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當皇帝這些年征北漢,打契丹,戰西夏沒少折騰,國家依賴著好底子勉力支撐。為了維持國家機器高效全力運轉,趙光義需要一套自己的精英政治班子,可剛一即位時班子成員的兩位首相薛居正沈倫都是兄長趙匡胤的舊人,即使是後來迴來再當首相的趙普其實還是趙匡胤的舊人。


    畢竟奪了兄長孩子的皇位,趙光義迫切的需要真正的自己人,於是他想了個好辦法: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來充實政府各個職位,尤其是中書,必須從優秀的進士裏選取。


    科舉製度雖然在後世被噴的一無是處,但在古代社會無疑是一種優秀的選拔人才機製。雖然起源於隋朝,但在隋唐兩朝,科舉取士的人數很少,大部分朝中高管還是靠著姻親、裙帶等關係,而並非由科舉進入政府進而提拔上來的。終唐一世,科舉取士不過數千人而已,趙匡胤在位期間也就錄取了一百多名讀書人。


    趙光義大幅改良了科舉製度,在他的大力推動下,科舉錄取人數呈十倍的增加,這其中很多人後來都進入學士院任職。


    學士院,有的文獻也稱翰林學士院,是宋代非常重要的政治機構,主要職能有擬定詔書、建言獻策,製定禮儀,編纂書籍等。幾乎相當於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政策研究室,這些職能在古代中國都是國家內政最重要的事務,進入學士院任職的稱為翰林學士或翰林學士承旨(資曆較深的翰林學士)。國家正規考試選拔出來的最優秀人才待在皇帝身邊幹幾年,許多人都升任了宰執,也就是從趙光義開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才真正成為可能,普通百姓有了積極奮鬥科舉中舉,進而進入朝廷參與國家大事的希望。


    有希望的國家,總歸是好的。


    在老宰相趙普年事已高實在無力參與朝政之後,中書一直由李昉擔任首相領導執政,由於李昉這個人學問深、人品正、能力強,中書在他的帶領下一直穩定工作,幾個宰執成員互相配合,為趙光義分憂解難。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四月,寇準被任命為樞密副使,進入中書,宣告中書一團和氣互相配合工作的局麵正式結束。


    寇準是陝西華州(今陝西渭南)人,祖上曾經闊過,但到了他父親寇湘這兒就已經衰落了,寇湘曾經做過符彥卿的參軍,收入非常一般,但憑著祖上良好的文化傳承,家中一直有著濃厚的學習氛圍。


    北宋建隆二年寇準出生,因為出生在太平盛世躲開了五代的戰亂,加之家教好,寇準自幼學習就出類拔萃,史書記載,寇準七歲就能吟詩作對。


    跟大部分好學生不同,寇準雖然學習好,同時卻也極為頑皮,上房揭瓦為所欲為。為了整治這個不聽話的劣徒,寇準老媽一氣之下找了塊秤砣砸兒子,秤砣不偏不倚正中寇準的腳,頓時鮮血淋漓,然後寇準就老實聽話了,從此專心學習。


    隻可惜,這個秤砣,成了寇準人生最後一個妥協對象,後來他遇佛殺佛,遇神殺神,直到最後玉石俱焚。


    太平興國五年,寇準進士及第,是當年的探花郎,這一年的進士榜群星閃耀,堪比nba96年選秀的黃金一代,榜上的李沆、王旦、向敏中等人後來都做到了宰執,這一榜進士被戲稱為“龍虎榜”。


    太平興國五年的寇準隻有19歲,在殿試的過程中,有個環節是是皇帝會到考生的考位上閑聊兩句,其實就是皇帝愛才,跟進士們拉拉家常聊聊天,有特別對胃口的就重點栽培,不對胃口的就給朝廷按照幹部管理辦法常規培養。


    寇準在殿試之前填報各種文書時候,當時有個書鋪老板就勸寇準,皇上不喜歡年紀小的,如果皇上要問到年紀可以多報幾歲,免得因為年齡太小皇上覺得不靠譜把你刷掉。


    宋代的書鋪是專門幫助考生申報各種考務資料的,有點兒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考研輔導機構或者留學中介機構,可以說是對科舉考試非常了解,對於朝廷錄取考生的套路和皇帝個人的愛好也是非常了解的,書鋪老板給寇準的建議很厚道。


    沒想到寇準嚴詞拒絕,我剛剛中了進士,難道就要開始欺騙皇上了嗎?


