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城之戰後,神宗暫時擱置了對西夏的作戰計劃,可邊境並未因此平靜下來,北宋不打了,西夏卻要反擊了。


    不管是之前的小股部隊騷擾還是五路伐夏再到後來的永樂城之戰,雖然總體上來說北宋損失得多,西夏損失的少,但北宋畢竟是大國,西夏的國家體量根本沒法兒跟北宋比。


    戰爭打的是後勤、是國力,北宋打輸了兩場仗損兵折將但根本傷不到元氣,西夏贏了兩場仗卻是拚了舉國之力,農民種不了地,牧民放不了羊,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離崩潰就差一步了。


    雖然打了兩場勝仗,國內矛盾卻愈發尖銳,在這種形勢下,梁太後隻好下令放李秉常出來重新主持朝政,又把自己的侄女、相國梁乙埋的女兒嫁給李秉常立為皇後,昭告天下皇帝親政,打皇帝招牌來穩定人心。


    一方麵挾天子以安天下,另一方麵,已經打仗打上癮的梁太後決定主動出擊,奪迴被熙河軍侵略的蘭州會州。


    元豐六年二月,西夏發兵一萬突襲蘭州,當時蘭州城防空虛,僅千餘名守軍,守將王文鬱看到夏軍遠道而來,點起七百敢死隊趁著敵人渡河到一半時發起猛攻,殺的夏軍丟盔棄甲扭頭就跑。等夏軍跑完重新集結完畢準備再次攻擊蘭州時,蘭州已經加強防守,數萬守軍嚴陣以待,夏軍一看一時之間難以攻下,隻好退兵。


    接著到了五月,西夏再次出兵蘭州,兩軍野戰互有勝負,宋軍退迴城內,夏軍退迴草原。


    打不過怎麽辦,李秉常剛剛被放出來,急於建功立業,打不過就接著談,看能不能跟宋朝談一談把蘭州會州要過來,派了使節到開封麵聖,提了新的和議條件:恢複北宋對西夏每年的歲幣,歸還北宋侵略西夏的蘭州會州兩州。


    北宋君臣都被逗笑了,打仗打不過想要和議,至少得自己先拿出來誠意吧,結果自己拿出來的誠意就是讓對方不僅給錢還要割地,西夏使節在開封遭遇一頓群嘲,灰溜溜迴去了。


    李秉常大怒,好家夥,斷我歲幣占我城池,宋朝欺人太甚。元豐七年正月,西夏以收複失地為名,號稱大軍八十萬大舉進攻蘭州。李憲在此之前就料到西夏不會輕易放棄蘭州,在蘭州增加了大量守軍並且加強了城防工事。


    夏軍來了之後久攻不下,李憲指揮城內宋軍守得滴水不漏,十天之後,夏軍糧食吃完,運糧隊卻沒及時跟上,隻好退兵。


    永樂城之戰後,西北的局勢基本上就是宋夏兩國菜雞互啄,你也打不贏我我也打不贏你,但是國仇家恨在這兒擺著,誰都不敢輕易偃旗息鼓,除非一方國家高層出現變故。


    變故來的很快,元豐八年二月,西夏相國梁乙埋病死,梁太後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繼續任用梁乙埋兒子梁乙逋為相國。


    雖然提拔了自己侄子當了相國,但梁太後本人於當年十月病死,朝堂上外戚、武將、保皇黨之間互相爭權奪利,西夏政局再一次陷入動蕩。


    上一次西夏國內發生太後囚禁皇帝時,同樣政局動蕩,神宗抓住機會五路伐夏,雖然連續打了兩個大敗仗,但北宋國力依然雄厚,完全撐得起再來一次滅國之戰,梁太後去世就是最好的機會。


    但北宋朝廷這次卻無動於衷,因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神宗皇帝身體也不行了。


    冒天下之大不韙支持王安石實行新法,王安石罷相之後仍然堅持竭盡全力的繼續貫徹新法,神宗在位這十幾年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神宗其實一直在憋著一口氣,把新法掙來的錢用到西北拿下西夏,才是這些壓力的排解之道。


    五路伐夏的失敗,已經嚴重挫傷了神宗的自尊心,但神宗沒有放棄,一口氣吃不掉你我就穩紮穩打一路憑堅城據點消耗你,最後把城寨修到興慶府滅亡西夏,慢是慢了點兒,勝在穩當。


    可沒想到自己挑選出來執行築城戰略的徐禧上來第一戰就遭遇大敗,連兵帶農傷亡二十多萬,迴想這些年左突右衝與各種舊黨作鬥爭,最後換來的卻是連續的大敗,又怎能不讓人傷心失望。


    史書記載,元豐五年九月,永樂城之戰後,神宗出現連續“不豫”的情況,早朝都上不了。自此以後身體日漸衰弱,元豐七年年底,神宗開始頭痛,轉過年來到了元豐八年正月,神宗再次不豫,病情來勢洶洶,不到一個月已經病的不能說話了,隻能通過點頭搖頭來表達想法。


    到了這份兒上,大臣們也就不藏著掖著了,在宰相王珪的建議下,神宗同意冊立皇太子,於是元豐八年三月,冊立延安郡王趙傭為皇太子,改名趙煦。


    神宗沒能挺過三月,皇太子冊立完沒幾天就病逝了,年僅三十八歲。


    史書中《神宗本紀》裏對神宗有這麽一段評價,說王安石狂妄自大,而神宗盲目信任王安石,排斥朝廷元老,不聽勸諫剛愎自用,荒廢了祖宗之法,導致國家奸邪橫行,人心背離,是亡國之禍的開始。


    中國古代的史官具有優秀的史學修養,但在對人物評價上始終存在時代局限,社會是不斷變化的,任何製度規範都不可能永遠適用,從這個角度來看,王安石和神宗堅持的祖宗不足法沒任何毛病,要進步,要富強,就必須要改革。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在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要堅持深化改革,這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千年以前宋神宗君臣已經實踐過,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寶貴經驗。


    神宗年紀輕輕英年早逝實在可惜,若非如此,假以時日或許真的能實現大宋帝國的中興,那時候豈止是恢複漢唐舊疆,遠邁漢唐也未嚐不可能。


    曆史沒有如果,神宗已然謝幕。曆史的重擔交接到了兒子趙煦肩上,而當時的趙煦年僅十歲,顯然難以扛起這份責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