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一個顆未知星球的地表,其首要的工作就是探測和采集樣本。


    火星和地球一樣,擁有多樣的地表地形,所以火星地表有高山、平原和峽穀。


    但是從環繞它的三顆軌道視頻衛星,發迴的高清照片來看,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


    由於重力較小等因素,地形尺寸與地球相比亦有不同的地方。南北半球的地形有著強烈的對比,北方是被熔岩填平的低原,南方則是充滿隕石坑的古老高地,而兩者之間以明顯的斜坡分隔,火山地形穿插其中,眾多峽穀亦分布各地,南北極則有以幹冰(固態的二氧化碳)和水冰組成的極冠,風成沙丘亦廣布整個星球。


    基站落地後,變成一個高20米,巨大的餅狀地雷結構建築。


    它把自己向四麵,向上拓展,最終變成直徑100米的基地總部。


    它落地成形此後不久。


    生態基站頂部打開飛行天窗,立刻就飛出去30架采集樣本的無人機。


    這些無人機都是長達3米,能帶迴200公斤各種樣本的智能機。


    看起來就像是蜻蜓飛機。


    對一個星球地麵的地理全境拍攝,物種和礦石的采集。這就是這30架采集樣本的無人機的最終任務。


    生命基站此刻派出地麵的采集機器人,也開始從集裝箱裏出來,自己完善了工具配套係統,開始裝配工程車和轉運采集機械,準備列隊出發。


    整個過程井然有序,然後幾個工程機人把風力發電機的設備豎立起來,地麵太陽能板采集係統建立起來。


    基地外圍一圈,建築機器人開始構建防風暴圍牆,開始構建外部的整體天穹架構係統。


    因為火星的軌道是橢圓形。


    因此,在它自轉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160攝氏度。


    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這對火星的氣候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人類都知道,地表的溫差會導致氣流的對流運動,產生風和形成降雨。


    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218k(開爾文,溫度單位,即從絕對零度-273.15c開始的攝氏度)(-55c,-67f)。


    但卻具有從冬天的140k(-133c,-207f)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c,80f)的跨度。


    火星上強大的溫度差異,也是生命體必須挑戰的一個問題。


    盡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麵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麵的陸地麵積。


    火星的大氣密度隻有地球的大約1%,非常幹燥,溫度低,表麵平均溫度是零下55c,因此水和二氧化碳易凍結。


    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


    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產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


    或許因為這個緣故,它最終沒有在地表出現生命體。


    因此,科學家推算,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麵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遺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


    火星表麵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奧林帕斯山脈的頂端,卻隻有1毫巴。


    稀薄的大氣,也是人類建立火星站此後,必須自己製作人造天穹來完成空氣係統的必須。


    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卷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


    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麵5c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當後期人類改變這個現象後,或許地表溫度可以繼續提升20度,至少不再那麽嚴寒。


    因為它平均零下55c,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幹冰)覆蓋著。


    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著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


    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


    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著冰水層。


    自然後期直接去鑽探就能有結果,不過沒有水,南部星球隻能作為礦石采集基地,人類的生存基地就沒有基礎。


    這種現象導致的自然原因目前都係表現,所以事實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麵,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


    或許在火星表麵下,較深處也有暗流地下水體存在。


    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


    但是此前人類自身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


    火星的大氣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


    2007年三月,nasa就聲稱,南極冠的冰假如全部融化,可覆蓋整個星球。


    南極冠的冰麵積,和冰層厚度來推算,推論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隻有當火山活動時才有可能釋放出來大量的水。


    史上最大的一次是在水手穀形成時,有大量水釋出,造成的洪水刻劃出當時的眾多的河穀地形,流入克裏斯平原。


    所以火星才被人類最終拍到,這些事實後期早就幹枯的古老河床。


    早在2015年03月06日,科學家稱火星表麵曾非常濕潤還推斷含水量超過北冰洋。


    當時的宇航局行星科學部門主管指出,對火星大氣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這顆行星的幾乎整個北半球,在曆史上都曾經被深度達到1英裏左右的水體所覆蓋過。


    自然是什麽導致他們的說法?


    這項地質研究還發現火星地表,直到大約12億年前還存在著大量的水體。


    2015年9月29日,美國宇航局稱,最新證據表明,此前在火星表麵一些隕坑坑壁上,觀察到的神秘暗色條紋,可能與間歇性出現的液態水體有關。


    這就是水流侵蝕地表的一種作用導致。


    當時來自衛星的數據表明,這些出現在坑壁上的暗色條紋可能是含鹽水體沉積過程產生的結果。


    尤為關鍵的一點在於,這種含鹽水體,將能夠改變火星表麵水體的冰點與沸點,從而使得液態水體在火星地表的存在成為可能。


    此後環繞火星的衛星,證實了照片上巨大的隕石坑曾經是一個火山湖。


    火星車在一個水流的沉積物成扇形的三角洲著陸,而發現了它。


    這個65千米寬的隕石坑雖然已經徹底幹枯了,但是這種跡象表明古老的火星上曾經很濕潤。


    圖片上的三角洲位於火星南部高地的厄伯斯華德隕石坑,看起來像是一個向右邊凹進的半圓。


    它是在37億年前一次小行星的猛烈撞擊下形成的。


    隕坑隻有右邊是完整的,其餘的被一個由後來隕石猛烈撞擊形成的更大的霍爾登隕坑所掀起的碎屑覆蓋。霍爾登隕坑在其的左邊。


    這就是原始的火山湖,火星探測器在一個水流的沉積物成扇形的三角洲著陸而拍攝到的奇觀。


    這個巨大的火星隕石曾是一個火山湖,完全處於潮濕的狀態,而如今由於無數次的隕石撞擊,它早已幹枯。


    如今可以看來這個河口三角洲,顯示火星曾是水世界。


    它表麵狹長,彎曲的河道,用於湖水的流淌和沉積物的儲存。由於多年的侵蝕作用和行星的碰撞,沉積物掩埋堆積而促使表麵最終的幹枯。


    那麽水是空中逸散了還是進入下麵水體了。


    這就需要人類去開發。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狼穴終結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短尾貓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短尾貓哥並收藏狼穴終結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