    坦蕩磊落的寇準沒有虛報年齡,趙光義也沒有埋沒人才,寇準順利錄取。


    可很多史書都沒有提到,19歲的寇準當時身材高大,豐神秀美,是一等一的大帥哥。與他同一期的有個同學也是不到20歲,卻因為長相稚嫩被趙光義摘了出去。


    長得帥,總是有大用的。


    進士及第後,寇準按照被朝廷安排到了大理寺上班,沒過多久又被調派到巴東任知縣。


    寇準到了巴東之後,沒有擺官架子,沒有搞文山會海,而是第一時間投入到了農業生產中。巴東縣地處群山之中,交通不便,耕地較少,物產貧瘠,老百姓生活很窮。寇準采取了因地製宜的方法,領著老百姓根據耕地的情況分別種植不同的農作物,使得當地的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


    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對寇準也更加擁戴了,每次到了要交賦稅的時候,寇準從來不張貼政府的告示,隻是把群眾的花名冊一貼,大家就按時交稅了。


    雖說隻是辦妥了收稅這個事兒,但其實收稅這工作還真不好做,太宗朝時候老百姓交稅還是以實物為主,除了官方專營的茶鹽酒和小商小販可以以貨幣形式交稅,其他的老百姓就是你從事什麽就交什麽。你是農民那你就交糧食,你是山民那你就交木材,你是獵人那你就交鹹肉。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所以說老百姓交稅可不是個簡單的活兒,不像我們現在直接工資裏扣,那時候老百姓交稅要在指定的時間把貨物運到指定的地點,一個縣那麽大,貨物運起來是很困難的,交一次稅相當於再服一次徭役,誰樂意?


    也就是寇準,真正的給老百姓辦成了不少好事,確實是受到全縣群眾的擁戴,才能把收稅的事兒辦妥。


    扶貧工作搞得好,群眾就擁戴,群眾擁戴,工作就開展的更高效,寇準為官的口碑遠近聞名。


    雍熙元年,寇準被提拔為殿中丞,調往西北前線,負責宋軍對李繼遷征討的糧草供應。


    李繼遷這個人雖然實力不行,但跑得快,一直秉持著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策略。北宋常年跟遼國互毆,不敢貿然調動主力去長途奔襲圍剿李繼遷,隻有趁有限的機會把李繼遷往死裏打,寇準到任之後,後勤保障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宋軍數次打擊李繼遷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幾年的西北軍旅生涯給寇準帶來了難得的軍事經驗,曆經了一次次宋軍將士英勇殺敵的場景後,寇準對於宋軍的信任已經深入內心,無論是遼軍還是黨項兵,隻要敢來,我們就送他們上西天。


    未識窮邊苦,今透信有之。


    秋林殘照後,關路獨行時。


    寇準的這種信念將在後來的某個特殊時期,拯救趙宋王朝,拯救天下蒼生。


    而英雄,卻一直在獨行。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寇準在西北任職期滿迴到開封,任職三司度支推官。第二年,趙光義下詔命群臣上書平定邊疆之策,由於多年的西北軍旅生涯,寇準針對西北時局和宋遼軍事對峙的局麵上書了一篇《安邊策》,文章原文已不可考,但據史書記載,趙光義非常欣賞寇準的軍事見解,將其提拔為樞密直學士。


    任職樞密直學士這就厲害了,政事堂有的翰林學士院由翰林學士任職,樞密院也有自己的樞密直學士,指責與翰林直學士類似,參與樞密院的重大事務。樞密直學士與翰林學士同樣,都是宰執的儲備幹部,進入這個團體,離宰執也就是一步之遙。


    正當寇準仕途將要步入快車道時,一個噩耗傳來,寇準的母親去世了。


    父母去世,在中國古代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古人崇尚孝道,父母若去世,兒子必須丁憂,所謂丁憂就是辭官歸鄉裏為父母守孝,三年為期。


    在走向政治核心的大好當口突然消失三年,再迴來物是人非,可能就沒有機會更進一步了,可萬事孝為先,寇準無奈的收拾行裝,準備迴鄉丁憂。


    而這時趙光義一道聖旨下令,寇準不得迴鄉丁憂,直接奪情留京。


    雖然父母去世兒子必須丁憂,但凡是有個例外,如果皇帝認為你特別重要走不開,必須要為國效力不能迴去給父母守孝,皇帝要下聖旨讓官員奪情,所謂奪情就是剝奪了兒子為父母守孝的親情。


