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宗在金國十位皇帝中是比較獨特的一個,獨特在這個皇帝看待任何問題眼光都很長遠。


    實際上早在金大定二年、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年底在契丹起義平定之後世宗就派仆散忠義和誌寧南下開封坐鎮,以防南宋北伐。對於當時兩國邊境的局部衝突世宗特意交代勿要輕啟戰事,爭取以武力威脅讓南宋重新執行當年的紹興和議各項條款。


    金大定三年、南宋隆興元年四月,陝西方麵金軍在南宋吳璘退兵後收複早先被侵占的州縣,宋軍退迴大散關以南暫時無力北上,金軍僅需在江淮戰場上遏製宋軍即可。於是仆散忠義按照朝廷指示不斷派使者前往臨安,多次要求南宋恢複執行原紹興和議條款,並歸還完顏亮兵敗後被宋軍攻陷的海州、泗州、唐州和鄧州。


    國家連年征戰百姓困苦不堪,世宗對打仗沒興趣,對滅亡南宋也沒興趣,他隻有一個目標:國家太平繁榮,百姓富足安康。為了這個長遠目標一定要少打仗。戰爭勞民傷財還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兩國交戰隻是方法,主要還是為了讓南宋給錢,隻要南宋願意給錢,咱盡量不打仗。


    金國的使者往臨安和建康跑了一迴又一迴,被拒絕了一次又一次,世宗毫不氣餒,堂堂大金國又不是出不起這點兒差旅費,給我接著派使者談,就不信你南宋不鬆口。


    一心想要和談給國家爭取利益的世宗沒能等來南宋的歲幣,反而等來了南宋北伐的大軍。和談暫時無望,果斷下令仆散忠義率南京開封金軍主力前去抗擊。


    仆散忠義不負所托,在部將誌寧、夾穀清臣等人幫助下大坡宋軍北伐部隊,宿州之戰和符離之戰摧毀了宋軍北伐主力,孝宗的隆興北伐戰略徹底破滅。


    宋軍北伐雖然輸了,但國力底蘊仍在,金軍能打贏一場防守反擊卻不一定能打贏後續戰鬥,鑒於當時紹興和議前原屬於金國的海泗唐鄧四州還在南宋手中,世宗在符離之戰後沒有讓金軍繼續追擊,而是派出使者前往南宋朝廷希望恢複和談:打仗多不好,我們兩國交好和氣生財。


    打打談談,通過最小的戰爭代價來換取最大的政治經濟利益,才是成熟政治家的表現。


    金大定三年、南宋隆興元年八月,金國使者再次來到臨安,提出了金國的議和條件:南宋交還所占的海泗唐鄧四州;恢複歲幣;國書稱臣;將中原南逃百姓全部遣送迴中原。


    之前史浩罷相之後,在太上皇趙構的建議下,紹興年間宰相湯思退重新入朝擔任次相。趙構把湯思退召迴朝中是有目的的,湯思退是秦檜黨羽,政治路線一向與秦檜一致,麵對金國可以無底線和談,而這也是趙構想要的,當年被金兀術南下嚇破了膽子,現在金軍又有南下的危險,那可萬萬不行。


    太上皇不幹政?不存在的。


    對於金使提出的要求,湯思退建議照單全收,議和最重要,什麽國土不國土、歲幣不歲幣、尊嚴不尊嚴的,不重要。


    湯思退雖然力主無底線議和,但首相陳康伯和樞相張浚堅決反對,鑒於宋軍新敗不宜再戰可以和談,但一定要為國家爭取利益,寸土也不能讓。


    在於宰執們慎重商議過後,孝宗決定派使者前往金國,談還是要談的,形勢比人強打又打不過,但一定要多跟金國扯一扯,爭取少賠點兒。尤其是海泗唐鄧四州歸屬問題絕不能退讓,其他的如果金國實在要堅持,就當保住國土的代價,暫且同意。


    朝廷派出了一名叫做盧仲賢的官員作為使者前往金國,盧仲賢此人並非京官,而是一名地方官,當時正在淮西安撫司任職。之所以選他出使,是因為此人是湯思退親信。


    八月底,在孝宗千叮嚀萬囑咐不可在領土問題上退讓之後,湯思退在盧仲賢臨行前專門交代他,如果金國一定堅持割讓四州,盡管答應便是。


    九月盧仲賢來到宿州金軍大營,見到了仆散忠義,仆散忠義發揮了金國一貫的黑社會式的談判風格,連嚇唬帶忽悠,一通操作下居然把盧仲賢玩弄於股掌之中,全盤接受了金國的要求,連一點兒異議都不敢提。


    金大定三年、南宋隆興元年十一月,盧仲賢迴朝複命,帶迴了他的和談成果:


