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領域,係容不得任何人,以小人的心胸來介入的。
在技術領域,工程施工領域,更容不得牟取暴利,搞虛假質量工程的商業騙子介入其中。
為何很多核泄漏是可以避免,但是人們最終沒有辦法避免掉?
我們先來理解一下,很多人並不清楚的一個福島核電站的重度汙染事故。
當前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核電站最多的國家,法國是世界上核電站第二多的國家,核電能排到世界上第三名的是日本。
日本直到目前還在運行的商用核電站,共計54座,其中30坐是沸水堆,剩下的24座是壓水堆。
同時,日本還有數座試驗快堆,幾座氣冷堆和一座重水堆。
從核電,在一個國家電力中所占比來說,日本僅次於法國,排名世界第二。日本核電電量占到了全國總電量的29.21%。
畢竟它島國沒有煤炭,隻能依靠核電。
通用電器公司的“mark1”沸水反應堆,成了日本建設核電站的首選堆型。
這種堆型的建築方式十分特別。它是先建造反應堆的核心部分,包括堆芯,熱傳輸係統,安全係統,然後在外麵簡單的加一個廠房。
相比壓水堆先建造固若金湯的安全殼,然後開始建反應堆相比,“mark1”型反應堆的建築省錢省工省力,簡直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因此福島第一核電站的6台機組,福島第二核電站的4台機組,雖然由於建造年代不同,其修建的技術水平,亦有高有低,但是基本構型都和“mark1”反應堆一致。
估計東京電力公司在工程項目招投標時,還有價格的競爭問題,這價格低了,東京電力公司省了一大筆之後,配電還很賺......
於是不能說的一些東西,就蘊含其中。
在那個時候,人們認為反應堆十分安全,像壓水堆那樣巨大而堅固的安全殼,人們覺得本身就是多此一舉。
而直到1979年發生的三裏島事故,人們才發現正是那層“安全殼”,才避免了三裏島事故演變成一場大的災難。
而在1986年,人們才發現沒有安全殼保護的沸水堆,發起瘋來是多麽恐怖。
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福島核電站雖然同為沸水堆,但是這麽貴重的東西,不能就因為是沒有安全殼的沸水堆就拆了,那隻得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來挽迴。
於是,福島核電站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為這些核電站加上了一層所謂的“安全殼”。
這個所謂的“安全殼”,就是在反應堆廠房外圍加上了一層稍微厚一點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已。
之所以這個稱為“所謂的安全殼”,是因為真正的安全殼並不是簡單的一層水泥,而是包括噴淋係統,氣體交換係統,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等,一係列複雜的係統和結構的組合。
這東西畢竟很花錢,也看起來是個擺設。
就像某些小區物業,購買過期的消防器材擺哪裏,忽悠下群眾,一旦小區大火,他們隻有去坐牢。
福島核電站對與反應堆廠房的這種改造,僅僅尋求自己的心裏安慰而已。
日本是一個處於地殼斷層帶上的島國,地震是這個國家已經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
為了盡量減少地震對國家建築的破壞性,日本對於地震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對於核電站這麽重要的東西,日本的相關研究機構當然不會放過。
地震帶來的次災害是海嘯。
福島核電站關於海嘯的初始設計是基於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是借鑒於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當時這場地震引發了3.1米高的海嘯。
這場海嘯算是這幾十年來比較大的海嘯了。
於是福島設計時,就將海堤能預防海嘯的高度設為5米。
比智利那次海嘯還多出了近2米,福島核電站的老板東京電力公司也是能就這麽安慰自己。
2011年3月11日,福島第一核電廠1、2、3號機組正處於滿功率運行狀態,在供能方麵一切正常。
當時的4、5、6、號機組,正在進行停堆大修。日本人是很節省的,不把東西用到快要報廢,是不會輕易丟棄的。
但是,4號機組反應堆剛進行卸料操作不久,從反應堆內卸出的乏燃料,暫時存放在乏燃料池中。
剛從反應堆內拉出來的核燃料,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不斷的放出大量的衰變熱。
不過這些乏燃料,均泡在超過7米深的乏燃料水池中。
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冷卻槽。其實就是一個全封閉的深水池。
乏燃料水池的作用有兩個方麵,第一個方麵就是冷卻乏燃料。乏燃料內的水是純度極高的提純水,幾乎和蒸餾水一個級別。
這些冷卻水從乏燃料池入口流入,流進乏燃料時帶走乏燃料產生的衰變熱,再流出乏燃料池進行管道中的降溫冷卻。
冷卻這種水就用自然的海水池作為冷卻槽。槽類四麵布滿這種水管體係。
冷卻後的水再進入乏燃料水池......
