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扣伍陸彡74彡陸7伍


    洪武二十九年三月,金陵聖旨到燕王府。敕命燕王朱棣,選精卒壯馬赴大寧、全寧。沿河南北巡視胡兵所在,隨宜掩擊。燕王遂親領軍燕山三護衛及火器營出兵。這次將會是新形態的火器初戰。誰都沒有想到會是個什麽結果。


    大寧北控遼河上遊赤峰,東控大淩河流域於營州衛遙相唿應。西接宣府大同,南靠燕山長城喜峰口。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元中期大寧路人口接近四十五萬,當時遼陽行省總人口才不過六十萬。大寧一路占遼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元末紅巾軍北伐,至正十八年焚毀上都開平。接連奪取大寧、懿州、遼陽、平壤等地。在此區域反複拉鋸,屍橫遍野十室九空。經過四十年多次移民修生養息,人口恢複到了二十萬左右。重設大寧衛是為了加強北平北麵的防禦縱深。而大寧衛這是首當其衝。


    三萬戰兵,五萬民夫。十五萬各式馬匹,兩萬輛大車。浩浩蕩蕩行軍至大寧衛以北徹徹兒山。斥候來報,兩百裏外發現有北元索林帖木兒部行蹤。估計最多兩日便可接敵。遂命大軍紮營,半晌人喊馬叫後。一座碩大的營盤出現在了徹徹兒山腳下。m


    張璟在大軍出征前就命令雜造局製造了大量的緊固件。在紮營的時候可以迅速的把原木連接起來。模塊式的箭塔和鐵絲網在營寨防禦時可以迅速的安裝妥當並投入戰鬥。拒馬用鐵鏈連接後,蒙古人慣用的繩套也失去了作用。最狠的是張璟設計了一種猛火櫃,用唧筒發射混合了豆油、白磷、酒精的原始汽油。是通過猛火油用原始的低溫蒸餾獲得的。,用於燃燒是足夠的了。添加豆油是為了增加粘稠度。添加白磷完全就是為了增加傷害。加酒精是為了脂化提高爆燃的威力。


    還製造了一批簡單的拋射機,用以發射爆燃陶罐。陶罐內裝三分之二的原始汽油,添加硫磺、硝石、樹脂、白磷、酒精等混合物。罐口用蠟封,用特製防水的導火索插入蠟封引爆。導火索兩頭有竹管,一頭插入蠟封,一頭的竹管內有火石碎屑,拉動竹管導火索就被火石碎屑摩擦引燃。拋射機也是模塊式的。中間的機巧可以直接拆卸。緊要時拆卸或者破壞機巧就可令到對手無法使用。


    雜造局為燕山衛設計了一款專門用於製造陷馬坑的器材。古代的陷馬坑不是一個坑,而是一條坑。而這個新器材是輛兩輪車,一個人即可推動。到位置停下,固定好車輛後。車中間有個裝置,是個螺旋打洞杆。推著操縱杆轉動就能向下打洞,和後世農村的打孔器一樣會帶出泥土。一個坑大概一尺左右的直徑,深三尺。坑中埋設鹿角狀尖刺。一般馬腳踩下去一定廢掉。這種陷馬坑和傳統的條狀陷馬坑配合效果極佳。


    營寨外的地麵上每隔五十尺做一圈標記,上麵塗抹了熒光粉。方便遠射兵種測距用。雜造局還設計了可固定於寨牆上的強弩。用滑輪杠杆上弦,發射鐵製箭鏃的弩箭。用中空的竹管做箭杆。然後裏麵放置鉛丸。命中目標後會造成二次傷害。這是雜造局匠人的腦洞。經過測試的確有效。而且竹管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讓雜造局中的老弱婦孺即可加工。


    寨牆上還安置了可以更換子銃的虎蹲炮。在敵人快速接近的時候,這種大口徑直射炮的威力是很可怕的。而箭塔上的哨兵都配了望遠鏡,後世那種成本不到五十的單筒塑料望遠鏡。七倍率定焦、亞克力鏡片、高強度塑料鏡身。耐摔抗造又便宜。張璟搞了一大堆,給整個燕山衛都配上了。隻要是騎馬的連輜重兵都有。這種玩意兒就是個一次性的產品,鏡片模糊了,調焦圈壞了直接換。就算是敵人拿去也就用個幾個月而已。