    看似很殘忍,其實是針對丁憂製度的一種巧妙化解,皇帝看不順眼的,該丁憂就丁憂,丁憂完了直接安排個虛職養老;皇帝特別喜歡特別需要的,就直接奪情,保住官員的政治生涯。


    趙光義對寇準是非常愛護的,而寇準也沒讓趙光義失望。


    端拱二年,寇準做了樞密直學士沒多久,強悍的戰鬥力便開始顯露出來,樞密直學士雖然是西府重要的官員也是重要的政治角色,但畢竟還不是宰執成員,可寇準倒好,每次廷議直言進諫,戲份比宰執們還多。


    趙光義一開始還能虛心接受,後來實在是受不了寇準喋喋不休的進諫,終於在一次廷議中拂袖而去。寇準接下來做了一件驚呆了滿朝文武的動作,他快步上前,拉住了趙光義的龍袍,不讓皇帝走。


    這種事情如果換個脾氣不好的皇帝,可以當場按照大逆不道論處直接下獄,可趙光義既理智也愛才,同時還要維護自己“好皇帝”的名聲,終於還是迴到龍椅上聽完寇準進言。之後並未追究寇準犯上的行為,而是向身邊人稱讚寇準勇於進諫,把寇準比作唐朝的魏征。


    稱讚寇準勇於進諫,就是誇自己樂於納諫;把寇準比作魏征,就是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領導這一出真是高明,借著寇準順便把自己的曆史高度提高了一大截。


    如果說給皇上進諫隻是小試身手的話,接下來寇準就要開始動真格的了,中書曾經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好日子一去不複返,寇準第一個收拾的,是參知政事王沔。


    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朝廷處理了兩樁官員的腐敗案。其中情節較輕的祖吉被處以死刑,而腐敗較為嚴重的王淮收受賄賂成千上萬,卻因為兄長是當朝參知政事王沔的緣故被從輕發落,後來還官複原職。


    當時的中書裏,趙普年紀實在太大了已經退休,李昉因為雍煕北伐失利被趙光義罷了相,呂蒙正任首相,呂蒙正這個人就是一團和氣和稀泥的典型代表,由於首相喜歡和稀泥,許多朝廷大事都由參知政事王沔把持,王沔權勢很大。


    可權勢再大寇準也不怕,淳化二年春天,發生了旱災,趙光義召集群臣朝議,滿朝文武包括宰執們都是在說“天數”之類的虛的,隻有寇準提出異議,寇準當朝上奏,天下大旱,是因為國家的刑罰不公平。


    趙光義一聽這話就來氣,國家是誰的國家,還不是他老趙家的國家,國家的刑罰不公平那不就是說當皇帝的沒有秉公執政才造成了刑罰不公平的嗎?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趙光義再一次拂袖而去。這一次寇準很聰明,知道上一次鬥膽拉領導的龍袍沒有被問罪是因為領導要表現出高姿態,但拉一次可以不能次次拉,於是老老實實的目送趙光義離開。


    退朝沒過多久,趙光義便派人把寇準召到跟前問道朝上啟奏的具體是哪件事不公平,寇準趁機把王沔徇私枉法的事情說了出來。趙光義一聽大怒叫來王沔質詢此事,王沔隻好如實迴答,一問一答事情真相大白,趙光義便免了他的職,同時也免了和稀泥大王呂蒙正的相位。


    接下來,趙光義進行了一係列人事調整,李昉被他找迴來重新坐鎮中央擔任首相,之前被王沔擠兌的參知政事張齊賢升任次相同平章事,寇準與張遜、溫仲舒同時升任樞密副使。


    這一屆的中書,除了首相李昉人品好風氣正之外,其他幾個包括寇準,沒一個是善茬。


    尤其是升任次相的張齊賢。


    張齊賢是曹州人(今山東菏澤),小時候趕上後晉兵荒馬亂,全家逃難遷到了洛陽。張齊賢從小勤奮讀書,學問很高,趙匡胤在洛陽巡幸的時候張齊賢曾經主動到聖駕前“布衣獻策”。


    趙匡胤強忍著性子聽完,讚同其中的四條,可張齊賢不依不饒,堅持自己的十條策略都是好的。趙匡胤聽煩了實在忍無可忍,便命武士把張齊賢拖出去扔大街上讓他自己迴家。


    雖然沒理張齊賢,但趙匡胤卻了解了張齊賢的學識和見地,並對趙光義說,自己在洛陽巡幸隻有一樣收獲,便是得到了張齊賢,但自己不想用他,以後可以留給你用。


    趙光義即位後,對張齊賢印象極為深刻,恰好張齊賢來考進士,可評卷結果一出,考官認為張齊賢的答卷不夠優秀,按照製度張齊賢是中不了進士了。可趙光義對張齊賢的答卷十分滿意,又不想造成不公平,於是就把當時與張齊賢一榜的考生全部錄取為進士。


