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英雄路人格局顯


    天罡地煞歸梁山


    史進剪徑赤鬆林


    李鬼喪命雙斧間-九紋龍史進、假李逵李鬼


    九紋龍史進,史家莊拜師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義結少華山神機軍師朱武三個好漢。義救朱武、陳達、楊春,不汙父母清白之身,不肯落草少華山,到邊關找尋師父王進,討個出身。


    渭州城義結魯達魯提轄。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義救金氏父女,逃往江湖。史進逃離是非之地,邊關尋師父不著。路上盤纏用盡,到了一處赤鬆林尋些盤纏。


    中午時分,看到一個胖大和尚,倒拖一個鐵禪杖,走的步履蹣跚,氣喘籲籲,打從赤鬆林經過。


    史進打量胖和尚,無有包裹,窮酸一個,吐了一口,閃進林子裏。


    這胖大和尚花和尚魯智深,在瓦罐寺力鬥惡僧惡道,因沒有充饑,無有力氣,倒拖鐵禪杖,逃到赤鬆林。


    魯智深看到猛惡林子裏,一個人影,探頭探腦,吐了一口,閃入林子。魯智深心道:“那廝卻不是鳥晦氣,撞了灑家。灑家又是一肚皮鳥氣,正沒處發落。”


    魯智深提了禪杖,徑搶到鬆林邊,大喝一聲:“兀那林子裏撮鳥,快出來!”


    九紋龍史進在鬆林裏聽了,大笑道:“我晦氣,他倒來惹我!”


    拿著樸刀,背翻身跳出來,大喝一聲:“禿驢!你自當死,不是我來尋你。”


    智深道:“教你認得灑家!”掄起禪杖來戰史進。


    史進拈著樸刀來鬥魯智深,尋思道:“這和尚聲音好熟。”


    史進叫道:“兀那和尚,你的聲音好熟,報上名來。”


    智深道:“俺且和你鬥三百合,再說姓名。”


    史進大怒,挺手中樸刀,來戰魯智深。兩個鬥了十四五合,不分勝負,史進跳出圈外,高聲叫道:“你端的是誰?聲音好熟。”


    魯智深報完姓名,史進撇了樸刀,撲翻身便拜。魯智深哈哈大笑道:“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得一家人。原來是史家兄弟。”英雄惜英雄,好漢惜好漢,英雄路人格局顯,天罡地煞歸梁山。


    2、黑旋風李逵到忻水縣百丈村接老母,過一世的快活。不數日到了忻水縣,同鄉的旱地忽律朱貴道:“休從小路去,投東大路,便是百丈村。”


    李逵道:“抄小路可近,大路走,誰奈煩!”


    朱貴道:“小路走,多大蟲,又有乘勢奪包裹的剪徑賊人。”


    李逵應道:“我卻怕甚鳥!”別了朱貴,奔小路望百丈村來。


    正走之間,大樹後轉過一條大漢,大喝道:“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若要打此過,留下買路財。是會的留下買路錢,免得奪了包裹。”


    李逵看那人時,黑墨塗在臉上,手裏拿著兩把板斧。大喝一聲道:“你這廝是甚麽鳥人?敢在這裏剪徑!”


    那個大漢道:“扶住了!立直了!若問我名字,嚇破你心膽!老爺叫做黑旋風。”


    李逵大笑道:“沒你娘的鳥興!也學老爺名目,在這裏胡行。”挺起樸刀奔那大漢,早被李逵腿股上一樸刀,搠翻在地,一腳踏住胸脯,喝道:“我正是江湖上的好漢黑旋風李逵便是!你這廝辱沒老爺名字!”


    那漢在地下叫道:“好漢!饒恕孩兒姓名!小人雖姓李,不是真的黑旋風,小人賤名李鬼,因提起黑旋風大名,神鬼也怕,盜取好漢姓名,在此剪徑,實不敢害人。”


    李逵道:“學我名目,在此剪徑,壞我的名目,吃我一斧!”


    李鬼磕頭如搗蒜忙叫道:“好漢饒命,家有九十多歲老母,無人供養,其實不敢害一個人。”


    李逵道:“你有孝順之心,我與你十兩銀子做本錢,便去改業。”


    李鬼拜謝道:“重生的父母!再生的爹娘!”


    李逵拿了樸刀,沿小路走去。看到路邊兩間草屋,裏麵一個婦人。李逵拿出一貫足錢,讓婦人做些飯吃,自己轉到屋後淨手。


    隻見李鬼一瘸一拐地走來。原來李鬼與那婦人夫妻兩個。李鬼將剛才發生的事與婦人說了。


    那婦人道:“休要高聲!卻才一個黑大漢來家中,莫不正是他?你去尋些麻藥來。我和你卻對付了他,謀得他些金銀,卻不強似在這裏剪徑。”忘恩負義是小人,誰知天道降災殃。英雄路人格局顯,到此翻為未下場。


    總論:一、九紋龍史進,盤纏用盡,赤鬆林剪徑,義結花和尚魯智深。力除惡僧惡道,為民除害。真英雄,真好漢。才有了梁山好漢天微星九紋龍史進。


    二、假李逵李鬼,剪徑大樹林,冒名黑旋風,被李逵一樸刀砍翻在地。謊話求饒,李逵饒其性命,並給其十兩銀子。忘恩負義是小人,夫妻兩個,謀害李逵,被李逵殺掉。惡有惡報,施耐庵寫作水滸傳主題。英雄路人格局顯,天罡地煞歸梁山。


    深讀細讀,才能讀出名著真滋味。


    下一篇-入雲龍行俠江湖


    高知府興風作浪-入雲龍公孫勝、知府高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淺評水滸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DoFINz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DoFINz並收藏淺評水滸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