    營寨外掛滿了基地出品的盾牌。而鐵絲網和拒馬在陷馬坑後麵組成了第二道防線。遠程用火銃、近程用弓弩和虎蹲炮。貼臉了還有霰彈槍。整個營寨在冷兵器時代可謂是固若金湯。


    燕王帶著手下在營寨之中巡查,看著軍中司馬拿著手冊指導士兵修建設施。不禁看了眼張玉,張玉則老神在在的和都指揮使唐忠聊著軍務。倒是隨身的張輔知道燕王在想自家小弟了。這營寨中到處都有他的影子。在燕王的眼裏麵隻要能夠讓軍力上升的所有舉措都是好的。他原本就是武將出身,並不向後世文官那麽看不起工匠。所以看著燕山衛現在的改變心中很是滿意。


    塔讀小說app,完全開源.免費的網文小說網。&站


    張璟為營寨設計的茅廁車,就是個移動茅廁。車子停下後支撐住。輪子卸掉後用滑輪桁架把車廂放置到挖好的茅坑上。一個車廂大概十五尺長六尺寬。把車廂底部的隔板掀開,就是六個麵朝外的蹲坑。四周有棉簾可供遮擋,還能防箭矢。營寨撤銷的時候,吊起放置到大車輪軸的擱架上。茅坑直接用泥土迴填處理。還有炊事車,大車停下,四角有支撐固定。車上有定製好的炊具、廚具。在車邊挖坑起灶。撤走時候,東西朝車上一扔。撤銷四角固定就可以套馬上路。所以一切都是以便捷、安全、快速為目標。


    燕王迴到營帳之中。賬中因為煤爐開著,所以非常暖和。本來張玉對營帳中安置取暖設備是有異議的。他認為苦寒的條件更能磨礪士兵的韌性。張璟給出的理由是,士兵幹的是刀頭舔血的買賣。後勤做的越好,越能爆發出戰鬥力。這不是享受,這是必要的保護。士兵的韌性是靠操練和洗腦達成的。所以讓賣命的他們不要為吃穿用所發愁,乃是一個好軍官應該具備的素質。這段話被燕王聽見就對張玉說:“吾家有麟兒啊!”而後全盤接受了張璟的改造。


    張璟專門成立了一支有各種北平商人組成的榮軍社隨軍行動。為士兵提供戰利品折現服務。不管什麽都收!給現錢,不方便拿錢的給個地址就可以送上門。為士兵解決後顧之憂。哪怕戰死都有人把錢糧送到家人手中。收取的費用可比文官們的盤剝少的多。


    第二天斥候來報索林帖木兒部先鋒部隊裏營寨還有五十裏。營帳內氣氛卻輕鬆異常。張玉率領五千精騎在外遊蕩。以供策應。箭塔上的哨兵已經用望遠鏡發現了敵軍前哨。後續烏壓壓的騎兵也正在向大營方向過來。


    洪武年間最後一次北擊蒙古的戰鬥即將開始。這種體量的戰鬥不是上來就抽刀子對抗。都是在接觸之前無數的斥候反複偵查。雖然燕山衛的接近野外堡壘的營寨已經建好差不多一天了。有幾處還在用火烤營寨上糊的濕泥呢。很多燕山衛的士兵是第一次接觸望遠鏡和擎電銃、迅雷銃。還在一批批的做適應性訓練。所以燕王現在的策略就是拖。


    大量的斥候分散在營寨四周兩百裏方圓的範圍裏麵不斷劫殺蒙古斥候。一旦發現有超過兩百名的斥候隊,立刻發射煙火示警。然後附近的斥候集結立刻圍殺。為什麽會這麽大膽?望遠鏡啊,這個作弊神器的存在比蒙古人的所謂神鷹大雕有用的多了。畢竟畜牲最多能給個大概方向有人的信息罷了。按道理,這樣會逼迫蒙古正軍不得不加快接近並開始攻擊明軍。但是張玉不但的在附近刷存在感。


    這五千精騎在外遊弋尋找戰機。這五千精騎分做五個千人隊相距十裏行軍,形成一個方圓十裏的梅花陣。在營寨和索林帖木兒中軍之間穿梭。給對方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出兵吧,這五千人往左近一撤。你分兵多少追擊?多了影響中軍兵力。少了就是給人送菜。如鯁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針氈。隻能結營以斥候探馬了解戰場軍情。可是又被明軍大批斥候戰場隔斷。