    張齊賢中第之後,被派往衡州做通判,通判相當於一州的行政副長官。張齊賢到任之後發現當地發生的盜竊案案犯都被判處了死刑,於是便重新仔細審理案卷,找出其中五個冤假錯案,還給他們了清白。之後又針對當地的水上郵役生活困苦的狀況專門上書,給老百姓減輕了一半的賦稅。


    太平興國六年,張齊賢調任江南西路轉運使。宋代的“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級行政區,轉運使是專管財政,兼管組織、公檢法等職能的路級行政長官,設置之初是為了抗衡節度使,後來趙匡胤軍製改革把節度使搞成了虛職,路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實際上就是轉運使了。


    當上了轉運使,張齊賢開始努力工作為老百姓造福,他查閱了大量治安卷宗,對於罪行較輕的、罪名不實的都極力還對方一個公道,糾正了很多冤假錯案。緊接著又改革當地的稅法,革除了前代一些不合理的賦稅,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在地方上工作成績突出,張齊賢沒過多久就被調迴中央,升任樞密直學士。雍煕北伐失利之後,宋朝北疆岌岌可危,尤其是並州一帶,楊業戰死遼國一直虎視眈眈。張齊賢主動請纓前往前線。


    張齊賢在北疆,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


    雍熙三年十一月,趁著上一場戰役的勝利,蕭綽決定對北宋來一場“防守反擊”,她安排了兩路大軍,自己與遼聖宗率領一路大軍從河北往南進攻;派北大王蒲奴寧率另一路遼軍從山西進攻。


    經過一次次戰火的洗禮,此時的蕭綽已經不是當年在景宗靈位前哭泣的燕燕,而是一位真正的女強人。


    可沒想到女強人帶領的大遼鐵騎第一仗就打了個敗仗。


    遼軍楮特部節度使盧補古率前鋒跟宋軍一接戰就跑,狼狽逃迴大本營,蕭綽聽說之後立即將盧補古法辦,削職為民告諭全軍。把盧補古所率的前鋒部高層軍官從監軍到副將全部免職,改派耶律化哥率前鋒進軍。


    遼軍這邊前鋒重整旗鼓出發,宋軍那邊前鋒也沒閑著,宋軍的前鋒主帥是當年鼓吹雍煕北伐的賀令圖。


    賀大將軍在探路時遭遇遼軍,一陣戰鬥後力戰不支退了迴來。


    賀令圖雖然全身而退,卻沒想到更大的危機接踵而至。賀令圖剛剛迴到駐所望都(今河北望都縣)就受到一封耶律休哥的來信,在信裏耶律休哥告訴賀令圖,自己在遼國犯了罪,希望能到宋朝尋求政治避難。


    賀令圖不知道是天真還是無邪,居然信了耶律休哥的鬼話,迴贈了耶律休哥貴重的禮物作為信物。沒過多久,耶律休哥又派人送信,說我已經到了望都城北,希望可以見到賀大將軍。


    賀令圖高興壞了,要是能招降耶律休哥,那就是毫無疑問的一等功,為了獨占這份一等功,賀令圖沒有告訴任何人,自己帶了幾十個騎兵來到了耶律休哥軍帳中。


    耶律休哥看到賀令圖來了,立即命令手下把賀令圖綁起來,帶來的幾十個騎兵盡數幹掉,然後指著賀令圖罵道,你以前那麽愛鼓吹戰爭,今天終於來送死了!


    耶律休哥是遼國的於越,於越我們前麵講過,是遼國的百官之首,而且於越與宋朝的太師太傅不同,於越是有實權的,遼國的南北院宰相南北院大王南北院樞密使都得聽他的,也就是說除了皇帝不聽他的,蕭綽不聽他的,其他人都得聽他的,連耶律斜軫和韓德讓也得讓他三分。


    這種人,賀令圖居然覺得自己能招降,簡直是與虎謀皮,腦子有坑。


    蠢貨賀令圖被押往遼國朝廷,望都城不戰而降。望都城一丟,大事不好了。


    遼軍打過來的時候宋軍並非毫無應對,宋軍在河北的部署是成品字形的賀令圖率前鋒從望都出發,田重進率左路軍從定州出發,劉廷讓率右路軍從瀛洲出發。望都城一丟,遼軍就像一把刀插入了宋軍心口,不僅宋軍前鋒完了,就連宋軍左右兩路軍隊都失去了聯係。