    一、兩國往來國書宋孝宗稱金世宗為叔父;


    二、宋割讓海泗唐鄧四州給金;


    三、每年歲幣按照紹興和議約定繳納;


    四、宋遣返南逃至宋境的中原百姓和官員。


    反複叮囑要據理力爭結果去了沒發揮任何作用,等於是一台複讀機把金人的話又帶迴來複述了一遍。聽完盧仲賢匯報孝宗勃然大怒,立即將盧仲賢貶官發配到了郴州,並向群臣表示不再和談,金國要戰就戰,絕不接受不平等條約。


    眼看著議和陷入僵局,金國君臣一點兒都不急,最急的是湯思退。當年就是因為對金態度軟弱慘遭彈劾才被罷了相,如今趙構力主自己再次任相可不是為了念及舊情,而是要讓他發揮他的政治態度,促成宋金議和,議和如果不成,不僅自己相位不保,連趙構這個保護傘也會拋棄自己,萬一再被主戰派反攻清算,怕是晚節不保下場會更慘。


    狗急跳牆的湯思退實在是沒辦法了,找到了趙構稟明情況,希望用孝道來壓一壓孝宗。


    喪權辱國對於太上皇趙構來說就如同喝涼水一樣輕鬆,在他的開導下,孝宗終於決定認慫,畢竟與紹興和議相比這次金國還允許南宋稱侄兒不用稱臣,也算是有所收獲了。


    孝宗決定議和,但朝中主戰派態度堅決不肯讓步,首相陳康伯更是苦勸,絕不可割讓海泗唐鄧四州,但孝宗心意已決,沒有理會反對聲音,派了使者魏杞攜帶國書前去金營交換金國國書。


    孝宗這次留了個心,精挑細選,派遣的大理寺官員使者魏杞是個硬漢。由於之前朝廷關於議和條款舉棋不定耽誤了時間,魏杞到達盱眙金營時已經是隆興二年八月,距盧仲賢上次出使金營已經晚了一年。俗話說得好,夜長必然夢多,金軍主帥仆散忠義一改曾經許諾過的條款,要求在原有條款上新增歲幣二十萬,並額外割讓商州、秦州給金國。


    硬漢魏杞根本不怵仆散忠義,獅子大開口是吧,堅決不同意金國的坐地起價行為,國書我已經帶來了,同意咱們就交換,不同意拉倒,不伺候。


    仆散忠義同樣強硬,一向黑社會作風會讓你南宋使者在我這兒討到便宜?下令把魏杞關起來,不準他迴朝複命。


    不僅如此,仆散忠義又借口南宋遲遲不履約再次興兵南下,今大定四年、南宋隆興二年十月金軍渡過淮河,連克楚州、濠州等地。


    消息傳來,南宋舉朝震驚,孝宗更是悔恨不已,當初首相陳康伯因不肯同意割讓四州自請罷相,湯思退升任首相後彈劾張浚阻礙議和,年邁的張浚在罷相赴任外地路上病逝,朝中已被主和派把持。


    如今金軍再次興兵南下,南宋國防告急,為了穩住前線,孝宗命令首相湯思退到前線總領軍務。


    南宋向來有宰相外出帶兵的傳統,孝宗的安排並無不妥。可湯思退既貪生怕死又一門心思惦記著議和,堅決不肯奉命到前線,孝宗連續催促都沒用,就是不去。


    卑微求和的主和派終於引起了眾怒,隆興二年十一月,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聯名上疏,要求把主和派宰相湯思退、副宰相王之望等人處斬,召迴主戰派首相陳康伯主持大局。


    輿情如此洶湧,再不處理怕是要鬧出群體事件,靖康之變才過去幾年,很多人還記得當年被太學生們錘死的漢奸。孝宗見湯思退如此不得人心,本來也想換掉他,正好順水推舟將其貶官外放,陳康伯官複原職再度迴朝擔任首相。


    陳康伯迴朝隻是說南宋不再無底線求和,而不是說就不再議和,隆興二年十一月金軍已經打到了揚州,在金國名將徒單克寧進攻下,南宋江淮防線被打了個對穿,揚州再進一步就是經瓜洲渡江,在這場戰爭中孝宗已經輸光了賭注,沒資格再玩兒下去了。痛定思痛後,孝宗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金營,同意金國後來增加的條件,換取兩國休戰。


    是和是戰?主動權在金國手中,此時金國的態度很有意思,世宗在軍事上占有如此之大的優勢下,同意兩國議和,以十一月此次和談內容為最終條款,罷兵休戰不打了。


    如此輕易就同意議和與之前曆任金國皇帝都不同,當時金軍已經到了揚州,可以說再進一步並不難,金軍仆散忠義、誌寧、徒單克寧名將如雲,南宋這邊李顯忠符離兵敗後被革職貶官,能打的一個都沒有,可以說隻要金國想,打過長江去統一全天下是很有希望的。


    但即便在這種千秋功業的誘惑下世宗還是放棄了,隻要是戰爭就是勞民傷財,完顏亮才死幾年?統一天下對金國皇帝、大臣和老百姓有什麽好處?隻要打的對麵稱臣納貢就行了,還能把歲幣用在國民經濟的其他方麵,何樂而不為?