正是這種源源不斷的流水才能保證乏燃料的冷卻。
乏燃料池內的容量雖然很大,大約有3個標準遊泳池那麽大,但是若循環流水被阻斷,乏燃料強大的衰變熱,也會很容易的將這已滿池的水蒸發幹淨。
這個原理其實都很容易懂,不用多解釋。
乏燃料池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屏蔽輻射。
水是輻射線的良好的屏蔽體,一般來說,7米深的水可將乏燃料的輻射線降低約1百萬倍。
因此,雖然乏燃料池水下的燃料輻射可能有上萬毫西弗,但是乏燃料池水麵上的輻射卻可以接近於零。
在正常情況下,乏燃料池應該是反應堆廠房內輻射最低,最幹淨的地方。當然,這也僅僅是正常情況下。
好了,這就是要解釋的一種冷卻輻射廢料的原理和過程。
2011年3月11日下午14點46分,日本本州島東海岸區域發生裏氏9級地震。
核電廠不怕地震,即使大地震,核電站也未必會怕。因為當時核電廠的選址十分嚴格,一般的核電廠都是建在一個整塊的地層上,比如說一個整塊的岩層上。
同時,在反應堆建造期間,大量的混凝土保證反應堆的底部是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
正因為如此,在地震來臨時,反應堆隻會整體產生輕微的搖晃,而不會導致反應堆廠房以及建立在這個牢固地基上的設備跌落或破裂損壞。
在地震剛發生時,福島核電站毫無壓力,1、2、3號機組的地震監測儀器馬上就探測到了強烈的震動。
根據預設的程序,反應堆自動停堆,各機組的應急柴油機正常啟動,給反應堆的各個核心設備供電。
自動停堆後,反應堆控製棒插入堆芯,完全吸收了鏈式反映產生的中子。
此時,不再有新的裂變能量產生。此時,隻要反應堆的衰變熱導出係統正常,那就一切正常,什麽事故也就沒有。
在地震發生後的半個小時內,這一切確實都是正常的,各個機組主控室內操縱員都是很冷靜地按照預定的程序操縱反應堆。
其實這不過是稀疏尋常的一次自然災害而已。
然而一個小時後,一切都改變了。因為這時來了一個比地震更可怕的惡魔--海嘯!。
核電廠防禦事故的思路是縱深防禦。
這所謂的縱深防禦,就和打仗一樣,麵對敵人設好幾道防線,當第一道防線被突破時,還有第二道,第三道,......隻要這些防線中有一道防線守住,就可以保證不會最終出事。
福島核電廠的當時預防災變也是一樣,為了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證關鍵設備的正常供電,福島核電廠的供電係統也有幾道防線。
首先第一道防線是各個機組的電力相互支援。
這樣可以保證一台機組意外停堆的時候,旁邊的機組還能為其供電,保證關鍵設備正常運轉。
不過可惜的是,這次地震讓所有電廠所有機組停運,其餘各機組因為大修,不能再發電,而不能相互支援,第一道防線事實就被摧毀了。
所以計劃,不如變化,變化之後,才會有災變......