    現在的索林帖木兒在賬中對著手下的幾個萬戶臉色凝重。雖然相當大一部分斥候都被劫殺,還是有人迴來稟報軍情的。目前明軍的營寨橫亙在徹徹兒山和大寧衛之間。繞過去會被側翼攻擊,且路途遙遠。直接麵對?我們是來擄掠人口的,不是來攻城的。而且北元朝廷退出中原退出大都的時候所帶的工匠在明軍的曆次追擊中損失殆盡。過去幾十年了,早就沒人會製造那些精密的攻城機械了。連迴迴炮的射程都縮短到了以前的一半的一半。麵對這個局麵,索林帖木兒最希望的倒是明軍來攻擊他們的營賬。他們可以發揮蒙古輕騎的機動性放明軍的風箏。當然了這也是這廝的一廂情願。算了,反正想不出那就喝酒唄。結果一個軍議變成了烤羊鑒賞會。


    就這樣過了兩天,在燕山衛都掌握了這些新式火銃的射擊要領和各項新器材的使用方式。新裝備上手快,操作步驟都寫好了小冊子派專人訓練,一步步的教授。以前的火銃激發步驟繁瑣,光一個裝彈就有二十幾個動作。現在有了預裝彈,十個步驟不到就可以完成。而且因為引火藥也是預裝的,就不會發生裝火藥的時候忙中出錯。操作迅雷銃的步驟是掰開燧發擊錘,從左邊腰間皮袋中拿出引火藥按到藥池中。擊錘就位後豎起火銃,從右邊腰間皮袋拿出預裝彈竹管。用大拇指推開蠟封,往槍管中倒入火藥。把竹管套在槍口,用通條從竹管另一頭把包著鹿皮的鉛彈塞進去搗幾下就位就可以擊發了。擎電銃就更快了,直接換子銃就可以。


    明軍開始派出了第二隊的五千精騎由朱能指揮,和張玉遙相唿應。兩隊在營寨前二十裏左右拱衛。而中軍大帳隨時可以出動大軍。這時候索林帖木兒忍不住了。蒙古人開始集結,不到一個時辰就開始以四個萬人隊相繼向明軍營寨開始行進。燕王下令中軍出營寨結陣。重甲的長槍兵在前壓住陣腳,後麵是火銃兵。為了防止蒙古人的傳統戰術曼古歹,所有戰兵都全身甲胄加麵罩的配備。張璟還製作了盾車,大車打橫一邊車廂上插裝盾牌。另一邊車廂板放倒,上麵有缺口可以當做階梯登車。火銃兵在上和大車之間的長槍兵形成高低搭配。如果騎兵衝進來,站在地上的長槍兵可以後撤。車上還有霰彈槍,遠近交叉火力攻擊下重騎也得趴。後麵的虎蹲炮上前填補車與車之間的空隙,一陣轟擊下來哪怕是最鼎盛時期的金國鐵浮屠也照樣趴。


    討論群伍陸彡74彡陸7伍


    曼古歹戰術是種無賴打法,最大限度的突出了蒙古人的騎射能力。輕騎撲向敵方軍陣。在達到箭矢射程的時候,同時對軍政進行齊射。一般兩三輪以後就很接近了。此時輕騎兵向兩邊散開,後續的再射擊。基本上馬隊在路線上畫兩個圓,周而往複直至對方軍陣潰散。或者對方忍不住衝上來。這時候要麽騎兵後退反身吊射,或者後續重騎衝擊。蒙古人在西征的時候這套戰術屢試不爽。後來明軍以火銃結陣三段擊相持。此時蒙古騎兵隻能射一輪箭了。再多就是給火銃送靶子了。


    不知道為什麽,蒙古人就是迷信這種戰術。果不其然,對麵索林帖木兒已經拍出來五個千人隊向燕山衛中軍衝擊過來。燕山衛的大車剛剛打橫過來,各個總旗、百戶、把總大唿小叫的讓手下士兵就位,大車後麵有大量的民夫在幫士兵裝彈。他們穿著張璟讓基地定製的防爆服,前胸的插袋都插有亞克力的甲片,頭戴防爆盔。腰間還有一把腰刀,關鍵時候要上去割人頭的。這幫職業農民從來沒有穿過如此好的裝備,個個感覺自己能和戰兵一試高下。戰兵的劄甲和鐵臂手和勇字盔加亞克力麵罩的防護力則更高一籌。


