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王小波李順起義被平定之後,殘餘勢力又轉戰多處,朝廷一直在派當地駐軍圍剿,不過這些已經不足以再讓趙光義煩心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當年在高粱河腿上挨的箭傷這些年越來越惡化了。


    正史中沒有描寫趙光義的箭傷到底傷勢如何,可從高粱河迴來之後,趙光義頻繁的召見方士,這些方士在妖言惑眾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本事:緩解箭傷的痛苦。


    眾多方士之中以侯莫陳利用最為有名,此人從小就懂魔術,還兼懂醫術,趙光義即位後在開封買藥為生。趙光義後來聽說這麽個人便召見侯莫陳利用,沒想到他還真能通過一些神神道道的法子緩解趙光義的箭傷,趙光義便對侯莫陳利用格外恩寵。


    可惜侯莫陳大方士後來因為太膨脹被趙普幹掉了,趙光義的箭傷一直無法根治,到了後來連方士們的幻術都緩解不了箭傷的疼痛,趙光義逐漸明白,留給中國隊的時間不多了。


    不好意思說錯了,是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要抓緊時間把接班人的問題解決掉了。


    環顧滿朝大臣,最信任的那個人卻在青州。


    自從寇準被貶到青州之後,趙光義便常常想起這位讓他又愛又恨的臣子,常常問左右,寇準在青州過得好嗎?


    身邊的近侍哪知道原在青州的寇準過得好不好,隻好給皇上敷衍道青州是個好地方,寇準應該過得不錯。


    淳化五年九月,趙光義終於忍不住對寇準的迫切需求,把寇準從青州召了迴來,久別的君臣一相見,趙光義感慨良久,畢竟是自己欽點的得意門生,趙光義動情的問了寇準一句話,愛卿為啥來得這麽晚啊。


    趙光義說著,把褲管撩起來給寇準看,當年的箭傷逐漸惡化,從大腿蔓延到小腿,小腿又蔓延到了腳麵,淳化五年的趙光義已經是個五十五歲的老人,經過了多年的禦醫治療和方士獻藥,此時他也明白,這箭傷,怕是不會痊愈了。


    寇準默然,年少得誌進入宰執,皇上的恩寵他心裏是清除的,可自己性格使然,決不妥協,論個人感情,他是感激趙光義的,論國家法度他又不能擅自迴京。於是隻好老老實實答道,臣沒有接到詔令不能擅自迴京。


    知根知底的君臣兩人沒有過分客套,趙光義直截了當的問寇準,你覺得我剩下的幾個兒子中,選誰做太子最合適?


    這是一道送命題。


    自古以來,立太子都是政治漩渦的中心,擁立成功新皇帝不一定念你的好,可如果新君登基的過程毫無作為的話日後也必然會被晾在一邊,更可怕的是,站錯隊了,也許等不到新君登基就跟著被一窩端了。


    頂級官僚寇準,這時表現出了傑出的情商。


    寇準迴答趙光義,陛下為天下立太子,不能聽信後宮的婦人,不能聽信身邊的宦官,不能聽信周圍的大臣,一切都要陛下親自拿主意。


    趙光義沉默良久,撤下了殿內全部宮女太監,又問寇準,你覺得襄王如何?


    寇準迴答道,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認為可以,就請盡快定下,臣堅決擁護。


    迴答滿分。


    寇準短短的迴答之中,其實告訴了趙光義兩件事,後宮的婦人、身邊的宦官、大臣都是有利益糾葛的,有利益就有立場,不能聽信這些人的話。一定要皇帝親自拿主意,而我寇準,堅決執行領導的旨意,我不站某個利益群體,我這裏隻有大宋的江山社稷。


    寇準的支持堅定了趙光義立太子的決心,趙光義順勢把寇準留在了開封,直接任命為參知政事。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神州大陸中斷百年以上的冊封太子大典重新開啟,由於中斷時間太長,朝廷沒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鑒,隻好翻史籍用唐朝的冊封禮儀來辦理。典禮舉行的那一天,全城嚴肅而又喜慶,襄王趙元侃改名為趙恆,身穿典禮專用服飾到朝元門接受冊封,冊封大典結束後,太子騎馬迴宮,一路上受到百官和開封老百姓的祝賀,大家都爭著想目睹一眼太子的風采。


    太子大出風頭,又是爹又是皇帝的趙光義可是有點兒發酸了,太子冊封大典結束後,趙光義聽說有百姓居然在太子迴宮的路上對著太子高唿,太子真是天下之主啊。迴到宮中,趙光義把寇準招來了,問寇準,這百姓都開始逐漸心向太子了,這是要把我放到什麽位置上呢?