(本章完)
在技術領域,工程施工領域,更容不得牟取暴利,搞虛假質量工程的商業騙子介入其中。
為何很多核泄漏是可以避免,但是人們最終沒有辦法避免掉?
我們先來理解一下,很多人並不清楚的一個福島核電站的重度汙染事故。
當前世界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核電站最多的國家,法國是世界上核電站第二多的國家,核電能排到世界上第三名的是日本。
日本直到目前還在運行的商用核電站,共計54座,其中30坐是沸水堆,剩下的24座是壓水堆。
同時,日本還有數座試驗快堆,幾座氣冷堆和一座重水堆。
從核電,在一個國家電力中所占比來說,日本僅次於法國,排名世界第二。日本核電電量占到了全國總電量的29.21%。
畢竟它島國沒有煤炭,隻能依靠核電。
通用電器公司的“mark1”沸水反應堆,成了日本建設核電站的首選堆型。
這種堆型的建築方式十分特別。它是先建造反應堆的核心部分,包括堆芯,熱傳輸係統,安全係統,然後在外麵簡單的加一個廠房。
相比壓水堆先建造固若金湯的安全殼,然後開始建反應堆相比,“mark1”型反應堆的建築省錢省工省力,簡直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因此福島第一核電站的6台機組,福島第二核電站的4台機組,雖然由於建造年代不同,其修建的技術水平,亦有高有低,但是基本構型都和“mark1”反應堆一致。
估計東京電力公司在工程項目招投標時,還有價格的競爭問題,這價格低了,東京電力公司省了一大筆之後,配電還很賺......
於是不能說的一些東西,就蘊含其中。
在那個時候,人們認為反應堆十分安全,像壓水堆那樣巨大而堅固的安全殼,人們覺得本身就是多此一舉。
而直到1979年發生的三裏島事故,人們才發現正是那層“安全殼”,才避免了三裏島事故演變成一場大的災難。
而在1986年,人們才發現沒有安全殼保護的沸水堆,發起瘋來是多麽恐怖。
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後,福島核電站雖然同為沸水堆,但是這麽貴重的東西,不能就因為是沒有安全殼的沸水堆就拆了,那隻得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來挽迴。
於是,福島核電站所屬的東京電力公司,為這些核電站加上了一層所謂的“安全殼”。
這個所謂的“安全殼”,就是在反應堆廠房外圍加上了一層稍微厚一點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已。
之所以這個稱為“所謂的安全殼”,是因為真正的安全殼並不是簡單的一層水泥,而是包括噴淋係統,氣體交換係統,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等,一係列複雜的係統和結構的組合。
這東西畢竟很花錢,也看起來是個擺設。
就像某些小區物業,購買過期的消防器材擺哪裏,忽悠下群眾,一旦小區大火,他們隻有去坐牢。
福島核電站對與反應堆廠房的這種改造,僅僅尋求自己的心裏安慰而已。
日本是一個處於地殼斷層帶上的島國,地震是這個國家已經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
為了盡量減少地震對國家建築的破壞性,日本對於地震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對於核電站這麽重要的東西,日本的相關研究機構當然不會放過。
地震帶來的次災害是海嘯。
福島核電站關於海嘯的初始設計是基於一個例子。
這個例子是借鑒於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當時這場地震引發了3.1米高的海嘯。
這場海嘯算是這幾十年來比較大的海嘯了。
於是福島設計時,就將海堤能預防海嘯的高度設為5米。
比智利那次海嘯還多出了近2米,福島核電站的老板東京電力公司也是能就這麽安慰自己。
2011年3月11日,福島第一核電廠1、2、3號機組正處於滿功率運行狀態,在供能方麵一切正常。
當時的4、5、6、號機組,正在進行停堆大修。日本人是很節省的,不把東西用到快要報廢,是不會輕易丟棄的。
但是,4號機組反應堆剛進行卸料操作不久,從反應堆內卸出的乏燃料,暫時存放在乏燃料池中。
剛從反應堆內拉出來的核燃料,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不斷的放出大量的衰變熱。
不過這些乏燃料,均泡在超過7米深的乏燃料水池中。
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冷卻槽。其實就是一個全封閉的深水池。
乏燃料水池的作用有兩個方麵,第一個方麵就是冷卻乏燃料。乏燃料內的水是純度極高的提純水,幾乎和蒸餾水一個級別。
這些冷卻水從乏燃料池入口流入,流進乏燃料時帶走乏燃料產生的衰變熱,再流出乏燃料池進行管道中的降溫冷卻。
冷卻這種水就用自然的海水池作為冷卻槽。槽類四麵布滿這種水管體係。
冷卻後的水再進入乏燃料水池......