    大地在顫抖,地上的小石子在歡樂的亂蹦。馬蹄聲早就變成了轟隆隆持續的擊打在軍陣中戰兵們的心頭。基層軍官們抽出腰刀聲嘶力竭的維持著軍陣的穩定。而中軍的望樓車上,哨兵在吊豆上拿著望遠鏡看著早先標記好的標尺。當蒙古人的馬隊接近到一裏的時候開始報告:“接敵距離兩千尺!一千尺!五百尺!敵已開弓!箭陣!射!四百尺!敵已射!遁!遁!遁!”黑壓壓一片烏雲般的箭矢飛上天空在最高處失去上升的力量後向下墜落。靠著重力加速度在中亞和東歐平原上收割過斯拉夫人、雅利安人的箭矢再一次出現在燕山三護衛的頭上。


    在後排的弓箭手發射箭矢的同時,長槍兵搖晃著手中長達四米。一手壓住,一手晃動。一朵大約三四尺的槍花就出現了。基本上能擊打掉三分之一的箭矢。這不是杜撰真的有。明朝技擊名家吳殳創作的《手臂錄》的姊妹篇《無隱錄》裏的遊場革法裏就有:“團牌變:亦槍為團牌,以禦矢也。前手寬鬆,後手圓轉以蕭之,矢不能入,蓋身有甲、首有胄,唯麵手畏矢,前腕著(對著)額,借力以行之。”而張璟為勇字盔設計了亞克力麵罩以後,基本上也就甲胄的接縫是沒有防護力的。如果被擊中這裏那真的是命運啊。所以黑壓壓的一片箭矢襲來,在如林長槍的擊打和甲胄的防護下。長槍兵竟然無一倒地。


    箭陣在望樓哨兵大聲唿喝“五百尺!敵已開弓!箭陣!射!”的命令下就發射了第一輪。步弓手的射程永遠高於騎兵射手。而且這種吊射無需瞄準,隻要按照戰前的標尺角度抬射。一個箭陣一般五百人。五百隻箭矢基本上覆蓋了一兩百平米的範圍。而目標就是衝殺上來的騎兵。騎兵在衝鋒的時候一般不可能轉彎。隻能硬抗。蒙古人的甲胄比後世電視劇裏麵的強多了。當然在張璟以後世科技改良的箭矢麵前還是不夠看的。精鋼箭鏃、碳素箭杆、乳膠箭尾。飛行距離長,飛行姿態穩定。箭鏃角度經過優化,破甲程度接近強弩。一個齊射,五個箭陣兩千五百支箭矢形成的五多黑雲帶著劫難和死亡撲向了蒙古人。從高空往下看去衝鋒的馬隊中像被隱形的巨人踩了一腳。驟然出現了一片空白。後麵的騎兵此時頭皮發麻,一方麵慶幸自己沒被射到。一方麵不曉得第二波什麽時候到。


    “三百五十尺!射!”又一次齊射,一般這種射擊都會打個提前量,五六秒鍾的時間騎兵差不多可以衝擊四五十尺的樣子。所以一般給個五十尺的提前量就正好。而且騎兵衝鋒不是橫排,為了增強正麵突破的穿透力。一般都是個錐形的陣型。而且前五十個騎兵往往會套兩三層甲。加上馬甲增強衝擊長槍陣的穿透力。當然蒙古人是不會傻乎乎的衝著槍頭過去的。他們是想要在陣前左右分開像兩邊畫個圓迴去再來一遍。在衝鋒的路上不斷的開工射箭。有訓練的會控製射箭的時間節點。盡可能一起射,效果驚人。零零散散的箭矢比較好防守。如果對麵的陣型在他們的箭雨下崩潰,那這尖錐一樣的鋒矢陣就派上用場了。前五十個套了兩三層甲的重騎兵就變成了鋒利的錐尖。帶著死亡的寒光鑿穿軍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年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靜安法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靜安法老並收藏萬年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