    更為被動的是,當是宋軍主帥田重進已經通報全軍集結全部兵力與一路,要與遼軍決一死戰。


    而劉廷讓的右路軍,正在從瀛洲趕往定州的路上,這路上耶律休哥已經在等著他了。


    十二月初七,蕭綽和遼聖宗率領的中軍主力與耶律休哥部會師,在君子館截住了宋軍,宋遼世仇,都麵對麵了還有什麽好說的,兩軍沒有任何多餘動作,直接開始對砍。


    劉廷讓是由周入宋的將領,參與過多場戰爭,算是身經百戰的宿將,雖說陡然遭遇遼軍,但劉廷讓並沒有被嚇懵,宋遼兩軍激戰一整天沒分出勝負。


    第二天壞了,遼軍的後軍源源不斷的向前線增援,陣勢絲毫不減,而宋軍這邊就很詭異了,劉廷讓出發前,曾分兵給李繼隆作為後隊,若遇主力遭遇勁敵,務必要及時趕赴增援。


    可李繼隆沒來。


    這下可苦了劉廷讓的右路軍主力,遼宋兩軍此消彼長,宋軍逐漸支持不住。十一月初十夜裏,遼軍發起總攻,宋將李敬源、楊重進戰死,宋軍右路軍全軍覆沒,劉廷讓僅以身免。


    河北方麵戰況慘烈,山西方麵也沒閑著。蒲奴寧氣勢洶洶打過來,張齊賢不敢輕敵,連忙派人去給潘美送信求援,當時潘美駐紮在太原,受到求援信之後立即迴信,沒想到使者在送迴信的路上被遼軍截獲。張齊賢心急如焚,擔心潘美率軍來救援會被遼軍伏擊,誰知沒過幾天探子來報,潘美軍剛從太原往代州出發不到四十裏,河北方麵就傳來了君子館之戰宋軍全軍覆沒的消息,朝廷詔令潘美不許出戰,於是潘美就又迴太原了。


    所有人都憂心忡忡,害怕代州守不住,張齊賢卻不慌不忙,抓緊備戰。


    遼軍前鋒剛到,張齊賢居然沒有死守代州,而是開城出戰,遼軍一時搞不清楚宋軍底細,主動退了兵。


    遼軍不知道張齊賢沒了援兵,張齊賢知道遼軍不知道自己沒了援兵,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局勢下,張齊賢決定,兵行險著,先幹他娘一炮。


    圍城的遼軍退兵後的一天夜裏,張齊賢點兵二百人,每人拿一麵旗幟,背一束草,跑到代州城西南三十裏的地方,打出旗幟燃燒幹草。遼兵遠遠看見火光有旗幟,以為是潘美從太原趕來的增援部隊到了,驚駭而逃走。張齊賢先在土磴砦埋下二千伏兵,襲擊大敗遼軍,擒俘遼軍北大王的兒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殺敵數百,俘獲二千匹戰馬和很多兵器。


    遼軍在君子館雖然打勝了,可宋軍戰鬥力實在驚人,遼軍隻能算是慘勝,多名大將戰死,耶律休哥再次重傷垂危,仗打到這份兒上,蕭綽明白又陷入了僵局,也很難再進一步,於是號令河北和山西兩方麵遼軍同時退兵。


    張齊賢第一次在戰場上的表現可以用120分來形容,超額完成任務。


    蕭綽雖然撤了,可不代表人家會善罷甘休,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九月,遼國又派軍從雁門關入關,準備搶一把迴去。雁門關進入內地首先直麵代州,代州東西方向分別是繁峙(今山西繁峙縣)和崞縣(今山西原平市)。張齊賢料定遼軍入關的路線,便分別在代州、繁峙和崞縣設下重兵,三處呈品字形局勢,互為犄角,遼軍不敢輕易攻打任何一座城,可又不敢繞過這三座城進入北宋腹地作戰(分分鍾讓宋軍前後夾擊包了餃子),於是遼軍九月份這次的進攻算是搞了一場武裝示威,沒有任何實質性收獲便撤了。


