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古代封建社會鐵甲的最高技藝頂峰就是板甲,甚至是宋代的鐵紮甲,都是不完全正確的。


    至少布麵甲從防禦冷兵器效果,再加上製作的簡單和成本低廉上,也就是性價比上,就完全壓過了以上兩種盔甲,因為可以大麵積裝備士兵。


    否則蒙古人西征時,也不會裝備大量的布麵甲而征服了大半個世界。記憶中歐洲君主在寫給教皇信中還特意提到,說那些蒙古人在布衣內縫上了鐵甲片,迷惑了我們。


    如果宋代的鐵紮甲真的那麽好,蒙古人不會不借鑒,而相反的是,蒙古人從歐洲迴來後,卻又學習了歐洲的布麵甲,大力改進自己原始的布麵甲,使其更加精良,一直延續到大明和後來的清代白甲兵所穿的重甲。


    事實證明,上好的布麵甲,防禦效果並不僅限於火器,對冷兵器一樣適用,靈活性甚至更勝板甲,隻是要追求外表華麗,那製作起來也麻煩些,給士兵裝備則不用考慮這些。


    所謂布麵甲其實很多就是中型胸甲,與板甲的區別是省略了四肢防禦,隻保留了重點部位的防禦,造價和製作時間都大大下降。


    它與純棉甲也不一樣,布麵甲是麻布或者棉布內側鑲嵌縫上鐵甲片而成,不但穿著舒服而且能遮蔽結合部,以免暴露甲胄的弱點;而棉甲是指的沒有鐵甲的純棉布甲,也對弓箭具有一定的防禦效果。


    後世有人做過實際測驗,精心打造的純棉甲,其防禦效果跟硬皮甲幾乎相仿,這大概就是凱夫拉裝甲的最原始理念,就是防彈衣,利用棉花分子結構緊密排列有彈性的特點,阻止和減緩外力的深入。


    板甲、布麵胸甲和棉甲,在歐洲就是對應了騎士、職業士兵和農兵,這三種等級的裝備。


    板甲太貴,棉甲太便宜,布麵胸甲是性價比最高的,於是蒙古人將布麵甲講過自己的改良又推廣全軍,再結合大金國的鐵浮屠,改善了原有鐵甲,這幾乎就是後來明代的重型甲胄的雛形,當然鐵浮屠還包括具裝馬甲部分。


    而到了清代,由於火器的出現,又將布麵甲、純棉甲進一步發展。


    王定六在這個時代做的布麵甲,既不同於歐洲的布麵胸甲,也不是重型板甲,而是借鑒了蒙古人在一百多年後,改進的布麵甲的思路,主要針對普通的士兵裝備,又結合了歐洲布麵甲以及明代布麵甲的優點,去掉不必要的零碎裝飾,簡約但卻靈活實用。


    之所以非要用到棉花和棉布而不是麻布,則是因為這種布麵甲糅合了純棉甲的功用。


    這種布麵甲上衣采用兩當式結構加棉袖披膊,甲衣直到腰部,騎兵甲到肚臍以上,棉袖披膊內和甲裙內縫有長條形甲片,頭盔以及內加鐵片的護頸,全身下來共有六百餘片鐵甲片。


    全身最大的甲片就是前後心棉甲內縫製的八寸直徑的護心鏡,上衣其他肋部和鎖骨部位的空隙,則采用三寸長短的百餘片甲片,上下壓覆或左右壓覆來填補,這些甲片都是縫在兩層棉甲中間內。


    棉甲的棉片製作,需先將數斤棉花放入做好的模具,浸水之後反複模壓,而後以麻線網縫製成薄片,以日曬不膨為合格標準,反複壓製。製甲衣時,以成型棉片數張裁剪疊加,分別縫製上衣、棉袖披膊、腿裙、護腋等組件,再構成一領全甲。


    所有棉片總共需要棉花八斤,再與五層的棉布和最外層麻布縫在一起,中間再縫上鐵甲,全部重量二十斤左右。


    頭盔借鑒普魯士的樣式,橢圓形正麵帶三寸寬帽簷,低頭可以防禦弓箭流矢,再加上直蓋到眼部的頓頸,共六斤重,全身二十六斤左右。基本上效果與後世精銳八旗清軍裝備的棉鐵甲差不多,卻更輕,這指的是清初可不是清末。


    作為將官的甲胄,王定六采用蒙古人改進的鐵浮屠。


    實際上從南宋開始,宋軍就已經不得不拋棄了北宋紮甲的浮誇作風,從留下來的圖畫中就不難發現,南宋時候的甲胄已經接近後來的蒙古和大明了,隻是可惜仍然沒有鐵甲出土,隻有皮甲和紙甲。


    將官的鐵浮屠也就是改進後的鐵紮甲,總共需要一千兩百多片甲片,基本都采用橫向排列,組成上下壓覆的硬紮甲,除了上衣和甲裙,披膊之外,還加上了小腿護甲,護肘、護膝,頭盔與士兵一致,頓頸更厚,全副武裝後隻留下眼睛部位一道縫隙,顯得詭異、兇狠而十分實用,就是不太符合大宋目前的審美。


    總重量四十斤,比大宋目前的步人甲輕了近二十斤,但是靈活性、防護性卻要強很多,騎將也可以使用,不僅限於步下。


    兩種甲胄的頭盔和前胸、背後部位都設計了護心鏡以及棉片加厚處理,防鈍器打擊能力大增。當然這一切的設計,都要基於煉製出脫硫的坩堝鋼鐵,如果還是用大宋目前的煉鐵水平,恐怕抗擊打能力就有了疑問。


    王定六將紡織作坊放在王家莊中心位置也是為了保密,但製作這些甲胄,還是在內莊進行,私造鎧甲可是死罪,這也是他萬分小心,不敢輕易擴大冶煉作坊的原因。


    實際上不僅是紡織和煉鐵作坊,肥皂、白糖作坊的人也都必須是王家終身家仆出身,他可不想將核心機密這麽快流出去。


    盡管有後世的古代鐵甲製作還原經驗作為指導,布麵鐵甲製作還是有一定難度,更別提鐵浮屠紮甲,這些家仆沒有製作的經驗,畢竟不像王定六有後世完整的記憶,隻能慢慢摸索。


    原本歐洲的布麵胸甲,後來到了大航海時期由於水利衝壓出現,得以大批量生產,減少了時間和成本,可王定六想了想,還是決定不搞水利衝壓,那種技術很容易泄露出去,不是自己能掌控的還是根據現有的工藝改良最實在。


    但是還是那個問題,工匠太少了,坩堝冶煉是這些鐵匠們從未接觸過的技術,得反複的摸索,打製甲片這速度可就慢了。這兩個月下來,隻完成了四分之一的進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水滸之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紅塵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紅塵問並收藏新水滸之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