正是這種源源不斷的流水才能保證乏燃料的冷卻。
乏燃料池內的容量雖然很大,大約有3個標準遊泳池那麽大,但是若循環流水被阻斷,乏燃料強大的衰變熱,也會很容易的將這已滿池的水蒸發幹淨。
這個原理其實都很容易懂,不用多解釋。
乏燃料池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屏蔽輻射。
水是輻射線的良好的屏蔽體,一般來說,7米深的水可將乏燃料的輻射線降低約1百萬倍。
因此,雖然乏燃料池水下的燃料輻射可能有上萬毫西弗,但是乏燃料池水麵上的輻射卻可以接近於零。
在正常情況下,乏燃料池應該是反應堆廠房內輻射最低,最幹淨的地方。當然,這也僅僅是正常情況下。
好了,這就是要解釋的一種冷卻輻射廢料的原理和過程。
2011年3月11日下午14點46分,日本本州島東海岸區域發生裏氏9級地震。
核電廠不怕地震,即使大地震,核電站也未必會怕。因為當時核電廠的選址十分嚴格,一般的核電廠都是建在一個整塊的地層上,比如說一個整塊的岩層上。
同時,在反應堆建造期間,大量的混凝土保證反應堆的底部是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
正因為如此,在地震來臨時,反應堆隻會整體產生輕微的搖晃,而不會導致反應堆廠房以及建立在這個牢固地基上的設備跌落或破裂損壞。
在地震剛發生時,福島核電站毫無壓力,1、2、3號機組的地震監測儀器馬上就探測到了強烈的震動。
根據預設的程序,反應堆自動停堆,各機組的應急柴油機正常啟動,給反應堆的各個核心設備供電。
自動停堆後,反應堆控製棒插入堆芯,完全吸收了鏈式反映產生的中子。
此時,不再有新的裂變能量產生。此時,隻要反應堆的衰變熱導出係統正常,那就一切正常,什麽事故也就沒有。
在地震發生後的半個小時內,這一切確實都是正常的,各個機組主控室內操縱員都是很冷靜地按照預定的程序操縱反應堆。
其實這不過是稀疏尋常的一次自然災害而已。
然而一個小時後,一切都改變了。因為這時來了一個比地震更可怕的惡魔--海嘯!。
核電廠防禦事故的思路是縱深防禦。
這所謂的縱深防禦,就和打仗一樣,麵對敵人設好幾道防線,當第一道防線被突破時,還有第二道,第三道,......隻要這些防線中有一道防線守住,就可以保證不會最終出事。
福島核電廠的當時預防災變也是一樣,為了保證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證關鍵設備的正常供電,福島核電廠的供電係統也有幾道防線。
首先第一道防線是各個機組的電力相互支援。
這樣可以保證一台機組意外停堆的時候,旁邊的機組還能為其供電,保證關鍵設備正常運轉。
不過可惜的是,這次地震讓所有電廠所有機組停運,其餘各機組因為大修,不能再發電,而不能相互支援,第一道防線事實就被摧毀了。
所以計劃,不如變化,變化之後,才會有災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