    寇準對趙光義說,陛下選擇了太子作為將來江山社稷的接班人,如今受到天下人如此擁護,這是國家萬世之福啊。


    趙光義一聽,頓時心情多雲轉晴,迴到宮中後嬪妃們也來祝賀太子冊立大典的順利舉行,趙光義心情更是好的不得了,留下寇準不讓走,君臣二人痛飲了一番。


    皇太子立好了,趙光義還是不放心,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兒子任儲君的時間尚短,一旦自己撒手人寰兒子又不熟悉政事,江山社稷可如何是好?老一代的宰執們李昉宋琪呂蒙正等人都已垂垂老矣,為此,必須給兒子選好新的顧命大臣。


    顧命大臣裏寇準肯定是沒跑了,可單單一個寇準還不夠,寇準太強硬難保不會把新皇帝頂的下不來台,還需要一個既正直又和氣的角色來共同輔政。


    趙光義選來選去,選中了呂端。


    呂端跟寇準不一樣,寇準是實打實的科考上來的宰執,呂端則是早在五代時期就靠父親恩蔭做的官,北宋建立後在地方任職多年。趙光義即位後,呂端的機會來了,幸運的被征召做了開封府的判官。


    親王+開封府尹是當時儲君的標配,而開封府的判官則是開封府尹的直接下屬,能做這個官職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美差,可呂端實在是不走運,因為當時的開封府尹是趙廷美。


    趙廷美後來的遭遇大家都是知道的,呂端也沒能幸免,被免職貶官,還好上天沒有虧待兢兢業業的呂端,沒過幾年呂端又被征召為開封府判官,重新迴到了京城,開始了第二次為儲君服務的工作。


    這一次的開封府尹是趙元僖,趙元僖後來發生了什麽事大家也是知道的。


    鬱悶的呂端再一次被免職貶官,不過幸好,兩次儲君身邊的工作經曆讓他展現了自己優秀的人品和能力,讓趙光義記住了自己。沒過多久,趙光義把呂端召了迴來,安排到了樞密院做樞密直學士。


    呂端雖是樞密直學士,卻兼知樞密院事,官名聽起來有點兒拗口,我給大家直白的介紹一下:進入常委班子的副職領導。


    一個機關的領導可能有很多個,副職業可能有很多個,但是關鍵的就那麽幾個,這幾個人組成了常委班子,樞密院由於太重要而樞密使樞密副使編製不夠,常常需要把某一個或某幾個樞密直學士拉進領導班子裏一同參與決策,這就叫知樞密院事。


    寇準與呂端這對搭檔開始了人生第一次合作。


    呂端為官幾十年,一直是寬厚大度的形象,寇準即使年輕氣盛,兩人也能和諧相處,跟東府的張齊賢相比呂端的心胸寬廣得多,兩人在樞密院的合作一直挺順當。


    呂端寬厚大度,可不見得就沒有原則,相反,到了關鍵場合,原則比誰都強,寇準馬上就領教到呂端的厲害了。


    端拱年間,宋軍在西北戰場上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邊軍向朝廷匯報,趙光義聽說了之後就找樞密院商量,問寇準怎麽處理李繼遷母親。趙光義想把李繼遷母親殺掉,給李繼遷點兒威懾,寇準讚成。本以為這事兒就這麽定了,誰知道寇準從趙光義那兒退迴來時正好碰見呂端在門口等著。


    呂端問寇準皇上召見所為何事。


    見寇準有些遲疑,呂端正色道,如果是日常小事,不用知會我也就罷了,但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也是宰執的一員,決不能瞞著我。


    寇準從來沒見過呂端如此嚴肅,老夥計這麽嚴肅,再藏著掖著就不地道了,於是把趙光義想殺掉李繼遷母親威懾李繼遷的決定告訴了呂端。


    呂端一聽便不同意,跟寇準說,你給我等著,我這就進去讓皇上改變主意。


    呂端說著便進入趙光義殿中,上來沒有讓趙光義收迴成命,而是先給趙光義講了個故事。


    秦末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抓到了劉邦的父親,趁兩軍對壘時把人拉出來威脅劉邦,揚言要把老人家殺掉煮了吃。誰知劉邦不慌不忙迴了項羽一句,肉湯煮熟了請分我一碗。


    故事講完了,呂端問趙光義,古往今來,凡是敢造反的都是不顧親人生死的,更何況是李繼遷這種反複背叛大宋的人呢?如果陛下今天把李繼遷的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繼遷嗎?如果抓不到,那麽就是白白增加了仇恨,這樣一來李繼遷背叛的意誌豈不是更加堅定了嗎?