    鑒於在北方前線出色的軍事表現,張齊賢被朝廷火速召了迴來,直接提拔進中書,任命為樞密副使,過了兩年,淳化二年張齊賢又升任同平章事,寇準進入樞密院任樞密副使。


    宰執的班子本應該是成熟穩重,猶如定海神針一樣的人物,可張齊賢和寇準都不是這種人,兩個人一個在東府一個在西府。東府的首相李昉、參知政事賈黃中、李沆都是穩重的人,不跟張齊賢計較。可別人不跟張齊賢計較,寇準卻經常與張齊賢計較,開始了第一次東府西府有組織有規模的撕逼。


    雖然兩人都是大神,可顯然寇準更勝一籌,屬於大神中的大神,張齊賢明顯幹不過寇準,東府逐漸落了下風。可寇準鋒芒實在太盛,西府的頭目樞密使張遜對寇準的不滿與日俱增。


    張遜是當年中書裏唯一的一個靠關係混上來的,其他人都是憑借科考考中進士慢慢提拔升任宰執,但張遜是趙光義做晉王時候的老班底,趙光義即位後跟隨趙光義南征北戰逐漸被委以重任。


    跟中書裏其他幾個超級知識分子相比,張遜的學文水平基本上就是文盲,就是靠著趙光義的信任當上了樞密使。由於學識差距實在太大,中書裏大家都跟他沒什麽共同語言,寇準也不知道是跟張齊賢對噴完了不過癮還是天生事兒精,跟張遜也尿不到一個壺裏去,倆人經常爭吵,甚至吵到趙光義跟前。


    張遜是趙光義多年的老部下,屬於重要心腹,寇準不可能不知道,可寇準如此也非要硬剛到底。趙光義畢竟愛才,對寇準與張遜的罵仗也懶得管,就任憑兩個人互相吵來吵去。


    當時是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趙光義已經君臨天下16年了,也許他覺得中書裏引入些活水、吵一吵會有利於更好的推動工作,也許他覺得他已經成了資深皇帝,無論發生什麽事都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資深皇帝,意味著年老皇帝。


    也許趙光義覺得自己還能再戰五百年,可大臣們都覺得國家必須要有個法定的儲君了,自從楚王趙元佐因病被廢後,許王趙元僖逐漸擔任了開封府尹,以儲君的政治形象參與朝政。


    隻是儲君的形象是不夠的,親王畢竟隻是親王,隻有太子才是國家的根本,隨著趙光義年紀越來越大,立太子的言論也被人越來越多的提及起來。


    淳化二年,以言官宋沆為首的五個人首先捅破了這層窗戶紙,正式上疏趙光義,請求立皇太子。史書記載,宋沆幾個人上疏的奏章寫的非常輕浮,導致皇上看了之後非常生氣,把五個人全部貶官到了地方。


    輕浮不輕浮,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了,但是惹怒了趙光義卻是真的,趙元僖雖然已經是實質上的皇位接班人,但立太子畢竟還差一步,趙光義不點頭,誰都別想打立太子的主意。


    趙元僖的太子之位暫時是沒希望了,以當時的政局,隻能蟄伏,老老實實的聽老子趙光義的話,做好自己開封府尹的本職工作,給自己再撈點政績。


    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趙元僖準備繼續猥瑣發育幾年的當口,他的政治同盟趙普病死了。


    淳化三年七月,趙普病死於洛陽。趙元僖曾在趙普第三次入朝為相過程中幫趙普說了不少好話,雖然趙普第三次拜相更多的是象征意義,但作為兩朝宰相,趙普在朝中還是有著巨大的威望的。趙元僖主動交好趙普,對於自己未來的即位之路顯然是提前做了鋪墊。


    趙普一死,趙元僖失去了政治同盟,隻好徹底低調裝孫子,可即便如此,生在皇家就是生在風暴核心,每走一步都是步步驚心,每一步都可能是生,每一步也可能是死。


    淳化三年十一月,趙元僖的人生走到了盡頭。


    事發當天趙元僖像往常一樣上朝,剛剛進入宮殿裏突然覺得身體不適,直接就迴王府了。趙光義一聽說孩子突發疾病慌忙趕到王府探視,見到趙元僖的時候已經病危了,勉勉強強能迴應趙光義的唿喚,結果還沒一會兒就徹底不行了。


    趙光義這一次是真的痛徹心扉,悲痛不已,連著五天都不上朝,好幾夜徹夜痛哭。


    趙光義還沒從喪子的悲痛中緩過來,就有人向他匯報趙元僖王府裏的一些反常現象了。


    趙元僖的原配王妃是隰縣團練使李謙溥的女兒李氏,後來趙元僖又娶了一房小妾張氏。張氏這個人跟李氏不一樣,她雖然得寵,但卻是個變態,喜歡虐待下人,曾經幾次把王府的仆人虐待致死。張氏還在開封的西佛寺為她的父母招魂下葬,使用了僭越的禮儀。


