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的死讓孝宗異常傷心。


    趙構自己是個不孝子,所以對下一代的挑選與培養特別重視孝道。年少入宮的孝宗在諸位大儒的悉心教導下,終於成長成一位孝子皇帝,對趙構非常孝順。


    我這裏說孝子皇帝沒有嘲諷的意思,而是孝宗的種種孝順行為確實實至名歸,堪稱楷模。趙構退位後,孝宗身為皇帝在處理重要國家大事時總會向趙構匯報,除了逢年過節必須的探視,平時也經常到德壽宮走動探訪趙構,孝宗以身作則在朝中提倡節儉,卻給德壽宮撥巨款來滿足趙構的奢侈享受,幾十年如一日。


    一個人孝順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有可能是裝的,孝順幾十年,那人家是真的孝順。


    淳熙十四年十月趙構駕崩之後,孝宗罷朝服喪連著兩天滴水不進,喪事過後正常情況下皇帝要出來正常上朝主持大局了,但孝宗卻依然繼續服喪,群臣上表求了五次,實在無法在推卻了才結束服喪迴朝。


    喪事雖然結束了,但不代表親情就結束了,孝宗迴朝之後,每天處理完朝政總會到德壽宮停留一段時間,但德壽宮離皇宮畢竟有一段距離,政務繁忙的狀態下天天到德壽宮去懷念又實在太累,到了十一月,孝宗想了個辦法,既不耽誤自己到德壽宮懷念趙構又不耽誤處理國家大事-詔太子趙惇參與朝政決策。


    皇帝還活著,太子就提前參與朝政決策,一般就意味著太子可能要提前接班了。


    太子趙惇之所以能夠成為太子,來自於孝宗的一樁違規操作。


    孝宗與原配郭皇後有三個兒子,老大鄧王趙愭、老二慶王趙愷、老三恭王趙惇。三人都是嫡子,但鄧王趙愭最為年長,是名正言順儲君人選。


    孝宗在位期間,國家政局穩定國際形勢總體和平,沒有太把立太子當迴事兒,但隨著幾個兒子逐漸長大,相互之間卻展開了儲君之爭。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六月,宗正府上報了一起“嫡孫案”,說是鄧王趙愭和恭王趙惇兩人各自為自己兒子在爭奪“皇嫡孫”的名分。按照製度但凡皇帝嫡子隻要能生出兒子的,第一個生出來的可以封為“皇嫡孫”。


    不要小看兒子的作用,皇帝雖然後宮佳麗三千,但生兒子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完成的任務,能生兒子、多生兒子的皇帝才能確保國家今後的朝政順利平穩交接。因此,在皇子爭嗣的時候,相同條件下誰更能生往往可以對最終皇位歸屬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嘉靖皇帝對皇孫萬曆的寵愛、康熙皇帝對皇孫乾隆的器重這些都是在史書上有記載的,如果兒子能受封成為皇嫡孫,成長過程中再受到父皇的寵愛,自己的皇位就大有希望了。


    乾道元年恭王兒子首先出生,雖然他隻是皇三子卻首先生出兒子,想必能在儲君之爭中占得先機,於是恭王高高興興的跑到宗正府去申報登記,希望給兒子爭得一個皇嫡孫之名。可到了宗正府卻被告知,鄧王剛剛來登記過,皇嫡孫的名號先到先得,已經被鄧王搶注了。


    原來就在恭王兒子出生兩個月後,鄧王兒子也出生了,根據宋代製度,皇孫以先申報者為準,不管你什麽時候生的,向宗正府申報登記後才算你生了。而鄧王兒子一出生第一時間就去宗正府申報,恭王來給兒子申報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月,此時鄧王早已申報完畢,皇嫡孫已經花落鄧王家了。