    麵對呂端的深刻三問,趙光義覺得挺有道理,就問呂端該怎麽辦。


    呂端告訴趙光義,把李繼遷的母親就安置西北的延州,好好贍養,從思想上慢慢瓦解李繼遷,雖然李繼遷不可能因此馬上投降,但這一輩子總歸會有個牽掛,老娘還在我們大宋手裏。


    趙光義一想,好,這辦法好,消滅不了你,我就給你加一道牽掛,於是就把李老太太好生安置在了延州。


    若幹年後,李老太太病死在延州,李繼遷死後其後人主動向宋朝上書道謝,感謝朝廷對李老太太的贍養。


    至道元年四月,呂蒙正罷相退休,趙光義決定提拔呂端做同平章事,任命的當口突然有人向趙光義提了反對意見,說呂端這貨糊塗,不能讓一個糊塗的人擔任宰相。


    趙光義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然後呂端順利升任同平章事。


    安排好了呂端和寇準為太子將來的顧命大臣之後,趙光義實在是已經疲憊不堪了,多年的勾心鬥角陰謀詭計耗盡了他的心神,他準備好好休息休息,給國家做點溫和的善事,不再大動幹戈。


    於是從至道元年冊封完皇太子開始,他就不斷地大赦天下、郊祀、祭天地,希望用自己的虔誠給國家添點兒福分。


    希望是挺好的,可惜大宋王朝的老朋友李繼遷又來了。


    至道二年,李繼遷不停地在西北戰場上騷擾,今天打清遠軍(今寧夏同心縣),明天打靈州,後天又打劫宋軍糧草。


    浪到這份兒上,趙光義就算再累也忍不了了,至道二年四月,朝廷派李繼隆出征,說什麽也要幹掉李繼遷這混賬。


    可惜趙光義的老毛病又犯了,你說出征就出征吧,讓統帥自己決定怎麽打不行嗎?


    不好意思不行,李繼隆出征前,趙光義把呂端寇準幾個人找過了,商量剿滅李繼遷的軍事行動部署,呂端主張兵分三路進行圍剿,有人主張合並一路圍剿,還有人主張堅守靈州把李繼遷耗走。大家各執一詞也都有一定道理,可惜趙光義最終拍板,五路伐夏!


    五路宋軍分別是主帥李繼隆的主力,從環州(今甘肅環縣)出發;觀察使丁罕率軍從慶州(今甘肅慶陽)出發;殿前都虞候範廷召率軍從延州(今陝西延安)出發;殿前都指揮使王超率軍從夏州出發;西京作坊使張守恩率軍從麟州(今陝西神木)出發。


    五路大軍陣容強大,軍力接近十萬。而夏軍總兵力僅僅萬餘人,其中還包括了大量隨軍人員,從人數上遠不及宋軍。


    可趙光義忘了,十除以五是二,二比一大的就很有限了。


    可能是上次雍煕北伐敗的還不夠慘,趙光義似乎對這次五路進軍很有信心,大軍很快開拔,兵鋒直指李繼遷的老巢烏白池(今寧夏鹽池縣)。


    大軍九月出發,行進速度很快,不知是一心為了搶功還是覺得自己打不過李繼遷,李繼隆居然沒有救援路上被圍困的靈州,而是一路直奔烏白池。


    趙光義得知李繼隆不救靈州城之後氣得大罵,可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趙光義也拿李繼隆沒辦法。李繼隆繞開靈州後與丁罕會了師,兩路軍隊一同向烏白池進軍。


    烏白池是李繼遷的根據地,這個地方有個不好之處在於藏在大漠深處,也就是說,這鬼地方不好找。


    李繼隆跟丁罕兩人領著部隊在大漠裏走了十天,連個鳥都沒找到。


    九月份的大漠天氣還是很熱的,李繼隆知道再走下去不用夏軍過來打,自己這撥軍隊就交代在這沙漠裏了,無奈之下隻好下令退兵。


    李繼隆跟丁罕來了個西北沙漠自助遊,張守恩還不如他倆,張守恩找到了夏軍,史書記載:不戰而遁,率軍歸麟州。


    五路大軍中的王超和範廷召來到了烏白池,李繼遷已經率軍迴師,出乎意料的是,王超和範廷召居然不敢主動進攻。


    雖然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此時的宋軍兵力,但可以肯定的是跟李繼遷的一萬多人軍隊相比並沒有什麽壓倒性的優勢,千裏迢迢跑過來,不見其他三路大軍,隻有自己這兩路宋軍,王超和範廷召是相當猶豫的,一個不小心打輸了這罪名實在擔當不起。不過宋軍還是幸運,軍中一名年輕的將星走了出來,對主帥王超請戰,要直搗夏軍幹掉李繼遷。