    以上兩條已經足夠判張氏死刑了,但辦案人員又偵查出一條重要線索,趙元僖的死是因為在王府的飲食中毒引起的。


    趙元僖死時年僅二十六歲,一個二十六歲的年輕人不太可能突發心腦心管疾病,況且趙元僖也從來沒有這方麵的疾病,而疾病,哪怕是最猛的伊波拉病毒,也得一到兩周才能幹掉一個人。


    而趙元僖,一天就掛了。能達到這個效果的,隻有中毒。


    拜趙光義多年經驗所賜,中毒而死這種事他是非常了解的,出乎意料的是,趙光義並沒有按照大理寺的辦案程序緝拿張氏這幫人,而是派王繼恩帶人把張氏勒死,張氏父母的墓搗毀,張氏親屬全部流放,許王府相關官吏全部免職。


    由於趙元僖死的太過奇幻,這樁太宗朝的一大疑案我翻閱了大量史籍,在一部史籍裏,找到了這樣的記載:


    張氏,外號張梳頭(這外號真是驚呆我了),自從被趙元僖娶進門來之後就一直對於自己妾的身份不滿,對於原配李氏一直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可李氏這個人非常本分,從來沒有什麽道德上的瑕疵,張氏就決定,毒死李氏,自己取而代之。


    淳化三年十一月的某一天,張氏花了大價錢買了一把轉心壺,所謂轉心壺,就是一種特製的酒壺,內部設有機關,同時有兩個各自獨立的酒囊,通過轉動壺身觸發機關,改變出酒的酒囊。


    兩個酒囊一個裝普通酒,另一個裝毒酒,給自己倒酒的時候倒普通酒,給要殺的人倒酒的時候轉動機關倒毒酒,這樣就可以順利幹掉對方。


    張氏就在家宴上拿出了這把酒壺,分別給趙元僖和李氏倒上了普通酒和毒酒,不幸的是王爺跟王妃兩個人感情很好,興致一來喝了一出交杯酒,張氏想阻止時已經來不及了,於是發生了接下來的悲劇。


    正史中對趙元僖的死因一直諱莫如深,聯想到張氏被王繼恩審問之後直接勒死,皇家的家醜不可外揚,我覺得這個說法倒還真有一定的可信度。


    張梳頭自作孽不可活,可無論如何趙元僖是人死不能複生了,趙光義經此一事感情上倍受打擊。


    親弟弟趙廷美被自己迫害致死,親侄子趙德昭、趙德芳的死也跟自己脫不了幹係,大兒子瘋了,二兒子又中毒身亡。


    你說趙光義是冷血動物沒一點兒人類的感情,我是不信的。


    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在做太子的時候,在母親武則天逼死哥哥李弘又開始不停地逼迫自己的情況下,寫下了著名的《黃台瓜辭》: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我把這首《黃台瓜辭》送給趙光義。


    不過很可惜,趙光義應該沒時間好好品讀,因為隨著王繼恩對趙元僖之死調查的深入,大量陰謀浮出水麵。


    趙元僖時年二十六歲,自從兄長趙元佐瘋了之後就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端拱元年被立為儲君之後一直低調沉穩,但是一直以來沒有被明確的立為太子,宋沆等人上書請立太子事件是否趙元僖背後指使已不可考,但諸多證據表明,趙元僖已經在為搶班奪權做準備了。


    十一月沒出,趙光義下令終止了王繼恩的調查,撤銷了趙元僖的所有封號,連原有的親王封號都撤了,僅僅用一品官員的禮製下葬。


    趙元僖的死對趙光義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不幸遭到厄運卻又暗中謀逆,趙光義對這個兒子不知道是該悲傷還是憤怒,不過不用煩惱,用不著他多苦惱,寇準又開始給他找事兒了。


    寇準這個人學問高,能力強,進入樞密院之後身居高位,不免要經常處理國家大事,而上司樞密使張遜並非科舉考試的進士,在學問上比寇準差得遠,能力也不強,這樣的人寇準必然是看不上的。


    我們在工作中可能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情況,對於看不慣的同事我們可能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就流露出反感的情緒,寇準雖是人中龍鳳,卻不是聖賢,看不慣張遜自然就藏不住,兩個人的矛盾日漸加深。