    搞出這種烏龍在兩宋還屬頭一迴,宋朝皇帝子嗣一向不旺,一般情況下很少出現皇帝好幾個嫡子,而且嫡子們還紮堆兒生出皇孫的情況,


    一個先出生,一個先申報,鄧王恭王二人互不相讓,都主張把自己的孩子登記成皇嫡孫。不僅二王互不相讓,二王背後的政治勢力也開始暗流湧動,恭王的老師諫官王淮到處製造輿論,說恭王孩子先出生,應當從實際出發受封為皇嫡孫。而鄧王的嶽父、時任參知政事的錢端禮則彈劾王淮散布歪理邪說,不配做皇子講官。


    二王鬥的越來越激烈,宗正府也沒遇到過這麽特殊的情況,也不敢擅自做主,於是匯報給了孝宗,孝宗心裏也發虛於是匯報給了趙構,關鍵時刻太上皇果然老江湖,堅持國賴長君的原則,支持皇長子鄧王兒子做皇嫡孫。


    表麵上是支持了誰先申報就封誰為皇嫡孫,其實就是支持皇長子,皇位傳承必須要有個延續性,皇長子好好的,把皇三子的兒子封為皇長孫,這讓皇長子以後怎麽辦?


    經過這麽一出風波,孝宗意識到必須要立太子了,三個兒子都是嫡子,為了皇嫡孫都已經爭成這樣了,再不立太子,三個兒子恐怕要為了太子之位打起來。


    乾道元年八月,孝宗正式下詔,鄧王趙愭受封為皇太子。


    皇太子確立了,按說朝政應該趨於穩定了,沒想到趙愭福薄,當上太子後沒過多久,乾道三年七月就病逝了。


    太子病逝後,孝宗沒有馬上另立太子,於是儲君之爭又在皇次子慶王趙愷和恭王之間展開。


    於情慶王和恭王都是孝宗親生嫡子,於理慶王年長,故正常情況下,太子之位最終應該歸屬於慶王。但就是對於慶王和恭王兩個孩子,孝宗仍有所偏袒,格外喜歡恭王。


    十指連心,可十根手指伸出來也有長有短,慶王一向內向沉默,孝宗總覺得孩子有些軟綿綿,不像自己年輕時候雄姿英發,欲與金賊試比高的那份豪情壯誌。反觀恭王,英氣十足與當年的自己頗有幾分相似,看起來更適合繼承大統。


    究其深層次原因,這麽多年來孝宗一直沒有放棄北伐恢複中原的夢想,隨著自己年事已高,如果自己真的完不成,也要選一個有朝氣的、有希望北伐的繼承人。


    孝宗想立恭王為太子,卻又擔心因為廢長立幼遭遇阻力,於是便將立太子一事長期擱置。


    太子不定,就算兩位皇子不爭,背後的政治勢力也會鬥翻天。為了朝廷的穩定,乾道六年八月,時任首相虞允文上疏請求盡快立太子、定大計。


    越過慶王立恭王勢必會引起朝臣反對,但孝宗還是決定立恭王為太子,之所以不擔心朝臣反對,是因為首相兼獨相的虞允文同意。


    慶王畢竟不是長子,在與恭王兩人同為嫡子的情況下,優勢並不明顯,加上虞允文的支持,乾道七年二月,孝宗終於下詔冊封恭王趙惇為皇太子。


    趙惇當上太子之後,曾一度表現出明君的樣子,南宋效法北宋儲君尹京,趙惇在做臨安府尹期間勤政愛民,明察秋毫,把臨安城管理的井井有條,孝宗看在眼裏喜在心裏,覺得自己後繼有人了。


    因此,在趙構死後,悲傷過度的孝宗才會生出讓太子參政的主意,也許是執政多年已然厭倦,也許是年老體衰自感無力恢複中原,在為趙構辦理完虞祭、製定完趙構宗廟禮樂、匯編完趙構全部禦筆之後,淳熙十六年二月孝宗下詔退位,把皇位禪讓給太子趙惇,自己繼續為趙構守孝。


    詔書一下,舉朝嘩然,許多朝臣上疏反對:太上皇剛剛駕崩,國家需要孝宗主持大局,此時就匆匆禪位給太子實在不妥。


    有意思的是,除了希望孝宗主持大局外,還有一部分大臣的上疏中額外提到了一個不應禪位的原因:太子妃李氏不足以母天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