    以戰迫和一直都是世宗的指導思想,不做好高騖遠的春秋大夢,隻要國內太太平平百姓安居樂業,皇帝當到這份兒上,挺透徹。


    既然兩國皇帝已經把議和的基調定好了,那就正式簽約吧,經過與仆散忠義的初步磋商,宋金兩國將條款擬定好,接著,金大定五年、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正月,南宋使者魏杞來到中都,見到了金世宗完顏雍。


    為了國家利益,魏杞之前與仆散忠義多次談判談崩,如今朝廷已經答應合約條款,按理來說魏杞隻要來呈遞國書就行了,但魏杞膽大心細,麵見金國皇帝好不怯場,當著世宗的麵居然提出讓金國少要點兒。


    好家夥,膽大包天的魏杞這是把金國朝廷當成菜市場、把金世宗當成賣菜大媽了,說好的議和條款到了最後交換國書階段還敢討價還價。


    好在世宗氣量大,沒有一氣之下把魏杞給砍了,而是把他先安置下來,然後派人告訴他,條款不僅不能少,你們送過來的國書裏麵自稱的“大宋”也得改,大什麽大,普天之下隻有大金,你們也就是個“宋國”而已,把你們的“大”給我去掉。


    魏杞堅決不同意,大宋就是大宋,堅決不改,與金使爭執不下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放出狠話,盡管再戰,北朝用兵能保必勝乎?


    金使這下子被鎮住了,尋思著你魏杞隻不過一個使者而已,又不是南宋宰相,退一萬步講就算你是宰相這仗是你說打就打的嗎?


    眼瞅著和談又陷入僵局,魏杞又態度強硬,金使靈活的很,你魏杞不給朝廷匯報不怕釀成大禍被砍頭,我大金皇帝就在中都城中,有事兒匯報領導準沒錯,於是便把魏杞的和談意見匯報給了世宗。


    也許是已經厭倦了與南宋無休無止的扯皮,世宗同意了魏杞國書中“大宋”的稱謂,並且還很大度的免去了遣返南逃百姓、歲幣不但不增加,還在原紹興和議基礎上銀絹各減少了五萬歲幣。


    峰迴路轉,柳暗花明。魏杞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隻是擺了個強硬的態度,居然能換來金國如此大的讓步,馬上見好就收不再額外主張,迴朝複命去了。


    於是,經過隆興年間南宋北伐和金國反擊,兩國再次議和,規定:


    一、兩國往來國書宋孝宗稱金世宗為叔父;


    二、宋割讓海泗唐鄧秦商六州給金國;


    三、每年各繳納二十萬兩匹銀絹歲幣;


    四、為兩國百姓生計考慮,以後如有兩國百姓跨國投奔的,不再強製遣返。


    對於南宋來說,不需要再稱臣,改為稱侄兒,雖然輩分低了一輩,但考慮到當初簽訂合約的熙宗和世宗原本就是平輩,而孝宗是趙構的兒子輩,稱侄兒並不過分。其他方麵領土雖然割讓了六州,但這六州原本也是紹興和議時就被金國占據的,如今隻不過又迴到了紹興年間疆界,歲幣方麵雖然南宋不缺這點兒錢,但北伐失敗了還能通過和談的方式省錢,值得慶賀。


    總而言之,隆興和議對於南宋來說是個絕對意義上不公平,但相對於紹興和議已經強太多的和議,通過外交談判取得這樣的成果,著實不容易。


    對於金國來說,意義最大的恐怕就是最後一條,史書記載“憐彼此之無辜,約叛亡之不遣”。


    要知道,金軍南下滅亡北宋,幾十年來中原人民都視金國為仇寇,許多老百姓一門心思的想要南下投奔南宋,古代社會人口是最大的財富,之前曆任金國皇帝嚴格要求遣返偷渡者,就是害怕人口被南宋吸血,到後來越來越不如南宋。


    既然世宗敢於放開邊禁,那麽說明他已經有了留住百姓安居樂業的自信,而當時的金國通過一係列措施,也確實逐漸恢複了國內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即使與南宋相比也不遑多讓。


    在世宗一係列惠民措施中,最著名的就屬“通檢推排”政策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