    由於太過剛猛,寇準對於軍國大事常常有獨到的見解,在與張遜意見相左時也毫不退讓,幾次都爭到了趙光義跟前也不妥協,寇準雖然常常能占到上風,卻也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禍根很快就發了芽,某天寇準與溫仲舒一同出門,兩人都騎在馬上,突然從人群中衝出來一個人對著兩人的馬就高唿萬歲。寇準和溫仲舒嚇了一跳,仔細一看原來是個瘋子,於是便讓侍衛把瘋子移送給司法機關處理,沒有太把他當迴事兒。


    沒想到第二天上朝的時候,一個名叫王賓的官員就彈劾寇準,原因是有老百姓迎著寇準的馬頭高喊萬歲。


    趙光義得知以後倒是也沒當一迴事兒,畢竟事情發生的太過離奇,一個瘋子的言行又能說明什麽問題。於是沒有交給大理寺審理,而是等到樞密院匯報工作的時候問寇準是怎麽迴事,寇準非常不爽,樞密院三個領導班子成員同時在場,居然直接就向趙光義迴答道,


    臣與溫仲舒一起出行,而張遜卻指使王賓單獨的彈劾我。


    張遜一聽這話就惱了,堂堂樞密使居然被屬下當著皇上的麵損,這還有規矩嗎?於是直接懟迴去,怒斥寇準不守規矩,錯了就是錯了,居然還敢狡辯拒不認錯。


    寇準是好惹的嗎?一看這陣勢戰鬥力立馬就上來了,平時跟張齊賢對噴不過癮,張遜學問比張齊賢差遠了還能怕了他不成,兩人你一言我一語,互相問候互相揭短,朝堂上瞬間變成了潑婦罵街。


    局勢眼看著就要失控,趙光義終於爆發了,叫停了寇準和張遜的罵戰,痛斥了兩人不守規矩無法無天的行為,讓樞密院的領導班子全部滾出皇宮。


    寇準用實際行動給大家上了一門職場鬥爭課,授課主題是強硬到底。


    可寇準這迴的對手實在不是一般人,張遜和王賓都是趙光義做晉王時候的老部下,跟著趙光義一路追隨,深受趙光義信任,尤其是張遜,一直是趙光義的心腹,從趙光義登基以來一直官居要位,先後擔任度支使和鹽鐵使。


    一句話,張遜歲數比寇準大、資曆比寇準老、當官年數比寇準長、跟隨趙光義時間比寇準久,寇準對張遜不買賬,無論如何都是以卵擊石不會有好下場。


    我們經常會在各種雞湯文裏看到關於什麽職場鬥爭經驗、與人交往的訣竅、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之類的內容,按照雞湯文的評價標準,寇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情商為負的職場弱雞。


    直到有一天我讀了一篇文章,說不要輕易覺得別人情商低,那是因為人家不想跟你玩兒。


    我才算明白過來,不是寇準情商低,而是寇準根本就沒興趣跟張遜玩兒。


    我們來梳理一下寇準之前的人生軌跡,在最初為官的幾年,巴東縣的老百姓、成安縣的老百姓有對寇準的主政怨聲載道嗎?沒有,百姓不用政府催,主動繳納賦稅。後來在西北轉運糧草軍需,依然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務,直到迴到中央。


    一個盡心為老百姓、為人民子弟兵辦實事兒的人會是個低情商的人嗎?說他情商低,天下百姓都不同意。


    我們再看看寇準硬剛的都是些什麽人,教他篡改年齡的、以權謀私逃避司法製裁的王沔、沒啥水平就靠關係混上來的張遜。


    瞧不起你就是瞧不起你,硬剛了就硬剛了,你還能怎麽著?我寇準心裏,裝的是國家社稷,裝的是黎民蒼生。


    惹急了我,我連皇帝也給你懟一頓。


    當皇帝的遇見寇準這種大臣也是夠鬧心的,由於寇準段位太高,又是直麵自己,搞不好就要聽幾句難聽話,就算不是說自己,可自己畢竟是皇帝,當著皇帝的麵還要做口舌之爭,這寇準還有王法沒了?


    趙光義雖然是演員、陰謀家,卻絕不是一個昏君,他深知寇準是大宋帝國難得的人才,不能輕易埋沒。可這次寇準在殿前開噴實在是讓人氣的半死,趙光義思索良久,為了給寇準一個台階下,便把寇準和張遜一起貶官,免去了張遜樞密使的職務,貶為閑置,免去了寇準樞密副使的職務,貶為青州知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何所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猛男與拖拉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猛男與拖拉機並收藏大宋何所有最新章節