    王超沒法兒拒絕,因為請戰的年輕將領就是自己的兒子王德用,於國於家也不能拒絕。


    不過王超不傻,兒子雖然年輕,卻已經打了不少仗了,來烏白池的路上王德用率前鋒近萬人所向披靡,已經初露鋒芒,王超決定給兒子找個經驗值更高的怪。


    十七歲的王德用領兵出戰,率領五千精兵直奔烏白池夏軍老巢,李繼遷率軍迎戰,夏軍人多,宋軍奮勇,雙方大戰三天誰也沒能幹掉誰,王德用無奈隻好退迴大營。


    跟夏軍幹了三天不見其他三路宋軍過來合圍李繼遷,王超和範廷召逐漸意識到這迴的征討是沒戲了,決定退迴國內。圍剿容易退兵難,一個不小心被李繼遷打個防守反擊就完了。王德用對父親建議,如果我們此時退兵,李繼遷再率軍追擊,我們肯定陣容大亂,甚至被李繼遷擊潰,必須安排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斷後。


    大軍裏戰鬥力最強的當然就是王德用,於是王德用再次擔任重要角色,保護大軍撤退。宋軍主力退往夏州城,王德用率軍在關口扼守,軍紀嚴明陣勢威嚴,李繼遷率軍追到關口,見王德用所部軍威強盛,覺得不太好打就掉頭迴烏白池了,兩路宋軍全身而退。


    如果用一句話來評論這次宋軍五路伐夏,那就是雷聲大雨點小,趙光義這個民間軍事家總覺得對付敵人,隻要在軍隊人數上強過對方就能戰勝,高粱河之戰、雍煕北伐到這次五路伐夏,每一次都是輸,隻不過有的輸得慘有的輸的不慘而已。


    伸出去五根手指,不如握緊一個拳頭,打架是這樣,戰爭也是這樣。


    五路圍剿失敗,趙光義非常憤怒,說什麽也要幹掉李繼遷,至道三年正月,調動了延州靈州兩路的軍隊,準備再征一次大漠。


    隻可惜,趙光義卻永遠也看不到李繼遷完蛋的那一天了,至道三年二月,宋軍在西北再一次擊敗李繼遷,李繼遷率軍逃走,而趙光義此時已經重病不起。


    病重之後的趙光義沒能堅持多久,一個月後,五十九歲的趙光義病死。


    一代梟雄趙光義謝幕了,他這一生雖然是靠著依附哥哥趙匡胤封王拜相進而登基稱帝,可也並非一帆風順,為了給自己篡位正名,他指使文官修改史書,北宋初年的史籍被改的麵目全非,很多曆史再也無法看得到真麵目。同時又為了自己的皇位坐得穩,上台以後趙匡胤的年號當年沒過完就下令改元,接著又害死弟弟廷美和兩個侄子。至道元年趙匡胤的遺孀宋皇後去世時,趙光義居然不準朝廷用皇後的禮儀給宋皇後下葬,百官議論紛紛,趙光義堅持不給辦。


    殺人誅心,難道是非要把哥哥家的人逼上絕路嗎?


    出於種種考慮,我在文章中並未提及千古疑案“斧聲燭影”,其實從宋代以來就一直有一種學術觀點認為趙匡胤是被趙光義毒殺的,聯係趙光義在兄長死後的種種表現,趙匡胤的死恐怕也很難撇清幹係。


    登基遮遮掩掩,剪除宗室心狠手辣,掌控朝堂毫不手軟,趙光義符合一個頂級政治家陰謀家的專業水準。然而政治上精明軍事上弱智也導致他隻能做宋太宗,比不了唐太宗。


    高粱河慘敗和雍煕北伐的失利,打光了北宋初年的所有精銳部隊,名將潘美曹彬被趙光義的高明戰略帶到了溝裏。基本上就是從雍煕北伐之後,北宋再也無力對遼國發動主動進攻,戰略上隻能守,一直守到最後金兵過黃河。


    政治上玩兒陰謀,戰爭上出昏招,可在另一個側麵,趙光義卻又是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在位期間完善了大量政治製度,與民休養,特別是意識到自己打不過遼國之後,便不再窮兵黷武的跟遼國硬剛,而是致力於恢複國內生產,讓老百姓過得好一點。


    陳橋兵變裏的模糊身影,斧聲燭影裏的躲閃逃避,高粱河之戰中的徹骨箭傷,講武堂上的指點江山。趙光義這一生燦爛過也暗淡過,本該在幽州城下一鼓作氣恢複漢人全部故土,卻差一口氣輸掉戰爭身負箭傷最終因此而死,人在最接近巔峰的時候,往往就是最容易跌落懸崖的時候。


    與諸君共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