵時候,郝昭心裏十分清楚地知道,此刻脫離部隊去攔截山頭的伏兵幾乎是九死一生,戰爭稍有變動就會陷入靖軍的包圍之中。但在得到夏侯淳的命令後,他明知有險卻毫不猶豫地答應。
夏侯淳看向郝昭,深沉地說:“伯道,此戰關乎我大魏存亡,我不得不狠心如此,青山處處埋青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新鄭若能守住,你便是我大魏第一大功臣,若守不住,有死而已!——伯道!保重!”
郝昭:“大丈夫理該為國家捐軀!將軍可放心離去,昭此去雖戰死卻重於泰山,一死而已,有何懼哉!將軍保重!”
說罷便調轉馬頭,喝令本部手下朝著那山頭殺去。
山頭上靖軍見魏軍竟然想反攻上山,喝令大軍衝下山去掩殺,如此居高臨下有利地形,再加上精良的裝備,魏軍遠不是靖軍的對手。
為了阻攔這波敵軍,郝昭已經不在乎生死,一馬當先衝殺在最前線,身後的將旗跟隨著他衝殺上去。主將的勇猛也激勵和魏軍士卒,各個擺出不要命的架勢拚殺。
俗話說:愣地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
靖軍的士卒也是人,撫恤金再高也花不到自己身上,他們也還沒有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豈會跟郝昭拚命?但靖軍軍法嚴明,攔截的軍令在身,他們不得不迎頭麵對魏軍的不要命的衝殺,士氣卻沒有魏軍強。
好在他們的裝備好,他們殺魏軍容易,魏軍殺他們難,這才不至於抵擋不住魏軍的攻勢。
郝昭是來拚命的。
在如此絕境之中想要活命,最好的辦法就是拚命,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味地怯死則會死得更快。他的這個不要命的勁頭果真奏效達到了出乎預料的結果,原本處於劣勢的魏軍竟然跟靖軍殺了個平手,攔截了靖軍的勢頭。
夏侯淳的大軍也得以突出重圍,南下新鄭。
……
張遼得知攔截失利後,怒斬奉命攔截的校尉,以正軍紀。同時也開始思考下一步的作戰計劃。夏侯淳守在新鄭使得他們短時間內無法殺入潁川軍跟堵陽城殺出的西線兵馬迴合,更要命的是,他們有些深入了。
黃河以南的河內郡在魏國手裏,東麵的陳留國也在魏國手裏,隻有東郡打下來了,兩地相隔甚遠運糧困難,唯有從虎牢關往出運糧,但從虎牢關到新鄭都是魏國的城池,城內守將豈會不出兵劫糧?
難不成還要返迴去攻打城池?
“我倒是覺得可以返迴去攻打城池,”法正搖著羽扇,頭上束著方巾,穿著半袖大儒,狹長的眼眸裏閃爍著光芒,“就讓夏侯淳在新鄭建立防線,我們不去理會,平穩地將河內、陳留打下來再說。”
張遼皺了眉頭:“不去攻打新鄭?”
法正微笑著搖頭:“不是不打,而是不著急去打。”
“為何?請軍師指教!”法正是大靖朝的第一批文舉,才思敏捷,善於處理突發狀況,張遼也不敢請示他。
“太尉言重了!”法正不敢托大,笑著說:“夏侯淳拚了命的突圍在新鄭建立防線的目的是什麽?一是出乎預料的被我軍包圍,他不得不突圍出去,二是新鄭以南就是潁川郡,就是許都城,他必須要死守新鄭。”
“我們此刻撲上去,夏侯淳必定是要跟我們拚命的,就算是勝了,也要付出些代價,不如不去,先將河內郡消化了,再取陳留國。聽說西線部隊已經突破葉城,兵分兩路,一路取襄城、潁陽往許昌而去,一路取定陵、郾縣,準備南下進豫州,取南陽。”
“待西路大軍逼近許都,我們片刻攻新鄭,或者那時候我們已經攻取陳留國,從鄢陵進潁川郡。”
張遼細想,讚同地點點頭。
後方糧道不穩,太深入的話太危險,也沒必要去跟夏侯淳拚命,索性等著西線戰況,自己也打通糧道。
於是他擺出太尉的身份,命令張任進軍陳留國,令張虎領軍一萬西取陽城等地,命令張先率軍一萬東取原陽等地,占據整個河內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